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大權獨攬,她為什麼不稱帝?


稱帝就把自己置於風口浪尖啦,反正不稱帝而事實都是一樣的。其實慈禧在她陵寢建築上獨出心裁的構思,正是對傳統「男尊女卑」的一種挑戰。誰能說「鳳在上,龍在下」不是她挾制兩代皇帝、為所欲為而向世人的一種暗示?

所以,她這麼弄陵墓既是她當時的權力和地位所決定的,也是她畸型心態的一種表露: 她要超越男人。事實證明,她做到了這一點,獨一無二的「金龍蟠柱」 透出她未稱帝的遺憾,若說慈禧陵從總體規模和布局上,遵依了祖制,而在陵寢內部裝飾上逾了制, 那「逾制」表現最充分的地方大概就是她陵寢內部三大殿的「金龍蟠柱」了。

清代帝後陵的三大殿,都只是四根明柱上貼金,做纏枝蓮花或盤龍行雲,其餘均披麻掛灰,刷飾紅漆。即使紫禁城內的金鑾寶殿太和殿也只是六根明柱貼金。可是,在慈禧陵三大殿內六十四根柱子,每根柱子上都盤繞著帶有彈簧的龍鬚,藉助空氣流通,龍鬚自動擺動,如群龍低吟,美妙無比。每根柱子的下腳還鑲嵌著鎏金壽山福海和八寶。慈禧之所以把她的陵寢修建得比皇宮都豪華,很顯然,她認為自己就是皇帝,只不過她沒有改弦稱帝而已。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岳忠豪

首先在提問者眼中,慈禧大權獨攬之後理應走稱帝之路,潛意識中應該是與武則天做了對比。與此相類似的問題應該還有鎮壓太平天國後曾國藩為什麼不稱帝(與曹操、司馬懿等人作對比)?

一句話,稱帝不是你想稱,想稱就能稱。但凡稱帝必須同時具備幾個主要條件:能稱(權力基礎深厚、社會輿論認同)、想稱(主觀意願)、敢稱(個人膽魄),其中「能稱」當然是最重要的,以唐朝武則天稱帝和韋後攝政,一勝一敗的結局對比來看,女主臨位尤其如此。

(慈禧)

權力基礎:慈禧之所以能夠一路打怪,迅速大權獨攬,其中最重要的火力支援不是別人,正是愛新覺羅皇室,如祺祥政變時,慈禧、慈安與恭親王奕?聯手端掉肅順、端華等「贊襄政務八大臣」;甲申易樞時,聯合醇親王奕譞幹掉奕?。清史專家王開璽就認為慈禧之所以能大權獨攬四十餘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好地維護了愛新覺羅皇室的利益,權力洗牌總是在皇室內部,不會引起大的波動。因為慈禧的權力來自於她代表著愛新覺羅家族,因此她只是對內部權力結構的小小改革,她掌握著最高決策權,下邊干著實務的還是任用有序的皇室,所以她和皇室是互相成就的關係,況且自己沒有娘家子侄可用,更是斷了他的稱帝念想;而武則天主要利用上升期的庶族地主,提拔下級官僚,大殺四方,娘家又有子侄可用,平定李唐皇室的起兵,有獨立於李唐皇室之外的支持力量,所以就能夠直接革命。

(武則天)

畢竟想稱和敢稱這種主觀方面的東西,沒有直接證據不好推測,但一些社會環境等因素還是有影響的,武則天時期社會開放,婦女地位比較高,社會對於女性的解放一定接受度;清末列強入侵,中國國勢孱弱,到後期地方督撫權勢上升,這些不確定因素也是很多的。況且從慈禧整個政治生涯來看,她給人的總體感覺是一個貪圖安穩舒適的統治者,只要能不大權旁落,自己並不想沖在政治的第一線。回顧一下慈禧在己亥建儲時,妄圖用大阿哥溥俊代替光緒,尚且遭到列強堅決抵制,士民官紳皆有強烈反對者,如果自己稱帝,阻力也該可想而知。而且義和團運動之後,對內對外,慈禧更是形神俱跌,再無稱帝條件。

(《辛丑條約》議和現場)

所以,從事後諸葛亮的心態來揣度,即便慈禧起過稱帝的想法,最可能的心理也不過是:既然大權已經在握,何必孤身犯險,自找苦吃。


1、清朝「后妃與太監不得干預政事」是祖訓;

2、皇帝不過是一個名分,作為老佛爺,慈禧已是尊貴無比,大權獨攬,稱帝則立刻千夫所指、萬人唾罵。沒必要。

3、就當時的中國,外敵入侵,內亂不息,稱帝將把自己推向風口浪尖,皇帝將是國家的直接責任人,作為太后,出了事可以將責任推給皇帝,八國聯軍侵華就是一個明證。


敢於把自己置身於風口浪尖之人,乃勇者所為。武則天稱帝建周,晚年依舊不得不「還李唐神器」。

慈禧自咸豐帝龍馭上賓後,通過辛酉政變以及各種手腕,獲得了滿洲當權親貴的認可,也得到了部分漢族士大夫的認可。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暴崩於鍾粹宮。慈安太后死後,慈禧失去了內廷的制約,權力達到了極致,無疑是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61年(咸豐十一年)咸豐帝病死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一次宮廷政變,打倒了顧命八大臣勢力,輔弼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完成了權力集中的第一步。

