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需要改變嗎?


1

內向者比外向者更易內耗

「我被通知面試,結果連面試官的面還沒見到就被pass了!」閨蜜小希在電話里義憤填膺地說。

原來,她通過同學內推簡歷,本來已經收到了面試通知。那天小希正好去找同學吃飯,在她辦公區逗留了20分鐘左右。

隔天,小希被告知不必參加面試了。給出的理由是,那天面試官就在辦公區,暗中觀察小希,發現她性格較為內向,公司里的人來來往往,她就自己靜靜坐在那,誰也沒搭理。「從公司選人的角度,我們不太想要內向性格的人。」

就這樣,小希還沒出征,就因為「性格」被KO了!

放到一年前,她一定會對自己產生質疑,強迫自己迎合外界,變成一個外向的人,但這次,她罵了面試官一句「傻X」就繼續開始新的征程。

公司通常中意那種很open、很合群的人,這是大多數年輕人從學校出來後要面對的「真實世界」。

現在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內向」已經被當做一個標籤,潛移默化地成了定義人的標準。

似乎在大家看來,內向者就意味著「不善於溝通」、「不合群」,內向者無從辯駁,又不得不面對外界的潛在偏見。

因為不論是學校教育還是整個社會,都在合力讓一個內向的人變得外向,而外向的人卻沒覺得自己應該變得內向一點,彷彿這個世界天生就是給外向人準備的。

外界的刻板偏見,使得內向者總是比外向者更容易產生內耗。他們潛意識裡知道自己沒有錯,但又不得不面對外界的期待和要求。

可是,難道內向意味著在職場沒能力嗎?難道小時候內向就意味著長大沒出息嗎?

答案當然是NO!

2

別人可以看輕你,你要認清你自己

一個出過三本百萬級暢銷書的作家曾說,參加線下活動讓她消耗能量,遇到需要發言的公開場合,要練習很久還是瑟瑟發抖,因此,她總是盡量避免和一大堆人見面,而只喜歡和一兩個人深聊。

沒錯,對於同一個人來說,也許他永遠不會在一個200人的講堂里舉手發言,但他卻可能輕鬆發一篇受眾200萬人的文章。也許向陌生人介紹自己對他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卻能通過網路與他人建立某種聯繫,並把這種關係帶進現實世界。

馬蒂·蘭尼在《內向者心理學》中指出: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他們精力的來源不同。

內向人的精力來源於自身內部,外部環境的刺激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消耗,頻繁的應酬和長時間的社交活動會讓他們想要逃跑。內向者的人生更專註於深度,他們有耐心在一個領域精耕細作。

外向人需要不斷從外部環境中獲得能量,獨處對於這類人就是懲罰啊,不僅讓他們覺得孤獨,還失去了能量補給。他們往往更看重生活的廣度。

這位暢銷書作家,宅在家裡看書、思考、感受獨處是她獲取能量的方式,而有些人通過頻繁的社交激發靈感,通過不斷的交談補充能量。

所以說,內向和外向並沒有優劣之分啊!

內向不是性格缺陷,也不必去費力改變,你要調整的只是工作方法和認知。

身為內向者的你,別人可以看輕你,但你不能不認清自己,內向者的標籤要靠自己撕爛!

3

如何把他人眼中的「軟肋」變「盔甲」?

學姐的朋友小林,小時候常因為內向被父母罵沒出息,一度自卑得想自殺。進入社會後,他靠著自己的韌性走出來,甚至做起了銷售講師,他說,「不在台上的時候,我還是保持我的內向,內向的人,是可以很好的。」

小林告訴學姐,和很多人想像的恰好相反,很多金牌銷售都是非常內向的人,外向的人也許能在初次相見就打開局面,但內向的銷售往往細水長流,非常有韌性、有耐心,讓客戶覺得可靠,給人踏實的信任感,這是多麼重要的成功要素啊。

那麼這些成功的內向者,是如何做到把別人眼中的「軟肋」變成自己的「鎧甲」呢?

