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寒門博士楊寶德之死?


西安交大藥理學博士楊寶德去年12月25日溺亡於西安冰冷的灞河之中,國內輿論一片嘩然,說什麼的都有。我只說三點:

寒門博士楊寶德

第一,楊寶德的死,他的導師周教授難辭其咎。

大家已經知道,楊寶得死於壓力大,壓力來自導師讓他做與科研無關的瑣事。這些瑣事包括陪導師吃飯,給導師朋友的女兒做家教,陪導師逛超市,澆花,打掃辦公室,拎包,拿水,擦車,去停車場接導師等。

這樣的雜事誰受得了?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的青年楊寶德,本來是想通過讀書,改變貧困的命運,現在卻要在這裡做導師的家奴,他怎麼想得通?這些雜務佔用了他的大多精力與時間,讓科研工作陷入停滯,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楊寶德曾說,

「我不會拒絕人,基本上老師讓我乾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幹了,本來性格並不開朗的我,開始變得沉默抑鬱。」

後來出國無門,換導師無望,中止讀博便連碩士文憑也拿不到,於是壓力聚積,讓這位寒門學子一步步走向死亡……

更令人痛心的是,去年5月份,楊寶德有一次死亡未遂的自殺情節。這一情節,其女友曾告知周教授,對周教授說:希望楊寶德能活著畢業,周教授也表示」今後會注意「。今後注意了嗎?從《寒門博士之死》後面的情節看,周教授的行為沒有改變,倒有點變本加厲。

這就是楊博士的死亡之路。看,與周教授有關嗎?有人說,楊寶德的死,與周教授行為建立直接因果關係證據不足,也不夠嚴肅。這是人話嗎?這像是律師的話,哦,這就對了,律師是沒有感情 的動物!

我認為,沒有周教授的行為就沒有楊寶德之死。因為周教授讓他做科研以外的雜務,所以楊保德產 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楊寶德因為心理壓力大,所以選擇了死亡。這因果關係不能成立嗎?這人都死了還是開玩笑嗎?

寒門博士死了,我們心痛!但我們更要關注活著的青年學子,要為他背後更多青年學子的生存環境不平而鳴。

為了避免悲劇重演,我認為:

必須明確師生關係權界,公私分明。導師可以要求學生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要有明文規定。

如果師生關係權界明確,公私不混,並將這樣的明文規定寫入「學生須知」的小冊子,發給學生,人手一份,楊寶德就可能不死。學生遇到無德導師,可以抗拒,抗拒無效,可以找學院領導。

現在是關係權界不明,公私混亂,有不少導師將學生視為私家工具,讓他們做與學業無關的家務,不讓學生做家務的老師全是靠自覺,因而,學生做導師的家奴並不新鮮,學生哪敢抗拒?像楊寶德這樣較內向的學生更是不敢吭聲,產生嚴重後果就成為必然。

第二,楊寶德的死,學院難推其責。

楊寶德死了,有人說青年學生要學會減壓,隨時釋放壓力。我覺得,設身處地為楊寶德想想,如果我們身處楊寶德之環境,我敢說,很多人難逃一死。我們千萬不能用指責個體「心理脆弱」來代替應有的制度建立。

我個人認為,學院沒有這樣的「學生心理疏導」這樣的機構,是楊寶德的死因之一。

楊寶德死了,學院幹了什麼,我了解的學院做了兩件事:一是撤消周筠研究生招生資格,二是給了楊家屬幫扶費80000元。

我認為,這兩件事都必須做,但分量不夠。

對周筠只撤消招生資格嗎?她的責任可大呢!該怎樣,網民來發表意見。

給家屬就80000元嗎?還取個「幫扶費」之名。你學院怕多給了錢有先例,你還想有「後例」嗎?你把這個費叫做」幫扶費「就是想將責任撇清。撇得清嗎?制度的缺失就是責任。楊博士失聯後,你學院知道嗎?要不是楊的女友催逼,還不知道楊博士的屍體要在灞河冰冷的水裡浸泡多久呢?院校不但沒有「學生心理疏導」這樣的機構,也沒有對學生嚴格管理的組織。制度的缺失就是責任,勇於承擔責任才能杜絕類似事故的發生。

如果楊博士能換個導師,也許悲劇可以避免;如果楊博士知道上了博士中止學業可以降格拿碩士文憑,也許悲劇可以避免。為什麼楊不敢想換導師,為什麼楊不知道可以降格拿文憑,這其中,院校的工作做到了位?這關乎學生切身利益的事,你院校要人手一冊發給學生讓學生知曉呀!

