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人所言:「對聯有無平仄均可」,不講平仄的對聯能叫對聯嗎?


不顧平仄,只能叫對句,不能叫對聯。

從某種方面說,對聯是古典格律詩歌的斷句。

傳統詩歌為什麼產生格律?為什麼需要格律?

這與漢字四聲和組成詩歌的漢字要素有關。

為什麼叫詩歌?詩原本就是歌。

魯迅先生有「吭唷吭唷」說,人們勞作時為統一節奏,減輕勞累感而打的號子就是歌,後來漸漸地加些內容,比如鼓動打趣的,就是歌詞,為了順口,就押了韻,就是詩。

後世詩漸漸獨成一體,但還保有歌的特性,如何保有,在字數結構字義組成要求之外,聲調的抑揚頓挫最能體現歌的特質。於是有了格律,使詩歌有了音律美,對稱美,節奏美,與詩歌的字詞美意境美架構美相輔相成,達到藝術的至臻境界。

對聯難道不需要這些美學要素嗎?

毫無波折一平到底,就象毫無表情的臉,你喜歡?或槎枒亂戳仄音滿句,如泡沫之擦玻璃,刺耳刺心,你也喜歡?

對聯詩歌,入眼入耳入心,是字面畫面音樂的通感享用,平仄如砌牆,磚塊橫豎間隔有序,牆體才堅固,牆面才美觀,若或橫或豎,一貫到底,必然一觸即潰,何美之有。


對這種基本常識基本原則問題就不要再做無效過論了。討論一千年也還是有人認為對聯就要隨便,就要解放就要自由。那你就讓他們自由好了,這是勉強不得的。因為他們有一千條理由一萬種說詞去為自己的無知和懶惰找借口,名為愛好實為逗趣調侃甚至起鬨。而你稍加批評便會引來狂噴怒罵。似乎守規矩倒罪該萬死,而破壞規矩倒成了與時俱進而功德無量了。這種三八二十三的問題還討論它又有何益?俗話說你永遠也叫不醒裝睡的人。可是有些人就忘了一句千古名言:無規矩不成方圓。那麼,無規則怎成對聯。不怕不會,就怕不學。不怕無知,就怕偏見。不怕不懂,就怕拿不是當理說。最好的對策只能是各行其便吧!


過來吐個槽,順便回答下問題。

對聯有無平仄均可,我不知道這話的前言後語,總體上來說毛病不大,為啥這樣說呢?兩三句話大家就明白了。

對聯的正格是馬蹄格,平仄兩兩相間,以五六七言律句為主,必須平仄相對,遵循四種固定句式,可以寬宥到「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那麼對於正格對聯來說,必須遵守平仄規則。

對聯除了正格之外,還有其他的格式,比如魚竿,全平全仄,趣味格等等,舉個例子:

袁世凱千古,

中國人民萬歲。

這副對聯別說平仄相對了,字數都不一樣,但能得其意於聯外: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這不是佳作么?但他不遵守平仄規則。

綜上所述,對聯的格式有很多種,創作時,如果選擇正格馬蹄韻,則必須遵守平仄規則,如果選擇其他格式,平仄就顯得不那麼重要,所以說,這句話毛病不大。

問題回答完了,吐個槽。詳見下圖,因為已經被拉黑了,所以把準備回復這位@華中小隱 的話貼在這裡。

三仄尾只是創作時盡量避免,但從來都不是大問題,我說的是三平尾,你給我找一個以三平尾對三仄尾的李商隱之後的格律詩句讓我長長見識,盛唐中唐的詩人們對格律詩進行了數不清的嘗試,所以唐人格律別體最多,比如《登高》,比如《黃鶴樓》。正是這些嘗試最終促成了格律詩最終成熟。話說回來,哪怕嘗試中的唐人,其格律詩作出現三平尾的情況也不到唐人傳世格律作品總數的百分之一。晚唐以後三平尾已經被引為大忌,一千多年後你給我說三平尾是必須恪守的格律規則,有腦子嗎?還有平仄仄仄平是哪個老師教你的?平仄相對也是在音節處相對,不考慮大忌字字相對也是讓人無語,你這個認知水平,說你誤人子弟已經輕了,你是自己還半瓶子晃蕩又好為人師。看你見解還行才回你,滿嘴髒話是你媽媽教你的么?想來她也是只顧得生你忘記養你了。罵完人就拉黑,我是真看不起你們這種知行不一到天壤之別的貨,我相信道理越辯越明,你要是有道理咱就探討,可你這連罵人都躲躲藏藏的,讓我不恥,居然跑到我另外一個回答里罵我不懂平仄,哪個告訴你那個添字是對聯了。最後抱歉,回你是我的錯。


