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好多互聯網公司都盯上便利店了,便利店真的會很賺錢嗎?
互聯網+時代,零售被炒上了天,年初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將2017年定為「新零售元年」的阿里開始不斷加大對線下零售超市的投資入股,已經投資了包括蘇寧、銀泰、百聯、三江、日日順、聯華超市、高鑫零售等數十家公司。
目前包括亞馬遜、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電子商務公司又開啟了無人零售店,而作為短小靈活的便利店也是他們考慮的一個方面。
互聯網公司都盯上便利店,那麼便利店真的很賺錢嗎?
我們來分析一下:
1、傳統的便利店賺錢嗎?我們先來看看開店的成本。
①開店費用:加盟費、店鋪轉讓費、裝修費、設備費(冰箱、空調、貨架、收銀台等)20W
②運營費用(單位:元/月):
店租(15000--20000)、員工工資社保(3500元/人,6個人)、水電費(4500)、進貨(18W)、損耗(1500)、罰款(1000)、被騙和被盜(500)、維修和物料費(500元)等等。
按照6個員工算,以上大概:224000元。
綜合每月成本:22.4W+20W/12*N(N為開店年數)=23.3萬(平均)
(以上根據外部資料測算而來,僅供參考)
2、運營能力:
一般來講便利店毛利36%左右,現在考驗你的營業能力的時候了。
假如每日流水3、5千,那麼等著虧吧。假如8000元每天,那你可以賺7000元/月。
假如要做到1W--2W流水(這個流水人員要增加,員工在8-12個人,運營成本也增加),按15000元/天,一個月大概賺2萬多。
能做到20000元/天的是相當不容易的,這個時候月賺30000元不是問題。
(以上是根據某品牌加盟店數據測算,僅供參考)。
所以對照選擇下,你的流水在哪個區間,決定你一個月賺多少錢。當然以上數據也不是絕對的,因為為了提高利潤,你會考慮開源節流,管理上也下功夫節省成本,另外比如你增加其他業務(充話費,繳水電費,代收快遞,代買火車票)等等、提高收入。不過,假如你的能力跟不上,也可以別人經營賺這麼多,而你卻在虧錢。
3、外部環境影響
目前全國便利店開店的速度是急劇增加,競爭加劇、盈利能力會受到挑戰,另外「新零售」無人超市等也會蠶食市場。這些都是對你賺錢帶來一定的影響。
綜合以上內容,你看看假如你來開便利店,你賺不賺得到錢呢。
便利店成了目前零售行業最受追捧的業態,不過,他們的普遍問題是,單店銷售並不高。
從空間和單店銷售看,中國便利店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
「開便利店相當於開印鈔機。」河北叄陸伍網路科技集團董事長於樹中這樣形容自己1999年開便利店時的心情,他在5月18日的中國便利店大會上表示,便利店的時代終於到來了,為了這一刻,他堅持了17年。
由於受電商影響較小、門店面積小、發展方式多樣靈活,便利店這一業態成了目前零售行業最受追捧的業態。近幾年,中國便利店行業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是零售業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業態之一。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此前發布的行業數據,便利店業態銷售額上較上年增幅15.2%,遠高於超市業態的4.1%和百貨業態的-0.8%。經營大賣場的家樂福、會員店的麥德龍也嘗試性地開出了自己的便利店業態,武漢中百也與日本羅森達成戰略合作,藉助後者的高管理水平開出盈利能力更強的店鋪。
本身以便利店為主要業態的便利店更加速了開店速度,在此次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舉辦的中國便利店大會上,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國衡表示,美宜佳上個月(4月)就在廣東、湖南等地開了250多家門店,自去年10月至今美宜佳已經開了800多家門店,目前其最新門店數量為8003家。
但另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中國便利店普遍的單店銷售並不高。按照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此前發布的中國連鎖百強榜單上的數據算,美宜佳7400家門店的銷售額為83.25億元,平均下來美宜佳的單店日均銷售為3082元,北京好鄰居便利店300家店6個億的銷售平均下來單店日均為5480元。
中國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在此次便利店大會給出了行業平均數據,「我們的生產效率是5870元平均日銷售額,台灣達到了1.5萬元,日本達到了4.2萬元,這樣的差距非常巨大。」
在國內,內外資便利店的日均銷售差距也非常大,根據柒一拾壹(天津)商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宮地正敏提供的數據,7-Eleven在天津的60多家門店日均營業額已達到7770美元(約合5.08萬人民幣),這高於日本的7616美元(約合4.98萬人民幣)和北京7-11(近200家店)的7417美元(約合4.85萬人民幣)。
為此,在增加數量的同時,多數便利店通過增加增值服務(如快遞業務、生活繳費等)、擴大差異化產品(如自由品牌產品、快餐、現煮咖啡等高毛利產品)、提升門店環境(如設置座椅)等措施提升營業額。
此外,裴亮提供的數據表明,日本便利店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超市,大體為54%:46%,而中國目前的實體零售市場,便利店和超市的佔比大體是8%:92%,這意味著便利店在中國的發展空間還很大。
2017年4月10日,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在其頭條號上宣布了一項「百萬京東便利店計劃」:未來5年,京東將在全國開設超過一百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一半在農村。
「每個村都有!」劉強東在該條推送中表示。
其實盯上便利店的並不只有京東,阿里、小米等都曾放出豪言壯語要革便利店的命!