為了讓活著的青年學子有活路,院校必須建立相應的制度,完善組織機構。

第三,青年學子要學會減壓。

我剛才說了,我們不能以指責個體的「心理脆弱」來代替制度的建立,但是,從青年學子本身 來講,我們還是要學會減壓的,要不斷釋放壓力,才能適應環境。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你總不能等這個環境好了我們再生活在 其中吧!我們左右不了院校,我們沒能力杜絕像周筠一樣無德的導師,我們可以改變自己。遇山,山不走,我繞著走遇;水,水不幹,我回頭走。

青年學子,學會減壓,適應環境,非常重要!

@關心青年學子命運的朋友,歡迎來討論:


謝謝悟空邀請。

年輕生命逝去令人遺憾。冷暖自知,逝者面臨的壓力只有自己知道,旁人不便評論。不過,楊寶德身上有兩個標籤:寒門、博士。這兩個標籤放在一起,其實挺不搭配。很多煩惱,就來自於理想與現實的錯配。

讀博士是需要講情懷的,但寒門最好不要談情懷,太貴了,寒門消費不起。

寒門子弟需要更加務實,首要目標就一個,找個好工作,擺脫寒門,讓爹媽、老婆孩子有一個穩定、舒適的生活。有這樣的目標,心裡就會踏實,不會被虛榮的理想蒙蔽,也能扛得住無情的現實碾壓。

對於社會上大多數工作,本科、碩士學的知識就足夠用了。美國做過一份調查,發現步入職場幾年後,碩士學歷的收入最高,高於博士。

對於職業發展來說,行業、入行時機、平台、團隊、領導……這些因素比博士文憑更有價值。早入行,就有更多機會。同樣花三、五年時間,一份有挑戰的工作帶給人的收穫,會比讀博士更多。

很多讀博士的學生沒有意識到,讀博其實是機會成本非常高的奢侈品,你如果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撐,失去的機會成本會把你壓得喘不過氣。

讀博一般是在二十幾歲到三十歲的事業黃金期,少則三年,多則七、八年。這段時間,足以讓一個步入職場的人從員工到經理,再到高管,甚至成為老闆。而讀博,則是把時間花在象牙塔的皓首窮經之中,與社會脫節嚴重。

待博士畢業步入職場時,又要花兩、三年來適應。一來二去就到了三十多歲。很多二十齣頭進入職場的人,經過十年歷練,三十四、五歲已經財務自由。而博士則剛剛找到工作的感覺。所以,如果博士文憑不能為你在職場帶來直接的競爭優勢,這個機會成本是非常高的。

更有甚者,中國的房價高漲,博士生三、五千的工資,剛夠養活自己。晚一年買房,多付出的可能是自己未來三、五年的收入。讀博的幾年時間,足以讓中國飛漲的房價吞噬你的芳華。

也許有人覺得自己才高八斗,只有讀博士能讓自己成為科學大家。那麼,你不妨看看愛因斯坦,他只有本科學歷。而他的二十多歲,同樣忙著租房、求職、上班、交友、兼職、戀愛、結婚、生子,與一個大學畢業生經歷的生活狀態沒什麼不同。

另外,像錢學森、楊振寧這些科學家,家裡有足夠的錢支持情懷。錢氏是江浙一帶有聲望的大家族,而楊振寧的第一任夫人是杜聿明將軍的女兒。有才有財,所以可以從容不迫地讀博士,當教授、科學家。

