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末立憲派為何發起國會請願運動,其結果如何?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岳忠豪

1901年,清朝統治者為挽救危亡局勢,實行改革,史稱「清末新政」,內容包括改革中央官制、地方自治、改良司法、整頓財政、教育改革等,力度空前。而隨著這些措施的施行,問題逐漸集中到根本的政治體制改革上,立憲的呼聲漸高。1904——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戰勝俄國,立憲派將其視為「立憲國對專制國的勝利」,全國上下歡欣鼓舞,急切施行立憲。之後,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並於1906年9月宣布「預備仿行立憲」。

第二次國會請願代表合影

立憲派要求清廷切實立憲,從而實現自己的參政要求;而清廷則集中於官制改革,對立憲派的主張並不回應。立憲派以「開國會」為立憲的第一要務,為敦促清政府推動立憲,立憲派遂採取了曠日持久的「國會請願運動」,意圖從上到下推動清政府進行立憲。隨後各地成立一些憲政公會,各省出現一些國會請願運動,但這只是全國性的國會請願運動的先聲,並沒有掀起較大的反響。作為應對,1908年清廷頒布《憲法大綱》《議院選舉法要領》等文件,規定「以九年為期」設立議院,以地方設咨議局,中央設資政院對立憲派暫時搪塞。

立憲派代表人物·張謇

1909年各地成立咨議局後,反而給各地立憲勢力以合法的聯絡環境,於是全國性的國會請願運動隨即展開,並於1910年內進行了四次規模較大的請願運動。清廷先是以好言相勸,但拒不接受請願代表「即開國會」的要求。至第三次請願運動後,立憲派並聯合各地督撫向清廷施壓,清廷承諾將預備期限縮短三年,在宣統五年(1913)召開國會,並為籌備預備事宜,先設立責任內閣。面對著這種「模稜兩可「的請願結果,立憲派內部意見分化,有認為目的達到了的,有人則要求繼續請願。隨後以東三省為中心又發動了第四次請願運動,但這一次清廷拒不接受要求,並以武力驅趕請願人員,運動遂偃旗息鼓,不復振起。

歷史的發展難以預料,就在有些立憲派坐等清廷緩開國會時,1911年5月8日,清朝廷組成以奕劻為首的「皇族內閣」,內閣成員共13人,9人為滿蒙貴族,其中7人是皇族。清廷的這些表現毫無誠意,令立憲派大失所望,奠定了他們同情革命的感情基礎,清朝的統治也開始進入倒計時。

皇族內閣合影


清末新政是歷史給中國人開的一個巨大的玩笑,是中國近/現代化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一段無奈的插曲。

新政失敗並沒有必然性。

鴉片戰爭失敗,中國的精英階級開始反思,於是有了洋務運動。甲午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隨之終結,精英們開始另一輪反思和對傳統社會的改造,如是有了清末新政,並最終將焦點集中到了政治體制改革~君主立憲制。

這期間,革命派與立憲派相比較,精英階級更多的傾向於改良主義的溫和的君主立憲。

君主立憲有現成的模本可以參照~英國,日本……清政府也派出了五大臣出洋「參觀學習」,但最終為什麼慈禧們弄出個「皇族內閣」的版本來,實在無從知曉。僅僅說貪戀權利,說不通。因為惹惱了整個精英階層,連政權都丟了,權利哪來?

問慈禧吧。

清末精英們是很努力的想實現社會的溫和轉型,因而才有了先後四次請願。但最後的失望對清庭來說是「殘酷」的~保皇派們變成了革命派,或作壁上觀,任由一個帝國在革命的炮火聲中死去。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奇觀」,除了廟堂上少數幾個皇族大員仍在自嗨之外,大部分人,尤其是社會中堅都知道帝國大廈將傾,然而卻沒人伸出援手扶一把,哪怕是道義上的聲援都只在少數人口中喊出聲來。

革命起,各省紛紛獨立。一個多月之內15省獨立,只剩下甘肅,直隸,河南三省仍效忠朝廷。

回到題主的問題~國會請願是白請了,但卻開啟了革命的大門。精英階級從希望到失望,催生了辛亥革命的炮聲,幾千年的帝國制也從此划上了句號。


推薦閱讀:

《雍正王朝》中江夏鎮劉八女為何非要雍正和老十三受下馬之恥?
千璽一品—藏品賞析之清代金佛
光緒是被慈禧用砒霜毒死的:歷史上的今天滿清老佛爺暴斃
康熙傳位於雍正與康熙喜歡弘曆有關係嗎?
清朝的嘉慶帝是受雷擊而暴亡嗎?

TAG:清朝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