1. 面臨挑戰時可以遵循「準備、展示、推動、練習」的步驟

小林說,他在成為金牌銷售講師的過程中,《內向者的溝通聖經》中提到的四步驟給他很大啟發:

「準備」,意味著你要有一套作戰方案,按步驟做好準備;

「展示」意味著你要完全活在當下;

「推動」意味著你要主動承擔風險,強迫自己離開舒適區域;

「練習」意味著你要持續不斷地將這些有效果的行為內化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

喬布斯是一個內向的人,但是無人能否認他在ipone發布會上的無窮魅力,因為他每場演講前至少要練習100遍。

2. 在處理自我和外界的關係時,要有勇氣劃定個人邊界。

在人際交往中,內向性格的人,往往溫柔細膩,更富同理心,因此他們更擅長一對一的深入交流,也更容易讓人信任。

猶如硬幣的兩面,他們同時也很容易屈服於別人對他提出的要求,甚至因為無法達到要求而感到心力交瘁。

劃定邊界,就是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讓別人知道你對時間和空間的需要。

3. 正確處理周遭環境的期待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很多不順,內向者尤其要面對更多外界的惡意。不同的是,有的人在別人的看法中繳械投降,有的人卻對自己的特質堅信不疑。

開頭提到的閨蜜小希,現在是一名非常優秀的產品經理,產品是被動的藝術,不愛社交的扎克伯克做出了風靡全球的Facebook,性格內向的張小龍成了微信之父。

只要找到了發自內心想付出的事情,面對種種挑戰時,內向者往往能爆發出更驚人的能量。

著名的企業戰略專家、《基業長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曾在新書《從優秀到卓越》里說,最高層次的企業管理者恰恰是那些不善言談,看起來木訥的人,這些人往往更加專註、有定力。

其實,不論是內向,還是外向,都有其性格優勢,學姐希望,有內向特質的小可愛千萬別讓外界的刻板成見導致你的自我懷疑,順應天性遠比妄自菲薄更重要;千萬不要盲目羨慕身邊的外向者,每個人一出生時,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大多數人漸漸就活成了別人的盜版。

內向從來不是劣勢,找對了方向,站對了位置,它能助你飛到想要的高度!

END

關注女子力科學社,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就是一個內向的人,我小的時候見了陌生人就躲,更不必說與之談話了。直到上了小學、初中,我一直很膽怯,很靦腆,跟同性的還能聊上幾句,異性的根本一個學期、甚至一學年都沒有說過一句話。跟親戚之間也好象永遠隔著一堵牆,無論見上幾次都好像是第一次,顯得很陌生。我自己心裡也很壓抑,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我的社交。曾一段時期我也迷茫過、彷徨過,想改變這種性格,唉!真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過內向的人也有很多優點,人們經常誇我溫柔、賢惠、不張揚、很低調。所以說在難以改變性格的情況下,學會揚長避短就行了,內向的人未必都是缺點,外向的人也未必全是優點。


我有輕微的社交恐懼症,交流與我而言是一種負擔。我既不喜歡和別人聊天,又不喜歡別人不找我聊天。我總處於這樣矛盾的狀態中,大把的時間浪費在糾結「要不要聊天」、「聊得好不好」……上面。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開始物色各種教人如何溝通的書,各種社交課程。這些書籍和課程都假定:社交是好的,你要多社交。好,我開始練習書上的技巧,高頻率地社交讓我更加社恐。然後再換一本書學習,加重社恐的狀態,如此循環……垂死掙扎之際,我看中了圖書館最厚的一本書《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我想一本520頁的書總應該有點價值吧。

事實上,看完了整本書的我仍然討厭社交。在上述越戰越敗的過程中,我決定放棄刻意的社交練習。因為人要遵從自己的本性而活,方能活的自在。這本書沒有用嗎?不,它給了我一個社交的理由——觀察並提升我自己。我是非常典型的內向型人格,即專註於內心世界,通過仔細考慮資訊、觀點、概念來獲得滿足感。內向者是通過了解自己來了解世界的。所以我著重學習了輔助我得到信息的相關技巧,用這些信息提升自己,並在社交中找到一點點快感,以支撐我完成這次社交。

