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師是誰?


最正宗的張天師是第一代張天師,也就是中國道教的實際創立者,東漢時期的張道陵。同時他也是古代名人中享壽最長者。

張道陵究竟活了多少歲呢?答案會驚訝得您打一溜兒跟頭,所以這個謎團要隨著他的人生歷程慢慢地解開。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即公元34年,一個男嬰在當時的沛郡豐縣阿房村呱呱墜地了,這個孩子就是日後的張道陵張天師。張道陵的誕生可謂自帶高大上特質,因為他出生的這個縣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他出生的這個村和秦始皇最愛的宮殿碰巧重名。

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過目成誦,七歲時就能熟背道家巨著《道德經》,儒家的四書五經當然也難不住他。

長大後,張道陵離開家鄉來到都城洛陽進入太學深造。太學是研究儒家學術的最高學府,彙集著天下最高深的儒學著作和最優秀的儒學大師,可是,張道陵對儒學的研讀越深入,心底的幻滅感越強烈,終於有一天他拋下經書,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這些書都無法解決生死的問題呀!

就在此時,朝廷給張道陵安排了一個不錯的官職------江州令。這是一個別人求之不得的好機會,可張道陵卻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而是選擇了去洛陽北面的邙山深處修身煉丹,探求長生之道。

張道陵開始修道事業時,在位的皇帝是光武帝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庄,佛教中「白馬馱經」的故事也發生在明帝年間,也就是說,中國的道教和佛教幾乎是同時起步的。

三年後,據說在張道陵修鍊的地方,有白虎口銜玉符飄然而至,於是,張道陵名聲越來越響,信徒越來越多。

公元75年,還未到知天命之年的明帝不幸駕崩,他的兒子劉炟繼位為帝,這就是以章草流芳百世的漢章帝,章帝的壽命竟然還不如他的父親,剛剛三十歲就含恨撒手人寰了,時值公元89年。

新繼位的漢和帝只有八歲,垂簾聽政的竇太后三次下詔請張道陵出山任職,並賜封他為太傅,冀縣侯。但張道陵是真心要做隱士的,並非藉此沽名釣譽,他對使者說:「請轉告聖上,只要清靜寡慾,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之中!」

為了表明自己一心向道,不涉政事的態度和決心,張道陵離開了臨近京城的邙山,帶著幾個徒弟一路南下去尋找他理想中的修道凈土。他們先在如今河南南部的桐柏山待了幾年,然後繼續向南來到了一個山清水秀,環境幽謐的所在,這個地方就是貴溪縣(今江西省貴溪市)的雲錦山。

張道陵對雲錦山一見鍾情,就在山中結廬而居安定下來,然後就開始了青山碧水間

的煉丹歷程。傳說「三年而神丹成,龍虎出現」,於是,雲錦山就成了後人熟知的龍虎山。龍虎山在張道陵心中的確是一個洞天福地,所以他在這兒一住就是三十餘年,直到二世紀二十年代中期西遊巴蜀傳道。

據說張道陵入蜀時已經年逾九十了,如此高齡為何還要遠行呢?一是他的身體康健,神采奕奕,根本無須擔心受不了遠行之辛苦;二是他「聞蜀人多純厚,易於激化,且多名山」;三是「聞巴蜀疹氣危害人體,百姓為病疫災厄所困」,需要他的救治。

巴蜀諸山中,張道陵最喜愛的是成都西面不遠處的鶴鳴山(又名鵠鳴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崇州一帶),他在此定居後,開始了全新的傳教歷程。

張道陵在巴蜀地區所做的事情其實頗有些「細思極恐」的色彩。

張道陵四處雲遊,踏遍了巴山蜀水,秦嶺南北,雲遊的過程中,他一方面畫符驅邪,一方面傳教收徒。張道陵發展信徒的方式既非常實用又充滿獨創性,他要求凡入道者須出信米五斗,付「天倉」以備饑荒和作「義舍」之用,「天倉」就是公共糧倉。

憑藉著九十歲的鶴髮童顏和深厚的道學修養,張道陵很快在巴蜀地區建立起二十四個宗教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在那兒學道,祭禱。

看至此處,有沒有覺得張道陵的行事作為像極了後世領導黃巾大起義的張角,只不過他沒有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而已。即使如此,張道陵創立的道教組織也已經被朝廷視為了反動會道門,請看《三國志·張魯傳》中的描述: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但張道陵是一個「福大命大造化大」的不凡之人,他創立的道教儘管被封建政府定位為異端,卻並沒有給他自己和他的子孫帶來生死劫難,他們都獲得了令人羨慕的歸宿,張道陵本人更是創造了古代名人中的長壽記錄。

