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好漢喝酒可以大碗大碗的喝,現代人喝白酒只能用小酒盅?


關於白酒的問題,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消費預言家

關注我,消費生活我很擅長,尤其是白酒消費~

我們在古代電視劇和小說中看到的都是這樣的描述:

武松入到裡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來吃。」只見店主人把三隻 碗,一雙箸,一碟熱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一碗酒來。武松拿起碗一飲而盡,叫道:「這酒好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買些吃酒。」

店家去裡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盤子,將來放在武松面前;隨即再篩一碗酒。武松  吃了道:「好酒!」又篩下一碗。  

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來篩。

或者是這樣的

不過,老是說,其實你也可以的。

因為古代的酒和今天的酒並不是一樣的

武松為什麼那麼能喝?

主要是因為宋朝沒有蒸餾酒,只有釀造酒。把米飯蒸熟,放涼,拌上酒麴,讓它發酵,發酵到一定程度,米飯都變成了酒糟,用酒篩過濾掉,放進罈子里密封起來,少則仨月,多則十年,打開罈子,成品酒就成了。

我們再仔細看原文中的描寫「滿滿篩一碗酒來」,這個篩字就告訴我們,這裡的酒確實是釀造酒。

這樣釀造出來的酒,最高度數不超過十五度,一般度數在六度左右,比白酒的度數低得多,所以才能多喝。

不過,宋代並非沒有高度酒,其實宋代已經出現了「蒸餾酒」技術,只是尚未流行。

蒸餾酒技藝出現

釀酒技術來看,宋人無疑已經掌握了蒸餾術,因為宋人已經成熟地運用蒸餾器與蒸餾術製造香水,宋人張世南《遊宦紀聞》載:「錫為小甑,實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於香,竅甑之旁,以泄汗液,以器貯之,畢,則徹甑去花,以液漬香。」

這就是蒸餾法提取香水。

現在白酒度數高,更需要慢慢品嘗

現在飲酒常用小杯的原因也很簡單:

1.小杯宜聚攏香氣,好酒自然要好好品嘗欣賞。

2.用透明的玻璃小杯喝酒,在喝之前聞其香,觀其色,品其味,小杯淺酌,乃文人雅士之風,社會名流之愛!

像這樣的喝酒方法完全是浪費啊!

好了,更多關於喝酒的話題,歡迎關注我!


因為酒不一樣,古代是發酵酒,現在是蒸餾酒,發酵酒酒精度低,有的甚至比啤酒還低,啤酒都能一大碗灌下去,何況發酵酒,但蒸餾酒最低也要三十多度,不可能一大碗一大碗地喝。

杜甫詩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陸遊詩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可見那個時候的酒都是渾濁的。為什麼渾濁呢?因為是糧食發酵之後產生的液體,只做簡單過濾,沒有經過蒸餾。酒醪中酒精濃度達到20%以後,酵母菌就不再發酵了,因此發酵酒的酒精含量一般在18%左右。今天我們有時會喝米酒,那個酒也是渾的,而米酒也是沒什麼度數的,還有點發甜。所以白居易才會寫「戶大嫌甜酒,才高筆小詩。」

那麼蒸餾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西漢海昏侯墓里發掘出了蒸餾器,但是沒有文獻明確記載這一時期存在酒的蒸餾技術。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作為文獻,記載蒸餾始於元代:「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清代的《滇海虞衡志》和《飲食辨》則認為這種酒是元代時從暹羅及荷蘭等處傳入中國的。

經過蒸餾提純處理的酒,酒精度數可達60%以上,而且液體更清澈透明。此外蒸餾酒還有一個優點就是保質期長,俗話說酒是陳年的香,但發酵酒因為沒有提純,糧食殘留物比較多,其實是不能放太久的,蒸餾酒只含水和乙醇,可以經年累月地存放。也因此,蒸餾酒最初的一個用途是來處理變質的發酵酒的。

最後再來看下明代《醒世恆言》里有《西江月》寫:「酒可陶情適性,兼能解悶消愁。三杯五盞樂悠悠,痛飲翻能損壽。」喝酒已經是三杯五盞了。清代《隨園食單》則寫:「既吃燒酒,以狠為佳。汾酒乃燒酒之至狠者。余謂燒酒者,人中之光棍,縣中之酷吏也。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盜賊,非酷吏不可;驅風寒、消積滯,非燒酒不可。」可見酒已成兇狠猛烈之物了。


為啥?