所以,寒門博士真的傷不起。不如早日工作,擺脫寒門。


這個題目本身就暗藏了答案,特別是在描述中已有了先入為主的偏見。

首先,寒門學子這個詞兒已經脫離了時代,什麼叫寒門?窮到什麼程度才叫寒門?無非就是老百姓家庭的孩子唄,現在老百姓家的孩子考上博士的大有人在,甚至是大多數。

其女朋友拋出來的他跟導師之間的微信對話,我逐字逐句的看了。

如果受了這個博士女友觀點的影響,先入為主的認為女博導就是一個覬覦男學生的性變態,是個剝削學生的周扒皮,那這些對話就會是旁證。

而如果沒有這些先入為主的偏見,客觀看待這些對話,就會覺得並沒有什麼問題。

導師能不能要求學生給他干一點私活?國內外的理念很不同,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師生關係更有家長色彩,舊社會的學徒要給師娘倒三年尿盆。

現在當然不會了,但偶爾干點兒活幫個忙,是尊師重教的一個體現。

幹活對不對?關鍵要看強度和頻次。如果強度頻次過高,那肯定不對,而如果是偶爾為之,則毫無問題。

博士期間好幾年,如果給導師幫忙只有十次八次的,我覺得沒有問題。即使是同事或朋友關係,幾年之內幫個十次八次的小忙,也都屬於正常的人際交往。

跟國外不同,中國的導師對學生負有更多的責任,除了學術指導之外,還會幫忙聯繫出國學校,推薦就業單位等,這些是導師給學生的一種回報。

女博導首先是女人,而女人的性格差異挺大的。有的人身居高位,但一生都是小女人心態。有的人地位不高,跟年輕人交往時卻像一個強勢的媽。

性格差異本來就正常的,交流模式也不存在什麼標準答案。有人居然從微信對話中看出性騷擾,這就是先入為主的偏見,葫蘆僧亂斷葫蘆案。

現在學校取消了該博導的導師資格,我認為是為了息事寧人,既然如此就這樣吧。


1.什麼是寒門?寒門是如何定義的?為什麼非要貼上寒門這個標籤?

2.在讀博士貼上「寒門博士」是否妥當?

3.楊先生之死是暴露了當前高校教學機制、學術體系上很多尖銳的問題,這是事情的一面,但楊之死與此是否有必然的聯繫呢?這是事情的另一個問題。

4.當一個人決定放棄自己的生命時,外界的刺激與影響、自身性格上的缺陷、意志力的承受能力,特別是對人生觀的信念,等等,都會影響他的決定。


這事當時成了一個社會的熱點,是北航教授陳被自己的學生,博士生舉報性侵,被北航處理之後,不久曝出西安博士學得學業無望,出國無望,生活沒有希望的情況下,跳河自殺,這事被他同樣在北京讀博士學位的女朋友發微博向社會公開,其中有對自殺博士的導師平日將他當作奴僕呼來使去的不滿,指責導師對博士自殺有一定的責任,結果社會上一方面好多人同情博士自殺的同時,也感嘆他太懦弱了,學問再多,在生活中不夠堅強,更有如什麼作家六六的指責,說,學生給導師干點活咱了,我都是有江湖地位的人,同樣給老師提包,馬前馬後地跑,不屑一顧地斥責為是村娃,一副高高在上,一副媳婦好不容易熬成婆娘的奴才樣;另一方面是,能過這事,有些人反思,學生將導師叫老闆,導師將國家的學生,不是授業解惑地傳授知識,而公器私用地給自己做家務,做活,甚至如北航性侵學生的教授,將學生當作自己的後宮的花園,這種不道德,甚至犯罪的行為,應反思,我們的教育制度是不是出了問題,為什麼一個導師就能決定這個學生的論文能否能過,他的科研項目為什麼一定是導師一言堂,如何從教育制度規定,讓有志於科學研究的人安心做學問,而不是只有一張文憑,卻啥不會的奴才出現!國家的振興,是科技的振興,那培養人才的大學是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北航,電影學院,西安交大的事件,不能一棍子打死教授,但確實有害群之馬的存在,這才是博士之死後應關注的重點!