為什麼便利店突然在這兩年變成了香餑餑?它的未來真的大到趕緊進入別琢磨嗎?
一、便利店似乎是個不錯的大市場坤鵬論曾說過,一個行業是否值得進入,第一要看盤子有多大,低於1億的市場慎入,越大越好;第二看增長率,兩位數是必須的;第三看滲透率,達到滲透率10%以後會蓬勃發展,低於50%都很有機會,50%的時候就會有重大調整;最後再看看國外的先例。
1.看盤子和滲透率
有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便利店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1000億元。
尼爾森的《2016年度中國賣場超市購物者趨勢報告》顯示,中國便利店的滲透率從2015年的32%上升到38%,比網購還高3個百分點。
2.看增長率
在關於便利店的相關報道中都說,便利店在這幾年逆勢增長,據某個快消零售業報告稱,2015年線下快消品的零售額僅實現了2.6%的同比增長,2016年上半年更是放緩至1.5%,便利店的銷售額卻同比增長了13%。
3.看國外
當下的中國經常被拿來和80年代的日本相比較,不論從人均GDP水平、人口結構,還是消費消費習慣等來看,二者都有許多相似之處。
日本的便利店就是從1975年至1980年開始快速普及,直到1995年才逐漸放緩。
從數據上看,中國便利店的確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據稱,日本便利店和超市的市場份額比例約為54%:46%,但中國這一比例目前大致是8%:92%。
還有就是,隨著城鎮化趨勢,村鎮年輕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80、90後人群獨立自主和創業意願加強,「夫妻店」在最近幾年時間裡數量不降反升。
不管是電商還是線下實體便利店,其本質都是零售,如果要吃零售這個萬億級的大市場,線上線下通吃絕對是阿里和京東的戰略選擇。
當然,驅使商業的最根本利器還是成本,目前,線上成本已然正在超越線下,不去線下去哪裡?
二、幹得過夫妻店嗎?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便利店的直接競爭對手就是夫妻店!