喝的東西不一樣唄!

酒這東西,誰喝誰知道,誰也別牛,誰也別吹,挨打了都疼,喝多了都吐。

古人大碗大碗地喝酒,很豪邁,很拉風,好酒、醉酒、嗜酒的古人也很多,武松暢飲「十八碗」烈酒打死了老虎;魯智深借著酒勁倒拔垂楊柳,都傳為美談。其實不光好漢,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更好酒:天生劉伶,以酒為名;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陶淵明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雖然古人善飲甚至濫飲,但是,有個問題必須要弄清楚:他們喝的到底是什麼酒,多少度?

西安青門漢墓出土了漢朝時候的陪葬酒,酒精度只有0.1,幾乎就是水。當然,還要考慮年代久遠,酒精降解、揮發等等,但是,總體來說,漢代的酒大概也就是青島啤酒的水平。

實際上,由於制酒技術的限制,宋代以前,古人喝的水酒,大多類似現在的黃酒,有的甚至度數更低,差不多也就是「醪糟」的水平。「智取生辰綱」的梁山好漢都拿水酒來解渴呢,這就像我們打一場籃球後,來一瓶冰鎮的可口可樂一樣,你會感到不可思議嗎?

宋代以後,古人發明了蒸餾酒的技術,度數高的燒酒開始出現,度數差不多能到50度。按照這個最高標準算下來,武松喝的十八碗燒酒,大概相當於兩斤50多度的二鍋頭!武松常年練武,身體素質好,酒精代謝速度快,這個酒量非常大,但也不算太誇張。比如,根據某網站的統計,在年夜飯,72%的山東網友會喝超過三兩以上的白酒,35%的喝了半斤以上。

武松作為山東人的優秀代表,豪飲十八碗烈酒,自然不在話下。不過,要是武二哥穿越到現代,在山東酒桌上,架不架得住主陪、副陪、三陪的輪番轟炸,程序酒喝完要不要單敬?要不要每人打一圈?第一場喝完還有沒有二場、三場?

估計,武二哥喝不暈,也會被複雜的酒文化繞暈了!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古代好漢在1573年前喝的是黃酒,現代人喝白酒一般42度能喝八兩以上的,就是好酒量了,所以只能用小酒盅喝。

以《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為例,他們上梁山後都是當之無愧的好漢,這好漢是殺人犯的代名詞,他們殺不都不怕,不用說喝酒了,作品中動輒大碗大碗地喝酒的好漢大有人在,如打虎的武松上景陽岡前已連喝十八碗,這十八碗即十八斤,不算太扯蛋,因為是黃酒,度數低,十度左右,店家如果再心黑一點,摻水多點,再打點折扣,好酒量的人能喝得下去。像我這種普通量的酒久,年輕時白酒最多一頓也喝過一斤42度的杜康,市場上買的黃酒能夠4、5斤,依我的比例,武松相當於4.5斤的白酒,有點扯蛋,但酒量大點的,喝1.5斤到2斤還是可以的,即六到八不是太吃力的。但話又說回來,可能性有沒有?有!品酒師!三、四斤白酒是小意思,酒量大的,他們體內有一種特殊的分解酶。今天我只講一般的人,像我,也能大碗大碗,喝四到五碗黃酒,如兌水多的酒喝五六碗也沒問題。

下面聊白酒,在公元1573年前中國應該沒有白酒,因為白酒要有蒸餾這個工藝,據說是中國從波斯(今伊朗、伊拉克一帶)進口的,誕生於1573年的瀘州老窖窖池,號稱中國第一窖池,是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酒國窖1573打的就是這個牌子,價錢也大得嚇人,但嚇不住人,還有大款爭先恐後地購買,因為它是白酒的鼻祖。茅台、五糧液是後來者居上而己。

白酒名酒度數都高,一般人的酒量半斤到八兩,一般的人一碗咕嘟一下喝下去,恐怕連自己的老婆老娘都不認得了,兩碗喝下去,酒量小的恐怕輕者要胃出血請120,重者要出人命了,小酒怡情,大酒傷身哪!誰敢這麼不要命地往死里喝?!