不講平仄的對聯是有一種的。是現在過年的春聯。

我每到過年都在留意,春聯是普遍沒有平仄這個概念的,不但如此,甚至許多春聯上下兩聯的詞都對不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原因是傳統文化的斷代,另一個原因是一類文人的推波助瀾。有類文人嗜好吟詩作對但其實不懂,不過是些偽文人罷了。如果這些人寫的東西只是貼在自己家裡,倒也罷了,關鍵是在文化斷代的情況下有不少人投機取巧,為了撈錢找廠家大肆印刷,銷往市場,使偽劣產品和偽文人反而佔據上風,而群眾由於水平有限全然蒙在鼓裡。這是一件包括我在內的所有傳統文化守護者最為悲痛的事!

我們來看樓主列舉的這副春聯,可謂是過年時非常「大眾化」的一副了。稍微有點專業知識的人都能看出來,寫這副聯的人根本不懂得對聯。並不需要用到是否合律的標準讓人看上去「高深莫測」,實則「雕蟲小技」的方法來論證。

這副春聯一點也沒有美感。雖然大家過年都圖個吉利、喜氣,但「攀龍附鳳」這個意象我建議還是不要用。這個成語出自漢代揚雄的《法言·淵騫》:「攀龍麟,附鳳翼。」比喻巴結、投靠有權勢的人。它是一個貶義詞啊,怎麼可以堂而皇之的掛上您家的大門呢?上聯「龍騰四海」和「生意」又有什麼關聯呢?

如果非要用「tāo tāo」,我建議是用這個「滔滔」,它比「濤濤」這個詞規範。「滔滔」是一個形容詞;「濤濤」則是一個名詞做疊詞後硬生生的充當形容詞。「滔滔」出自《詩·齊風·載驅》:「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而「濤濤」出自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濤濤金汁出天涯,滾滾銀波通海窪」。前者比後者早了一千多兩千年。

再看對句的「枝頭」,對應的是出句的「四海」,明顯上重下輕,無以支撐。

如果有人問,為什麼你就斷定這副春聯是從右到左,而不是從左到右讀呢?依據有兩個:傳統習慣上,楹聯是從右到左讀;還有一個是,在這副對子的首字有「龍」和「鳳」兩字,難免讓人想到,無論是「龍鳳」 還是「龍鳳呈祥」抑或是「龍飛鳳舞」,這些正式的詞或成語,都是龍在前,鳳在後。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這副對子的隨便侃侃。如果能使看的人信服,也就盡到我的一點綿薄之力。過年買春聯一定要挑一副有意義的。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對聯有區別於偶句和駢句它是文學體裁,是一個獨立的作品。偶句和駢句是修辭手法,是作品的一部分。偶句經常可以抽出來作為對聯。研究者發現,最早的韻書在三國時就有了,是魏國音韻學家李登編寫的《聲類》,最早的對聯出自晉人陸士雲和荀鳴鶴有趣的對話「雲間陸士龍==日下荀鳴鶴」。

在南朝時期沈約、周顒等人的詩論和沈約、王融等人的詩里格律詩的概念初步形成,是古體詩過渡到近體詩的重要階段,時謂「永明體」,在唐詩里格律詩的概念被規範和廣泛應用,對聯與詩詞淵源深厚。第一副春聯則是距陸士龍和荀鳴鶴600多年後,後蜀主孟昶在964年寫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上面列舉的是對聯史上最重要的兩個例子,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對聯都是要講平仄的,對聯沒有「古風」一說。值得注意的是,孟昶的春聯運用了格律詩常用的「拗救」,在後世的對聯里一般不用,特別是分句聯是萬萬不行的。在此以一個科班生的身份提醒大家:凡是作聯、作格律詩、填詞牌詞和散曲,避開平仄來談的都是耍流氓的行為。也在此呼籲讀者,別讓我們民族傳承了這麼久的傳統文化盡喪我們的手中,否則我等就是對不起龍的「傳人」,這個自稱。

注:關於聯律可以看我的講課稿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95653967928099086/?iid=40035321068&app=news_article&app_id=13