所以,便利店聽上去很美,但現在真實的情況並不那麼美妙。
以優質服務著稱,在日本很火的7-11,在國內都尚未盈利。
在2014年,順豐就在全國開設了518家線下門店「嘿客」,結果,2016年度財報顯示,嘿客等商業板塊三年累計虧損超過16億元。
有位天使投資人在其公眾號這樣寫道:
「想過去的幾年,一波波的O2O倒下了,街邊的各種老婆店卻依然還活著,各種小超市、小菜攤、洗衣店都還堅強的活著,為什麼呢?用一句正確的廢話來回答,那就是該死的都已經死了,這些老婆店效率高,因為他們都是給自己乾的,能自動自覺加班,同時他們要求不高,只要能養活二個人,工資掙出來再有點盈餘就滿足。經過互聯網改造的線下店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嗎?就算是可以,中國的房東是世界上最精明的商人,生意好了,漲房租啊,今年不漲明年漲,沒有哪個房東會一簽好幾年的吧!而且這些古老而傳統的行業從來就不是暴利的行業,百分之二三十的毛利最後又能凈利多少呢?線下實體更不會像互聯網產品那樣指數級增長,投入大、成長慢,規模效應很難實現,邊際成本更是降低的有限,想到這裡,作為一個天使投資人,單個項目又只能出個300~500萬人民幣,我不禁深深地低下了頭,也許,這是土豪們的生意,我該洗洗睡了。」
還有業界人士這樣總結道:「這種情況下,只適合夫妻來經營,如果要做連鎖直營,僱傭兩三個員工就賠死了。夫妻二人能接受每年賺十幾萬,並且可以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盡心儘力不浪費,還不用交社保,不用扣稅。」
「便利店用直營做的話肯定做不大,要開出一兩百家店,不是兩三年的事情,還需要建一套配送體系,對供應鏈要求很高,投入非常大。很可能的結果是,花了好幾年開了一兩百家店,但虧得一塌糊塗。全家在上海賠了十年,最後怎麼賺錢的?開了加盟就賺錢了。」業內人士這樣說,而日本便利店就是以加盟為主。
結果到最後,無論是從業者還是投資人,都吃驚地發現和驗證了一個事實:便利店行業容易搞不大,但把自己搞死是很容易的。
坤鵬論在對便利店進行調研的時候,發現有這樣的言論,便利店興起的幾個必要條件之一是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其他條件還有,但這個條件是第一位的。
而中國目前的人均GDP的情況如何?6000美元這個標準只有一二線大城市才能滿足,大量三四五六線城市人均GDP才剛脫離3000美元的關口。
當然,說了這麼多,坤鵬論從來不否認便利店是未來零售的終極業態,但它絕對是一個長期、大投入的工程。
畢竟日本便利店完善的商品管理、情報系統、產供銷體系都不是一朝一日練成的,鈴木敏文對美國7-Eleven的重建也花了近二十年才徹底完成。
便利店這個賽道只能是大資本、大玩家的專場!
而且想要達到目標終點,還挺漫長!
隨著線上零售市場的逐漸飽和,各大互聯網巨頭便盯上了線下零售這一塊蛋糕,開始在線下廣泛的布局零售門店,騰訊、京東、阿里都開始爭奪零售市場。而在這些零售門店的爭奪中,布局最多的就是便利店,難道說加盟便利店真的可以賺錢嗎?
這其實並不好說,每家便利店的布局都不相同,平台給便利店所賦能的範圍也不同。京東五年內要開萬便利店,現在已經在線下加快布局,阿里要在一年內開設萬家天貓小店,目前布局的速度比較慢,而騰訊則是和零售企業進行合作,在便利店這一塊沒怎麼接觸,反倒是蘇寧也開設了蘇寧小店。
不過,從本質上來說,京東便利店和天貓小店在這些便利店中卻是最有競爭力的,畢竟背靠的品牌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在這個線下零售廣泛布局的情況下,加盟一家京東便利店或者是一家天貓小店真的能保證盈利嗎?
百分之百的盈利肯定是不敢說的,但從目前的發展機遇來看,其實京東便利店要比天貓小店的發展機遇更大些,且不說兩家所投資的成本需要多大,但在業務方面,京東便利店有京東新通路的賦能是要更有利於便利店發展的。進貨這一塊不用說,天貓小店和京東便利店都可以從自家的平台進貨,只不過天貓小店是有規定的,店主每個月必須在自家平台進貨1W+。
簡單來說,京東新通路對其的賦能,不光是在業務、供應鏈上,其實在經營方面,對於店主來說,也是具有很大優勢的。京東新通路從2018年以來,在業務合作上不斷加大,與聯通的合作,擴大無界零售的布局等,這些都為便利店在業務上的拓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京東便利店的經營範圍,除了零售還有聯通業務、京東維修、文印服務、工商註冊等等,這些都是店主低成本引流的方式,也可以增加營收。
如今,現在零售的布局在加快,便利店等都在擴大布局範圍,在這個線下零售競爭較大的情況下,便利店如何能更好的實現盈利,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若是加盟商想要加盟一家便利店,完全可以多方面因素考慮下。
被阿里、京東青睞,新零售便利店要這麼開!
在新零售大背景下,便利店迎來了最好的時代。零售巨頭阿里巴巴、京東都在加大便利店的布局。2017年4月中旬,京東董事長劉強東宣布:未來5年,京東將在全國開設超過一百萬家京東便利店。為什麼新零售玩家都青睞便利店?適合國內國情的便利店要怎麼做?
