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的清朝騎兵和同時期的日本騎兵,誰更厲害?
關於日本戰國的騎兵,一直是處於要麼被人們黑到一無是處,要麼又被人們捧上天的狀態。那麼,日本戰國時代的騎兵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母衣眾
日本騎兵的歷史實際上也是源遠流長。尤其是在日本的東北地區,在平安時代就有著騎兵的傳統。受其影響,便產生了極具騎戰特點的毛抜形太刀。不過這種毛抜形太刀在平安時代後期逐漸衰落,很快就成為了一些公卿的禮儀用刀。這也表明,在日本瑣碎的地形情況下,大規模騎兵作戰在日本大部分地形並不適合。而少量的騎兵也是作為騎馬武士,他們主要是進行指揮,並將目標定為對面的騎馬武士,而非進行大規模騎兵衝鋒。
▲毛抜形太刀
提及戰國時代的日本騎兵,很多人自然會想到大名鼎鼎的武田氏。日本戰國時代伴隨著戰爭的不斷升級,各種軍事技術也不斷的出現,並進行戰爭的殘酷試驗。於是專門的騎兵軍團,也在當時日本的東北部開始出現。不過事實上,即使是在武田信玄鼎盛時代的武田家,其騎兵的數量在整個武田家龐大的軍隊中只佔了很小的程度。畢竟當時武田家所佔有的甲斐、信濃等地,大多是多山地形並不是日本的產馬區,因此也只有少數富裕的武士,才能有財力置備馬匹。最令武田家名聲在外的武田赤備,也並不是純粹的騎兵軍團。他們是由少數騎兵作為核心,大量步兵作為主力的混合軍團。
▲武田信玄
相對於武田家,身處平原地區的鄰居,相模的北條家,倒是擁有更多的騎兵。甚至於長時期服務於北條家的著名忍者風魔一族,在戰場上也同樣是以騎兵為長,不斷用奇襲的方式攻擊敵人。而作為日本的主要產馬地的奧羽地區,赫赫有名的伊達政宗也嘗試過讓騎兵們使用鐵炮,也就是我們說的火繩槍,在馬上進行射擊。不過無論是武田家、北條家,乃至伊達家,這些戰國大名使用騎兵的方式,也都是將騎兵分散在不同的軍團中作為突擊力量,與步兵共同作戰,而非集結起來作為專門的騎兵軍團。這種低效的使用與當時日本戰國時代的社會結構有著很大的關係,畢竟這些騎兵往往並不是專屬於大名,而是分散在自己的家臣手中。
▲著名的長筱之戰
限制日本騎兵發展的,除了地形,還有一個非常巨大的問題,那就是馬匹質量。日本作為一個海島,馬匹長期以來繁殖都是一種封閉的狀態,這也因此極大的影響到了馬匹的質量。日本本土馬除了少數馱馬以外,肩高都普遍較矮,這極大的影響到了日本本土馬的奔跑速度,以及他們的衝擊力量。雖然戰國時代後期包括江戶時代,日本都有從朝鮮半島引進馬匹的舉措,不過這對於日本本土馬種改良影響不大。
▲日本本土馬種
不過有點匪夷所思的是,日本本土馬匹的劣勢,並沒有太大影響日本騎兵裝備的發展。源平合戰之後,當時的源氏一族武士,曾經一度流行在戰馬上使用巨大沉重的大太刀作戰。不過這種威懾意味大於實戰的武器,在源平合戰結束之後也很快便走向了衰落,之後開始流行起來的雉刀和長槍便成為了大太刀的替代品。尤其是長槍,在戰國時代成為騎兵之間極為流行的武器。相對於足輕們使用的三間長槍,騎兵們使用的長槍基本較短。不過相應的,長槍的槍刃也更長,這樣更加方便在馬上揮動。
▲使用長槍的日本騎兵
對於日本的騎兵們來說,長槍同樣也有展現實力的功能,因為一些名聲在外的武士,往往會將自己的長槍塗成紅色,這便是象徵實力的 " 硃色長槍 "。除了長槍或者雉刀之外,日本騎兵們往往還會攜帶和弓和一把作為備用武器的太刀。這些騎兵使用的和弓與步兵使用的和弓差別不大,由於其弓箭較重,因此在距離較近的時候,可以發揮極大的威力。
▲攜帶和弓的騎兵
