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普魯士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對歐洲地緣政治格局有何影響?
普魯士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歐洲地緣政治上的主要影響就是大幅增加了歐陸發生戰爭的可能性。
第二帝國是基於奧匈帝國和法國戰敗的基礎上才得以建立。奧匈帝國主體民族同普魯士同文同種,戰敗的結果奧匈帝國喪失了統一德意志的機會,但戰後德國並未嚴苛奧匈,相反兩國關係迅速回暖,因為統一後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可能吞併奧匈,只能依靠奧匈成為自己南部邊界的保障。一旦奧匈帝國自己崩潰或落入敵手,德國經濟更為發達的南部將直接面臨戰略威脅。然而,奧匈帝國天然的多民族屬性及其脆弱的統治能力,加之沙俄的虎視眈眈,使得德國不得不背上保護奧匈的責任,最終捲入了一戰。
法國反對德國統一是因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標誌法國的戰略地位一落千丈,後續歐洲的核心更可能是德國。這一點在後續歷史中也證明是對的,德國自己也明晰這一點。當法國在普法戰爭失敗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對法國的戰後勒索還是異常嚴苛的。只希望法國不再東山再起,兩國的矛盾也就此埋下,直到二戰後才逐步化解。
德國統一之前,指導歐洲國際關係的體系是打敗拿破崙以後形成的「維也納體系」,這個體系的內容簡單概括為「補償原則」「均勢原則」「正統原則」三大原則,而對於德國來說,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維持德意志和義大利的分裂狀態,在歐洲形成勢均力敵的平衡,防止像拿破崙這樣的再次一家獨大。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維也納體系制定的規則不斷被新的國際情況所打破,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去遵守這個過時的約定。
1871年德國強勢統一,可以說維也納體系被徹底打破了,各國陷入了一種對新德國的無限恐慌中,不同的國家都在暗暗打著各自的算盤,希望在新一輪的博弈中撈到最多的好處,既害怕德國崛起,又希望德國可以制約自己的敵人。歐洲當時的幾個大國是這樣想的:
法國,德國鄰居,長期以來無法釋懷的死對頭,普法戰爭剛剛又被德國揩了一大把油,仇恨值爆表,恨不得新德國原地爆炸;
英國,歐洲大陸之外的「漁翁」,喜歡站在一邊看戲最後趁機撈油水,又唯恐歐洲任何一個國家坐大威脅自己,忌憚新德國又希望新德國牽製法國,立場搖擺不定,唯一的底線是保持低地國家的自由;
俄國,東方兇惡的老大爺,總想在東邊的土耳其、巴爾幹挖點寶貝,對法國、新德國都有所疑慮,可在中亞和英國還有利益糾紛;
奧匈帝國,剛跟德意志離婚的奧地利和匈牙利重組的家庭,畢竟曾經愛過,與德國關係還好,但是與俄國在爭搶巴爾幹關係很惡劣;
義大利,一個二流配角,無法和上述的國家匹敵,但是在下面北非有點宅基地,法國經常過去騷擾,所以關係有點不美麗。大概就是這樣,夾縫間點綴的其他小國就不介紹了。俾斯麥面臨的情況很複雜,法國不用說能打多死打多死,一切法國的敵人都是德國的朋友,一切法國的朋友都要爭取為德國的朋友。而英國俄國飄忽不定,不拿出點誠意很有可能就跑到對面陣營了,奧匈是好弟弟,可是弟弟跟俄國不對付,俾斯麥就從身邊的人下手,1873年促成了與俄奧之間的同盟。因為歐洲地緣政治的複雜,國際關係的紊亂,所以剛統一的德國不得不處理這一攤爛事,還好鐵血宰相俾斯麥天才般的外交手段暫時平衡好了局面,當時以德國為中心形成的新體系就叫俾斯麥體系。
時拾史事/楊清筠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
1870年~1871年發生的普法戰爭是一場在普魯士王國與法蘭西帝國之間的戰爭,其原因在原因在於強大的普魯士想統一德意志,稱霸歐洲的法蘭西則想要繼續維持自己的歐洲霸主地位,雙方都想要繼續維持自己在歐洲的地位,所以戰爭就爆發了,戰爭的結果是法國戰敗了?