公元156年,張道陵在益州北部的靈台山(在今四川省蒼溪縣)撒手人寰駕鶴西遊,如果按生於34年計算,他前後經歷了

老老少少、大大小小十個皇帝,擁有著123歲(虛歲)的漫長壽命,這個數字可以讓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道家始祖老子《道德經》中那句最經典的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體《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憶江南


張道陵(34年2月22日 —156年),字輔漢,原名陵,漢人,道家,漢國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正一盟威道,即天師道創始人,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高明上帝,張天師。著作《老子想爾注》,弟子有300多人,設立24治,奠基天師道。張道陵、葛玄、許遜、薩守堅合稱四大天師。張道陵創建天師道的背景:當時在巴蜀一帶,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規模的淫祀而害民。而這些祀奉鬼妖(學名為:妖邪)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張天師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來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禍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帶流傳的張天師以太上老君劍印符籙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為原型的。


張天師就是張道陵,其本名是張陵,東漢時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張道陵是後世的道家對張陵的尊稱.同時,張道陵是仙界中的"四大天師"之首. 張道陵傳說是從北斗魁星中降地,並被授以蘅薇香草以護其身.他成年時傳聞他"龐眉廣顙,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他博通四書五經.河圖洛書.天文地理.經維之密.後來,他在陽羨山中得到黃帝九鼎丹法,他仔細研讀後,曾經在龍虎山煉丹三年,煉成龍虎丹.此後,他又西行去尋求仙境,機緣巧合他得到"五嶽攝召萬靈神龜秘文",經過刻苦修鍊後,能夠呼風喚雨,會各種仙法,尤其擅長驅鬼. 此後,張道陵遊歷四方,曾經在蜀地四川將八部鬼神.六天魔王一一剷除,由此一舉以驅鬼辟邪成名於天下,被天下人尊稱為張天師. 張天師在龍虎山創建道家門派正一盟,以<道德經>為修鍊總綱,傳道於天下.他們最著名的道法確實世代家傳,從不外傳.因此,龍虎山上道家正一盟的核心人物全是張道陵的後人.


張天師,又名「張道陵」,漢朝第一代天師,創立了道教史上第一個教團,奉老子為教主,《道德經》為教派的正典,教派最初稱為「五斗米道」,因為凡是入教的人都需要交納五斗米。

圖為張道陵來源於網路

張道陵在早年是太學的先生,學識淵博,後來因為經常生病,就想著尋找求長生不老之術,便在各處名山大川遊歷,在一處名為雲錦山的地方發現一奇書,照著書上的做法煉就了「龍虎神丹」,在煉的過程中空中忽現一青龍還有一白虎,張道陵便成了神人,雲錦山也因此得名龍虎山。此後張道陵的法術也日益精湛,一天有神仙託夢給他讓其下蜀中幫助百姓,為民分憂,張道陵便隨即前往,在蜀中地區,張道陵盡自己所能救蜀中百姓於水火之中,因此受到百姓的擁戴,張道陵在此建立了自己的教團,取代了蜀中巫師的地位。據民間傳說,張道陵在晚年時攜兩位弟子在青城山升天而去,其天師的位置傳給了他的兒子張衡,就是大家熟識的發明渾天儀的人。

圖為符咒來源於網路

經過幾代的變遷,到第四代時即張衡的孫子張盛時期,將傳道的中心點遷回到龍虎山,個代天師都在此自居,至此以後龍虎山就成了道教的祖庭。不同的朝代對於天師的稱呼也不盡相同,最初的四代,都稱為「天師」,第五代稱為「虛白」,到宋朝時則為「守真」,到元朝稱為「真人」,在宋代有好幾位皇帝對道教十分痴迷,如宋真宗,宋徽宗,給道士們都以特別的優待,撥款讓其修建廟宇。到元朝時期,「真人」竟官至一品,可見皇帝對道教的重視。至明朝時已為第四十二代復稱「天師」,在朱元璋登基後,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六次上京覲見,恭賀朱元璋鑄就豐功偉業,因為自稱天師遭到了朱元璋的反感,我是皇帝,我就是天,你怎敢稱天師呢,便讓朱正常改號為「大真人」,賜官正二品,後面又改賜六品銅印。明神宗年間,因為大旱,請張天師作法求雨,但是沒有成功,惹得神宗十分不滿,天師的聲望也每況愈下。到清朝時期,削減了撥給天師的預算,也不允許天師進京覲見,天師們只好自己在龍虎山上作法祈福。到民國年間風氣開放,天師早已被人們淡忘,但是聽說張勳復辟帝制,便馬不停蹄前來祝賀討封,可是復辟沒幾天就失敗了,張天師又只好灰溜溜的回祖庭。說到底他們仍是一群封建迷信的教徒,靠著皇帝的賞賜過活,運氣好便能飛黃騰達,耀武揚威,令人詫異的是,張天師竟然存在了一千多年,現在已傳至第六十四代,在龍虎山有10個道宮,36座道院,是我目前最大的一個道教建築群。

