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邦和國的區別?


人們常說中國是禮儀之邦,古代中國讀書人的最大理想是定國安邦。 邦的意思很多時候是與國相同,古人為什麼要單獨造一個邦字呢?

「邦」與「封」最初是一個字,「封」的古字是兩隻手推土植樹的形狀,是劃界封植的意思。分封制時代,國王將所有統治下的土地分封給同姓或異姓諸侯,被封的土地就叫做「封」,為了區別,後來改叫「邦」。如《論語·先進》「安見方六七。卜、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指的就是方圓六七十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封地。現在所說的友邦、邦交、鄰邦、邦國中的「邦」,指的就是整個國家。「國」最初是「邦」的統治中心,指諸侯在封地上建的都城。後來,國都所管轄的土地也被稱為「國」,這樣,它的意義就和「邦」一致了。現今,「國」稱呼已經代替了「邦」,由單純的指國都到泛指整個國家。


在中國古代早起國的概念是小於邦的,雖然大多數時候可以混用,舉個例子,春秋戰國時候有各種國家,什麼宋國鄭國,,,但是古代中國後期也就是國的概念比較大,總的來說,國指的是兩個文化區別不大的區域互稱,邦指的是文化差異很大的兩個區域,古代都有指中華域外之地叫外邦


推薦閱讀:

武則天男寵那麼多,她就不怕身體累壞嗎
讀史札記——德才之辯
緬北鑽石的慾望之地
榮耀背後的白骨
歷史上的今天——982年10月13日,遼國蕭太后掌握政權

TAG:歷史 | 文化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