這與造酒方法有關。

最早的酒是什麼

一般認為,釀酒始於口嚼酒,即將澱粉類食物經咀嚼後,吐到相應的容器中。人唾液中含酶,可以將澱粉(多糖)分解成單糖等,經唾液中的酵母發酵,可以成為酒,這種酒一般是5度左右,高者可達15度,甚至更高。

人類為什麼要造酒

因為古人面對的最大威脅時消化道疾病,80%的人因此而死,這與飲水不衛生息息相關。

在自然界中,乾淨的飲水不多,古人亦不太知道開水可以殺菌,所以往往製作草藥水,此外釀酒也可以提供較安全的飲水。

酒的滋味比較好,給人幻覺,則是安全用水後的額外紅利。

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喝蒸餾酒

酒如果不注意保存,就會酸敗,變成醋,在古文中,醋的別名即為苦酒。

酒精度達到25度以上,會抑制酵母菌生存,換言之,酵母菌生產出來的酒精反而殺死了酵母菌,為了保存酒,古人發現兩種方式:

1、密封,黃酒最高可達30度,通過長時間密封,這基本就是極致了。

2、蒸餾。蒸餾酒將水分蒸干,這樣可以長期保存。

蒸餾酒何時進入中國,這個爭論非常大。

唐代有「燒酒」的記錄,但目前學者一般認為,這其實是為了殺死雜菌,溫度大概在70度左右,相當於今天的巴氏消毒法,這種方法不用燒開,就可以消滅99%以上的細菌,比較安全。唐代酒中尚有「綠蟻」之說,可見雜菌進入,但有「玉碗盛來琥珀光」,成為琥珀色,這就是比較好的熟酒了,說明雜菌都已經被殺死,這種燒酒應該不是蒸餾酒。

李時珍認為,燒酒來自元朝,是從中亞傳入。此前對此產生疑問的人很少,孫機先生在書中便認為,只有這10幾年來,在酒商的推動下,才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宋代已有白酒。李時珍的說法證據比較全,因為中亞有「露」酒,採用二次蒸餾法,很像二鍋頭,露酒的做法既傳向中國,也傳向歐洲。

然而,從考古發現看,周代青銅器中已有蒸餾器,但它究竟是用來蒸酒還是用來蒸其他東西的,尚無法驗證。

此外,近年考古發現宋代酒窖,基本可以確定,宋代中國已經有蒸餾酒。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白酒是固體發酵,和世界所有的酒都不一樣,中國白酒酵母拿到西方,卻做不出同樣質量的酒來,可見中國白酒的工藝可能並不是舶來的。蒸餾並非複雜技術,可能中國古人也是原創者之一。

宋代人酒量為什麼這麼大

有記載稱,唐代酒的度數只相當於0.5度,而漢代酒只是它的1/3,所以古人說漢代酒只是略具酒味。到了宋代,酒的度數有提高,但一般也只有3-5度而已,與今天白酒無法相提並論。

為什麼白酒後來居上,恐怕與比較便宜、易得相關,白酒只使用穀物,很少使用昂貴的香料,出酒率又高,所以到元代以後,中國人喝酒基本只能論盅,不可能再論碗。

不論蒸餾酒技術是否是中亞舶來,白酒替代果酒等,確實是元代以後才比較普及的現象。

中國人為何酒量不太好

從遺傳學的角度看,中國人不太善飲,這是基因決定的。

之所以如此,可能與中國人很早開始飲茶有關,茶是天然的抗生素,可以抵抗多種病菌,此外茶需燒開水泡,無形中就養成了喝熱水的習慣,古代人只有貴族飲茶,但普通百姓會代茶飲,用一些有味的樹葉、草葉來製作飲料,只要使用熱水,總會有利於減少腹瀉。

所以古代中國有比較大的城市,而歐洲很少大規模城市,因為無法抵禦痢疾等流行病。

在古代西方,不善飲的人會被優先淘汰,所以耐酒基因更普及,而在古代東方,不善飲的人只要喝茶、喝熱水,那麼他的基因仍可能流傳下來,所以在今天,整體來說中國人是不太善飲的。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古文記載。

