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網購起步比中國早,卻沒有出現瘋狂網購的現象?


日本預付卡、網購行之有年,不過,電子交易市場卻遠不及中國大陸,也從未出現瘋狂網購的現象。根據統計,阿里巴巴的一年的銷售額佔到了中國零售總額的16%,這個高的比例,在任何國家裡面都不可能有,也就是說,阿里巴巴一家企業,它不僅是中國網購的領頭企業,也是壟斷性企業。而在2015年,日本人家庭中,參加過網購的比例只有27%。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日本人,這一年當中沒有一次的網購記錄。

當北京的百貨公司苦苦掙扎時,東京的百貨公司的日子很好過,每月的營業額都在增加,而且靠的還不是店鋪出租,當你走進日本的百貨公司,會發現滿是人山人海。為什麼日本人網購起步比中國大陸早,卻沒有出現瘋狂網購的現象呢?

日本商店和百貨有良好的購物環境

良好的購物環境是許多日本人不愛網購的一大原因,其次是日本商店的體驗式服務,日本商店多半會讓顧客試用商品,即使像是照相機或攝像機等較貴的電子用品,也都可以讓顧客試用,這樣的服務,是網路購物平台買不到的愉快體驗。

日本實體店的服務質量,特別是體驗消費,讓顧客十分愉悅。↓↓↓

日本網購價格和實體店面一樣

多半喜歡網購的人,都是因為「價格低廉」這個吸引力,一般人去店面,也只不過是為了看商品實體,再選擇回到網路上去購買。但是在日本做生意,必須符合法規的「公平競爭」原則,如果你在同一款商品中通過低價銷售來大量傾銷,那就會被同行指責為「不正當競爭」,那就會被告上法庭。

日本都市規劃嚴格,住商分離成聚集經濟

日本東京的住商規劃和配套措施都很完善,一個嚴格的國際都市在商業區、商務區和住宅區應是嚴格區分的。譬如說,東京在東西南北有四大商業區、銀座、新宿、涉谷和池袋。商業區里集中了日本著名的百貨公司,也集中了世界所有的名牌商品的專賣店,當然也集中了所有天下美食店,大到各國料理,小到拉麵店。但是,如果你告訴朋友,你住在銀座,估計有90%的人會認為,你的神經一定出現了問題,因為商業區沒有生活的環境。

而日本住宅區,民眾可以買到絕大多數生活的必需品,例如:超市、理髮店、美容院、幼兒園到中學的教育設施、洗衣店、花店、麵包房,除此之外,該區也附有各類醫院,即使要和朋友聚會,一般住宅區也有不少居酒屋。

除此之外,東京的商務區集中了所有世界各地的企業總部,像皇宮周邊地區、大手町、日本橋等,而這裡擁有眾多的餐飲店和賓館酒店,也有少數醫院相配套。

日本住商分離,每個區域都可以滿足不同客層的需要。↓↓↓

日本交通便利,幾乎可以到達任何地方。

日本公交方便,上班族回家可以順便逛街,日本每天有600萬人一早從東京的郊區坐公交到市中心來上班,下班時候再搭回家,避免了市中心的擁擠。感謝公交的便利,東京所有的商業區都是公交的樞紐中心,而大多數百貨公司都建在地鐵車站的頂上,甚至與車站合為一體。車站既是交通中心,也是商業中心,甚至還是娛樂中心,這讓不少上班族下班後,和朋友逛街、聚餐和吃飯完再回家。

所以,東京的百貨公司、電器店從來不愁沒有顧客,而對於許多人來說,下班途中逛一下百貨公司或電器店,買東西既便利,又可檢查自己喜歡的商品是否貨真價實。有這樣的商業環境,誰還願意上網去郵購只能看到照片的商品呢?至於日本下鄉,每一個小鎮也都有大型的購物中心,由於多數人都有汽車,開車去購物中心買東西也已經成為日本鄉下人的生活習慣。

而日本仍然有27%的人參加過網購,那麼這些人在網上買的最多的商品有哪一些呢?根據日本內閣府的調查,第一是機票,第二是書,第三是各地的特產。每一個國家的商業環境,是根據不同的國情和國民的消費習慣來決定的,日本也有大型的網購平台,叫「樂天」,但是這麼多年,它卻無法發展到阿里巴巴這樣的規模;同樣,阿里巴巴在過去10年中曾經努力開拓日本市場,最後也以失敗告終。


