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覺得解說《論語》的優秀的書有哪些?它們的各自有哪些側重點?


論語學釋解讀得全面深刻,前言中有這樣的闡述:

古今那麼多人為什麼會對《論語》翻譯得如此面目全非。因為有如下的幾個誤區:第一個誤區也是最基本的誤區,是智慧的誤區,或者說智慧不夠。不要認為飽讀詩書,從事教育,甚至長期研究儒學,你就應該有智慧。不好意思,那和智慧沒有關係,那叫學問或者叫世智辯聰。這些東西你學了多少年和智慧沒有關係。不管你學了多少年,不管你是什麼學位,百度比你強無數倍。你會的百度全有,學了幾十年不如在百度上一搜,任何一個會使用電腦或者手機的人就會超過你所學知識的億萬倍。你的學識幾乎一無是處,因為學問不是智慧。聖人寫這本書的時候,當然《論語》不是孔子本人親筆寫的,到底是誰寫的,怎麼寫的,是個迷,但是本書會給大家揭曉答案!孔子的智慧不是飽讀詩書所理解得了的。不管你是什麼職務、什麼身份、什麼地位、什麼職業、什麼學位、什麼專業,沒有足夠的智慧,你解讀《論語》,那是不行的。

第二個誤區是名人效應。我們一看《論語》某個版本是某個名人講的,「名人具有權威性啊,他講的應該可以,要不他怎麼是名人呢?」其實這個邏輯是站不住腳的。比如明星代不代表一定是德藝雙馨?不能。明星只代表出名了,鬧醜聞的是不是也是明星?以丑出名與他的德沒有關係,所以明星不代表德藝雙馨。文化圈兒的名人同樣不代表一定就有智慧,但是人們往往先入為主,以為名人講的就是對的,這是第二大誤區。

第三大誤區:習慣。比如我們一看到「學」這個字,《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看到學就開始組詞了,學習、學問,這樣一想馬上就錯。因為這個學既不是學習也不是學問,但我們看到這些字,聯繫到生活情況,就會組詞,這叫習慣誤區。實際上在《論語》里,「學」這個字有名、動兩種用法,名詞代表智慧,動詞代表修行。所以我們習慣理解的往往是錯的。

第四個誤區,斷章取義。《論語》是個整體性的修行大綱,如果你就一段的內容來看,不聯繫上下文統一起來看的話,你就看不懂。有人說《論語》是講經濟的,有的說是講人文的,有說講禮儀的,有說講從政的,各種各樣的都有,這樣的說法都是斷章取義。《論語》不是你們之前想像的講的任何東西,都不是。看了一個局部或者片段就下定義這都是斷章取義。一聯繫整體就明白了,孔子根本不是這個意思。人們就是因為這幾個誤區而把《論語》解釋得面目全非。

學《論語》的目的是感悟孔子的精神世界。孔子是開了智慧的人,是先知。我們通過和孔子的精神世界對接,得到聖人的智慧傳承,這是我們學《論語》的最大意義!我們也要開智,然後才明白人與人之間怎麼相處。孔子在這裡展示的就是開了智慧之後如何應對時事、如何應對政治、如何應對上位者、如何應對老百姓、如何應對小人、如何應對君子,如何應對各種事物。智慧在人生方方面面的應用就是《論語》!


讀《論語》這樣的書,如何從古今中外、汗牛充棟的注釋、註疏、解讀等著作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呢?特別是入門者,或是有心要深入閱讀、領會《論語》,這就要把握幾個原則:

第一、不要太關注」原文「,而要把註疏作為門徑第二、選擇注本時,要精讀古人的注本,以今人的注本為參考,學有餘力的,可以參考海外漢學的研究成果;第三、初學時要打好基礎,不宜選擇那些」六經注我「,或是以佛、道解儒的書。

按照以上三個基本原則,首先樓主推薦的南懷瑾就很不推薦,南懷瑾關於儒家的書錯誤很多,但他可以說是故意錯的,因為他要藉助論語來講他的自己一套東西。如果讀者沒有打好基礎,以南懷瑾這類書入門,從一開始就會走入邪路,還會養成空談的惡習。