一、為什麼新零售青睞便利店?
零售巨頭為什麼都喜歡從便利店開始入手新零售?這與便利店的特點不無關係:
1、市場穩健增長。在全球性的閉店風波和經濟低壓下,2016年中國便利店門店數量達到9.8萬家,市場銷售額超過了1300億元,行業增速達13%,增速遠超其他幾個主要零售業態。
2、開辦最快、投資最小。同商超、賣場相比,便利店是短頻快的開店模式,面積小巧租金壓力小,輕型投資便可開店,而且適合規模化複製。
3、高頻消費、地理優勢。便利店是最接近消費者的地方,自帶流量。就算是最基礎的便利店1.0也能滿足消費者基本的生活需求,是高頻購物場所。
4、互聯網+商業模式日趨成熟。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在改變,線上消費成為當今購物的主流。傳統便利店的純線下的商業模式亟需升級。
便利店行業的優點與所面臨的問題,正好給零售創新創業帶來了新的切入點,滿足零售大佬探索零售轉型的需求。
二、國外便利店怎麼玩的?
便利店首創於美國,興盛於日本和台灣。國際連鎖便利店三巨頭:7-11、全家、羅森,後面二者都來自日本。2016年,日本平均每2329個人就有一家便利店,有24.6%的人每周至少去一次便利店。
日本的便利店早已遍布全國,悄然融入國人的生活之中。因為,日本的便利店幾乎能滿足你全部日常生活需求。
在日本,發達的便利店系統被譽為「國民的生命線」。便利店基本上也囊括了從快遞、郵政、乾洗到影印、傳真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種服務,甚至可以繳納保險、稅金等各類非公共事業費,便利店就相當於一站式服務中心。單純只為了購物進入便利店的顧客只佔20%。
三、國內便利店的痛點在哪?
中國便利店最發達的城市是台灣,台灣便利店的增值服務也非常完善。以台灣7-11為例,幾乎所有的服務項目都集成在一台叫ibon便利生活站的機器上,儲值/繳費、好康/紅利、票務中心、免費倒垃圾、購物/寄貨、列印/掃描、申辯服務、生活服務……截止到2015年8月,7-11的增值服務項目已多達700多項。
對比可見,國內便利店行業有以下痛點:
1、增值服務未成氣候。在文化與民情差異的影響下,例如內地已經有支付寶、微信等平台提供繳費、票務等服務;二則是政府相關部門管控嚴格,例如快遞代收業務的取消,導致便利店增值服務不顯。
2、空間小、庫存管理不善。小面積意味著商品SKU受限,為了擺放更多貨品縮小門店通道,高峰期顧客擁擠。
3、無法與用戶建立連接。傳統便利店很少為顧客建立檔案,消費者即買即走,不清楚下一次店內促銷和最新產品資訊,而商家也聯繫不到消費者。
4、配送機制不夠完善。便利店的物流體系還為完全建立,解決不了消費者更多的即時性需求。
5、運營成本快速上升。租金、人工成本在2016年均呈現上漲趨勢,尤其是在高線城市。
6、與互聯網掛鉤少。新零售一定在用戶購買路徑方面非常的短,線上消費大軍不斷壯大,但便利店多還只做線下。
四、便利店如何實現新零售轉型升級?
痛點知道了,如何解決呢?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經營便利店有哪些模式可以借鑒呢?