回答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一副完美的對聯必須具備以下六大要素:

①上聯與下聯的字數相同,意思緊密相聯。

②上聯與下聯的每一個字的平、仄,字意相反。如:平對仄,有對無,天對地,千對萬,雲對雨……

③兩聯必須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動物對動物、花草對樹葉……

④金、木、水、火、土屬於五行。和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都只能互對。

⑤意境要新、奇、獨,高人一等。

⑥最特殊的時候可以稍微變動聯中對字的平、仄。但必須是為了達到最好意境。如:遠看山有色對近聽水無聲。雖然「遠看」和「近聽」都是仄聲字,但也是千古絕對被人稱讚。


關於對聯要不要講究平仄的討論,幾乎是老生常談了,估計還要繼續討論下去。好在這個問題不關乎國計民生,有沒有定論並不十分重要。有的網友認為古代沒有「多來來發索拉西」,七音不全,只好用用平仄來彌補。其實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平仄與音樂的音階,本來就是兩回事,何況,中國古代音樂的音階豐富著呢,「宮商角征(zhi)羽」、「六工尺(che)上一師合」,不是音階是什麼?現在出土的兩千多年前的編鐘,音階之間都是半音美系,與現代言樂的音階如出一轍,同樣可以演奏交響樂,夠先進的了。平仄之於詩詞,不僅利於唱,也利於念,使語言有抑揚頓挫,聽起來鏗鏘悅耳。對聯是從格律詩中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學形式,之所以稱之曰「對聯」,其基本要求就是「對」,要而言之,即上下聯相同位置的詞必須詞性相同,而相同位置的字的音則必須平仄相拗。當然除對仗外還有其它要求,這裡就不贅述了。我也曾就此問題與一些網友交流,大多數網友還是很虛心的,但也有一些網友總以「好玩」、「圖開心」來開脫。正如很多網友在討論中說的,入一行就要講一行的規矩,對聯有對聯的規矩,要「玩」,要「開心」,也要守規矩,否則就沒有意思,沒有意義。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開車,交通規則就是規矩,你違規了,交警要處罰你,你用一句「好玩」、「圖開心」就推脫得了?寫不講平仄的對聯,沒有人處罰你,你覺得「好玩」、「開心」,別人可是覺得一點也不好玩,更談不上開心了。你不懂平水韻,今韻的四聲應該懂吧?何況還有「一三五不論」呢,要求夠寬鬆的了,如果連這個很寬的規矩都不願遵守,那是你自己的事,別人管不了。你花了時間,費了心思,多少總有一點圖進步的心理吧?如果有,那就按規矩做事,進步才會更快。


學究們死嗑平仄,押韻。然而卻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韻腳與平仄從語音而來,韻是讀音,平仄即語氣。長而輕緩為平,短促即為仄。平仄,抑揚頓挫也。各地方言不同,語音語氣略有差別。對聯必須講究對仗、平仄,毫無疑問。但這個平仄是適應環境語音的平仄,不能以一個不切實的框框固定。比如押韻,平水韻也只是當時通用語境的一個合編,放在當下也有太多的不適。文學作品,包括對聯詩詞,首先講究的是立意,表達的是情感思想。為了追求好的意境表現而出格的例子很多。還有些是古今不同,方言不一,造成誤解。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遠上寒山石徑斜(霞),新華字典都找不到這個讀音。總而言之,對聯詩詞需要講究對仗平仗,但不是學究們規定的那個平仄。可根據語音環境靈活變通。只要那個環境的讀者認同即可。


"對聯有無平仄均可",我贊成這種說法,其理由是:

①古代對聯沒有平仄一說,難道古人貼在門兩邊的對聯沒講平仄就不是對聯嗎?