我想從電商的商業模式談起。

電子商務的主要模式為:B2C和C2C。「B2C」是Business to Customer的縮寫,典型的B2C是天貓;「C2C」是Customer to Customer的縮寫,典型的C2C是淘寶。

一、 B2C和C2C模式中,不同要素的作用(為防止混淆,用C1 2 C2來表示C2C)

B/ C1:入駐平台、上新並維護商品SKU、維護客戶關係、舉辦店鋪活動.etc

2:網站、APP等的維護和管理、舉辦促銷互動、提升商品推薦機制、審核店鋪.etc

C/ C2:產生消費行為、提供交易現金流.etc

二、 電子商務為什麼能發展起來

1.對B/ C1的有利之處

獲得更多的客流(電子商務中,稱「客流」為「流量」),在成本上可以降低實體店鋪租金or降低給流通業(比如超市)的分成,延展商品認知度和名牌知名度.etc

2.對2的有利之處

獲得會員費、廣告費、增值服務費.etc

3.對C/ C2的有利之處

獲得更多的商品信息(比如:好物推薦),以優惠價格獲得商品,節省線下購物的時間.etc

三、 電子商務發展壯大的「滾雪球」效應

1.電子商務網站上商戶和商品的增加,吸引競品不斷加入;

2.用戶獲得便利越來越多,會有更多用戶使用電商平台;

3.平台上商品的豐富性和便利性吸引更多的用戶;更多的用戶購買,吸引更多商戶和商品的入駐。

為什麼日本的電子商務沒發展起來呢?

一、 C2C模式的舉步維艱&線上線下價格無差

日本電商雖然不發達,但是日本網上沒假貨。這跟日本嚴格的監管分不開,而且為了防止「不正當競爭」,網上標價和實體店價格也相差不大。

二、 論體驗,線下不比線上差

日本的線下實體店分布密集,商品的流通渠道廣,導購人員耐心親切,會員積分反饋力度大,定期有特價商品推出……等等一些列的舉措讓日本線下體驗>線上購物。其實只要打開幾個日本的電商網站就能發現,其界面布局真的很讓人無語。甚至用著用著還會想打人。

三、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日本勞動力短缺且用人成本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的發展。按道理說日本國土面積小,物流應該更快才是。可是,在快也比不過出門去便利店買個回來快!

四、 市場容量的局限性

日本目前的市場容量已經被吃透了,今後實現市場增長的可能性不大。更何況實體店也在市場大環境中不斷爭奪市場份額,電商公司能夠實現和實體的兩相依存已算是不錯。

總結:因為以上原因,日本電子商務沒能實現「滾雪球」效果,也就沒出現爭相網購的消費現象。

相較日本的愁雲慘淡,中國的電子商務發展得如火如荼。

一、第三方支付匯統治天下

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強大功能自不必說,讓金錢擔保和收付款體驗不斷升級。

二、平台實現了「南貨北調」&「北貨南調」

中國各種快遞公司入雨後春筍般湧起,實現了快遞三四天內即到,物流的規模效應也促進了物流成本的降低,提高了網購體驗。

三、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繁榮

在PC互聯網時代,使用網上購物還是需要一定的信息讀取能力和電腦操作能力的。但是到了智能手機時代,手寫、語音、多媒體的不斷發展和應用,讓網購的操作門檻不斷降低,電子商務的市場容量也水漲船高。

四、中國電子商務的不斷創新

日本能數的出來的電商公司中,ZOZOTOWN算是比較有特色的一家,這家網站專門販售時尚商品。但是放到中國就不怎麼新鮮了,主打年輕時尚的電商服務不勝枚舉,還有海淘電商、母嬰電商等各類垂直電商。最近又興起商品SKU的視頻化浪潮……所以,中國的電子商務會在競爭中發展得越來越創新、越來越先進。

兩相比較,就能看出中日兩國電商發展的差異了。


「2015年,日本家庭中參與網購的比例只有27%?」——這個數字出自徐靜波的博客,號稱來自日本政府,但是我沒有找到確切的來源,這個數字與常識也相去甚遠。

明顯違反常識的數字應予查證。日本電子商務的實際用戶在2015年應當是7690萬人,考慮到日本人口只有1.26億,簡單計算,可知參與過網購的人數佔總人數的61%。如果刨除15歲以下人口,那麼參與網購的比例為77%,以此折算,可能有接近90%的家庭參與過網路購物。

(數據來自eCommerce Foundation)

