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次去博物館,永遠都見不到鎮館之寶?


這個問題我還算有發言權。我是上海博物館的講解員志願者,正好可以回答一下。你說的情況那要分什麼樣的鎮館之寶。書畫的確不容易見到,青銅器、瓷器之類的還是經常能看到的。就比如說你三張圖裡的後母戊大方鼎,不就一直擺在國博大廳里,隨時可以看到嗎?

所謂鎮館之寶,基本上名氣都不小,國之重器,珍貴非凡,許多更是極其稀缺,海內孤品。因此保存上非常要緊,不能讓它們有進一步的損壞。比如青銅器,雖然本身有不同程度的氧化,但那主要是長期埋在地下所致,只要保護得當,不置放在過於潮濕的環境中,青銅器不會有嚴重的進一步損傷,所以,大多數博物館的青銅器鎮館之寶都是放在展廳中可以看到的。像台北故宮的毛公鼎,都有指示牌告訴你在哪兒。我們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也在青銅館最顯眼的位置。

但是書畫作品就不一樣。就比如我們上博書畫作品都分ABC三套,定期更換,輪流展出。一套展出時,另外兩套就在庫房中保存並適當維護保養。所謂「紙壽千年,絹壽八百」。中國書畫主要都是作於宣紙或是絹布上。這樣的材質,怕水怕火怕強光,不能太濕又不能太干。特別像那些唐宋時期的書畫作品,已經歷經一千多年,有的紙都脆了,一碰能碎一地,雖經修復師長期修復,看樣子已經好很多了,但實際上還是很脆弱。因此,對它們最好的保存方法,自然是放在恆溫恆濕的庫房內,用最合適的環境伺候著。多年都不見天日,因為真的不能讓它們進一步損壞了。畢竟在博物館內保護的意義更大於給觀眾看。比如曾經在一次講解中,有個觀眾拿了張宣傳冊問我這個在哪裡,我一看,是王獻之的鴨頭丸帖。唐摹本,上博書法館的鎮館之寶。我只能抱歉的跟他說不好意思,這個我在這兒呆了六年了,我也沒見過。

但也不是說書畫作品的鎮館之寶就一定看不到。只是會難得一些。大家知道故宮的清明上河圖每次特展展出都會大排長龍,想看到就要看造化了。我們上博最近首次將鎮館之寶宋徽宗的柳鴉蘆雁圖放在常規展展出,但是也不能隨其他展品一樣展出半年一年的,僅僅兩個月就要重新放回庫房保養,不過已經相當難得了。

所以呢,要看一些書畫鎮館之寶,主要還是要關注博物館的動態,一有機會就去,不是沒有機會一睹芳容的


遇到這樣的情況,只能默默地說一句——題主你的運氣不大好。不過還是想求證一下這位題主,你說每次去博物館都見不到鎮館之寶,是每次都去同一家博物館,恰好這個館一直不展鎮館之寶,還是去不同家博物館,每家都不展鎮館之寶,這樣就是太悲催了。

見不到鎮館之寶的情況,有。那是因為一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適合展出,例如古代書畫(如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千里江山圖》)、絲織品(首都博物館珍藏的《十二章緙絲龍袍》)、帛畫(湖南博博物館珍藏的T形帛畫)、漆器等一些對展覽環境要求極高的一些文物。由於展廳里沒有辦法達到這些展出的條件,所以從文物保護方面出發,這些文物基本上都在庫房了,不輕易展示,即使展出也是短時間的,這需要碰運氣。遼寧省博珍藏的一些古代珍貴字畫,每次展出時間都非常短,一周左右,如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等。

但是絕大都數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或者是鎮館之寶之一,很多博物館將多件文物列為鎮館之寶,典型的有南京博物院等),是青銅器、瓷器、玉器、陶器、石刻等一類文物。這些文物由於材質的因素,其受環境的影響比較小,可以常年展出。正因為如此,有些博物館在展出這些文物的時候,甚至還會選擇裸展,如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楚大鼎,又稱鑄客大鼎,就是一件裸展的展品,而且常年在博物館展出。如果參觀這些博物館,基本上就不會遇到題主所說的情況了。

還有一些情況是,鎮館之寶外借。一般情況下,博物館不會將鎮館之寶借出去展覽,除非特殊情況,為慶祝北大建校120周年,北大塞克勒博物館展出的晉侯鳥尊就是山西博物館鎮館之寶,但是展期只有10天,如果在這短時間內參觀山西博物院,那就看不到這件鎮館之寶了。

