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博士返鄉與「返鄉體」書寫?


我最近兩三年一直關注鄉村中的傳播學問題,看鄉村的角度也是多樣的,既有從北美留學時從遠方想像一個村莊和世界的關係,也有待到村莊里看外面的世界,我的經歷也能反映出「博士生」和「鄉」的關係。但是如何更簡單地描述這種關係呢?

我和探村聯盟的幾位朋友進行了多次的討論,在我們的行為又將被貼上「博士返鄉」的標籤,我們的文章又被稱為「返鄉體」,甚至有江湖游醫要「專治各種返鄉體」時,我們也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圖片來自網路截圖,作者信息參見水印「曹一漫畫」

我個人的意見是:我沒見過博士自稱自己的行為為「博士返鄉」,這四個字是媒體報導時為了吸引眼球而用的題目,用博士與鄉村刻板印象的反差來引起人們的關注。「博士返鄉」以及「返鄉體」更像是一個媒體事件。

探村聯盟有很多博士一直駐村,不僅做研究,而且參與鄉村建設,因此不能把他們的行為稱為返鄉,他們是自為的農民階層,他們筆下的鄉村也是複雜而多樣的,既有苦難也有希望。

為了配合媒體宣傳,我們想了很多詞來描述博士在鄉村這樣一種現象,博士下鄉、博士返鄉、博士鄉建,不一而雲。然而「下」和「返」都有含有自上而下的精英意識,用了是要被人罵的,而博士鄉建又忽略了農民的自主性,也是用不得的。討論不決時,「饅頭博士」提出「守望」一詞,深究其意契合博士與鄉村的關係,只是我仍擔心這個詞夸人行,自己用總有一種端著架子的感覺。

圖片來自網路截圖

我們雖然像為「博士返鄉」正名,但是這背後的批評還是要認真面對的,「博士返鄉」的問題包含以下幾點:

一,誰來訴說鄉村:鄉村是多面的,每個人記錄的鄉村又是不同的,只是博士們寫個記敘文還不太犯愁,又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因此他們的記錄往往被放大了。而農民天天生活在鄉村,他們也有自己的看法,只是發出的聲音不如博士大,因此鄉村的另外一面被忽略了。誰看誰,誰記錄誰背後都是權力。

二,一些經驗類的記述唱衰了鄉村。鄉村是複雜的,有人以城市對比把鄉村看成是「病態」的,需要醫治的,這個觀點有道理,但是也很片面,因為我們看城市也會發現城市也是「病態」的,需要醫治的。而且,無端指責鄉村「病態」也是基於有一種「正常的,非病態」的鄉村假設,但是那種鄉村是不存在的。因此,不能為了迎合一些「悲天憫人」的觀點就迴避鄉村可能擁有的苦難,也不能抹去鄉村存在的希望。

三,記錄鄉村的倫理問題。博士返鄉發現「鄉村衰敗」,那麼博士們該怎麼做呢?是把這些問題賣給媒體換點酒錢還是去建設鄉村和改變鄉村呢?「博士返鄉」被批評為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只說不做,更有甚者為了自己的「成果」,而不惜犧牲農民的隱私,並暴力地呈現農民的形象。我自己的感覺是,你怎麼報導你的導師就怎麼報導農民,他們的人格尊嚴是平等的。

探村聯盟的博士雖然觀點不一,但都彌足珍貴,「饅頭博士」、「大鵬博士」等都是一線的實踐者,今年這些博士繼續會和「鄉村」產生聯繫,當然也會繼續有人把這些實踐討論仍停留在「博士返鄉」的粗淺層面,我認為該走的路還是要走的,我們更歡迎「鄉建」範式的討論和爭鳴,而非陷入「博士返鄉」帶來的刻板印象中。

爭議必然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實踐也得有,不能聽見蝲蛄叫就不種地了。


說實話,我也是返鄉書寫的博士生,這個詞讓我緊張。在我看來,「博士返鄉」是一個邏輯有點病態的詞語,「返」是高傲的、城市中心視角的,博士是居高臨下、帶著憐憫和道德優越感的。任何一個人,任何一種書寫都不可能窮盡豐富的鄉村圖景,我們更要警惕主觀的情緒流露影響到個案敘述的公共意義。