日本的網路零售增長速度不低,平均每年12%,只是和中國比起來低了。

日本作為互聯網發達國家之一,電子商務起步早,擁有完善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和高度的網路使用普及率,這極大的推動了移動銷售業的發展。在2015年,一半的電子商務交易都是通過移動設備(44%智能手機,6%平板)進行的,銷售額超過440億美元。2015年電子商務收入:890億美元,同比上漲14%。並且依然在加速增長。

由於經濟發達、國家規模小、城市人口多、語言統一,日本市場對網上零售商很有吸引力。各方面顯示,由於日本強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以及未來的增長潛力,日本購物者跨境購物將變得更加舒適。

日本的電子商務銷售額預計在2018年底,市場總額會超過1220億美元。網路買家比例在亞太地區是最高的,屆時日本的網路買家預計將超過8000萬。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日本的電子商務發展勢頭良好,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只是對比中國這幾年網路購物的爆髮式增長較為緩慢。那是因為日本的電子商務普及率、以及消費額,都已經很高了,可再轉化的未曾網購的用戶幾乎沒有。至於網路購物的份額相對中國較低,是因為它有強大而方便的線下零售的渠道,網路購物相對實體店的優勢沒有中國那麼大。


日本網購發展速度比中國慢有很多現實原因,比如服務好,購物體驗棒,還有法律層面的限制導致網店商品的價格和實體店基本上一致等等。

不過,有一個原因被忽視了,就是一種消費或者文化慣性的存在。有了這種文化慣性,人們雖然會歡迎新生事物,但對於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不會那麼快。可能對於媒體人來說,更感慨的是,在互聯網興起後,日本傳統媒體受到的衝擊也要小得多。雖然像《朝日新聞》《產經新聞》這樣的媒體在進入21世紀後,訂閱量也開始呈下滑趨勢,但下滑的幅度並想中國這樣幾乎是塌方似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那麼輕易改變的文化慣性?它表面上看是一種對生活習慣的堅持,但更深層的背景是作為消費者和產品提供者之間的一種信任的延續,而不是純商業層面只是考慮到成本和便利這些很功利化的因素那麼簡單。

舉個未必恰當的例子,就是如果我和某一個朋友之間只是因為互有利益需要而形成的合作關係,那麼當有一個更符合雙方利益需要的新合作夥伴出現時,可能我就會很快「喜新厭舊」,選擇去和新的合作夥伴交朋友;但如果我和這個朋友之間不只是功利化的合作關係,而是在合作之外,雙方已經有了深度的信任,那麼這種關係的牢固程度也就會強得多。功利化的合作關係可以很快地建立起來,信任可是「日久見人心」,要日積月累,不容易建立起來,也就不那麼容易被替代掉。

這是值得商家或者說產品提供者思考的地方:究竟要和消費者、受眾之間形成了怎樣的關係?如果消費者、受眾只是逐利的目標,只是因為沒有更好更便捷的選擇而不得不建立的一種關係,那麼這種關係的粘性度必然是脆弱的,易被替代的。如果這種關係的形態不發生變化,不能形成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的關係,今天是實體店和傳統媒體快速地被網店和新媒體取代,明天的網店和新媒體在更新的技術出現後,也會快速地被新形態的店面和媒體取代。


我覺得網購還是網路發達以後的新型的購物模式,日本老人居多,不會電腦的老年人還是很多,再有老人已經有了自己的購物習慣。

日本的文化教育全都是通過通俗易懂的統一模式化灌輸,被傳授的方方面面很細緻,也容易在適合自己的領域集中力量爬高,卻在不感興趣的方面顯得笨拙。我的印象是日本是少數精明人士帶領一大群基層百姓在維持生活。基層百姓很多也是人幫人 小企業幫助小企業 當地人協助當地人,這當中互相介紹互相捧場的情況很多,特別在中老年人群中,人們的生活關係已經固定,在誰家買電器 找誰通馬桶 誰家給我送煤油 誰家有新產品定時上門宣傳 早就成了習慣 人們更喜歡穩定,固有的生活網路不易打破。

人們也很喜歡新奇的 新生產的新產品 但好像更熱衷於口頭上我介紹給你 你介紹給我 並且能體現想與你增進關係的一種表現。這要在網路上購買 這款商品要具備它的實力。

日本的便利店隨處可見 商品更新頻率很快 大型連鎖超市也是中年人打發休閑時間的必去場所,多種的促銷形式 打折降價 也非常受歡迎 日本的服務標準服務態度 幾乎任何國家都沒法超越

網路有他的優勢 但也有比不過實體店的不足


當然,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也涉及到經濟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我只從其中的幾個角度試著講下,以便拋磚引玉。