普法戰爭中法國的節節敗退,法國的皇帝拿破崙三世的被俘使得法國國內發生了政變,建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恢復了共和制,從此之後共和制在法國穩定下來?普法戰爭戰敗之後普法簽訂了合約,法國割地賠款,屈辱的條約直接促使了法國無產階級建立起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法國的割地賠款使得法國的發展受到了影響,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展緩慢,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法國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明顯落後於美、德、英之後,從此之後法國在歐洲的霸權衰落了?普法戰爭的戰勝國德國借著這場戰爭統一了德國全境,法國的割地賠款加速了德意志國家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步伐,使得其經濟發展速度加快?
德國因為這次戰爭的勝利在歐洲的地位大大提高,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大國?
義大利借著法國的失敗,將法國在自己國內的勢力趕了出去,普法戰爭之後各國重新劃定了自已的國際地位,德意志為了限制法國的發展,積極的協調了與俄國、奧匈帝國的矛盾,法國也在積極拉攏別的國家,於是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今天我們講一講1871到1914前歐洲的態勢。在1815年拿破崙失敗之後,歐洲在歐洲協調的機制下,英、法、普、奧、俄五大國維持著歐洲的基本穩定。期間歐洲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衝突或者戰爭。
到了1871年,這一均勢平衡卻被打破了。那就是,這一年,在法國的凡爾賽,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正式登基成為德國皇帝。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登基大典是在敵對過法國的首都舉行的。這是因為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本人也被俘虜。 德國一出現打破了歐洲原有的戰略平衡。早在德意志帝國正式成立之前,普魯士王國就用很短的時間先後打敗了原來的五大國之中的兩個,奧地利和法國。而且是普魯士大勝,普奧戰爭中普軍距離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只有幾百公里,普法戰爭中更是直接俘虜了法國皇帝本人。
德意志正式成立之後,又在短短的數年內飛速發展,很快起工業產量和國民生產總值就遠遠地超過法國,近近追在英國後面。要知道當時的大英帝國國土和人口可是遠遠超過當時的德國。這樣一個強大的德國的出現讓所有歐洲大國都憂心忡忡,維持了歐洲半個世紀穩定的均勢被打破了。 當時的德國首相是大名鼎鼎的「鐵血宰相」脾斯麥。脾斯麥最高明的地方就是知進退。在德意志統一戰爭中,脾斯麥咄咄逼人,在幾場關鍵戰爭中迅速出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大業。德意志統一之後,面對擁有如此強大國力的德國,脾斯麥卻忽然開始克制了。脾斯麥治下的德國,不再尋求在歐洲的擴張,也不尋求海外殖民地的擴張,就開始老老實實地發展,在脾斯麥高超的外交手段下,面對如此強大的德國,歐洲各國並沒有團結起來對抗德國,反而是紛紛地跟德國建立了很好的關係。這就是脾斯麥的高明之處,他知道面對如此的德國,歐洲其他各國極有可能出於恐懼和防範的心理,形成反德聯盟。尤其德國又地處中歐,很容易就被包圍了。所以德國開始表現的很清心寡欲,不再尋求領土和殖民地的擴張,再加上脾斯麥縱橫捭闔的能力,慢慢地歐洲各國也就對德國放下了戒心,或者起碼戒心沒有那麼重了。歷史上把這一段脾斯麥尋求跟歐洲各國發展友好關係的時期成為「大陸聯盟時期」。