圖來源於網路

參考文獻:1.傅勤家著. 民國名家史學典藏文庫 中國道教史[M]. 2016

2.李敖著. 李敖50年唯一自選集 傳統下的獨白[M]. 2012

3.丁振宇主編. 中華上下五千年 上[M]. 2014

鄭笑薇,邵陽學院外國語學院16級本科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張天師是駐江西龍虎山天師府掌管天下道教的正一派掌教,自祖天師張道陵起到張恩溥止,歷六十三任天師!

祖天師張道陵,其本名是張陵,東漢時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張道陵是後世的道家對張陵的尊稱。張道陵是中國神仙體系中的"四大天師"之首。張道陵傳說是從北斗魁星中降地,並被授以蘅薇香草以護其身。他成年時傳聞他"龐眉廣顙,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他博通四書五經、河圖洛書、天文地理、經維之密。後來,他在陽羨山中得到黃帝九鼎丹法,他仔細研讀後,在江西雲錦山天然石洞內結爐煉丹三年,煉成龍虎丹,丹成龍虎現,所以雲錦山更名為龍虎山。此後,他又西行去尋求仙境,機緣巧合他得到"五嶽攝召萬靈神龜秘文",經過刻苦修鍊後,能夠呼風喚雨,會各種仙法,尤其擅長驅鬼鎮邪除妖。此後,張道陵遊歷四方,在蜀地四川破八部鬼神、剷除六天魔王,由此一舉以驅鬼辟邪成名於天下,被天下人尊稱為張天師。後在四川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五斗米道教。張道陵四世孫張盛將教庭遷居江西龍虎山,在龍虎山創建道家門派正一盟,以<道德經>為修鍊總綱,傳道於天下。他們最著名的道法世代家傳,從不外傳。因此,龍虎山上道家正一盟的核心人物全是張道陵的嫡傳後人。歷代張天師都是受中央政府敕封的,到第63代張恩溥因政治原因成沒有了政府敕封的張天師(但仍有政府供奉),但名義上仍舊掌管天下道教直到1949年隨著蔣介石去台灣。張天師至63代止!現在大陸的第六十四代天師及台灣的六十四六十五代天師,都不能被承認。現在在台灣有兩個自封的張天師:兩個第六十五代張美良、張道禎,台灣的第六十四及六十五代天師雖是正統嫡傳,也手持祖傳印和劍。但什麼是張天師,在龍虎山天師府任中國道教掌教統管天下道教才是天師。所以台灣的只能算正一派六十四代傳人及六十五代傳人。並且天師道祖庭江西龍虎山天師府曾經發布公告:對自封的任何張天師不予承認!祖庭都不認自然台灣那兩代也不能算張天師了!而大陸的六十四代天師張金濤本來姓魯為任天師而改姓張,非嫡系子孫,是張家外孫!中國的任何家族都可以傳外孫,但是孔家和張家就是不行!!再一個就是沒有嫡傳信物。 所以中國至張恩溥1949年移居台灣起就不再有天師了,現在有的就是道教正一派的兩房傳人,自稱天師!

未來政治氛圍也不允許家傳掌天下權柄者出現,所以以後不再會有張天師出現了。自祖天師起至六十三代張恩溥止,被承認和尊重的張天師就是63人,誇1800年的時間緯度。六十四卦,缺一而滿,當新起爐灶,開啟新稱謂的傳承!