至於他個人,是一個悲劇,對家庭和他的父母親更是一件不幸的事,對國家的也是一個人才的損失!本人不贊成他的做法,因為這是不負責任的,逃避現實的一種態度,抗挫能力太差,在社會上人際關係比大學還複雜!

那麼我們分析一下他的心理,為啥走這步路,為啥現在社會上有人說:寒門難出貴子了?學生的跟著導師伺候好導師,還是學知識做好學問呢,村娃們能有前途嗎,是不是真的寒門難出貴子了?

我國的大學生大多是公辦的,是國家出錢,教師的工資和科研經費都是國家給的,也是按大學生的人頭數給補貼的,學生考上研究生,博士生,是要學習,掌握學問和做科研的,不是一天不做實驗,不做學問給你伺候你們這些博導,研導的,也不是象北航的陳小武教授性騷擾學生的!如果都象六六作家,趙麗華作家,端木賜香三糊塗等認為培養奴才,保姆的,這種老闆的角色雖然在大學中普遍存在,但這種潛規則存在並不一定合理!這們楊博士自殺人,有他的性格或抑鬱症的原因,但是一個正因為從農村走出來,想學有所成,想有所成才,科研上有所建樹,追求自己的理想,想出人頭地,難到錯了嗎?所謂站著說話不腰疼,正因為他覺得機會不易,因此珍惜,但是那位周博導是咱指導他的學習和學術的呢,不是要培養一位學術有成就的,而是當書童,當保姆來呼來喚去的,當三陪了,陪轉商場,陪喝酒,24小時待命,不見在學術上如何指導,卻問自己那件衣服好看不好看,那學生精力有限,那有時間做研究,做學問,這樣當然學術沒進展,出國深造也無門,對一位阿諛奉承,不專註學問,只學你們所謂的情商,馬屁精來說,無所謂,混個文憑,巴結好導師,推薦個好工作就完事,但對一個有志青年,不想混日子的來說,生不如死,因為他認為這種苟且,是一種痛苦,他的懦弱,抗挫折是有問題,同情他,但不支持他的行為,實際上一個油頭滑舌之輩很難潛心做學問的,也很難出成果,因為科學是腳踏實地學,周圍好多科研人才,都很刻苦,否則象六六你們這些所謂的作家,那培養出來的奴才,戲精,不是人才,官場需要這種戲精,奴才,但科研上惟學問至上才對,否則,那才是國之不幸!博士之死,但願死得所值,社會還是教育部門,大學,能反省,能在制度上能否改善,導師定終身,手握學生的生死大權的將師生關係變成老闆員工關係應能有所改變!

至於被有些人不屑一顧的村娃,有可能在察言觀色,八面玲瓏上肯定不如城裡孩子,更不如象六六這種生在教授之家的財大氣粗,但事業上,做學問上一點不遜色的,因此別拿有色眼鏡看人,不要去俯視別人,否則折射出的自己的無知和低俗! 甘肅通渭縣,會寧縣是全國貧困縣,也是靠天吃飯的地方,但是這樣的縣農村,出的人才並不少,會寧縣更是高考大縣。

就拿通渭來說,很窮,但出了三個院士,都是村娃,但為家鄉人民贏得了榮譽。

第一、「2017年CCTV年度科技創新人物評選結果日前揭曉,1954年7月出生於通渭縣、1978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曾任中科院寒旱所所長、現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的姚檀棟院士獲此殊榮。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SSAG)12月26日發布消息稱,鑒於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2017年維加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教授。姚檀棟還獲「地理學諾貝爾獎」,首位獲獎亞洲科學家。

第二、尚永豐,男,漢族,出生於1964年6月,甘肅通渭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尚永豐博士是2002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並主持「十.五計劃」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基因表達的調控網路研究」子課題「核受體對基因表達的調控及其在腫瘤發生髮展中的作用」以及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研究項目「人類重要生理活性及具有藥物開發前景的功能基因研究」等課題。此外還得到「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及「985」和「211工程」等科研經費資助。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