日本戰國的騎兵,往往都是一些富裕的武士。因此他們往往也會擁有比普通步行武士更加精良的鎧甲,並且在戰馬上也會有裝飾性的繩穗和羽毛,極少數還會在給戰馬上也佩戴防禦性的絹布或者鎧甲。除了母衣眾之外,很多騎兵往往會在背後插上代表其歸屬的旗子,以便在混亂的戰場上互相辨認。
▲背後插有代表歸屬旗幟的騎兵
總之,日本特殊的社會結構,以及日本的地形,都決定了日本的騎兵發展並不會與大陸國家相同。不過要只是簡單的將日本的騎兵定性為騎馬步兵,實際上也是有失偏頗。因為這些分散而又稀少的騎馬高級武士,他們在兩軍對壘時,實際上也不僅僅只是擔任指揮的角色。有時這些騎兵也會作為機動力量,在局部時常發動突擊以便為後續的步兵打開缺口。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騎兵會不顧馬匹的缺陷依舊攜帶各種裝備,而非簡單的輕裝上陣。
▲對敵方步兵發動衝擊的騎兵
另一方面,日本戰國時期普遍使用的攔馬柵,其實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騎兵對於步兵的威脅。即使是擁有大量鐵炮的織田家和德川家,在面對武田或者是上杉這樣日本東北部的大名時,也必須要依靠於攔馬柵來保護自己的步兵,免受地方為數不多的騎兵的正面衝擊。由此也可以看出,對於戰國時代的步兵來說,這些裝備精良的騎馬高級武士,究竟是一種多麼可怕的威脅。
▲日本戰國時代的攔馬柵
至於後金八旗軍以女真人為主,他們雖然出身於漁獵民族,但在明末農業化程度已相當高。例如牛錄作為八旗軍的基礎軍事編製,在平時則是基本農業單位。所以,八旗軍不同於戰時為兵、平時耕牧的蒙古人,是一支由「伊爾根」(平民階層)供養的常備軍隊。當時八旗軍採取三丁抽一的制度,即一個牛錄里的二個男丁供應一個兵丁的糧食和裝備。由於此時八旗政權剛剛興起,供應非常良好,戰兵基本都能裝備鎧甲。
特別要提出的是,農業社會體系下的女真人作為集體勞動者有著比以游牧為主的散居蒙古人更好的組織紀律性。努爾哈赤又下令所有士兵平時必須同吃同住,這毫無疑問極大地增強了部隊的凝聚力。另外,八旗軍隊軍紀極嚴,每逢戰陣,每一隊都有一名押隊官,一旦有軍士在行軍打仗途中喧嘩或者不聽號令獨進獨退,押隊官即用箭頭塗了朱丹的箭射他,回營以後直接斬首。
明人記載,八旗軍在平坦地形上,隊伍整齊,層次分明;如果地形狹窄,八旗軍則會合併成一路行動,層次不亂。臨戰時,八旗軍士令行禁止,隊伍齊整。戰鬥時,穿戴重型鎧甲、手持利刃的肉搏士兵衝鋒在前;穿短甲(兩截甲)、擅長射箭的弓箭手在後面掩護;「巴牙喇」(八旗最精銳者)則騎馬於側後觀望,隨時接應和支援,起到督戰隊和預備隊的作用。此時的八旗軍擁有很強紀律性和突擊能力,並且擅於多兵種配合。
所以要是戰場對抗,無論是騎兵對抗,還是諸兵種協同,日本這種適合小集團作戰的模式,是無法與悍勇兇殘同時又令行禁止的八旗騎兵對抗的。
總之,評級某一地區的某一兵種,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必須要考慮這一地區長期以來的作戰環境。畢竟任何一種武器或者兵種,他們的發展都是必須要契合於該地區的作戰環境的變化。畢竟,戰爭永遠是人類社會最嚴酷的篩子,任何無法適應變化的事物,都將迅速掃入歷史的塵埃。
當時的滿洲人無論戰鬥意志戰鬥技巧當世無能出其左右者。
參加過抗日援朝戰役身經百戰的遼東軍閥皆言:此賊精兵七千,而帶甲者三千。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
能在野戰中征服蒙古的就是明末清初的八旗...島國本身也無能力生產足夠的馬匹來...更無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部隊..騎兵只是用來做突擊或輔助步兵...跟這時候的八旗巔峰對決,當配角都不行....