每個館的鎮館之寶,都是國之重器,萬里挑一,極其珍貴。它們或承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或展現古代先人非常的創造能力,亦或是地方文化的見證著和親歷者。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稀缺性和獨特性,有的是甚至是孤品,全世界僅此一件。那也是當然,如果是那種「爛大街」,每個博物館都能見到的普通文物,也沒有資格當選「鎮館之寶」。所以在對這些文物的保存上,博物館非常的用心,確保萬無一失,這可是真的不可再生的資源。


題主的說法自然是有些誇張,但也確實反映了一些博物館的現狀,我說一個實例,身邊有很多朋友和我抱怨,說每次去河北博物院看出土於河北滿城漢墓的金縷玉衣總是不能如願,因為這2件寶貝的展位上經常性的放著一個標牌(此物借展中),說白了就是這兩件金縷玉衣常年「出差」,因為被關注度太高了加上又是中國人類史上發現的第一件「金縷玉衣」故而常常被不同的博物館來借用展示,筆者曾親眼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看到它身影(當時是秦漢文明特展,據說這個特展還是全球性的,上一個展覽之地是美國的紐約)所以就造成了在河北博物院幾乎常年缺席的情景。

(下圖為河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劉勝和竇綰的金縷玉衣。大家先過過眼癮)

第二個原因是,由於這個鎮館之寶比較脆弱,不適合長期的布展,比如筆者上次偶然見過的一個鎮館之寶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步輦圖》,它是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寶貝,因為古畫的特殊性,一般是在恆溫恆濕的庫房保存,輕易不會露面的,只有重大的特展才會「破例」拿出來,筆者見到它是在《天路文華,西藏文物特展》之上,實屬幸運。

還有就是特火的《千里江山圖》,據查證,這個圖就公開展出過兩次,一次是50年代,一次是80年代。所以今後如果各位聽說了某個鎮館之寶在展出,千萬記得前往拍照觀看,萬不能錯失千載難逢的良機。


有一次我逛廣東博物館,旁邊一個老人抓著工作人員不停的問,你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什麼?那個工作人員估計也是新來的,答不上來,老人就不停的重複這句話,那人被問急了,手指了一圈說,這都是寶貝!我不是笑話誰,只是感覺這事兒挺有意思。

博物館是綜合展示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物產等內容的場所。地方上的博物館更著重本地特色,專業性的博物館更關注本專業內容。所有的展品里,最貴重的最具代表特批的就是鎮館之寶了。像湖北省博物館的勾踐劍夫差矛,是本地楚文化的最直接代表,國家博物館的司母戊鼎,是整個國家民族的象徵,這都是鎮館之寶了。為什麼輕易看不到呢?這些東西太過貴重,有些是不許展出,有些是定期展出,有些是複製品展出,有些是連圖片都不許展出,故而輕易看不到。即使展出了,慕名而來的遊客也會擠的滿滿的,更難看到。

問鎮館之寶的人多是他方遊客,逛博物館跟逛別的景點沒什麼不同,到了廣州肯定要跟小蠻腰合影,到了博物館肯定也要跟鎮館之寶合影。雖然廣東省博物館我去了無數次,但我到現在也不知道該館的鎮館之寶是什麼。博物館並非普通的旅遊景點,一般是不收門票的。它像圖書館一樣,更像是一個教育機構。普通民眾可以免費參觀各種歷史文物、藝術品、古生物化石、礦產標本、珍禽異獸、物產民俗等等琳琅滿目的內容,任何一件展品都可以研究很久。所以我雖然去了很多次,但每次都看不完一個展館分區,甚至有時候一件瓷器就要反覆的去看好多次,對我來說,每一件都是鎮館之寶!


這是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拍到的,太陽神鳥圖案。這東西絕對算得上是鎮館之寶了吧?它就在展廳里放著,任由觀眾欣賞膜拜。

它不似其他博物館鎮館之寶,怕風吹日晒,它就算曆經千萬年,依然帶著初生時的絢爛。所以,很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並非不願對公眾開放,而是因為如果保管不當,就會完成無法挽救的損失,那就得不償失了。

前段時間,故宮博物院限時展出了鎮館之寶《千里江山圖》,每個人的觀看時間也是嚴格限定,同時覺不允許拍照。這都是在保護國寶啊!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我們每到一地遊覽時,或多或少都會去當地的博物館看看。每個博物館都會有自己的「鎮館之寶」,那麼這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都是什麼?我們普通人有機會一睹其神秘風采嗎?