②只是到了近代的唐朝在古五言和七言詩的基礎上形成了律詩和絕句,要求講究平仄與對仗。

③以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主將提倡不講平仄對仗的自由詩,認為律詩束縛著人們的思想。

④現代語法修辭中的對偶句就是對聯,講究詞性對應、結構相同,意境相符,兩聯字數相等且不同字。


悟空間答提的這個問題很有針對性!因為網上不僅有人說「有無平仄均可「,而且還有大量不講平仄,也不講究詞性對應的狗屁不通的傻貨。

首先要明確,什麼叫對聯?對的意思就是對仗、對應、對稱,這是對聯以及近體詩的獨特形式美。拋棄了這種形式美,就不能叫作對聯了。

對有兩層意思。首先詞語要對應,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數量詞對數量詞,虛詞對虛詞。各種性質的片語也是要對的。這就需要作對聯的人有很好的漢語言學修養,比如「一」字既可以當數量詞,又可以當形容詞,一天星斗,一地雞毛,一臉懵圈……這裡的一都是滿的意思,不能當數詞對待,對下聯時就不能用數量詞,得用滿、整、半……等等。對應的結果是上下聯的句式相同而整齊,就象閱兵隊伍的齊整一樣,這是一種抽象形式的均齊美。如此就有詩意,詩的三要素是句式、節奏和韻律。

其次,對聯要求聲韻對仗,就象人的左右手,上聯是平聲的地方,下聯要以仄聲對仗。這樣就形成聲韻的抑揚頓挫的節奏美。

對仗是對聯的遊戲規則,規則是必須遵守的,就象開車必須遵守交通規則一樣。所以對對聯,沒有平仄是萬萬不行的,沒有平仄就不能叫作對聯。

學習平仄並不難,媽麻馬罵,四聲,前兩個聲是陰平、陽平,屬於平聲。後兩個聲叫上聲、去聲,屬於仄聲。

舉例說明,網上某君出上聯:人閑樹下坐,對曰:馬睏槽頭眠。人對馬,閑對睏,樹下對槽頭,坐對眠。這是詞性對應。上聯為平平仄仄仄,下聯為仄仄平平平。這不就對上了么!並且是工對。還有一種對叫作粘對,在第二第五字處,即節奏點上,必須對。別的地方可以不對。於是,下聯還可以平仄仄仄平。但要注意,五言句的平仄必須是二、三開,不能只有一個平聲或者仄聲。七言句也是這個道理,在第二第四第七字處必須對。在一句之中,平仄是交替出現的,就象音樂中的鑼鼓節奏點子:嘣嘣嚓嚓、嘣嘣嚓、嘣嚓嘣嚓……節奏與音韻結合起來,便是詩歌攝人心魄的美。

詩聯還得講求意趣,即詩文之立意、謀篇、布局、造句、遣詞、用字,故口佔一絕:人閑樹下坐,馬睏槽頭眠。刀槍不入庫,萬里無狼煙。這首《五絕》的前兩句是一副對聯,後兩句則不是對聯,因為詞性不對。但平仄音韻還是得對,也是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這些就是律詩、絕句必須恪守的規則。

中國的詩詞發展史上,詞性的對應比音韻的對仗更嚴格更長久。漢賦里就有大量詞性對應的句式,曹植的《洛神賦》有:驕若太陽生朝霞,灼若芙蓉出清波。詞性對應,但音韻不對仗。到東晉顧愷之的詩:千峰競秀,萬壑爭流。詞性和聲韻都對上了。唐代科舉考試,律詩是必考科目,因有《官韻》教科書,以為規則典範……

世上事難乎?難也。為則易!


本人認為,既然是對聯,就應該儘可能按照對聯的規定來寫。因為它是一種文學體裁。這種體裁的寫法有他的嚴格規則,必須是字數相等,平仄相對,詞性相同,意思相關,意境優美,仄起平落。如果不遵守這些規則,那就失去了對聯的意義了。

我們農村紅白喜事所貼的對聯,除了極少通對聯的人欣賞外,其實很少有人去看。或者只是去評論一下字寫得怎樣罷了。

至於網上對聯,參與者很多。水平則參差不齊,雅俗共賞。這一般都是本著一種愛好和興趣而參與,各人都有自已的權力而不受限制。水平高低,湊個熱鬧,實在無妨。我以為只要基本對仗,意境較好,整齊押韻也未嘗不可,沒有大礙。把它定為寬對便是。尤其還有一此特殊對聯,確實很難面面俱到。

我有空時也愛好參與,向大家學習。但長期看屏,對視力影響極大,我盡量控制。願大家在網上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玩得開心。


推薦閱讀:

虞姬無奈遠去 —— 簡評《霸王別姬》
金甌缺書評-名家點評金甌缺-讀者評價金甌缺-金甌缺經典語錄
「刺殺」潛伏人心的深重黑暗----讀《刺殺騎士團長》
從《深夜書屋》看恐怖時代的新舊交替
龍應台談新書《天長地久》:人生里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

TAG:文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