1、日系模式:增加特色服務
既然支付等服務不符合國內實際,那麼可以在商品豐富度上做文章。例如商品方面生鮮佔比高,提供餐飲、加油站、藥房、照相、配鏡、旅遊套餐等服務等。以上海的全家便利店為例,除了推出差異化的鮮食產品+自有品牌外,近年來不斷在店內擴充餐飲區域、咖啡區域,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前往。而且全家便利店還與上海地鐵合作,提供人工充值交通卡服務。
2、O2O:互聯網+便利店模式
這是升級版便利店,讓便利店「上網」。它的O2O不僅體現在店鋪銷售、運營數字化,而且還體現在門店管理訂貨、補貨的O2O化。比如飛牛便利與飛牛網綁定「急速達」業務,並配備B2B供貨體系。而蜂小店則通過引進全球優質產品、APP下單、次日達、一小時達等服務,將門店銷售場景引到線上。這二者均是實現門店運營與銷售的雙升級。
3、全渠道融合:大數據+物流
利用全渠道商業模式,實現倉儲、訂單、顧客、交易等環節統一管理,同時打通線上與線下門店,顧客既可以到店購物,也可以線上下單;即可購買店內現貨,也可買到全球精品。在物流加碼下,將便利店原有的流量直接變現,從而實現新零售的轉型。日本7-11便利店具有精細化運營、用戶深度運營、全渠道融合的三大特點,為用戶提供網路訂貨、宅急送等服務。
4、純技術驅動:無人值守
當下正火的無人店,是依靠互聯網IT系統、智能識別、收銀技術實現無人/少人、智能化/半智能化的消費場景,從而提升消費體驗、降低管理成本、運營成本。淘咖啡、Amazon GO都是案例。
2017年《便利店行業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便利店新零售=全渠道融合+自建倉配+新技術+新金融。未來的便利店應當是:通過全渠道零售系統貫穿線上線下零售全鏈條,藉助高效的物流倉配,為顧客提供一棧式服務,實現線上線下全融合。
社區便利店可以肯定的是在2018年很難。
社區便利店這門生意,在2017年開始感到了陣陣寒冬的來臨。
去年以來,很多小區居民發現,在周邊經營多年的很多社區便利店很多開始轉型關張。
之前雖然同樣有便利店倒閉的現象,但往往是換了東家繼續做小商超的生意。
但是,去年開始,很多店鋪開始轉變類型。
甚至很多繼續做便宜店生意的店鋪,開始統一招牌,彷彿一夜之間被收編一樣。
經受住了電商的狂轟濫炸,扛住了每年必漲的房租,如今社區便利店這門生意,為什麼在2017年開始市場競爭如此劇烈?
人們的購買習慣沒有改變,變化的是資本開始大面積進入社區零售市場。
首先從阿里巴巴和騰訊開始,早在2015年已布局,他們將互聯網基因同社區零售結合,創造了一個新的名字「新零售」。
在這個旗號下,首先從資本市場開始布局。
線上,騰訊第一個目標選擇了京東,18.22%的股份持有,不僅讓京東加入了騰訊系陣營,也讓拍拍網併入了京東零售範圍。
而京東在獲得資金支持的同時,也讓京東在入口端得到了微信和qq這兩大流量支持。
隨後在線下,兩年內快速布局包括了永輝超市、家樂福中國、紅旗連鎖和中百集團。
這方阿里巴巴在線上和京東全面競爭開始後,馬雲轉身將蘇寧雲商加入站隊。
線下更是將市場上能買到的商超,一個不落的全面買入,大潤發、三江購物、新華都、聯華等等,一年內構建完成一整套零售體系。
隨後,互聯網基因最為深入的盒馬鮮生完成了從概念到落地的實質性一步,並成為新零售領域最為成功的案例。
在大型商超布局完成之後,社區便利店,作為電商最後一步,終於在2017年迎來資本的決戰。
京東計劃在五年內完成百萬家京東便利店布局;老牌便利店7-11、全家等同樣開放了加盟計劃,快速推進開店節奏。
至於被騰訊系和阿里系收編的傳統商超,在獲得資金之後也加速了布局。
中百集團、紅旗連鎖都發布了加速布局計劃,紛紛搶佔市場。
在列強紛爭之後,一些地方性連鎖便利店更是待價而沽。
被首都市場熟悉的好鄰居便利店,在2017年被資本方以8400萬美元收購。
對此,阿里副總裁侯毅表示:現在的便利店市場就是人傻錢多的年代,是便利店最好的出售時機。
在寡頭時代來臨時,那些靠單打獨鬥的個人社區便利店,已經跟不上行業的加速升級。
尤其是在消費升級的年代,被收購反而成為最好的結局。
新零售時代的到來,對社區便利店影響,不止是資本層面,更是模式的轉換。
2018年,即是傳統便利店的終點,也是新型便利店轉型的起點。
2017年開始,新零售革命戰打響,半年時間內無人貨架融資近35億,無人便利店遍地開花,2018年消費升級肯定是資本追捧的,那麼馬雲口中的新零售到底是什麼呢?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新零售到底是什麼?