恭親王其實一直也是慈禧登上權力頂峰的掣肘力量。慈禧太后由於羽翼未豐、經驗不足,不得不暫時收斂獨攬大權的野心,與奕訢度過了一段相對協調的階段。

1884年(光緒十年)4月8日,借中法戰爭戰局不利之機,慈禧突然發布懿旨,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史稱甲申易樞。

此次變動,將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全班成員統予罷斥,逐出權力中樞,代之以已成為馴服工具的醇黨集團,並瓦解了早已為其所不滿的清流派。至此,終於使自己擁有了不受制約的至高無上的權力。

慈禧若要稱帝,看似權力頂峰順理成章而操作上有違家法。實際上,朝野對慈禧獨攬大權已經頗有微詞,反對勢力暗流涌動。因此,西太后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

但到了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皇帝不過是一名號,而實際控制力才是確實的。我們從慈禧權力集中的歷程可以看出,慈禧的確有個人私慾在,但與當時的國際環境、朝廷反對派以及同光二帝之弱皆有所關聯。

至於慈禧是否有過稱帝之念,或許有吧。但是其臨終之言,卻令人感慨。1908年11月15日17點(未正三刻),葉赫那拉氏於中南海儀鸞殿病逝,享年七十四歲,曰: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

具體的人在制度中的選擇不能以單純的標準來衡量,歷史就是如此複雜多面。


在這一點上,慈禧很清醒,她掌權的合法性完全是因為她是聖母皇太后,在慈安和同治去世後,她成了皇宮裡唯一的太后,皇帝年幼,自然是太后掌權。慈禧把持權利並不容易,她要既要依靠滿清皇族王公的支持又不能讓他們做大,還要平衡權臣地方總督,新舊兩派的勢力,讓他們互相制約以保證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從慈禧本身來說,她自己不光沒有稱帝的心思,更沒有對家人特殊照顧,她清楚「就算她自己想做楊貴妃,她也沒有個好兄弟做楊國忠的。」自己的兄弟不成器,是個大煙鬼,就算她想稱帝,也沒有娘家可以人助她一臂之力的,所以她安排隆裕做光緒的皇后,只保證自己娘家富貴榮華就好了。說白了,慈禧稱帝,成了得到的不會更多,失敗了會背上更大的罵名。


大範圍來說,中國是一個男權社會,女性能做到垂簾聽政已屬不易,咬突破世俗和傳統難上加難。慈禧的把持朝政是通過滿清皇族來實現的,咸豐皇帝仙駕後,她首先將平起平坐的東太后手中的章子騙到手後,在滿族貴族中不斷培育心腹,解決了顧命八大臣,將統治力量牢牢掌握在自己可控制的滿清貴族的勢力範圍,太平天國後,雖曾國藩的漢族勢力崛起,但這個勢力慈禧只能借用完後極力打壓,她沒有建立屬於自己的統治體系,因此無法當上女皇。


慈禧或許想過再進一步,即位九五,成為武則天之後的第二位女皇帝,但是現實的客觀條件又是不允許的,如果慈禧非要稱帝的話,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她會比袁世凱稱帝敗的還要快。

在咸豐皇帝駕崩之後,慈禧太后開始垂簾聽政起,大清帝國始終處在內憂外患之中,沒有一刻消停過,慈禧能夠撐起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沒有轟然倒下已經是不錯的了,她那還敢想著稱帝的事,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各地的地方軍政長官的權利越來越大,朝廷中樞對下面的控制已經沒有那麼管用了。

其實慈禧雖然沒有稱帝,但是她的實際權利和皇帝已經沒啥分別了,已經是一位無冕之王了,既然如此她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咱就純按課本上說的,慈禧是封建保守頑固勢力的代表。那保守頑固就是不允許女主當政,她一個寡婦操持這麼大攤子也不容易,艱難的贏得保守勢力的支持,她哪還敢僭越稱帝。再說她的權利來自婚姻,來自愛新覺羅皇家,失去這個招牌,她的存在法理就站不住。


慈禧的大半生,把幾個皇帝玩弄於手掌之間,那些大小官員們,甚至如曾國藩,李鴻章等大才都被她訓的服服帖帖,嗚呼。她還稀罕當什麼皇帝啊。在她眼裡,皇帝算個什麼東西啊。可是,慈禧這一生對後期的清朝,對這個國家卻是禍害已久。唉,那個可憐的時代。怎麼就沒一個人治得了她呢,以至於越來越爛。


推薦閱讀:

慈禧駕崩後,清朝滅亡,當初滿族人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嗎?
甲午戰爭失敗是體制腐朽和政治黑暗,為何最後原因推到慈禧過大壽、建頤和園?
慈禧為啥敢對11國宣戰?她的權力欲,導致中華民族的恥辱
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真是因為「花柳病」』死的嗎?
慈禧去世,為何攝政王載灃依舊鬥不過袁世凱?

TAG:清朝 | 慈禧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