印度舞蹈有哪些特點和流派?
婆羅多舞(Bharata Natyam):
源於印度南部的泰米爾·那杜、安德拉和卡納塔克三個省邦。這派舞蹈濃縮了印度古典舞蹈中表演、韻律;和節奏這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它的名字「Bha」是梵語詞Bhava的縮寫,意思是「表演」;「Ra」是梵語詞Raga的縮寫,意思是「韻律」;「Ta」是梵語詞Tala的縮寫,意思是「節奏」;「Natyam」的意思是「舞蹈」, 因此該舞蹈是「集表演、韻律和節奏為一體的舞蹈」,融合了印度表演藝術中最精華的因素。這派舞蹈的風格是動作鋼勁有力,稜角鮮明,舞蹈造型如同許許多多變幻莫測的幾何圖案,速度快、難度大、要求演員手、眼、身、法、步的嚴密配合,講究面部表情喜怒哀樂的瞬間變化。該舞在舉行廟會和宗教儀式時演出,多由一名女舞者單獨表演。
奧迪西舞(Odissi):
產生於印度東部奧里薩邦的古典舞蹈。人們認為,奧迪西舞是最能夠體現印度婦女美麗體態的舞蹈,那著名的「三道彎」軀體造型和演員舞蹈時腰部的左右擺動,使女性的柔情和嫵媚得到充分的展現,也是印度其他各派舞蹈所不及的。因此,當您欣賞奧迪西舞時,除了欣賞演員那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變化萬千的手語外,一定不要忘記品味那與眾不同的體態美。她靜止時,如同美麗多姿的藤蔓;舞蹈時,就像微風掠過的柳枝。這派舞蹈以她的魅力在印度古典舞蹈派別中佔有重要的一席。奧迪西的伴奏音樂,綜合了印度南北音樂的長處,既有優美的旋律又有豐富的節奏,如同奧迪西舞一樣,流露著那份纏綿和多情。
卡塔克舞(Kathak):
印度北部的古典舞蹈,其舞者最初是古代印度北部的一批在神廟中或者走街串巷講故事的人,他們被稱為「卡塔克」(意為「講故事的人」),因此跳的舞蹈被稱為「卡塔克舞」。卡塔克舞的雛形只是講故事,隨著情緒的需要逐漸加上了腳點和鼓的配合,隨著時間的推移又融入了舞蹈動作形成了現在的卡塔克舞。卡塔克舞來源於印度教,表現印度教中「神」的故事,伊斯蘭教進入印度後,卡塔克舞被請進宮廷表演,並逐漸溶入了伊斯蘭教的風格,成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結合的產物。一位好的卡塔克舞蹈演員,要想跳出輕鬆、自如的卡塔克舞要經過多年的訓練。卡塔克舞的風格:鬆弛、舒展、瀟洒、活潑,它的動作舒展瀟洒,表演激情奔放,並且注重腳部技巧和快速旋轉,這在印度各派舞蹈中可謂獨樹一幟。演員的腳跟、腳掌、腳側等不同部位能打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再佩上兩隻腳踝各系著100至200個銅玲,那鈴聲伴著輕快的舞步和優美的樂曲,恰似春風撲面,讓人心醉。
卡塔卡利舞(Kathakali):
印度舞劇的一種形式。「卡塔(Katha)」意為故事,「卡利(Kali)」意為表演。卡塔卡利形成於17世紀初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農村,它以戲劇性的演技、豐富的表情、激烈的舞蹈動作和濃重的宗教情緒為主要特徵。它沿襲了喀拉拉邦古代梵劇的主要形式和風格,如10世紀的梵劇庫蒂雅塔姆以及14世紀的克里希納塔姆和17世紀初的羅摩納塔姆,都被認為是卡塔卡利舞劇的始祖。現在的卡塔卡利舞劇比古代梵劇已有不少改進,演員不再自己背誦和演唱詩文,而由歌唱者伴唱;在劇情的處理和服裝方面,也更為完美、華麗。然而,它至今還保留著用梵文演唱的特點,是現在印度舞蹈藝術中唯一還用梵文演唱的劇種。卡塔卡利的主要特徵是它強烈的戲劇性。
曼尼普里舞(manipuri):