第三、楊子恆,1964年出生於中國甘肅省通渭縣,生物學家,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RA Fisher統計遺傳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計算與進化生物學中心主任。 2006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是獲此殊榮的首位大陸旅英華人;2010年擔任倫敦大學學院遺傳進化與環境系R.A. Fisher 統計遺傳學教授;2015年入選國家「頂尖千人計劃。


寒門博士楊寶德之死,這幾天傳得沸沸揚揚,把高校導師和研究生放在了媒體的風口浪尖上,有說楊性格有缺陷,不能承受壓力,有說教授有問題,拿學生當什麼了,歸根就是這兩方面問題。

看了這個問題,我也看了最近的報道,正好,我身邊有幾個親戚也剛好讀完研究生,且有中國頂級高校畢業的,我問過他(她)們,楊寶德事怎麼看,你們讀研情況咋樣,他們說,讀研,他們有好多同學真的同楊寶德一樣,幫導師什麼都干,就如同他家的傭人,搬家,打掃衛生,陪了天,幫子女輔導工課,逛超市,總之家裡事不說讓你包了,也差不多,又不能拒絕,人家掌握你的七寸呢,熬過兩三年也就行了,沒有其他就忍忍算了,別說心裡素質,多少年了,一批一批不都這樣過的。還有甚者,做項目時都不好說的其中內幕。這是咋了,先是南昌大學性侵事件,接著北航陳小武事件,現在又報西安交大楊寶德自殺。一場高校內部的危機,想想我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看了心裡都後怕。

想想過去小學徒,孩子從小就送去學徒,什麼活都干,跟自家兒女一樣待遇,打罵吃喝拉撒睡全活,不忍能學出東西,能出人頭地,但那是師傅真交東西,也是望徒成龍,恨鐵不成鋼。在看看我們的導師們,卡的是畢業證,學不學是你的事,不幹活不行,這樣的導師能導出啥樣,何以為人師表,跟我們的師傅比沒法說。真的希望南大,北航,西安交大都是大學裡的個案,讓我們的後生不在考研的路上望而卻步。同時也真的希望我們的後生們能心胸開闊,陽光燦爛,心裡能承載更多。


感覺忒不值了,自己父母辛苦了一輩子,好不容易把你培養成人,自己卻一死了知,這樣的人太沒有噹噹了,太懦弱了,真的有點瞧不起他,別以為你死了那也虐待你的人會不好受,不好受的只有你的父母,你死了對別人沒有啥影響,影響的只有你的家人,死了你的父母怎麼辦,家裡還有沒有法過了,真的的太懦弱了,我一點也瞧不起這樣的人,對家人不負責,對自己不負責,這樣的人,真的是太不負責了。


如果真如報道所說,他的導師把自己當做保姆一樣使喚的話。那他的死和他的導師有很大的關係。本來做課題研究什麼的就已經很辛苦了,壓力也很大,但是之餘沒有放鬆的時間反而還要去幫導師做家務,打掃衛生,這本不是他的職責所在,但是導師卻利用自己的頭銜去壓榨學生的勞動了,沒有一點師德。這樣的話楊寶德瞻前顧後,怕課題研究不好,還要怕導師不開心,所以一時就會鑽牛角尖想不開


在學術方面,高校及高校導師擁有近乎絕對的權力,而且完全不受監管,這本身就非常危險且不正常。制度缺失,僅僅靠道德、人性來約束,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那些討論當事人性格的觀點,感覺都是歸因錯誤,不是有這種性格就該死啊。高校監管制度缺失才是主因,傳統文化也不背這口鍋。缺乏制度,幫導師做私事這個「度」,最後還是由道德、人性來決定,可是在權力面前這玩意就沒靠譜過。


現實和生活讓他無路可退,這是一個可惜的人,譴責作俑者,一個本該大放異彩的生命,毀在了這裡,可惜,可嘆,願死者安息!

只是人生自是艱難,可還要奮力的活下去,這是為人的擔當與責任,死是最不可選的。


推薦閱讀:

彼時崢嶸歲月,假藥無處遁形
麵包和愛情,你會怎麼選?(1)
談中國人的邏輯之誠信
欠銀行的錢,下輩子我一定還
CA106機組的第二個錯誤更「致命」

TAG:教育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