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打小孩時的心理是什麼樣的?
打孩子的家長,其實是在用粗暴的方式在對自己的無能進行詮釋。說白了,沒有能力教育好孩子,只有通過發泄自己的不滿來掩蓋自己的真實想法。那些說不打不成材的,都是這樣無能的父母。
然而,這樣的父母親們,還有一個最顯著的標誌就是:不但情商低,而且喜歡錶演煽情。
打孩子的時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美其名曰是為了孩子好;打完以後,又在孩子面前「懺悔」,覺得自己做錯了。但是,下一次還是會再重複犯這樣的錯誤。
他們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不願意試著去理解孩子,更不想去更新學習育兒知識。理論頭頭是道,實踐一塌糊塗,這就是他們的本來面目。
父母的心理
第一,如果是早期一點的傳統社會,比如80、90後的父母那一代,家長的心理有可能是「孩子不打不成才」、「打完孩子才能長記性、下次不犯錯」。
在他們看來,打孩子才是對孩子好,如果誇獎、鼓勵孩子,反而會讓孩子驕傲,驕傲使人退步。所以,有時候就算孩子取得了好成績,家長也會打擊孩子——得了99分,會問那一分錯在哪裡了?得了100分,會質疑孩子下次是否還能保持。
在這裡父母的內心是好的,卻用了錯誤的方式。殊不知打擊不能讓人更加進步,反而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壓力,絕不是動力。有時候,它造成了動力的幻覺,好像孩子確實比以前更努力了,那是因為孩子恐懼失去父母的關注和愛,只能犧牲自己。
第二,80、90後的父母的教育方式,遺留給了現在正在做家長的80、90後。
無論何種情況,當你教育他人,只能教給他們你有的,你永遠無法教給別人你所不具備的。如果一個人從小經歷的就是打擊式教育,也許當他成長了,他發現打擊式教育非常不好,他自己就是受害者,他發誓:絕不會用自己父母那一套,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可是,如果他沒有學習或者接觸過其他的教育模式,他不自主、甚至無意識地,仍然會重複他父母的打擊式教育。
所以,家長一定要多學習更多的教育方式,尤其是現代化的教育方式,學會尊重他人、尊重孩子。
第三,幾乎所有人都是情緒的受害者。
你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嗎?當負面情緒來的時候,比如憤怒、比如悲傷,你能很快地發現他們,並且積極面對,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做出正確選擇嗎?
面對上述疑問,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或者做不好。
當父母打罵孩子的時候,通常父母都陷於自己的負面情緒中,如果此時不發泄出來,他無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而孩子,只是這種發泄的受害者而已。
有時候,我們會說:是因為孩子惹我生氣了!
不,情緒是你自己的,請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因為,無論何時,你都有選擇——選擇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或者選擇發泄在孩子身上——你只是沒有能力管理,選擇了後者而已。
無論何時,將自己的脾氣發泄到別人身上,就算對方是導火索,該道歉的也是發脾氣的人。
除了脾氣暴躁的,就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父母了。每次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各種挑戰,父母總是很焦慮,情緒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從而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打罵行為。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攀比等,讓父母的精神時常處於蓄勢待發的狀態下,且有時行動比思想來得快,等反應過來的時候,孩子已經挨打了。而孩子往往跟不上父母的腳步,他們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與父母之間隔著一道跨不過的坎。有時孩子甚至還沒反應過來,到底為什麼會挨打?
當父母的情緒與孩子的感覺,不在同一頻道的時候,也是孩子挨打的時候。就像有的父母叫孩子去幫忙做點什麼小事,而孩子正忙著自己的事,比如看電視、看繪本、寫作業、玩遊戲……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再等一會,一會兒就來」,但一會兒的時間到底是多久,孩子就無法把控了。父母看到叫不動孩子,不僅覺得孩子不聽話,更覺得孩子挑戰了自己的權威,於是跑過去二話不說動手就打……其實,你只要好好跟孩子說,先去把事情做了,再來做你喜歡的事,孩子還是會聽的,溝通很重要。
還有一種父母,是對自己的孩子不夠信任。寧可相信別人的一面之詞,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比如有人對父母告狀,說他的孩子打了別人。父母一聽,這個兔崽子又打架了,看我不收拾他。於是不問青紅皂白,先打了再說。當看到孩子用委屈的眼神,死死地瞪著父母時,父母可能才發覺自己可能冤枉了孩子,悔不當初沒聽孩子解釋……
性子過於急躁,一切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前提的父母,總是看不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從而衝冠一怒,做出讓孩子痛,讓自己揮的事。任何時候,請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聽聽孩子的聲音。很多事也就不再是事了。溝通很重要,傾聽同樣重要,理解更是父母與孩子間親密接觸的王牌。
推薦閱讀:
※自己的女朋友經常被別人逗樂,該不該嫉妒?
※每天只陪你聊天卻很少約你的男生是什麼心理?
※被人瞧不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別人總說我內向,不會交流,怎麼有力回擊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