這本書的作者羅納德·B·阿德勒和拉塞爾·F·普羅科特是溝通領域的專家。羅納德·B·阿德勒擅長人際交流,著有多本與社交技巧、公開演講、商業溝通有關的書籍。拉塞爾·F·普羅科特是北肯塔基大學的教授,有著多年溝通學的授課經驗。這本書先詳細地講解了溝通的每一個環節,再考察溝通對關係的影響。書里舉出大量的例子,其間穿插著各種電影和美劇。所以不用擔心如何理解和應用的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談談內向的人該選擇什麼樣的溝通方式。

1. 不存在一種溝通方法,將內向的性格變得外向。

我參加過很多社交課程。一般的套路是:先拚命鼓吹社交的好處,然後告訴你一些社交的技巧,最後鼓勵你多和陌生人搭訕。並且強調只有你完成了最後一項才能獲得成功。比如每天認識一個陌生人;比如和陌生人擁抱等等。

當我站在陌生人中間的時候,每一個細胞都叫囂著逃跑。等我強忍不適完成一次搭訕任務後,我腦子裡只剩下「想一個人靜靜」這個念頭。社交技能提升,呵呵,不存在的。我只感覺設計這種課程的人一定是一個外向的人,他根本不理解內向者的世界。內向的人不應該用這種方式學習社交,而應該換一種思路。

性格不分好壞。內向的性格有它獨特的優點,外向也有它的缺點。我們沒必要,也不可能改變自己的性格(也許有方法,但是代價太大了)。我們真正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揚長避短。《溝通的藝術》中談到:

「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確定的。而我們的溝通方式某個意義上是被人格設計出來的。但是我們可以調整和控制。」

所以我們應該尊重自己的人格,去尋找自己的溝通方式,而不是盲目的跟從網上的大V學習一種通用的溝通模板。於是我開始思考我自己的路。

2. 傾聽

我發現相對於說話,我更願意傾聽。我還發現外向的人並不是一定要對方說什麼,而是他需要你參與聊天。這麼說可能會產生一些矛盾,舉個例子。每次參加聚會我都會坐在最邊上聽他們講話,處於一種神遊的狀態。可想而知,我被貼上了悶、不合群、神秘等等標籤。儘管為了裝出合群的樣子,我參與過一些話題的討論。我的朋友仍然覺得我被冷落了,會把聚光燈打在我身上。天知道我有多尷尬。

後來我仍然坐在最邊上,並使用《溝通的藝術》中關於傾聽的技巧,讓對方感覺到他被人認真地對待。我用「聽」的方式參與到他們的談話中,讓他們感覺到被需要。然後我就變成了「合群的人」了。朋友也不再用擔心的眼神看著我,拉著我到處交友了。

如何正確的傾聽?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專註地聽。然後盡量放下自己的偏見(或者說是預設的立場),懷著空杯的心態去理解。最後你需要給予對方一些回應,營造出溝通的氛圍。在這個過程中,正確的理解和恰當的回應是比較難的。有時候需要讓對方判斷我們是否理解對了。

比如:將他的話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並加上一個例子和自己的看法。然後詢問對方是否理解正確。《溝通的藝術》稱這種方法為「釋義」。這樣做可以幫助你更清楚地了解對方的想法,並讓對方知道你在認真地傾聽。

當對方感覺到他被人認真對待時,溝通的氣氛會更加友好,你在他心中的形象也更加正面。如果你不喜歡說太多的話,不妨多加一點肢體語言。在關鍵的地方簡單地發表一些支持性的話語,引導對方繼續說下去。相信他對這次談話會有一個美好的體驗。

3. 盡量利用每一次溝通

內向的人本質上是不喜歡頻繁地溝通的。但是我們需要利用溝通獲取一些信息,這時候溝通的技巧就顯得很重要了。外向的人可以通過多次實踐來學習溝通的技巧。內向的人顯然更喜歡從理論下手。所以我的做法是在一次溝通中學到最多的東西:

  1. 找到一本權威書籍

  2. 學習整套溝通的方法

  3. 記住和別人溝通的過程

  4. 反思每一個環節,找到優點和缺點,調整溝通方式

對於第三點,當你熟讀整本書之後,你就可以意識到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一本好書是可以為你指明改進的方向。這就是挑書的原則。《溝通的藝術》恰好可以做到這一點。我偶爾需要和某人探討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在談論的過程中我發現:雖然我們之間沒有吵架,但是我們逐漸削弱對彼此的依賴,逐漸撤退,越來越少地投入這段談話中。這次的溝通就顯得十分索然無味。

