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節快到了,為何年味越來越淡?
要恢復年味嗎?很簡單。
平時只吃大米麵粉等主食,以及少數幾種蔬菜,一年365天的土豆。雞蛋每人每周吃一個,每月半斤五花肉,肥的還特別多,除了夏秋外別的季節不吃水果。不吃沒有薯片、巧克力之類的零食。
手機扔了,網線拔了,買回一疊信封,每天給遠方寫信,要寫很長,因為一個月只能寫一封信。
在家不看電視,在外戴上眼罩和耳塞,防止一些娛樂信息的攝入。
不可以坐高鐵和飛機,更不能去任何娛樂場所玩。
看書只能看教科書,不能看消遣書籍,尤其是國外讀物。
一年內不能買新衣服,每個季節只能兩件衣服輪換,冬天一件衣服穿一個冬天。
看電影只能看《芳華》這種畫風的電影,不能看資產階級格調的喜劇片和動作片。
如此堅持一年的時間,到了過年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電視里的春節晚會這麼精彩!大魚大肉這麼好吃!家人團圓這麼幸福!過年的新衣這麼好看!春節放焰火看燈展可以這麼好玩!
你大呼過癮:就是這個年味feel倍爽!
本質上來說,春節的意義是基於一定時代背景的農耕時代或者前工業時代,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承載春節的厚重傳統或許還在,但是豐裕的物質條件,通達的信息交換,無疑讓年味淡了不少。
可能在現在,最能有年味的方式莫過於:幾年未見家人,歷經千辛萬苦,用各種渠道,採用各種交通方式回家的那會兒,一家人聚在圓桌前吃一頓團圓飯。
這個時候,即便他們問到你工資幾何,是否談對象,什麼時候結婚的時候,你都不用發火,畢竟你是另一個世界的人,家鄉早已回不去了,他們也只能用這樣一種方式來表達對你的關心,絕非而已,只是你變得愈發浮躁,不再能夠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希望留下你的贊和關注,來支持小編寫出更多優秀的原創,謝謝!
這個問題,非常容易勾起人們,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以北京人為例,春節沒到,早早就盼望。早早採購過年的東西,雞鴨魚肉,包括平時不常吃的海鮮。大人,小孩都要買新衣服。寫對聯。更有不可或缺的煙花爆竹。兒女在外,多遠也要往家奔,為的是能闔家團圓。……
春節一到,張燈結采。穿新衣,放鞭炮。貼對聯,包餃孑。人人臉上喜氣洋洋。大年三十坐在電視前面,熬夜看春晚。一年的晦氣煙消雲散。一派紅紅火火的《中國紅》。逛廟會,看燈展,到處是熱熱鬧鬧的場面。……
近幾年,春節年味確實淡了。年年漲工資,家家多多少少都有錢。早己不在需要,等到過年,才吃上幾天好飯。只有過年時才捨得買新衣服。珼在吃喝隨意,願意的話,可以天天過年。口袋裡錢多了,怎麼安排生活都好辦。
錢多了,又放長假,利用春節期間,走出家門,郊區游,國內游,出國游。江山如畫,放飛心情,娛樂全家。更多的家庭,眼界開闊,己經飛向大千世界。
年味變淡,以上是社會發展,改革為百姓帶來的實惠,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美好。這是《淡》的主要原因。百姓共同分享改革的「紅利「,越來越多,沒人會有意見。
當然也有一些原因造成年味淡。一是春晚,不盡人意。演員總是那些人,節目沒有什麼新新的。越來越不愛看。希望能得到改進。另一個原因就是對放鞭炮有限制,但人民都非常理解。這個己經無所謂。
為什麼呢?只有快過年才能回家,回到家,家鄉的人說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年關、年關……現在過年就是一道難關,隨便買買年貨,也得大幾千!走親送禮,拿輕了,親友看不起;嘴上不說,明白人都能一眼看穿;這是過年難關之一!其二,現在錢不好掙,雖說有錢沒錢都過年,掙不上錢,回家過年,是最糟心的……
科技發展改變傳統年俗,生活富裕卻使人情淡漠。