張天師就是張道陵(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156年或178年),字輔漢。東漢時期正一盟威道(即天師道)的創始人。上承黃老下啟道教諸派。道教徒稱他為「老祖天師」即天師張氏之始祖,也因是道教三祖之一的創教之祖(雖然天師之號並非他第一個人使用);又稱「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高明上帝等號。民間則常俗稱張天師。

傳說張道陵以虎為座騎,與太極左宮仙翁葛仙翁葛玄、許真君許遜、崇恩真君薩翁真人薩守堅合稱四大天師。《老子想爾注》即張道陵所作,為天師家學。當時其弟子有300多人,並設立二十四治,為後來天師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張道陵字輔漢,是張良的八世孫。

他身長九尺三寸,濃眉大臉,紅頂綠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個角。垂手過膝,有濃密的鬍子,龍行虎步,十分威武。漢光武進武十年生於天目山,他母親夢見巨人自稱是魁星下降。身穿錦繡並且拿了一枝奇花給她。他母親接過來就醒了,只覺得滿室異香,整月不散。由此感應而懷孕,張道陵誕生那天,有黃雲籠罩在房子上,紫氣瀰漫在庭院中。房間里光華如有日月照耀,並且又聞到夢中的異香,久久不散。(各位關注下小編的頭條號)

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七歲就讀通了老子道德經,天文地理河圖洛書地無不通曉。後來被選為賢良方正的官,然而雖然做官,而他卻志在修道,不久就隱居到北邱山裡,有一隻白老虎銜神符送到他座榻旁。漢和帝曾經賜他做太傅,並封他為冀縣侯,三次下詔他都婉拒了。他後來到了四川,愛上四川的山明水秀,於是就隱居在鶴鳴山上。山上有隻石鶴,每次一叫就表示有得道的人來了。張道陵在此苦心修道,不久就聽見神鶴的叫聲。

張道陵和弟子王長一起修鍊龍虎大丹,一年有紅光照室,兩年有青龍白虎來保護丹鼎,三年丹成,他也就成了真人。不久他又遇到神人指點,修成了最高的道術。他能飛行天上,能聽見極遠的聲音,又能分身隱形,比如他能一面在池上划船,同時又在堂上吟詩,變化萬千、神奇莫測。

順帝年間某夜,太上老君降臨在他住的地方,授給他雌雄劍和許多符□,要他誅滅橫行四川的六大鬼神。張道陵精修千日,煉成了種種降魔的法術。不久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共億萬數為害人間,他們帶來各種瘟疫疾病、殘害眾生。張道陵於是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鐘扣罄,呼風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張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鬼眾又放火來燒,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回去。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不料真人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回去後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張道陵神閑氣定,不為所動,他只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人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只好叩頭求饒。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裡面,動彈不得。於是魔王只得答應永世不再為害人間。

由於張道陵除魔去病,救活萬人,百姓都跑來追隨他,拜他為師的一時竟達好幾萬人。張道陵就把他們組織起來,並且訂定律令、分配職務,教給他們道理,勸他們努力行善,就這樣慢慢成立了道教團體,而張道陵本人也就名副其實地成了道教的祖師。

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冊,封張道陵為正一真人,他在飛升前授給長子衡斬邪二劍,叫他要驅邪誅妖,佐國安民,世世由一個子嗣來繼承他教主的地位。囑咐完畢,張道陵就和弟子王長、趙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而他所創立的道教一直在民間傳到今天,由於他規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稱「五斗米教」。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張道陵是道教創始人,想必這樣回答的定不是道教中人,要麼就是你們從哪個所謂權威的網站或書籍摘錄的。張道陵是道教正一盟的創立人,道教分兩大派別,一個正一派一個全真派,這裡面還涵蓋了很多小門派,現在也都基本歸到這兩大派下面成為分支。全真派的創始人是王重陽祖師(請忽略金庸小說,而且後來新版電視劇尹志平改成真至丙了,這是因為尹志平在全真歷史上是非常德高望重的道長,所以改了)現在言歸正傳,因為全真出現晚於正一,所以容易被認為是張道陵張天師創教,也可以這麼理解,但是不嚴謹,因為龍虎山是正一祖庭,但不能說是道教祖庭,這就很好理解了,其實老子的思維才是道教真正的啟蒙。


歷代張天師都是受中央政府敕封的,到第63代張恩溥就沒有了敕封的張天師!現在台灣有兩個自封的張天師:張美良、張道禎,但是天師道祖庭~江西龍虎山天師府曾經發布公告:對自封的任何張天師不予承認!祖庭都不認自然也就沒有張天師了!但是對於內地群眾來說,張天師1800餘年均以天師府為基地掌天下道教,那麼誰在天師府主持自然也就是當然的掌教天師,因此現任龍虎山天師府主持張金濤被廣泛接受為掌教張天師!正一派傳承當然一直在。


