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八陣圖》的作者是誰?
《八陣圖》是杜甫寫的一首五言絕句,杜甫在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夏遷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廟,江邊有八陣圖,傳說就是諸葛亮在夔州江灘所設的八陣圖,於是寫下了這首《八陣圖》。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八陣圖,傳說是諸葛亮創設的一種陣法。相傳諸葛亮禦敵時以亂石堆成石陣,按遁甲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變化萬端,可擋十萬精兵。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蓋:指功業蓋世。三分國:指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是魏與吳是原以有的家業,而蜀卻是劉備與諸葛亮白手起家,最終建立了可與魏吳鼎足而三的功業,故諸葛亮的功業蓋世。
諸葛亮功業蓋世,開創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他創製的八卦陣,更是名揚千古。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石不轉:八陣圖的石塊屹然不動。
「遺恨」一句,歷來解釋不一,主要有四種說法:1)以不能滅吳為恨;2)以劉備征吳失計為恨;3)諸葛亮不能諫止劉備征吳,自以為恨;4)劉備征吳而不知用八陣圖法,以致失敗,故以為恨。
上面四種說法,仔細推敲,我覺得第一種說法較切合詩意。
這首詩的詩題是《八陣圖》,它抒寫的主體也是八陣圖,所以,這句詩的主語也應該是八陣圖,即有這樣變化萬端的八陣圖,卻依然未能吞吳,是以為恨。
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詩舉要》中說:「失吞吳猶言未能吞吳耳。以武侯如此陣圖而不能吞吳,真千古遺恨,故精誠所致,石為不轉,大意與『出師未捷』二句同一感慨。」
任憑江流衝擊,石頭卻屹然不動,只因千年遺恨,未能吞吳。
這首詩的首聯兩句,以「功」「名」二字領起,以工整的對仗,雄渾的句勢,簡潔而有力地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跡。
功與名,不就是自古文人孜孜以求的東西嗎?而諸葛亮則達到了功業名聲的極致,三顧茅廬,成就一明主與名士的名聲,隆中對,顯示了他卓絕的才智,他輔佐劉備,從白手起家到建立了可與魏吳抗衡的蜀國,成就了蓋世的功業,而那些木牛木馬與八陣圖虛虛實實的傳說,更給諸葛亮在民間樹立無人可比的名聲。功名之隆,無過於諸葛亮。
因此,讀為首兩句,我們彷彿看到了諸葛亮豐功偉績的一生。
然而,諸葛亮也有壯志未酬,也有人生的失敗。
最後兩句一轉,從諸葛亮波瀾壯闊的人生轉到了他的千古遺恨。
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過去了,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的過去了,而今只留下那屹然不動的八陣圖石。
石為什麼不轉?是因為這八陣圖石上,有諸葛亮的千古遺恨,「精誠所致,石為不轉。」從今回溯,諸葛亮人生轉的轉折點,正是這一次征吳的失敗。
諸葛亮再怎麼被神化,但他的卓絕才智是無可懷疑的,他的鞠躬盡瘁是無可懷疑的。
以諸葛亮的卓絕才智鞠躬盡瘁事蜀,卻終究未能吞吳,故人生志業之難成可想而知!
江流石不轉,江流石不轉,江流石不轉!反覆吟哦,這不就是杜甫乃至所有人的對志業難成的悲思么?
答者:謝小樓
杜甫有《八陣圖》詩:「功蓋分三國,名成八陣圖」。相傳諸葛亮作戰時,按遁甲將部隊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變化多端,按法堆成石陣,可擋十萬精兵。
古代戰爭,一靠士氣、二靠陣法。諸葛亮北伐,經常打得魏軍不敢出戰,其排兵布陣能力,確實大大提高了蜀兵的野戰能力。諸葛亮對陣司馬懿,一直尋求與對方主力野戰,對自己的陣法運用能力也是非常自信的。
鄧艾伐蜀,人們一直納悶,諸葛瞻為何放棄地理優勢,非常等到鄧艾走出深山,再與其平原上野戰?可能有一個原因吧,諸葛瞻認為自己陣法學得好,足以打敗鄧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