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
原因:
1、電商、實體零售發展變緩,需要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和形態;
2、新商業基礎設施初具規模:智慧物流、互聯金融、電商巨頭;
3、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的導致新興用戶對體驗和品質的追求(消費升級)
特徵:
以消費者需求為本,掌握數據就是掌握消費者需求,隨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發展進步、中國消費者數字化程度覆蓋的提高,已經可以無限貼近消費者內心需求,最終實現「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
重構人貨場:
從「貨-場-人」到「人-貨-場」,傳統零售是技術引領生產變革,生產變革引導消費方式變革,而新零售則是消費方式逆向牽引生產變革。
那麼新零售(落地)形態目前有哪些呢?
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類:
盒馬鮮生(創新型跨界超市)、
天貓小店(便利店B2B)、
小米之家(體驗式專業連鎖)、
猩便利(無人零售:無人貨架+便利店)。
下圖是2018年初新零售圖譜,圖中可以看出騰訊阿里量大集團在新零售的布局,目前阿里稍稍領先。線上流量紅利已過,目前都是到處布局線下,爭奪線下流量下半場,所以新零售是一種趨勢。
近期致力於無人貨架項目,對新零售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所以在這裡簡單介紹和分析下新零售目前的產品形態。
新零售落地形態
盒馬鮮生:生鮮超市+便利店+餐飲店+外賣
創始人說它是「四不像」,它既是生鮮超市,又是便利店,也是餐飲店,也可以線下下單送貨到家。
我們把它理解為創新型跨界超市,業內競爭對手有永輝超市的「超級物種」、美團的「掌魚先生」等。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下盒馬鮮生。
消費者可以在海鮮水產區挑選海鮮,盒馬這裡的進口海鮮(波士頓龍蝦、帝王蟹等)價格低於市面海鮮市場1/2-1/3,等於連接了進口海鮮和新興消費者,低價吃到進口海鮮。
盒馬的商品主要是食品,生鮮只佔不到一半,商品來自100多個國家,種類(SKU)多達3000多個。吃完海鮮還可以順便逛逛超市,如果購買的東西比較重,還可以直接在app下單直接送貨到家(3公里內30分鐘送達)。
在店內可以看到工作人員非常高效的拎著不同顏色的盒馬購物袋,拿著pos槍揀貨,為了壓縮打包時間和加快傳送速度,貨物分揀完之後直接掛在傳送帶送到後場打包。這是對供應鏈能力的一種創新和提升。
猩便利:無人貨架+便利店
無人貨架是為用戶提供近距離、自助式的消費場景。目前只入駐在企業辦公室中,沒有售貨員(無人),由用戶自主選品、支付、取貨。
無人貨架深受資本追捧,截止2017年底融資近30億,入場玩家30多個,千「架」大戰。
無人貨架為什麼受資本追捧,它和自助售賣機有什麼區別呢?
自助售賣機存在好幾十年了,它成本高、無貨損較為安全,無人貨架則是成本低、有貨損、數據驅動能做到「千架千面」。
無人貨架能夠快速鋪設到企業辦公室里,快速鋪開,然後作為「線下流量入口」獲取白領、企業等等消費數據,更有機會在此之上做商業模式(分眾傳媒、廣告、金融等)的拓展,所以被資本看重。
半年內從「圈地跑馬」的第一階段到最近的「洗牌期」,小玩家的消亡以及大玩家的湧入(獵豹、順豐、京東等)足以證明線下流量、消費者數據爭奪的重要性和趨勢。
無人貨架在瘋狂爭奪點位的時期,對於BD(地推、商務拓展)的管控、人性的低估(貨損把控),背後供應鏈能力的高估註定是個燒錢極為恐怖的商業過程,個人認為這個市場是足夠大,大玩家有自己的布局,小玩家可以有多元的差異化競爭。
無人貨架復盤
bd:利益驅動導致的惡性競爭,類似外賣地推鐵軍
角色與許可權:角色間的許可權制衡,許可權與人性利益之間的矛盾。
司機:貨物上下架、盤點等的誤操作,貨架實際貨物數和線上數據不一致,前期歸為貨損(沒有人力頻繁盤點導致無法追蹤)
倉管:倉庫管理是一個難題、品類分區、商品批次、到期、