實際上今天我們在日本的大河劇(歷史劇)中所看到的古代日本騎兵的戰馬其實都是明治維新以後才從西洋引進的歐洲馬,實際上古代日本都是矮種馬多數時候並不是用於作戰而只是運輸的作用,當時在日本的耶穌會教士弗朗西斯科就記載,日本的軍人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他們的馬匹只是用於運輸武器,給養並不負責馱運戰士,他們必須自己徒步走到戰場!今天我們看到的一些古代日本的畫冊,浮世繪上的所謂威武的騎馬大將實際上只是指揮而已,並不真正的作為作戰力量使用,比如著名的源義經騎馬衝下懸崖,就是典型的臆造(實際上馬匹無法跑下懸崖)
毫無疑問,肯定是小日本不行!
以騎射立國的清朝其騎射不光用弓箭射,火槍在其中也是占相當大比例的 ,清軍騎兵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槍騎兵,手持長槍衝鋒,腰上掛著馬刀,背上背著弓箭;還有一種是騎兵射手,腰上掛著馬刀,但手裡拿的不一定都是弓箭,起碼有一半人拿的是火繩槍,還有手持長矛衝鋒,要跨弓箭,背上卻還要背一把火槍,武備完善啊,難怪當時無敵於天下。滿清騎兵都是馬背上長大的戰士,和蒙古騎兵有些類似,都是以騎射立國,騎士身強體壯,又常年在馬背上與草原賓士,騎術精湛,武器精良,人口眾多,種種條件都不是彈丸之地的騎兵可以比擬的。
日本騎兵的歸屬是各領主,而每個領主手下的騎馬武士數量又非常少。因此即使大軍聚合在一起的時候,也根本無法當完整的一支力量使用。它只是很多個歸屬不同的小團體,無論是指揮還是配合,都非常不協調。所以即使當時日本武士個人實力較強,但是如果大規模騎兵衝鋒大戰,清朝騎兵絕對能夠一舉擊潰日本騎兵。所以論騎兵厲害的話還是清朝騎兵厲害!
答案是滿清八旗鐵騎可以吊打日本騎兵。
明末清初,日本已進入江戶幕府時代,風起雲湧將星迭出的戰國時代已經落幕。何況即便在日本戰國武備鼎盛時期,騎兵因為其昂貴,也不是戰場主力(甲斐產金,才有武田赤備)。
而滿清八旗鐵騎早在入關以前,就已降服朝鮮、蒙古,並在薩爾滸大敗明軍主力。在當時的東北亞,可以堪稱是橫掃一切的力量。
倭國的騎兵?倭國一島國怎麼可能有大規模的騎兵咯?一策馬就掉海里去了!就幾個頭頭有馬騎的倭國所謂騎兵,是不可能比草原叢林大山裡出生成長的獵人身份轉化的滿清騎兵厲害的,甚至不如窮途末路的明朝騎兵。這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
推薦閱讀:
※我為什麼不可以愛中國?
※【史學新觀】中華歷史全息論(二)
※Shawn的讀書筆記(33)——《中國人史綱》
※【史圖館】甲午戰爭全程戰線變化1 東學黨起義與戰前衝突
※歷史人物:中國歷史上十二大賢相之二 西漢開國名相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