我個人對南懷瑾確實沒有好感,2007年秋天,我在無錫的國學大課堂與他見過一面,詢問過他問題,他的儒學水平確實很一般,遠不如正經大學科班出身的學者。

同樣,樓主推薦的李澤厚的《論語今讀》也不適合入門,因為李澤厚的目的也不是注釋論語,而是藉助論語來為他的「樂感文化」等藝術哲學作為論據。因此,李澤厚這本,如果是作為研究李澤厚思想的途徑,沒有問題,這書寫的不錯;但作為《論語》的入門書,則欠妥。

入門的話,我的個人建議(只是個人建議,供參考,一家之言):

精讀的本子:一是「十三經註疏」里,何晏注,邢昺疏的《論語註疏》,有許多點校本,坊間容易買。這是六朝時對論語的解讀,邢昺的疏里還保留了許多漢代的古注;

二是朱熹《論語章句集注》,選自《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也有簡體字版,很容易買。這代表了理學對論語的解讀;

三是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中華書局出版,這代表了清代學術對論語的集大成,不可不讀。

以上三種是精讀本,所謂精讀,並不是讓你去以誰的為準,而是在精讀中對比異同,激發自己的思想。這些古人的註疏,雖然彼此並不相同,但均有理有據,有文字音韻上的依據,精讀完之後,你完全可以入門。

泛讀的本子:一是樓主提到的楊伯峻的《論語譯註》,他雖然遠不如他的叔叔楊樹達水平高,但這本譯註卻是樸實平易,毫無南懷瑾之流胡說八道的東西,是入門的很好的參考書。

二是民國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7年出版,這本書彙集了古代許多文獻對論語的解釋,之所以沒有作為精讀,是因為太厚(四卷本),不適用於初學者,但是可以作為查閱《論語》某一句語錄時各家意見的參考書;

三是錢穆:《孔子傳》,版本 很多,容易買到,讀《論語》,當然要讀一讀孔子的傳記,以為羽翼,傳記也很多,算上《史記孔子世家》,錢穆的足夠了;

四是[美] 赫伯特·芬格萊特著,彭國翔、張華譯,《孔子:即凡而聖》,南京:江蘇人民出 版社2002 年第1 版。[美] 郝大維、安樂哲著,何金俐譯,《通過孔子而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 版。一些海外漢學的研究,可以作為泛讀、了解,增長見識。這幾位都是國內外學術界認可的學者,絕非那些隔靴搔癢之流。

以上。


這條問題很好,因為很多朋友於此有失,讀本選取不得當。我大體上也是同意danyboy博士的觀點和推薦。

為何時下朋友們當中有關《論語》注釋本的選擇會出現一些不妥,我想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不明白儒家之為儒家的本質特徵,對儒家發展史更缺乏必要的了解。儒家之為儒家,全部學說精華集中在「現世為人」上言說,不考慮現世之外的其它因素。換而言之,任何輪迴解脫、出世入世、修仙學道等等,統統是儒家所不為的,骨子裡是不贊成的。儒家有關君子小人、男男女女、君君臣臣的說法,全部安放在天下、社稷、黎民、祖先、家族、父子、夫妻、朋友、朝野等範圍內規範。在這些規範內,人作為的好壞因為他的位置不同而不同,而你的位置本質上與你的出身相連,帶先行性,權利和責任均如此。德行作為的好壞尺度與你的身份對等。這是「人道中見天道」的體現。儒家本質上就是這樣一種指導生命進行建構的大框架,它與佛家、道教的本質區別即在於此。如果這個尺度不講,籠統地講儒道釋三教合一,三教同源,肯定有違儒家原旨,是說不清儒家的。宋明理學的末流中,就有這樣一種形態,為王學發展到過分地步的一種形態,歷史上大多認為他們不算是儒家的代表,思想上已經變種了。