這個應該是最專業的答案:摘自《創道記:中國道教正一天師道創業史》之《導讀》部分之《張天師》,作者:李海湖

天師道採用世襲嗣教制度,子孫世傳其業,掌教教主一般稱第幾代天師,統稱張天師。張天師家族自東漢末期老祖天師張陵在四川鶴鳴山創教,至第四代張盛天師還居龍虎山至今,歷經1900餘年興衰起落並世襲掌教,是中國歷史上脈絡最清晰,傳承最悠久的兩大名門望族(北孔南張)之一。史有「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之稱。

兩晉南北朝時,十餘代張天師在龍虎山的山谷岩石間清修,因聲名遠播而傳於世。隋唐時期,特別是李唐一代,因李唐皇室尊老子李耳為始祖,而老子又為天師道教祖太上老君的化身,道教由此迎來自系師張魯時代後的第二次興盛。

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李隆基皇帝追封老祖天師張陵為「太師」。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唐僖宗李儇皇帝又加封老祖天師張陵為「三天扶教大法師」。

有宋一代,自宋真宗趙恆皇帝詔見第二十四代張正隨天師,賜予「先生」稱號後,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張可大天師被宋理宗趙昀皇帝敕封「主領三山符籙」開始,天師道逐漸融合其它符籙各派,取得符籙派道教的統領地位。之後幾乎代代張天師都得到皇帝的賜號。其中,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趙佶皇帝追封老祖天師張陵為「正一靖應真君」,後又由宋理宗趙昀皇帝加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及「正一靖應顯佑真君」。同時,朝廷又為第三十代張繼先天師在京城附近修建「崇道觀」。

元朝時期,元世祖忽必烈皇帝於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詔見第三十六代張宗演天師,賜玉芙蓉冠,織金無縫服和銀印,授權主領江南道教。第二年又封他為「宣道靈應神和真人」。此後,歷代張天師——都被元朝皇帝敕封為真人。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皇帝敕封第三十八代張與材天師為「正一教主,總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後,又加封老祖天師張陵為「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及至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第三十九代張嗣成天師又被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皇帝敕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至明太祖朱元璋皇帝敕封第四十二代張正常天師為「真人」,並下詔「永掌天下道教事」後,到第五十二代張應京天師,除第五十代張國祥天師外,代代張天師都被明朝皇帝敕封為「大真人」。期間,明思宗朱由檢皇帝還曾加封老祖天師張陵為「六合無窮高明上帝」。而第四十三代張宇初天師還曾以全國道教首領的身份,寫下《道門十規》一卷,闡述了道教派流、宮觀修整等問題。

至清一代,自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皇帝於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敕命第五十二代張應京天師「襲職掌理道篆,給一品印」後,又於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敕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自康熙二年(公元1662年)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皇帝追封張天師為「光祿大夫」開始,至第五十六代張鈺天師被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皇帝、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皇帝先後追封為「光祿大夫」止,天師道及張天師家族仍然倍受殊榮。

清末民國年間,天師道逐漸衰落後,張天師逐漸式微。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第六十二代張元旭天師在上海籌建正一派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但由於時局動蕩當時僅成立了上海分會。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袁世凱總統以民國政府的名義賜授第六十二代張元旭天師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三等嘉禾勳章」及「道契崆峒」匾額。

自第四代張盛天師奉老祖天師張陵法裔還居江西龍虎山後,歷代張天師皆以此為本營並世居於此。1949年,第六十三代張恩溥天師攜長子張允賢和祖傳「玉印」及「法劍」一口移居台灣後,至1969年於台灣羽化。他是自第四代張盛天師之後,第一個永久離駐龍虎山的世襲張天師。

1987年,老祖天師張陵第64代血胤後裔張金濤道長,接掌歷代張天師本營——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至今。


推薦閱讀:

上聯:紅葉煮蟹黃花醉,下聯怎麼對?
上聯,玉樹銀枝裹梅香,下聯?
上聯:橋直路彎譜新曲,怎麼對下聯?
上聯:海至盡頭天作岸,求下聯?
下聯:忽傍犀奩見翠翹,上聯?

TAG:社會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