人們從一種事物轉到另一種事物,一方面是原有事物的推力,也就是原事物的種種不好導致人們的離開,還有一種就是新事物的拉力,也就是新事物展現出的優點和吸引力,促使人們放棄原有事物而去擁抱新事物。日本的服務業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可以說是做到了『極致』。無論是店面裝潢,還是商品展列試用,又或者是店員服務,都可以稱為是『卓越』。在日本,很多食品都可以試吃,很多商品都可以試用,還包括單反之類的貴重品。並且店員服務熱心周到,細心體貼。在日本的商場購物,可以說是一種享受,既能選到自己想要的產品,又可以體驗高品質的服務。

而日本的購物網站,在網頁設計、產品介紹、在線服務這些方面,跟中國的購物網站相比,相差甚遠。很多產品介紹簡單粗暴,讓人摸不著頭腦,有疑問也無法找在線客服,而是要發郵件、打電話來諮詢,效率低且不人性。並且網上也充斥著各種假冒偽劣產品和各種詐騙,摸不著不能試的產品,讓很多日本人感到不安。

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日本網上賣的東西和實體店價格幾乎相差無幾,很多都是統一價格銷售,這也讓很多人對網上購物望而卻步,不僅麻煩,還沒有價格優勢。另外日本作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地區基建、收入差距很小,即使在農村也是幾乎家家有車,可以很快到周圍的中心城市購物,交通很方便。而中國國土遼闊,地區經濟差距較大,很多東西在當地實體店根本就買不到,即使買到也超級貴,網上購物就凸顯出其優勢。

當然這種傾向也反作用於日本的網路購物,導致日本的網上購物體驗真的遠遠不及中國。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日本留學生,ID japankon

所有關於日本的元素,統統在這裡。


看了好些個回答牛逼又專業的回答,我笑了,其實簡單點說,就是日本網路和實體的價格誤差沒有那麼大,有正常的價格體系,這麼些年,我們國家網路上賣什麼的都有,同樣的產品價格差異極大,美其名曰叫減少中間差價,其實就是假貨滿天飛,而中國最牛逼的就是假貨做著做著都不一定比真貨差太多了,而中國人要求又不高,價格便宜能用就行,所以!我們國家的網購就發展異常迅猛!隨著以後中國法律的健全,網路大鱷再逐步形成自己的壟斷地位,逐步加大收費力度,最終還是會把網路價格再拉上去的!


我在日本留學生活過幾年,05年回國,回來後又從事了中日貿易,10年自己創業,做實體食品生產企業,國內銷售。2016年公司已經停產。按照我的經驗總結了一下這個問題的原因。1、日本對於網路平台和實體零售店一樣按照法律管理。沒有實體店,沒有營業執照和相關資質的是不允許在網路平台上開店銷售的。所有的產品必須合規合法。假貨,三無產品,走私代購貨完全是不允許銷售的。2、日本政府對於反不正當競爭管理很嚴格,不會允許向阿里巴巴那樣,阿里巴巴出錢故意搞補貼,將產品零售價壓低至成本以下,來吸引或搶奪實體的消費者。所以實體經濟被網路平台衝擊,最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對網路平台不但沒有嚴格的執行法律法規,還強行支持平台售假、售三無產品和走私代購產品所造成。並且超低價競爭只會讓所有商家都沒有利潤。馬雲賺的是流量費、廣告費、推廣費。商家賺不賺錢都要交的。


要不是為了省個毛八分的,誰願意等好幾天才能拿到購買的商品。繁瑣程度大於直接購物。國家大商品產地集中,實體店不規範胡亂標價。這種坑人的方式直接導致消費者選擇網購。當網購成為主流也開始了坑人模式。總體說國民素質道德經商理念都落後。直接說就是都是財迷瘋。


日本服務太好了吧,你見過日本營業員上班玩手機的,要什麼,還要大聲喊,喊半天她才來的。來買東西不是來看臉色的吧。要買也是回頭到態度比較好的地方買,但是有多少呢。只是需要的太多,就那幾個態度好。所以網購才是真愛。


推薦閱讀:

送你國際/國內免費單程機票,這一次真的說走就走!
中國遊客在德國拍照行納粹禮被捕,德國小題大做了嗎?
【國際RYT認證】印度著名導師Maya Vinyasa Krama RYT 200瑜伽教師培訓11月班火熱招生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2018年癌症將導致960萬人死亡
萬達別用中國思路和模式去國際市場逞凶

TAG:日本 | 國際 | 國際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