「吃酒」一詞,出現在眾多古籍。吃字,說出了中國古時候對酒的詮釋。

我們不用去追尋誰是真正的酒祖,也不用去探討有著九千多年「賈湖文化」中那些出土中成熟的酒器設備面世。

中國藝術家協會酒文化研究會會長鄧超群先生在《華夏文明之光》中已經註明,酒是在果實自然脫落髮酵中,人們經過了嘗試和不斷的改進,最晚九千年前就得到了酒的製作方式。

但,那時的酒,酒精度極低。商周時代盛巨皝,相當於現在的四百多毫升。

漢代「濁酒一杯」代表了酒不是現在的清澈。

唐代「玉碗盛來琥珀光」琥珀光說出了酒的顏色。

元代的瓷器「馬上杯」。馬上杯出現,有力的證實了已經不再是大碗吃酒。我收藏了一件元代白瓷「馬上杯」。「馬上杯」又稱「高足杯」是馬上民族的創造,指將軍在馬上可以用食指和中指夾住酒杯,出征前飲一杯壯行酒,歸來後飲一杯慶功酒。

到了明代,酒杯已經逐漸和現在大小類似。也就是說真正出現了蒸餾酒。我們稱為「固態酒」。。

漢代以前的酒具,分盛酒器,分酒器和飲酒器三個組成。

我們回放一下歷史上漢代和晉朝的飲酒方式吧。弄一個大酒罈子,有專門的人拿著瓢或者勺在罈子里盛出來倒進飲酒器,好,可以吃酒了。反正6~8度的酒,大量吃也不會醉。只有呂布他老丈人不吃酒,被環眼賊胖揍了一頓。

當然了,有時那些分酒的也可能是美女,也可能是光著身子身子的美女,記得石崇和人家鬥富,人家用的就是全裸的美女分酒。TNND想想就說不出來的一種心動。

到了唐代就不再讓女人那樣分酒了,因為人性化的改進,有了小一點的盛酒器,比如瓶類。

再到了宋代,什麼玉壺春,梅瓶出現,更是一個人可以拿著一瓶自己獨自吃酒。至於什麼平常百姓和梁山那幫所謂的賊人,只能使用平民消費,弄個大碗來。。。。

元代末期,蒸餾酒出現,和馬上民族那種豪邁一樣出現了烈性酒。酒具也逐漸變了的小巧玲瓏。

綜上,古代人大碗大碗的吃酒,是因為酒精度接近現在的啤酒,都可以弄幾瓶。現在人飲酒不只是出現了蒸餾酒,更多的是在後來我們的國家由於糧食的缺少採用了洋酒的勾兌方式,干,澈,烈。

人們偶爾倒是想大碗飲酒,可惜有多少人願意買酒,更多的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奉獻胃!

閑來無事,娛樂娛樂。

感謝各位老師


古代的酒,是什麼酒,能和現在一樣嗎,不一個檔次,古代的就是糧食酒,現在都是酒精勾兌,古代大碗的就應該是米酒,喝起來沒那麼沖,現在的就有是分多少度,53度的,48度的,31度的,時代不一樣,社會在不斷的進步!


這個問題是很多人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看過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天龍八部》、《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等等等等,發現其中英雄,如喬峰、郭靖都是用大碗喝酒,一碗一碗干,為什麼現代人就用小盅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釀酒方式,其實也就是度數不同。據研究,宋遼時期(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時間段為該時期)的酒度數大概在10°以內,並且是香甜的米酒居多,如喬峰大戰前豪飲40碗酒,其量是多,但度數並沒有太高,相當於現在高度數的精釀啤酒。而現在的白酒多在42°至52°之間,自然不能豪飲。

其二,古代好漢豪飲應該是元代之前,元朝人喜歡喝烈酒,從那時,白酒的度數已經高了起來。元朝人民講究痛飲,而我們現在喝白酒多為聚會,小酌怡情,自然是用小酒盅為佳。


以前,應該說明末之前,中國釀酒技術非常落後,沒有蒸餾酒,傳統釀酒技術所釀的酒精度最高也就8°,比現在的啤酒也不如,所以古代喝酒的容器爵缶樽壺都比現在酒器大的多!想想一個場景,幾個人圍在一塊兒,拿小酒盅喝啤酒是不是很裝B!


謝謝邀請~

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從酒與人兩個方面解答

大碗喝酒的人性情豪爽,小酌之人心思細膩

還有,古代釀酒技術沒有現在那麼發達,所以純度也不可能有那麼高,像水滸傳中那些大碗喝酒都是度數比較低的水酒。現在肯定沒多少人敢那麼喝了。


推薦閱讀:

上聯:比翼鳥連理枝一緣難求,如何對下聯?
吉曰進宅天賜福,怎麼對下聯?
原創上聯:歲朝春百年難遇,如何對下聯?

TAG:文化 | 歷史 | 白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