風控:貨點資質審核、風險評估,劣質貨點的撤架決策(前期為了貨點數/密度/融資,其實是加大了運營風險/貨損/成本)
新零售知識框架
前台:貨架+便利店+加油站+商超;
驅動:大數據+營銷+商業探索
後台:供應鏈+物流+採購
前台我們剛剛介紹了無人貨架和創新型跨界超市,這裡主要介紹下供應鏈和物流。
如果要說那兩家公司讓「供應鏈」這個詞家喻戶曉,那當屬「寶潔」、「沃爾瑪」,以商貿為出發點形成的「寶潔-沃爾瑪模式」,前後形成了QR(快速響應)策略、VMI(供應商管理庫存)策略、ECR(有效客戶響應)策略CPFR(聯合計劃、預測和補貨),強調面向用戶需求的供應鏈變革,消除傳統管理中的「牛鞭效應」和「曲棍球棒效應」,幫助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力。
供應鏈的創新不得不提下zara的極速供應鏈,一般從衣服的設計到商家要180天,zara只需要14天,zara的設計很出色,消費者願意為此買單,而以布料基本款為主的零庫存的優衣庫也是另一種創新,總而言之供應鏈的創新可以成就很多商業/企業。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建設了兩個大的網路:80-90年代,建立的快運網路,90-2010年代,建立了快遞網路,可以說是中國物流體系中的大動脈和大靜脈,而在近幾年,同城貨運、外賣等的即時派送猶如毛細血管。像是達達,被京東收購,用於京東到家物流派送,在新零售興起時,尤其是生鮮產業鏈、外賣對物流速度要求極高,這些毛細血管對用戶服務就尤為重要了。
?分析到此,我們就知道小玩家該玩什麼,玩好那個環節了吧。大玩家的供應鏈和物流都比較完善強大,小玩家只能做好前台和驅動,個人認為既然是線下+線下的融合,以數據、用戶體驗驅動的互聯網背景****一把手+實體零售專家****二把手這種合伙人組合是可以把這件事做好的。
新零售之都
上海是新零售之都么?
1843年,上海開埠(開闢為商埠),中外貿易中心逐漸從廣州移動上海,上海是國際大都市,在全球跨境零售排名第三,僅次於倫敦和迪拜,上蓋零售業態完善發達,從大型商業中心到社區微菜場都一應俱全、星羅棋布。而所有的這些,都是新零售發力「人、貨、場」重構所需要的。所以上海可以有「新零售之都」稱號,這也是為什麼盒馬鮮生、百聯(零售祖師爺)等分布在上海。
跨界新零售
筆者發現不少物業集團、房地產也都有玩新零售的布局,從資本跨界到社區零售,這似乎是順勢而為而且不得不做的。
更多想法
如果有任何想法或疑問都可以和我交流,我在簡書開設了「新零售」專題,查看原文可以找到我的簡書和專題。
最後,由於篇幅關係,只做了簡單分析,即將推出
無人貨架的產品設計
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史
小米之家大獲成功
確切來說應該是那種擁有著互聯網基因的便利店,從發展和盈利的角度來說,是不錯的。尤其是在這樣一個零售業轉型的格局之下,許多互聯網公司都在推進自己的線下實體產業,擁有互聯網基因的便利店的出現,就是新型零售格局的一種體現。
很多互聯網大佬級別的公司都在做這種新型便利店,比如阿里的天貓小店和京東的京東便利店等等,因為身邊有朋友在加盟,總是能看到他的推廣信息,所以就拿京東便利店舉個例子吧。
為了京東便利店的推廣,劉強東其實沒少在公眾場合去喊話,提出了百萬京東便利店的計劃之後,這個項目也受到了相當大的關注,京東對於便利店的布局也越來越重視。
現在也有很多個人投資者去選擇加盟這樣一家便利店,因為京東便利店的主要方向是面向鄉村以及小型的城市,所以對於加盟便利店這方面的要求不是特別高,成本相對而言也比較低,只需要在解決店鋪的基礎上,繳納一定的保證金就可以,看上去和開立一家普通的便利店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是和普通便利店比起來,京東便利店的優勢和好處還是不少的,最明顯的就是掛著京東的招牌,能夠憑藉著京東的名氣吸引到一些用戶,這在前期的經營當中還是比較省力的。用京東掌柜寶去進貨,也能夠享受到價格上的一些優勢,進貨成本比較低,對應著商品的定價就會偏低,從最根本的價格方面來吸引消費者,這一點是比較好的。
