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藝術被稱為國粹,又很好的一直在傳承?


國粹指的是指一個國家固有文化中的精華。在中國,國粹指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獨特內涵的深受許多時代的人們歡迎的文化遺產。其實中國國粹除了咱們熟知的京劇、國畫、中醫之外,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姿態各異,又各具光芒。

京劇

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國畫

中國畫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中國民族傳統繪畫,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氣質,以其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在世界畫苑中獨具體系。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我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中國畫、國畫、宣畫乃同義詞。

中醫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藥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

書法

書法是唯一將古老文字作為藝術的,是中國,這門藝術,叫書法。中國的漢字,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

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周朝時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書,漢代的隸書,從東晉到唐朝的楷書、行書、草書,到了唐代,中國的書法藝術到達成熟,並且繁榮。中國的書法有五種基本書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其中,楷書也叫真書、正書、正楷。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所以稱為楷書。中國的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書法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的大書法家。其中,東晉時代的王羲之是中國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流傳千古,天下聞名。《蘭亭序》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

武術

中國武術既功夫,英文名:Kungfu,即中國傳統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功夫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人民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中國武術往往帶有思想冶煉的文化特徵、及對生命真理探索的人文哲學的特色、意義,對中國的大眾文化有著深遠影響。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投法來體現。「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練功的準則,如極拳主張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大洪拳、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此外武術套路在技術上往往要求把內在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緊 密相合,完整一氣,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煉心身。這一特點反映了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

武術,中國武術、中國傳統武術,通過武化流傳,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引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武化)方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保障。

武術,停止戰鬥的技術;擁有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實力。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生存技能,中國傳統武術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發展,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成為維繫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魂、和承載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魄,止戈為武。武,是擁有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實力。我們修習武術,是讓我們從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而充滿安全感,精壯神足,具有安然自勝的實力。這是我族歷代沉澱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寶。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是世界茶葉的祖國,這是世界公認的。茶,是中華民族的國飲。飲茶、種茶、制茶都起源於我國。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說明,在距今7000年前的神農時代,中國就發現了茶葉,並且知道了茶葉具有神奇的藥用作用。因此,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神農是中國的茶葉鼻祖。神農不僅是中國的茶葉鼻祖,同時,神農也是全世界的茶葉鼻祖。茶葉,是最天然、最健康的飲料,也是最具有文化內涵的飲料。茶葉具有健康、天然、文化、文明以及時尚的非凡魅力,受到全世界人的喜愛。

「茶」字出於《爾雅?釋木》:「檟,苦荼(即原來的「茶」字)也。」。茶的古稱還有荼、詫、茗等。

由於中國各地方言對「茶」的發音不盡相同,中國向世界各國傳播茶文化時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兩種。比較早從中國傳入茶的國家語言依照漢語比較普遍的發音叫「cha」,或類似的發音,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羅斯及其附近的斯拉夫各國,以及比較早和阿拉伯接觸的希臘和葡萄牙。俄語和印度語更叫「茶葉」(чай、chai)。

而後來由於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先後佔據台灣,從閩南語中知道茶叫「te」,或類似的發音,所以後來了解茶的西歐國家將茶稱為「te」(後演變為tea),尤其是相距很近、互相之間完全可以用自己語言交談沒有問題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對茶的名稱卻完全不同。

瓷器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舉世聞名的中國瓷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中國發明的瓷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中國號稱「瓷之國」,中國所製造的精美的瓷器,為全世界人民所喜愛。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中國被譽為是「瓷器之國」。中國的瓷器製造技術傳到世界各國,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也博得了「世界瓷國」的光榮稱號。

圍棋

圍棋是一種策略性兩人棋類遊戲,中國古時稱"弈",西方名稱"Go"。流行於東亞國家(中、日、韓等),屬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堯作,春秋戰國時代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有學者認為,圍棋蘊含著漢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圍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直線將棋盤分成361個交叉點,棋子走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落子後不能移動,以圍地多者為勝。中國古代圍棋是黑白雙方在對角星位處各擺放兩子(對角星布局),由白棋先行。現代圍棋由日本發展而來,取消了座子規則,黑先白後,使圍棋的變化更加複雜多變。圍棋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棋盤遊戲之一。

圍棋現已申請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

其實中國的國粹遠不止於此,剪紙與刺繡,漢服與絲綢、文房四寶、詩詞歌賦等等都能稱之為國粹,這些文化深深的影響了中華文化發展的流向,也深深的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審美及日常生活,這是中華文化賴以不斷發展的精神土壤,也是中華文明影響世界的重要憑藉。

其中產生的璨若星河的大師,名人,文采飛揚,天馬行空,才華橫溢著不計其數,呈現出博大精深,萬壑爭流的宏偉氣象。


國粹者,一國文化之精華也。

華夏五千年,文明不曾中斷,歷史有序傳承,國粹多矣。

京劇是國粹,崑曲、變臉、書法、中醫也是國粹。金魚謂為國粹,當否?

有廣告曰:神州行,我看行。以金魚飼養歷史之悠久,品種之繁盛,人們之喜愛,影響之廣泛,稱金魚為國粹,可矣。

金魚家養,始自宋朝,至今一千餘年。千年傳承,當年金鯽已演化的姿態萬千、風姿卓絕。論分類,當有文、蛋、龍、草四大類,大類之下,小類已近無數。論顏色,當有紅、白、花、藍、紫、墨、橙等等。色艷者,一片彩雲裹身;睛大者,猶如銅鈴雙系;尾長者,飄飄然如敦煌仙子之衣袂。更有獅頭、高頭、翻鰓、絨球、珍珠、丹頂紅......或以形異著名,或以寓意流芳,莫不人見人愛,爭相擁之。

金魚出自中華,傳之日本,培育出蘭壽、琉金;傳之泰國,培育出泰獅。國之金魚,在異國大放異彩,實為金魚之幸。


京劇

雖然現在流行音樂佔據了越來越多的舞台,但是京劇作為國粹,卻始終保有很大的受眾群體。以往都是老年人才喜歡京劇,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喜歡上了京劇的唱腔走板。


推薦閱讀:

上聯:梅戲三冬雪,下聯怎麼對?
出上聯,重陽煮沸香泉水,旗槍普洱香山上香天上,下聯怎麼對?
上聯:墨淡如煙誰潤筆。下聯?
上聯:今天工作不努力,如何接下聯?

TAG:二胡 | 藝術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