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長城地下工程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作用有多大呢?
地下工程最早起源於二戰的德國,由於當時盟軍的偵查力量和戰略打擊能力非常強。為了保留住可以用來軍備補給的工廠和研發設施,德國就在地下建造了龐大的地堡工事。德國的V-2和V-1導彈就是從地下工事里生產出來的。二戰德國戰敗後美蘇都發現了這樣的地下工事。起初盟軍並不是非常在意,只是將地下工程裡面的機床和生產工具洗劫一空。
然而隨著蘇聯戰略轟炸機的出現以及蘇聯核彈的發展越來越迅速,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了應對蘇聯可能會發動的核轟炸,就在西德境內和本土重要城市內大建地下防禦工事。在60年代,美蘇分別提出了自己的核戰爭計劃,蘇聯的核戰爭計劃倒是沒有什麼,只是將核彈扔到歐洲和北美大陸。而美國的核戰爭計劃中就有所不同,美國幾乎把當時所有沒有加入北約或者親蘇聯的國家都納入了核打擊範圍之內,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中國。然而當初中國背靠蘇聯核保護傘且中國自己的核武器也進入了最後測試階段當時不會被美國的一紙計劃嚇倒。
然而在古巴美蘇對峙之後,中國看出了誰是「真強國」誰是「偽強國」所以中國就為了在未來的核戰爭中不被蘇聯「賣隊友」就建造了自己的地下防核工事。相比美蘇等國更多的是為了形式上互相警告和用來拒止的地下工事。中國的地下防核工事明顯在工程量上要更多,且內部設施也比較齊全,簡直就可以用小城市進行形容。而且中國在建造地下工事時還考慮到了在未來汽車和各種大型設備也存放在這裡,所以中國的地下工程要比美蘇的「貓洞」要大出很多。中國的地下工程已經足以保證在海岸預警雷達發現核彈來襲後可以安置足夠多的平民和設備,然後憑藉地下工事里的水和食物堅持到核塵埃落下後,再重新建設城市,所以中國地下防核工事對保存中國的有生力量,保留戰爭潛力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啊,地下長城工程跟「北星之光」導彈,「轟-10」型戰略轟炸機,「181」導彈驅逐艦,「神光」激光武器,「殲-14」重型戰鬥機一樣,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流傳出來的,據說是大三線建設時期全面開始的,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的「末日工程」。
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建設緣起,建設細節,建設規模,連帶著我國戰略核武器的數量猜測也變得越來越離譜,比如筆者就清楚地記得有傳媒將其形容為「把太行山下整個掏空的巨型工程」、「坑道長度長達5000公里」、「地上一個中國,地下一個中國」,已經近乎都市傳說。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我國曾經舉全國之力去建設這樣一個貫通南北,連接東西,長達數千公里乃至5000公里的巨型地下要塞——很簡單,技術條件與資金投入完全達不到。目前開挖隧道涵洞最為高效的方式是大型盾構機,但是即便如此,一台盾構機在作業條件理想、土質鬆軟的情況下,每日的掘進速度也只有2到5米,人力掘進的速度只會更慢——有人說可以用人海戰術來達成極高的速度,但問題在於隧道人力掘進的速度取決於作業斷面上能站多少人,如果站的人太密集只會造成邊際效應使得施工越來越困難——更何況,我國最早使用盾構機應該是在2000年左右的上海地鐵二號線建設工程(記憶可能有誤),而且使用的還是進口的盾構機。更早的北京地鐵1號線(1970年開始封閉測試)尚且採取的是明洞開掘-平洞掘進相結合的施工模式,也就是地面上開挖後回填,部分路段地下掘進,施工難度相比把山掏空已經降低了很多,即便如此,作為當時北京市最受重視的工程,短短10千米的一期工程也修了5年多;再比如現已解密的重慶涪陵816工程,從1967年修到1984年,足足幹了17年才挖了20千米不到的隧道——這表明我國在上世紀70、80年代左右在隧道開掘方面依然處於施工水平較低、施工效率較差的狀態,即便是使用盾構機開挖,在投入100台盾構機、每日掘進200米的完全脫離實際的情況下,開挖5000公里隧道也需要68.49年的時間,這是一個根本不可能的數字。
因此,關於「地下長城」的傳說其實聽聽就好,筆者並不排除從建國之後到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沒有停止建設地下化的要塞、儲備庫、機庫、火箭軍洞庫,而且建設規模應該還非常大(比如駐紮在江浙一帶的某集團軍就有非常龐大的地下化武器裝備儲存庫,部分部隊甚至可以從隧道完成集結轉運),但是要說掏了個5000公里的隧道,還隧道里全是核導彈,筆者認為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我們目前的軍力也不需要以此來自我安慰了。
以上是《軍武次位面》為您解答,贊同回答的話,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_^
我們老家這裡,一座山脈都完全掏空了,外面沒人知道裡面有多大。也不知道有多少部隊。只知道山的一邊是我們這邊的母親河,山的另一邊有鐵路通進山裡面。附近有很多村莊,村民們只知道裡面有部隊,不知道裡面做什麼的。
地鐵可以防嗎
推薦閱讀:
※我就想去大城市當個流浪漢
※看快手|開局一個圈,往後全靠挖。
※退役後,我誤入了催債公司的「捉鬼隊」
※作家陳嵐是不是一個利用相關熱點事件獲取利益的人呢?
※一所盛產社會名流及上層人士的全男子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