雖然目前還處在推廣的初級階段,但是這種新型便利店已經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越來越常見了,無論是北京上海這種一線城市,還是一些城鎮的鄉村地區,都能看到它們的影子,相信隨著零售行業的進一步發展,這種便利店也會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驚喜。
國外的亞馬遜、國內的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巨頭,都開始拓展線下的實體便利店了。
因為人工費用的上漲,電商行業一片紅海。電商主導的是線上版圖,但線上不可能把線下的活動全部包攬。所以對我們需要靠月薪生活的普通人來說,個人電商將不太可能有淘寶剛剛出現時候的那種風光了。
但如果你在家門口溜娃,孩子突然想要喝酸奶。你是準備掏出手機下單叫外賣呢,還是到小區里的便利店買一個?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去附近的便利店購買。
然而,你會為了買一些日用品,常常開車幾公里去大超市購買嗎?不會,因為大超市裡有的東西,網上都有,而且價格便宜不少,除非大超市就在居民區附近,不超過一公里的距離。
所以線上的優勢是種類多,價格比大超市便宜。
線下的優勢在於方便快捷,而且在家附近的便利店,如果單單買一個酸奶,可以省去高昂的郵費(在未來人工上漲的條件下,郵費可能更貴)。
所以便利店和線上電商巨頭將包辦我們的日常,如果電商巨頭不染指便利店的話,這對普通人可能是個機會。
而人們在大超市或者大商場里,除了吃喝,不太會買東西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在線下看見一件非常好看的衣服,我們會拍張照片,在網店裡面搜索(注意不一定要掃碼,因為店家可能把二維碼撕掉,到那個時候,人工智慧對衣服照片的識別可能已經相當厲害),然後線上下單(畢竟,網上買的東西,算上郵費也比大商場里的東西便宜)。
綜上所訴,電商的線上優勢只能抵消大商場和大超市的存在,對擁有線下方便快捷優勢的便利店,還是鞭長莫及。所以除了線上電商巨頭,線下便利店將會取代大商場、大超市,更具有市場競爭力,這也是電商巨頭要開便利店的原因。
更多優質回答,請持續關注鎂客網頭條號~
便利店很久就有,不過那時候不叫便利店,可能只是你家街角的一個小超市,可能只是一個小報刊,或者只是路邊上的擺攤人,他們都可以稱作為便利店的原型;
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在便利店購物,所以也有一些感觸,實際上,便利店的售價並不低,比大超市裡面的東西貴不少,比方說雪糕,平均價格是5-10元;但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來買呢?那麼他解決了哪些問題呢?
2006-2016年這十年,中國的商品零售總額翻了將近6倍,從5000億元上漲到3萬億元,實際上,也是伴隨著中國GDP的增長而催生的消費需求的增長。
而在這其中的強勁增長中,網上銷售佔據了很多的份額,特別是傳統在超市所銷售的一些商品,使得中國小超市的數量開始下降,利潤率下跌;
但是,由此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大超市往往比較遠,網上購物時間又比較長,這就催生了一個時間窗口問題——如何最短時間內購買到日常零售消費品;
另外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高了,不僅是存儲環境、還有購物環境、用餐環境,這不僅是一種體驗,更是一種體面的象徵;傳統的那種小店售賣品種有限,而且環境衛生往往很有問題。
但是便利店相比較那些傳統的小店如夫妻店而言:
1)環境乾淨衛生,行走空間大;
2)服務好;
3)空間利用率不高;
4)購物體驗好;
但是也存在些個問題:
1)產品種類偏少;
2)價格偏高;
3)開店成本高;
流量是一個便利店是否能夠從存活的關鍵;
推薦閱讀:
※除了亞馬遜 貝佐斯個人也沒少投資醫療健康
※5G產業全景概況
※2018.09.07——一坐電梯誤終身
※夏婧酈:8.31金九銀十馬上到來能否改變黃金頹勢?
※巴菲特的10大經典投資理念,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