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迎新年,提個燈籠滿街跑,放鞭炮震的雞鴨到處飛。過新年,穿上新衣去拜年,說上幾句吉祥話。拿紅包吃糖塊,臉上笑,嘴裡甜,心中美,腿輕快,晚上圍坐電視旁。包餃子,菜滿桌,喝小酒合家歡,春晚到,舞蹈美,歌聲楊。還有小品和相聲,每年都有流行歌。看今朝,市場琳琅滿目,網上購物方便,東西多了慾望低了,年味淡了。傳統還在,不遠千里回家過年,依然如固,改變方式旅遊過年,大有人在,與時俱進永不落伍。
老話講,有朝一日時運轉,每每朝朝像過年。現在的生活水平就是這樣子。過去過年,昐的是吃點好的。喝點好的,穿點好的。輕輕鬆鬆休息幾天。現在這些都不是人們追求的。老人們過嫌了,中年人過疲了,年青人,小孩子無所畏,過年對當家人感覺累。甚至有點討厭過年。所以越來越沒激情了。
這樣讓我想起十幾歲那時過年那個常景,臘月十幾媽媽開始買年貨,爸爸買對聯和新年歌碟,年貨都買好幾個趕集日,才買得完,以前買的年貨都有瓜子,冬瓜糖,餅乾,大白兔奶糖,蘋果,桔子自家種有,還有就是廚房裡的用品和調味料,買完這些就給我們三姐弟買新衣服鞋子,臘月二十七八包糍粑,二十九煎糍粑,年三十當然是準備年夜飯,爸爸殺雞,鴨,魚,媽媽和我負責摘青菜,留晚上打火?用,弟弟們也開始洗澡換上新衣服,下午四點開始祭祖,祭完祖,該我們一家吃年飯,吃完飯爸爸貼春聯,然後我們一家圍在火爐旁看春晚守歲,正月初一起來,吃過早飯爸爸開始放大鞭炮,然後把VCD放起新年歌,再就給我們壓歲錢,可喜歡過年了。再來看現在過年和平常差不多都沒什麼人,農村的年輕人過年回來也是出去和朋友玩去,城裡人過年都到外面旅遊,而且現在社會越來越發達,生活水平也提高,平時什麼都買來吃,所以過年也沒什麼稀奇了,更別說還像以前那樣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放新年歌,街上也是,現在過年我覺得沒什麼熱鬧了,可能也是因為人長大了吧。
年味兒淡不僅僅是因為現在人民的生活提高了。而是人的各方面壓力增大。春節更多的是人情往來。相互攀比。不只是單純的在一起吃飯喝酒敘舊。在金錢至上的社會沒有人真心的談交情。在一起聊天也不能夠坦誠相待。每人都帶著一副面具。著實讓人心累。
謝邀:說到年,童年的歌謠還一一在耳邊迴響「紅蘿蔔抿抿甜看著看著要過年、殺年豬貼春聯團團圓圓過新年,穿新衣戴新帽小朋友們哈哈笑,辭舊歲迎新春期盼來年萬象新。」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事莫過於過年了,不僅有新衣服穿還有各種好吃的東西,還有紅包拿,整個春節期間逍遙自在,在親朋好間穿梭快樂無比。可是不知什麼時候起,小時候我們最喜歡、最愛的東西漸漸的就變了味兒,好吃的天天有,新衣服想穿就可以穿到,紅包倒是沒變,不過就是成了那個發紅包的人。現在的社會發展神速,太多的人要想在這在漩渦里逆流衝刺就會身心疲憊,就想要趁著過年的時候給心靈休休假。可回到家要面對的事還特多,爸媽的嘮叨,七大姑八大姨的質問,問工作問工資又要問及個人問題,整個假期都像是孫悟空聽唐僧的緊箍咒一樣頭疼,漸漸的就不想回家過年或選擇逃避。然而對於從農村出去的打工者來說,回家過年的車票錢有的已經夠給家裡孩子多買幾套衣服褲子,或者一段時間的生活開支了。而且要是選擇回家過年那就表示你將要放棄那份工作,來年了還得為找工作的事而發愁,為家人的生計發愁,人們逐漸也就放棄了回家的慾望。
年,講的是團團圓圓,好多的家庭越發的不喜歡,就是因為等不到家人的團聚,那一桌熱騰騰的年夜飯也沒了味道,有的只是對來年的又一期盼。
不是人們讓年失去了味道,而是生活迫使年沒了味道而已。
推薦閱讀:
※《找到你》:當下社會各個階層,做個好母親有多難?
※【海順資訊】廣東批複中韓惠州產業園實施方案到底是什麼?
※世道沒有變壞,只是你不會思考
※多重職業的未來在哪裡?
※打鐵,確實還得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