這時候我意識到是溝通氣氛不對。產生這樣現象的原因是傳達了過多的不受重視的信息。我反思自己哪些行為傳達了不受重視的信息。書上舉出一下例子:

(1)視若無睹:不承認他人的信息。

(2)插嘴:在別人尚未說完話之前就隨意插話會給人不關心對方談話內容的感覺。

(3)各說各話:談論與別人說話內容無關的事情。

(4)岔題:轉移話題。

(5)無人情味:總是充滿各種陳詞濫調,從未對說話者真正做出回應。

(6)含糊其辭:言語中不知包換一種意思,對別人的回應留下模稜兩可的結果。

(7)表裡不一:回應包含了兩個矛盾衝突信息。

通過書本,我知道我之所以傳達不肯定的信息,是因為我潛意識裡對他不欣賞,不尊重,從而導致這次談話失敗。溝通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換信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就這個目的而言我失敗了。所以後來我開始增加肯定信息,避免攻擊性的行為。最後順利解決問題,避免多次糾纏不清的溝通。只有如此內向的人才能避免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中。

世上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世上也沒有相同的溝通方式。學習一本全面而又系統的溝通書籍,你能從中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溝通方法。當然《溝通的藝術》也不是萬能的,不能涵蓋所有的溝通場景。這時需要你多觀察多思考,找到屬於自己的路。這本書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路,引導你思考溝通這件事,幫助你改善自己的溝通方式。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內向需要改變嗎?不需要改變自己的本性,需要改變一下溝通的方式。


根據題主所提問題,題主所講的內向的意義可能更多是一種大眾所理解的性格內向,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題主的問題,我們將題目中的內向也可以看作是人格。心理學將人格看作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和行為的獨特模式,也因為這個獨特模式的存在才會形成形形色色不同的人。

人格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它包括氣質、性格和自我調控系統。氣質是表示心理活動速度、強度、靈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徵,它是先天形成的,無好壞之分,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脾氣、秉性,主要有膽汁質(張飛)、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林黛玉)。

性格是個體在後天環境中逐漸培養起來的一種與社會關係十分密切的人格特徵,它主要體現了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的態度或言行,也因此性格有好壞之分。影響人格形成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遺傳、社會文化、家庭環境、早期童年經驗、學校教育、自然物理和自我調控因素。

同時,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依據心理傾向,將人格劃分為內傾型和外傾型兩種,我們每個都都可能兼具兩種特徵,但是會有一個作為自己的主要方特徵。外傾型的人格特點是可以將較多注意力擱置於外部世界,善於交集,熱情豪爽、情感易於外露;而內傾型者善於自我剖析、三思後行、不善交往。

總之,如果題主的這種內向是氣質型的,也就沒有優劣好壞之分,更不必改變;但如果是性格中的,也會發現內向性格也有自己的優勢,其實不論內向還是外向,只要自己覺得舒服,別人感覺也很自然,那就可以了。


不需要,每種性格都有各種的優勢與弱點。

外向有外向的優勢,但同時也有缺點。做為一個內向者,盡量多利用的自己優點,而不是一直盯著自己的不足。沒有什麼人是十全十美的,做好自己就行。

推薦幾本專業寫給專向性格的人:

1、交際有道

書中講了很多的溝通技巧,有一部分就是專門寫給內向性格的人,並提供了不少很實用的社交建議。對於一個內向者來說,非常有用,用書中的技巧,認識了不少的朋友,並一直保持聯繫。

外向的人容易認識更多的人,但內向的人會跟少數的朋友,保持更親密、深入的溝通。

2、內向者優勢

這本書京是就是教在外向的世界中,一個內向者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性格優勢來獲得成功。