產生於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地區,因而得名。曼尼普爾一向有「舞蹈之鄉」的稱號,舞蹈是曼尼普爾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婦女必備的一種美德。曼尼普利舞由優美的民間舞蹈發展而來。據民間傳說,在古代,濕婆神和雪山神女創造了一種舞蹈,並且選擇了一片適於跳這種舞的山谷地帶,但是地勢低洼,淹在水中。於是濕婆神用他的三叉戟劈山排水,填平了窪地,開闢了一片跳舞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曼尼普爾。濕婆神和雪山神女在曼尼普爾跳的第一個舞蹈叫拉伊哈羅巴舞。拉伊哈羅巴舞就是曼尼普利舞的原始形式,它是一種祭奠村神的舞蹈,跳舞時,往往全村人參加。曼尼普利舞是幾種舞蹈的總稱,屬於曼尼普利舞的有與頌神有關的班格·賈蘭恩舞(快步舞)、格拉達爾·賈蘭恩舞(擊掌舞)、表現克里希納(黑天神)童年生活的拉卡爾舞(夥伴舞)、潑水節時跳的塔巴爾·金格比舞(月光舞)等。平常人們所說的而且也是聞名全印的曼尼普利舞,是指充滿艷情的拉斯·利拉舞而言。
庫契普迪 (Kuchipudi):
是印度安得拉邦的傳統舞,。因起源於安得拉邦的庫吉普迪村而得名。16~17世紀開始,庫吉普迪古典舞蹈只以舞劇的形式進行演出。內容大多取材於印度教經典《薄伽梵往世書》中大神毗濕奴的故事。最著名的舞劇是《婆瑪.卡拉巴》,描寫毗濕奴化身黑天和他的情人婆瑪相愛的故事。幾個世紀以來,庫吉普迪村的男子,特別是婆羅門種姓的男子是這種舞劇的表演者,他們的職業就是在安得拉邦的各村巡迴表演,舞劇中的男女角色,均由男子擔任。後來,庫吉普迪也流傳到印度其他一些邦。到20世紀60年代,庫吉普迪才作為獨舞形式在舞台上表演,同時,女演員也開始登台。所表演的獨舞節目,多選自原庫吉普迪舞劇中的片斷。庫吉普迪氣氛熱烈、活潑、動作靈巧,強調體態的曲線美,並具有特殊的音樂旋律和節奏。
印度舞蹈有四大流派,它們是:婆羅多舞、卡塔卡利舞、曼尼普利舞和卡塔克舞。它們的共同特點之一是手會說話;第二個特點,是要求演員跳出「味」來,「味」既是表演的形式,又是表演的效果,其確切含義似乎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印度舞蹈要求演員用姿勢、眼神、頸部動作和面部表情傳達出舞蹈情節和感情。
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舞蹈是婆羅多舞。婆羅多舞造型典雅,動作洒脫,節奏分明,目光傳神,手的姿式優美動人、變幻無窮,這一舞蹈被認為是音調、節拍和表情的和諧統一。
印度舞蹈的第二個流派是鄉土氣濃、古樸開朗、故事性強、邊舞邊唱的卡塔卡利舞。卡塔卡利舞具有舞劇的特點,演員的臉部濃妝重彩,演出前先擂響大鼓,附近村子的人點著火把,走過稻田,穿過椰林,尋聲而來。
印度舞蹈的第三個流派是卡塔克舞。如果說婆羅多舞是以手指動作變化無窮而著稱的話,那麼卡塔克舞是以疾馳急蹴的腳上功夫而聞名的。演員跳舞時腳上要繫上五十到二百個小銅鈴,隨著節奏的徐疾變化,時而響成一片,時而如駝鈴遠來,時而清脆,時而震響。卡塔克舞開朗奔放、熱情歡暢、鼓點有力、節奏鮮明。
印度舞蹈的第四個流派是曼尼普利舞。它原來是印度東北地區曼尼普爾的民間舞蹈,主要是集體舞。常常幾十上百人圍成半月形起舞,邊舞邊擊鼓。這一派舞蹈有點象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舞蹈,大約地理位置離得近的緣故吧。
推薦閱讀:
※國際內衣超模齊聚廣東進行集訓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介紹和錄取情況
※【核心期刊】SSCI期刊列表-國際關係類&國內政治學類核心期刊
※【悅心快訊】靜寧縣政協副主席李文清一行來通渭悅心國際書畫村考察
※【國際RYT認證】印度著名導師Maya Vinyasa Krama RYT 200瑜伽教師培訓11月班火熱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