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都吃什麼水果?他們的水果和今天我們吃的一樣嗎?


《詩經》中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另外還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從史料的記載來看早在先秦時就已經開始人工培育和栽植果樹了。《經詩》中還有:丘中有李、八月剝棗、等說法。但是在先秦時期桃樹是最為廣泛栽植的果樹,並賦予了桃子更多的寓意,就如開篇提到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是一首在姑娘出嫁時唱的歌,意思是說姑娘在桃花盛開之時出嫁,以此來表達新人對未來生活美好的希望和憧憬。而「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則說明古人也現代人一樣拿著新鮮的桃子與親朋好友一起嘗鮮。據說魯哀公還送過孔子桃子吃,結果孔子先把去桃毛的吃了之後才吃的桃子,結果弄得大家啼笑皆非。經考古學家鑒定指出中國人使用桃子的歷史從殷商時期就開始了,可見歷史之悠久。

在司馬遷《史記》中記載著:「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這說明棗、栗、橘、梨在漢朝時已經被廣泛種植,而且在漢朝時有很多從西域過來的水果是非常的受推崇,如葡萄、核桃、蘋果等,都是在漢朝的被引進中原的。在《西經雜記》中的記載了漢代皇家園林中所種植的果樹品種多達幾十種。最值得注意是蘋果,最早的蘋果被稱為柰、林檎、楸子、文林果、蘋婆果等,在《西京雜記》還記載柰有三種:白柰、紫柰、綠柰。蘋果因蘋婆果而得名。頻婆在佛書中是相思的意思,因此古代人又稱蘋果為相思果。

蘇軾有一首: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樣的詩,就這一首詩中便出現了盧橘、楊梅、荔枝三種水果。其中這荔枝大家最為熟知的就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愛情。另外還有一種與荔枝差不多的龍眼,古代人稱龍眼為荔枝奴,因為龍眼與荔枝的成熟上市的時間差不多,但是味道卻遠不如荔枝,所以只能稱之為奴了。但是在古帶龍眼與荔枝一樣名貴,是賜給外國使臣的禮品。

說起葡萄就會想起唐朝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以說到這是葡萄以佳釀的姿態出現了,葡萄是出使西域的張騫引進的水果,在漢朝的時候在新疆等地已經開始種植,後來有做成葡萄酒送入關內。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熟知,梨在古代有著百果之宗的美譽。五代宋初的徐鉉寫了一首贈陶使君求梨:昨宵宴罷醉如泥,惟憶張公大谷梨。白玉花繁曾綴處,黃金色嫩乍成時。冷侵肺腑醒偏早,香惹衣襟歇倍遲。今旦中山方酒渴,唯應此物最相宜。意思是說徐鉉醉酒後,想起昨天吃的大谷梨,想得口齒留香、津津有味,於是今天方覺酒渴,便要想吃梨了。"


推薦閱讀:

水果里的糖份是否健康?
有誰知道這是什麼水果嗎?
有冬瓜、西瓜、南瓜,為什麼沒有北瓜?
孕婦不可以吃火龍果嗎,為什麼?

TAG:歷史 | 文化 | 水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