書中談到了內向者的很多優勢,一旦利用好之後,會在很多場景中相對於外向者發揮更大的作用。

要需要了解自己的內心,掌握自己的節奏,不需要刻意去迎合別人。

3、跟任何人都聊得來

這本書也是專門寫給內向性格的人,專門為這類提供一個溝通系統的框架。

教內向性格 人士怎樣利用好自己的特性和魅力,找出自己的獨立性,並以這些為基礎,進行交流。

溝通是一個需要長期改進的技能,不要過於心急。書中分享了一個七步的溝通策略,可以幫助你審核和梳理,在不同溝通步驟下的表現。

在幾年前閱讀這本書時,對我自己的溝通技能起了不少的幫助效果,發現自己在溝通方面很多不足之處。

希望這三本書能幫助,內向性格的人士更好的面對這個世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向就已經被人們「內定」為一個缺點、劣勢,許多性格內向的人也都信服了這句話,他們每天假裝著很能談得開,很能聊的樣子,這樣子真的就是好的嗎,這樣子的你不覺得很不真實嗎?在當今社交和人際交往充當人生關鍵一環的今天,性格的外向和活躍被認為是人生的一個巨大閃光點,小時候在身邊總能聽到大人「這孩子真會說話,真外向,以後能有出息」之類的視外向為成功標誌的話語,一個內向的孩子總是人們「批判」的對象,「這孩子真害羞,太內向了」,這話在父母說出來總是帶著一種痛惜,恨鐵不成鋼的語氣,感覺在介紹時帶著一種低下感,在他人眼中則是同情,惋惜之類的情感。總之在當今大多數人眼中,內向是性格的缺陷,是自己的減分點,是說不出口、拿不出手的羞愧。在大學部門當面試官時,每當問到「你有什麼優缺點」或「你的性格是怎樣」的時候,性格有些內向的同學總是在介紹完優點時,前面總是會接著一個「但」字來說明自己性格內向,由此可見現在內向不僅僅是大人的不認可,青年人也已經為它打上了劣勢的標籤。

也許也正常,隨著網路的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交流的距離障礙慢慢消失,交流的面對寬度變大,要面對人群的增加,所以我們的交流能力就要夠強,這時候外向就派上用場了,能夠利用強大的交際能力去影響自己的生活水平。現在人們過度追求經濟物質生活,而經濟物質生活的提高的要求之一,自己所謂的人脈圈夠廣夠深,現在社會的時代流向偏向於過度的要求經濟,而在這方面外向是很大的一個得分點,但是這樣社會的進步就只能是流於表面,物質生活的發展是需要科學的突破的,如兩次工業革命,正如《三體》中外星的智子鎖死人類的基礎科學的發展,人類只能在儘力利用完善現有科學技術,但總是修飾而已。

而內向短於交流,但長於專註,容易進入深度思考,善於專研。美國有一項歷時30多年,針對社會精英的研究。他們發現,內向型性格的英才是外向型性格英才的3倍;IQ越高的人,內向型的傾向就越強烈。他們正以為內向,能夠沉迷自己內心的思考。大部分內向的人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是因為他們害羞不敢,而是他們習慣把問題深藏內心,想透了才覺得適合發表出來,他們對事物本質有種莫名的好奇,深度思考是人類探索自然真理的最重要的一個工具。

不要有意地去想著磨除一個人內向的性格,不要逼著他們去四處走訪親友,不要逼著他們去刻意和陌生人打招呼,這樣不僅不能達到你所謂的改變內向性格,還可能會對他們造成心理壓力過重,思想負擔不起,不要隨意給內向的人打上劣勢的標籤,這會給他們帶來自卑感。

現在世界時代的流向相對缺少思考,缺少探究精神,多了些喧囂,多了些只注重表面修飾。是的,現今的時代努力發展、提高物質生活豐富度才是主旋律,但是我們也要多些創新研究的氣氛,現代我們當代大學生整體想的就是賺錢、創業,為了這個,許多的內向性格的學生一直在爭扎去改變性格,最後可能會變成一個畸形的性格。我們不必去厭惡內向,不要去為內向唱悲歌,它不是劣勢,只是一種性格,是內向人的一種品質。

時代的流向註定了外向性格能為這個流向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推動,但在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方面,內向的性格會有更大的推動力,當社會的發展遇到瓶頸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是打破瓶頸的第一動力。所以內向不是缺點,只是一種性格,一種和外向一樣有優劣,我們沒有必要去改變什麼!