我們知道,凡是「鎮館之寶」,必屬價值連城之重器。加之有些文物歷經數千年,材質已經非常脆弱,沒有辦法實物展出,只能恆溫恆濕厭氧進行妥善保存,古絲絹、字畫等文物展覽的有時會展覽名家臨摹的,珍品很少拿出來,因為字畫在燈光和不恆溫的狀態下容易被破壞,而且不可逆。尤其是觀眾的呼吸氣體也容易損壞 古字畫 。因為現在 博物館展 覽設施設備沒有達到絕對防塵、過濾強光、恆溫等技術要求,所以部分很老的或者珍品很少展覽。極少有因為原物十分珍貴所以只展出複製品的。

另外,文物防盜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雖然說隨著智能科技的發展,使得博物館發生外盜的可能性近乎為零。除非是半偷半搶,或像電影里黑客入侵,再加偷天換日之神技。但是高智商盜竊,在國家博物館裡偷天換日盜走國寶的案例也不是沒有發生過。現實中,這種情況雖然很少發生,但「鎮館之寶」始終是一些大盜垂涎三尺的目標和對象。

今天,博物館防盜的主要任務是預防內盜,加強制度管理應擺在首要位置。在一定情況下,會出現文物資源與使用的矛盾,譬如原物可能因為自身條件不滿足展覽所需條件,展覽可能導致文物受損;文物被調撥到了別處,文物被臨時借用等等情況,但是在展覽中不展出該件文物會對展覽造成關鍵的信息空白,在這種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博物館會考慮使用複製品展出。

但是複製品的使用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其一是告知原則,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職業道德》規定: 「博物館在製作藏品的仿製品、複製品和副本時,要尊重原物品的完整性,所有複製品都必須有標明其為複製品的永久性標識」的規定,還要在展覽中標註給觀眾。

所以說,我們每次去博物館,見不到鎮館之寶也就不奇怪了。


怎麼會每次都見不到鎮館之寶呢?只能說某些類別的展品就不適合隨時放在展廳,比如美術作品、書法作品這些珍貴的價值不菲的展品,肯定是要在特定的時刻才會展示,並不是像青銅器、瓷器一類的,天天擺在館內的展台上。

因為,書畫類展品對於儲存的方式、溫度都有極其嚴格的要求。如果一直擺放在展台上,並不利於它長久地保存。所以,一般情況下,博物館在舉辦特別的主題展覽時,書畫類的鎮館之寶才會公之於眾,平常時間確實很難看到。

我參觀川菜博物館時,館內的鎮館之寶就一直都在那個位置展示,因為那是康熙年間的一個青花瓷泡菜壇。這個的保存和展覽要求相比之下,就不需要那麼嚴苛,所以每次去都可以看到。


分情況吧。青銅器 方鼎之類的常常放在顯眼的位置。

但是書畫之類的因為材質問題不便於長時刻暴露在外面。因為書畫大多在紙上作的。比較脆弱怕水怕火怕強光,不能太濕又不能太干。歷史悠久的一碰能碎一地。所以這樣的文物最好放在合適的環境中。


這個很正常,平時展示的都是普通的文物,這些文物能拿,能放,不受空氣影響,而那些絲織,書籍,液體之類的文物是不能經常亂動,受環境因素只能存放固定地方,鎮館之寶更不用說了,重中之重,豈能是你我隨便看到的?


確實是這樣,我去過國內絕大多數博物館,因為這是了解歷史最好的途徑。在甘肅博物館見到了假的馬踏飛燕,新疆博物館僅僅見到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織錦的圖畫,連仿製品都沒有,在河南博物館也是見到了贗品銅蓮鶴方壺。可能跟這些文物極度珍貴有關。只有國博的後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安徽的大鼎,陝西歷史博物館的獸首瑪瑙杯、銀舞馬銜杯壺等都是真品。特色的還有廣東的沉船出水瓷器、研,廣西雲南民族特色,四川重慶西南特色,三星堆文明;湖北湖南曾侯乙和馬王堆;新疆寧夏西寧的西域特色,都非常值得去欣賞


推薦閱讀:

被陳列的死亡,走進那些與屍體相關的博物館
大揭秘!「有意思博物館」最全攻略 | 果殼年度重磅活動
博物館文物介紹——蘇州博物館藏文徵明《琴賦》
除菌除到博物館,這波操作穩得一批!
博物館文物介紹——宋代易元吉的扇面畫《喬柯猿挂圖》

TAG:文物 | 文化 | 歷史 | 博物館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