《論語》一書,因為語言的緣故,很多文辭不只有一種解釋之可能,歷來注家也是歧義叢生。但是,歧義不等於就是理義上的異說,更不等於異端,歧義是人類語言的普遍現象,古漢語尤為突出。這也是導致古往今來的注本解說,汗毛充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論語》的注釋史也是儒家思想一部發展演變史,內容相當豐富和精彩。要而言之,分為經學、理學和心學三種主要形態。經學是指解釋闡述、研究疏理儒家學說的專門學問,以兩漢經學為典型,儒家被全面神聖化、制度化,為朝廷統治提供全面的意識形態支持。經學在治學方法上重經典來源(今文與古文之爭),重師承,重名物辭章訓釋,重官方立場的先行運用。經學背景下的《論語》注釋本,現存最早的注釋本是曹魏時期何晏、鄭沖等人的《論語集釋》,集選了多位兩漢儒學名家的解讀。之後,有梁朝皇侃的《論語義疏》集漢魏晉至六朝諸名家之說,亦是質量極高的作品。理學,是宋代儒家開創的新形態,代表著儒學歷經統治者以佛道打壓之之後的重振與歸位,理學在先秦儒學的基礎上,開出一套把孔門原旨放在更形而上,更天高地寬的理論框架上重新詮釋解說,強調了儒家在經驗之前的超驗立場。在此前提下,《論語》的詮釋風格和進路出現了新特徵,就是所謂「宋學」。宋學強調義理,不再僅守於訓經辭章,疑古惑經,勾沉生髮,以見新意,啟人智識心性。轉折點的作品是刑昺的《論語註疏》,之後的代表性作品當然是朱熹的《論語集注》。朱熹的《論語集注》是他畢生最重視的創作,直到死前還在修改補充,時間跨度甚至長,其書在訓詁音義、文字校勘上有所得之外,注釋里多攝取二程、張載等理學名家之見,精湛程度可謂字字珠璣,為歷代注釋本中首選之列,不能認為僅僅是理學辭說也。明朝心學大興,而於經典的詮釋注說上,雖時有可觀處,但總體成就不及宋朝,這是明清以還學界普遍共識,理據充分。《論語》註解上一流的作為不多,或李贄《論語評》、劉宗周《論語學案》、智旭《論語點睛》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陳士元《論語類考》也有些參考價值。心學倡於理學末弩之時,是程朱理學僵化後的革命性產物,王陽明尤在孔門範疇之內,但王學的末流則如理學末流之一樣,已經走樣了。

清代是《論語》注釋的另一個高峰期,接續朱熹之功而大放異彩。清儒雖是宗理學,但並不守舊,漢學宋學並舉尤為主韻。其中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可謂清人治論語的最佳結晶。為後學者不可不讀的精華之作。

回過頭看,最後簡說《論語》的注釋本選擇問題。因應現代人的特點,我推薦如下:

一、入門級:楊伯峻《論語譯註》。 這一本至目前為止,仍然是現代人注釋論語未能整體超過的高峰之作,相對最穩妥。

二、朱熹《論語集注》。無論你對朱熹和理學什麼態度,實事求是地說,這一本是不可跨過的古人注釋本,可用一生心力去證其中所說之真與偽,不會讓你失望。

如果你不是想專深地探究孔子和儒家精髓的,讀以上兩個本子基本夠了。但是若要深入一些理解領悟儒家在孔子學說上的古今把握的,下面幾本我以為恐怕要接觸,甚至要專讀:

三、劉寶楠《論語正義》。漢學與宋學並舉,有原則有分析的折中取捨,實在而且充分。

四、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此書與程樹德先生的《論語集釋》相比,在「校」與「釋」上每有己意,啟發者亦較程著多,且明顯沒程著那麼雜。雖不無可商榷處,但方便性和專業性,總體稍佳於程著。

最後,我非常支持danyboy博士關於南懷瑾先生的評價。我沒有見過南先生,但讀過他一些著述,我總體認為他是一位修道者,修練有一門功夫,這個我佩服,但是學問就算了吧,他的文字水分多得不著邊際,東拉西扯,概念混亂。當然,與曾仕強之流比,他還是強了許多,但也不過如此。南先生的著作,不值得購買。


我覺得纏師的解論語觀點更貼近本源之精神!是近代最好之版本!大家可一觀而後比較!級別之高,世所罕見!


推薦閱讀:

上聯:柳煙吐絲如詩似畫,如何對下聯?
【文化典藏】達·芬奇經典畫作欣賞
古時候,行醫為何稱為「懸壺」?
上聯:一年到頭,腦袋口袋,兩袋空空,下聯怎麼對?

TAG:論語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