我們要相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需要承認個體的精彩與獨特。

首先要接納自己,承認自己內向的性格。並且將之轉化為自己區別他人獨特的競爭力。

不可否認,外向性格是文化推崇的準則。但這並不表示內向就是貶義的。

  • 內向者偏向於和自己的內心世界交流

  • 外向者熱衷於外部世界的生活和活動

所以大家形容內向者往往是安靜的,喜歡獨處而不願意接觸人群的。甚至是敏感的,神經質的這些貶義負面的描述詞語。而外向者是自信的,熱情的,有吸引力的。

  • 所以我們陷入了這種價值體系中不可自拔。社會乃至家庭都樂此不疲的教育暗示我們內向是不好的。

  • 小時候:父母總是教育我們,怎麼不和小王學學啊,人家多懂禮貌啊,嘴巴到哪裡都會說叔叔阿姨好,本來就心裡極度敏感的我們,感覺到的之是壓力和自卑。

  • 讀了書,老師教導我們,需要和同學打成一片,要合群。可是我們只想要屬於自己的一片小世界。

一直以來,社會,家庭教會我們的,都是不要做內向的人,一定要熱情、大方、自信。

可是,我就是我,我們壓抑自己的天性,去迎合世俗所謂的標準,最終只會讓我們更加否定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走向自我抗爭的孤獨之路,最終迷失了自我。

所以,每個人體都成功,都是整個母體的相互協作,缺一不可。我們需要的是承認自己內向的性格,並將之訓練為自己獨有的競爭力。

內向者應該認清自己的優勢,並將之轉化為競爭力

首先,內向的人內心蘊含著巨大的能量。縱觀古今中外,有許多科學家、文學家、作家都是內向的,甚至不被眾人理解的,但是他們確實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個人領域獲得巨大的成功。

  • 找准自己的位置,正視那片最適合自己的領域

內向的人更嚮往精神層面的分享和交流,苦澀難懂的哲學問題總在他們腦海有意無意的出現。性格是敏感又堅韌的。比起當下的享樂的生活主義,我們反而不會就嚮往那物質的世界。

所以我們可以選擇地多種多樣,跟隨心走。

比如我,從事財務工作,偶爾做做自媒體分享自己的心得體驗,也喜歡交朋友哦,來波互相關注吧。

內向性格的人更容易陷入自我的情緒中,導致負面情緒的疏解不能夠及時疏解。

  • 所以我們應該正視自己,及時宣洩那些所謂的負面情緒。

正視內向的真正能量,而不是總在自我懷疑中。

  • 我們要區分內向的概念

類似於木訥、社交恐懼等並不是內向,而是後天能夠培養的一種能力。

所以,讓我們正視自己內向的性格能量,而不是遵循所謂的社會規則去壓抑自己的天性,當然也不需要改變。

蘇珊.凱恩說:內向的意思是你更容易從獨處中獲取能量,無論是物理空間上的獨處,還是心靈的放空。

《內向者優勢》寫到:性格內向的人不僅不是自我中心的,事實上可能還恰恰相反。我們集中注意力於內在世界的能力,以及對感覺和體驗進行反思的能力,使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和他人。那邪惡好像是自我中心的東西,事實上正是能夠切身理解他人所處境地的能力。


註:以下名人名言引用摘自網易自媒體作者 譯者:姚凱紅


海外網報道《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美國版雜誌近期發表了題為《你絕對想不到的9位性格內向的名人》

「我喜歡獨處,喜歡和我的狗一起散步,一起欣賞樹木、花朵、天空……如果給我機會讓我從周六晚上獨自一人待到周一早晨,我會很開心。」—— 奧黛麗·赫本

「你可以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改變世界。」——默哈瑪·甘地

「事實上,我沒有見過多少藝術名流,因為我會害羞。拍攝好萊塢電影的時候,我也會覺得害羞。我感覺自己就像是高中時代那樣,與世界格格不入。」——Lady Gaga

「引導男人走向藝術和科學殿堂的最強烈的動機就是逃避日常生活。即便是性格最溫和的人,如果他想進入可過認知和思考的世界,那他一定會逃離個人生活。」——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謝謝邀請!

