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真講過「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嗎?


這句話是司馬光對王安石的栽贓,宋神宗當面問王安石,王安石解釋說,自己從沒說過這句話,但他認為這些話有道理。

司馬光是大儒,儒家強調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則「三不足」完全是違背「三畏」的,足以證明王安石是小人。

宋代崇尚「祖宗之法」,作為大臣,絕對不敢說「祖宗不足法」,否則便是大逆不道,王安石本人也以「舉先王之政」來為自己變法辯護。

據司馬光自己的記載:

今之論者或曰……王介甫(即王安石)言於上,以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不足恤。故因策目以此三事質於所試者。范景仁(即范鎮,史學家,曾參與編修《新唐書》,反對變法)後至,曰:「流俗不足恤一事,我已為策目矣。」遂刪之。明日,禁中以紙帖其上,別出策目試清臣等。

所謂策目,就是科舉試題。

司馬光只說是傳言,並沒確定。但在蘇洵的《辨奸論》、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中,則一口咬定:王安石確實說過這句話。

然而,《辨奸論》很可能是邵伯溫的偽作,其中「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已屬人身攻擊,鄧廣銘先生認為,這是司馬光黨中人炮製出來的,不過目前尚有爭議。

至於《邵氏聞見錄》,其中包含了大量神鬼之說,很難被認為是信史。

然而,元代編纂《宋史》時只用了2年半,且後期主持編纂者不熟悉漢文,所以比較粗糙,成了各方資料匯總,沒有進行深入的史料辨析,因此在寫《宋史·王安石傳》時,直接抄襲了《邵氏聞見錄》中的內容,遂使「三不足」成為鐵案,

清代初期,學者對王安石開始再評估,其中李紱和蔡上翔對王安石進行了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但二人都沒讀過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故依然堅持「三不足」出自王安石。

1840年以後,因西方學者對王安石頗感興趣,導致國內學者也開始重新評估王安石,郭沫若寫過很多翻案文章。

列寧曾說「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這被理解為讚美,所以王安石研究在1949年後走上主流。

事實上,這是一個誤會,1906年,普列漢諾夫與列寧就土地國有化發生爭論,普列漢諾夫說:「1069年,當時中國神宗皇帝的朋友和大臣王安石頒布了廢除私有制的法令。」並挖苦列寧是「俄國的王安石」。

列寧予以回應,其原文是:「警告俄國不要重蹈王安石的覆轍(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實行土地國有未遂),并力圖證明,農民的土地國有思想,按其根源來說是反動的。這種論據的牽強性是一目了然的。」

顯然,普列漢諾夫與列寧都不知道「王安石變法」的具體內容,僅僅依據法國人邵可侶《新世界地理》中的錯誤表述,便匆匆以此為案例討論當時俄國土地國有化的問題,可王安石從來也沒主張土地國有化。

在當時,王安石被誤認為是最早嘗試「社會主義」的人。

上世紀30年代,美國農業出現危機,農業部長華萊士參照王安石的青苗法,建立了常平倉制度,被稱為「美國的王安石」。

王安石的巨大國際影響,洗刷了他700年「被誣」的局面,「三不足」反而成了一句豪言壯語,加上近代以來,中國受基督教影響,也形成了「千禧年主義」,此外在進化論影響下,將"變革「聖化,只要變,即被貼上正確的標籤。

今天人談「三不足」,是建立在當代人的理解上,和其本意已有巨大偏轉。


推薦閱讀:

資管新規,再見
以太坊計劃延遲「難度炸彈」,將每個區塊獎勵降至2 ETH
國壽康寧少兒:需要附加兩全嗎?
大跌之後必大漲?小心誘多
「慢牛」行情如何選擇投資策略?

TAG:宋朝 | 王安石 | 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