到了1892年,形勢再一次發生了變化。彼時的德國皇帝已經換成了威廉二世。中國有句隨話叫「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個道理放在德國同樣適用。1892年威廉二世罷免了脾斯麥,同時也放棄了脾斯麥的大陸聯盟政策,改行他自己的「世界政策」。某種意義上說,後來希特勒的主張就是繼承了這個世界政策。所謂「世界政策」,簡單來說就是先向西征服,在向東政府俄國,再奪取亞洲,最後跟美洲決戰,最最後德意志統一全世界。
德國這個想法一出來,歐洲其他大國主要就是英法俄肯定就坐不住了,這個小威廉狼子野心啊!本來英法、英俄之間矛盾很深的,但是德國太咄咄逼人,終於在1904年,三國暫時放棄從前的矛盾,結成軍事聯盟共同反對德國。而早在19世紀末,德國就拉上了義大利、奧匈帝國、土耳其成立了軍事聯盟。兩大陣營形成,歐洲陰雲密布,尤其在巴爾幹問題上,每一次摩擦都刺激這兩大陣營的耐心,在奧匈帝國的繼承人斐迪南大公被刺殺之後,兩方陣營終於失去了最後的耐心,早已形成的陰雲化成了槍林彈雨降臨在歐洲的土地上。
增加了大規模戰爭誕生的可能性。
我們看一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總會有一些戰略緩衝地帶。
比如說英國就和法國之間隔著一道海峽,美國與前蘇聯之間隔著一個北冰洋,法國和沙皇俄國這些隔著一個神聖羅馬帝國,如果說沒有這些戰略緩衝地帶,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這些大的帝國將直接面對面,無論雙方情緒如何克制,最終的結果就是刺刀見紅,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使得當時的世界的中心歐洲三個國家連在了一起。法國,德意志帝國,沙皇俄國,這三個國家的總體實力可以排進世界前五左右,而且還不算一個隔著一個海峽的日不落帝國。
三者之間隔著什麼東西,就一座平原,德國和法國之間就是一個收費站,(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在這種情況之下,無論雙方保持多麼精明的頭腦,多麼冷靜的思緒,到頭來,雙方肯定要有一場戰爭。
很簡單,沒有戰略緩衝地帶。
有人說你之前不是說法國和沙皇俄國之間隔著一個神聖羅馬帝國嗎?這個國家不夠大嗎?大,但是她並不是一個國家,它更像是一個江湖,他並沒有很強大的凝聚力,在這一個帝國裡面存在著無數個小國家,在德意志地區還沒有成立一個帝國之前,一個商品想要從普魯士運到法國,要經歷十幾個關口,要收無數的稅收,由此可見,這個時候德意志地區的混亂程度這樣一個地區被稱為一個緩衝底的?為什麼?這樣的話,作為當時歐洲大陸上面的兩個強大的國家,法國跟沙皇俄國不需要面對面了,減少了兩個大國之間的衝突,一旦兩個大國爆發戰爭,這將是全面的戰爭。
兩次世界大戰總體上的戰爭的根源,我們可以看做德國的統一,正是因為德國的統一和沙皇俄國,法國的接壤,使得當時世界上強大的三個國家面對面地坐在了一起。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一個戰略高手去指揮的話,這樣可以保持一種和平,比如說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我們一直以為俾斯麥能夠成功,靠的是愣頭青的那種精神,實則不然,俾斯麥之所以能夠成功,也靠著他靈活的外交手段。不要忘了當時英國人是不會坐視歐洲有一個強大帝國的崛起的,俾斯麥卻能在這種壓力中,將德意志帝國給組建起來。由此可見這人靈活高超的外交手段。
但是很顯然,在他的繼任者威廉二世手裡卻沒有將這種精神貫徹下去,最終演變成了世界性的兩場大戰。
從道理上來講,俾斯麥也看到了這兩場戰爭發生的可能性,至少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是預料到的狗咋他也不會那麼盡全力的進行整軍,但是他並不想戰爭提前到了,因為英國和德國之間存在的巨大的實力差距,至少在海軍方面,德國人是沒有跟老牌兒帝國相叫板的資本的,還是在等待機會,等待著有人能夠造出這一種勢,然後因勢導利能夠完成對於英國的逆襲,但是他沒有時間等到那一刻,因為威廉二世將他解僱了。
德意志的征程是星辰大海,這一豪情萬丈的宣言,使得整個世界處在了燃燒之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