    內向性格的人需要改變嗎?

    一種看法是:需要!

    我們生活在一個外向的社會,外向性格看起來更成功、更快樂、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同。

    不信?如果你的長輩或是領導評價你:其實你挺好的,就是太內向了。

    請問你什麼感覺呢?

    不改變的人簡直是不求進取!

    另一種看法是:不需要!

    內向性格的人也有獨特的優勢,比如更擅長傾聽、思維更縝密、感受力更強等等,要欣賞自己的優勢,學會接納自己。社會上的要求,那是偏見!我不聽!我不聽!

    怎麼做?

    然而,有一個問題需要明確:內向性格或是外向性格是穩定的嗎?能夠改變嗎?若是能改變,又能改變多少呢?

    人格派心理學家發明了內、外向性格,他們認為:一日內向,終生內向。你想改也沒門。

    情景派心理學家則認為,世界上本沒有內、外向,說的人多了,才有了內外向。決定你行為的,是你在特定情景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哈佛心理學教授布蘭恩·特里爾博士。講台上,他是口才很好,深受學生歡迎的優秀教師;講台下,他很害羞,喜歡獨處,排斥社交活動。他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自由特質理論」:

    每個人的性格=固定特質+自由特質

    固定特質,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的本性,是內向還是外向。自由特質,就是我們可以用來扮演成和我們本性不一樣的人,去達到自己的目標。「自由特質」是讓你通過在某些時刻扮演超越自己性格的角色,換取在其他時間做回自己的權利。比如在聚會上扮演一個特別會講笑話的外向性格者。

    扮演一個角色時間長了,你會感到疲倦和煩躁,迫切地想要「做自己」

    這裡可以採用浙大心理學博士陳海賢的「恢複壁龕」:簡單的說,就是找一件讓你感到放鬆的事情,再找一個讓你感到放鬆的空間,去做這件事。

    沒有任何目的,只要讓你自己感到放鬆,即使發獃,也可以算作一件事。

    願你在現實社會中遊刃有餘。

    我是心理達人逯曉風,期待和你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v⊙)


    性格內向的人是不會長大的,所以內向的成年人曾經是一個內向的孩子。對一個人來說,這兩個方面都是正確的。與流行的觀點相反,內向的人不是社會人士,也不是缺乏社交技能的孤獨者。他們只是有不同的社會需求和偏好。

    內向的人要交新朋友並不容易,因為認識一個人需要很大的精力。然而,內向的人不需要一大群朋友。他們更喜歡一兩個親密的朋友,儘管他們可能認識很多人,也有很多熟人。儘管如此,內向的人經常被批評沒有努力交到更多的朋友,而且經常被認為缺乏社交技巧。

    內向的人需要很多個人空間。他們喜歡單獨在一個房間里關門,而那些不了解內向的人則認為這種孤獨的慾望是抑鬱症的表現。然而,對於內向的人來說,這種行為是正常的;這不是退出生命的跡象。和他人在一起對他們來說很累,所以他們需要時間才能重新獲得一些能量。孤獨也讓他們有機會不間斷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內向的人不喜歡大型聚會,如果他們不得不參加一個聚會,他們更喜歡和一兩個人一起度過時間,談論他們都知道很多的事情。性格內向的孩子可能更喜歡與一個或兩個其他孩子一起玩。

    那麼,那麼多內向的有天賦的孩子喜歡讀書也就不足為奇了。他們也傾向於那些允許創造性表達的活動,比如創作、音樂和藝術。內向的孩子也喜歡安靜而富有想像力的遊戲。當有機會參加集體活動或遊戲時,內向的人更喜歡在加入之前先退縮和觀望。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

    《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推薦閱讀:

    2018戊戌新春,你的新年心愿是什麼?
    嘴上說要離婚卻又看你扣扣動態是什麼心理?
    喜歡下雨天的人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
    想離婚,如何才能拿到孩子的撫養權?
    女生說我打擾到她了,怎麼辦?

    TAG:教育 | 社會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