這些年,我探訪了很多村莊,有黑色新聞漩渦中的村莊,也有充滿蓬勃朝氣的村莊,例如浙江縉雲的舉行鄉村春晚的村莊。我的驅動力來自對村莊真實狀況的疑惑和隔靴搔癢信息的不滿足,我更願在時代框架下探究第二落點:美好的複雜性與醜陋的合理性。

我走訪數十個村莊,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村莊巨大的差異性,殘酷和浪漫,貧瘠與豐盈都是不同村莊的鏡像。

一年半前,我考上了人大的博士,很快,我也被外界歸入了「博士返鄉」的序列。然後收到了很多討伐式的吐槽,很多還是很有道理的:你們拿著博士身份矯情什麼?寫來寫去就是故鄉淪陷的主題,不過往裡填點春節回鄉浮光掠影的觀察,有意義嗎?

之前存在的問題是,博士等知識分子有關鄉村衰敗的寫作,態度上相信大多嚴肅和真誠的,但在傳播上以「真實農村」「真實中國」為名義的獵奇展現,並沒有提出行動的方案,局限於知識分子的焦慮中,合力演變為消極的輿論,渲染城市吞沒鄉村的過程,低估了鄉土復興的新興動力。

感覺輿論風聲鶴唳,今年春節,探村博士聯盟的幾個博士僧要直播自己的村莊故事,有人提醒,可不能叫「博士返鄉」,肯定被人罵。博士返鄉難道被釘成了不光彩沽名釣譽的事?

往前追溯,2015年和2016年春節,王光磊《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和黃燈《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接連走紅。隨後一系列博士返鄉日記呼嘯而出,一些媒體甚至發起「博士返鄉」的徵文。在話題、流量裹挾動力下,蹭返鄉熱點的「江西年夜飯事件」假文被信以為真,隨即引發憤怒。失控的現象也促使輿論風向標轉向,2017年春節,一名劉教授寫了篇《文科博士回家能不能別裝?》:「那些文科博士寫的文字,悲悲切切,硬是將自己打扮成家鄉的教父,——硬是擠出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悲情」,也引發不少共鳴。

我認為,個體力量有限,探村博士聯盟55名博士僧的自發聚合,也是讓小小的麥克風調大音量,呈現探村真實發現,反駁「博士返鄉」在輿論的刻板印象。探村是每個人的權利,誰說只有文科博士,誰說只有春節回鄉記錄?

聯盟很多理工醫學博士僧,數月蹲點,大家的實踐探索很多元,包括傳統村落、鄉村拆遷、鄉村環保、鄉村宗教文化、精準扶貧、返鄉創業、婚嫁儀式、轉基因農業、流動女工健康等方面研究。某種程度上,合力也可以構建出一個中國鄉村現實問題的坐標軸。探村是一種精神驅動,可不是回趟家,擠悲情,給春節添堵,喂媒體快餐,築起一道鄉村悲戚的口香糖牆。

說實話,外界爭議導致很多博士談「博士返鄉」一詞緊張色變,在山東老家做鄉建實驗的西瓜博士白洪譚說,外界理解為博士才能看鄉村,就又說我們有精英病了。很多博士清貧,其實是弱勢群體,如果說「博士」是一種擁有權力的社會符號,那麼卑未敢忘憂國,不能僅為衣食住行而耗盡青春,這也是支撐「返鄉」的動力。

十九大倡導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養造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隊伍。在這一背景下,博士生鄉村調研重要,也要清醒自己的角色,不是春節才返鄉,而是在日常行動中細水長流,形成命運共同體,見到實效。不是踩到泥土就擁有了道德上的優越感,也不是努力挖掘鄉村的痛苦與貧困就能讓博士們更接地氣,而是成為自為的工農階層,和萬千勞動者一起建設美麗田園。農民才是鄉土家園的主人,他們的主體表達更應該被輿論關注。

想起黃燈老師說的一句話,寫作者是否願意卸除知識精英高高在上的臉具,是否願意傾聽卑微者的聲音,並和他們建立一種共同的命運感,這是決定返鄉書寫質量、質地的根本。


縱觀返鄉文章,大多有深厚的感情代入,相對於很多鄉土研究者的疏離,似乎由其作為敘事者十分適切,然而缺陷是,了解越多,前見也可能越多。與農村的血脈聯繫,城市中的渺小感,激發起來的常常是悲情,以至於這種感情的表達,更多是「責之切」的力度,卻缺少「愛之深」的厚重。返鄉作者們在農村的道德缺失上著力太多,缺少對農民的同情之理解,農民並非在拜金之路上虔誠前行,他們也有許多困惑,在困苦的生活和惡劣的評價環境中,他們不可能有更好的去路。然而,縱有上述缺陷,還鄉體在放大農村的微人輕言方面,其實功莫大焉,因為部分掀開覆蓋在農村農民身上的層層未必真實的面紗,本身也是一種貢獻。在網路上有不少炮轟返鄉體的聲音,這些聲音質疑農村問題的普遍性,在追求真相普遍性的高標下,事實上消解了一種批判性可能,更是得不償失,農村需要呈現,哪怕是間有錯誤的呈現。不能在學者們的撕扯中成為不被關注的存在。客體化誠然悲哀,然而被無視真的更好嗎?當然作者提倡更深入的調查,然而除了這些作為半專家的返鄉者,還有誰更合適更有意願作為農村問題的傳聲者?前幾日,我也回到家鄉,在我國蕪雜的信仰叢林景觀中,吾鄉吾土的「玉皇閣廟」無疑是一棵雜草,雖然如此,卻支撐了相當比例鄉民信仰之天空。面對連綿不絕虔誠之香客,有幸和七十高齡廟主進行短暫之交流,講話內容並不出商業時代之俗套,但其得意與坦率卻讓人心驚,可見所向披靡的實用價值不曾暫時失利,亦不覺有掩面之必要。入鄉親戶(光棍),廁所分男女,仿城市風格,和周圍景物大不和諧,有違和感,但可見人皆有對美好生活之嚮往,見耶穌畫,忽感大安寧,不知教義能解否?據說市委書記號令,要耶穌就不能受扶貧,不知信徒們做如何應對?走鄉道中,毛大(智障)呈呲牙咧嘴猿猴狀奔走於村落間,據說聽聞哪家有宴會(露天),前去蹭食。最嘆是一扶貧銘牌,駐村幹部照片放於上,眼睛卻被挖出,不知是何情緒?老人最不易,尤其難以自理者,常常在兒女的爭執中尬度殘年。最為尋常,學不如商,當然,這只是基於鄉土的經驗,鄉土之學生確實堪憐,其實人們是尊重知識的,只可惜知識的價值在貧乏的資源中被耗散了。更多的人縮展於驕傲與自卑之間。當然,不獨吾鄉,它鄉又何嘗不然?城市又何嘗不然?平靜著的,糾結著的,驕傲著的,自卑著的,敘說著人世間的悲和喜…………


一看感覺太「消極」!但確實反映了現在的社會特性。

反過來說,鄉村文化在沒落和消逝,這本身不是壞事,畢竟發展和城鎮化是趨勢,問題是速度太快造成一系列問題,城鄉差距太大了。在上海隨便萬把塊買手機,而且年年換,一個包就幾萬塊。而一些東北西北鄉村一家一年收入也不到一萬塊,這差距簡直讓人無所適從。


推薦閱讀:

皇帝死叫駕崩,和尚死叫圓寂,仇人的死叫什麼?
認為自己患有暴食症,很難受,該怎麼辦?
休息時頭疼,上班後就不疼了怎麼辦?
多聯機空調室外機冬天易報高壓保護故障是何原因?
調和食品味精和雞精有什麼區別?

TAG:教育 | 三農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