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口中的「三季人」理論是什麼?


「三季人」典故源於孔子時期,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呀?」 他很自豪的說:「我是孔子的學生!」 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 學生很高興的說:「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 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呀?」 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於是便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錯了,四季!」 「三季!」 最後,兩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就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 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於是準備帶客人去見老師孔子。 正巧,這時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 這個學生快嚇暈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 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 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麼說有三季呢?」 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嗎?他是螞蚱,螞蚱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有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講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虧,磕三個頭,算是不辯的教訓。

三季人故事講的是形象描繪了生活中有一些人僅存個人見識出發,認為自己看到的,說的都是正確完整的。而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而與他人強辯爭一時口舌之長短。而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的人也經常發生這樣的事。因一時口舌之爭而弄得彼此面紅耳赤造成人際關係的破裂。在此意義上來講,或許爭執者二人皆是三季人。因為二人皆囿於自己見識之中。宇宙浩翰而神秘,人類能探索出的僅是一二。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本身就是三季人。無法清晰把握規律。我們要做的是探索,包容,因為凡事皆有我不知道的,而讓自已處於「空」「虛」狀態才能接受更多知識。而不是「滿」」溢」狀態聽不進去、學不進去。進而故步自封,停滯不前。

這則典故更在啟示我們與人溝通的學問。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不知道的人很難說清他不知道的事。要麼說他能夠接受的話要麼不說,否則就會沒完沒了,甚至產生敵對情緒。因此,在溝通交流時須要看清對象,了解對方包括性格、性別、年齡、身份、地位、知識結構、性格特徵、興趣愛好。在此基礎上說話應掌握分寸,說對方能夠接受的話語,這樣才能引起別人的共鳴。講話才有分量,有說服力。其次,我們應當明白正確與錯誤是相對的。會隨著條件,時間,地點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不要將個人的觀點強加給別人,如果你越是強加越會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即便你說得正確對方也意識到了錯誤硬行強加只能讓對方更加慚愧。從而讓人覺得你有些得理不讓人的感覺,從而口服心不服造成關係裂痕。再次,我們要認識到認識的局限性。在溝通中要了解對方的立場,學會換位思考。任何人知識結構都有局限性,自己看似正確的不一定就是真理。我們要將自己置於不懂的位置,抱有學的態度來觀察和學習事情。而不是從自身立場出發,用自已的眼光和角度審視問題。這樣才能求同存異,溝通才會積極有效。


本人寫過一個關於孔子「三季人」理論的小說,覺得還是很生動的,看完了,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今天分享給大家:

秋晨,曦光窺檐宇,黃葉滿地……

孔子的私人學校——「東山塾」里,已有早來的學生開始了誦讀,而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子貢,正在大門口掃地。

一陣窸窸窣窣的踏葉聲由遠而近,子貢一抬眼,一個書生打扮的綠衣少年已來到了自己面前。

「孔丘可在?」綠衣少年冷冷地問道。

聽到有人直呼老師的名字,子貢頓時心知來著不善,仔細端詳著少年說:「夫子在講學,敢問高姓大名,所為何事而來?」

「夫子?」少年不屑地說道:「既如此,可否請你家『夫子』回答我一個問題?」

「他老人家今天不見客,您可先告訴我,我代為轉達!」子貢警惕地說道。

「也好」少年哂笑了一聲說:「問題很簡單,你代我問他,一年有幾個季節?」

「什麼?」子貢聽了又氣又笑,不禁說道:「這個問題不必稟告夫子,我就可以回答你,一年當然是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了!」

「什麼?四個?哈哈……」少年一陣狂笑:「明明只有春夏秋三個季節嘛!你家夫子就是這麼教你的?哈哈……」

子貢頓時漲紅了臉,也冷笑道:「這種問題何需夫子去教,一年有四個季節,連小孩子都知道!」

「不對,就是三個!」綠衣少年狂傲地喊道。

「四個!」子貢雖不像少年那樣娟狂,但也是毫不相讓。

此時,二人的爭吵聲引來了不少路人駐足圍觀,孔子也循聲走出了房門。

「夫子,您給個公道的評判,一年究竟有幾個季節,是三個還是四個?」子貢見老師出來,臉上掠過一絲得意的神色,說話更有底氣了。

孔子上上下下打量了少年一陣,說出了一句令子貢吐血數升的話:「一年明明只有三個季節嘛!你怎麼連這都不清楚?快向人家道歉認輸!」

子貢見圍觀的人很多,咬了咬嘴唇,把質疑的話生生咽了回去,瞪著紅紅的眼睛,勉強地向少年拱了拱手。

綠衣少年大笑著離開了,圍觀的人群也散去了,書塾的大門口又靜寂如初,只剩下簌簌的黃葉還在秋風中不住地旋舞,還有那一臉茫然的子貢……

孔子未等子貢開口,便道:「你沒注意嗎?他不僅一身綠衣,連脖頸上的皮膚都泛著綠色,顯然是個蚱蜢託身的人,蚱蜢春生秋亡,從沒經歷過冬天,你作為一個「四季人」,竟跟一個「三季人」提起冬天,他怎能不跟你死死糾纏?」

子貢恍然……

這時,孔子望了望天邊,那裡,遠山藏在流雲下,淡得只剩下一絲輪廓……他面色戚然地說:

「其實,所有世人,尤其是你我,又何嘗不是「三季人」呢!你隨我遊說列國,本想匡扶周室,恢復禮樂,倡導『仁義』,可結果呢?不還是飽受冷眼,屢遭驅逐嗎?各國間不還是干戈不斷嗎?百姓不還是水深火熱嗎?在一個『禮崩樂壞』、刀兵為王的年代裡,還天真地捧著書本講道理,與那個只活在自己季節里的綠衣少年又有何分別呢?」

孔子說完,默默轉身離去了,一枚黃葉在他身後飄落,輕得像一聲不經意的嘆息……


子不語怪力亂神。這東西誰知道啊。夫子到底有沒有說過呢?這種人其實有點像佛教所說我執重的人的特點。但是你跟古人去說地球是圓的,他也不相信啊。也不好說對錯,只能說智慧不夠,心性無所謂好壞。


推薦閱讀:

有人提議把孔子的生辰定為教師節,把孟母的生辰定為母親節更有意義,你覺得可以嗎?
36張古畫看懂孔子這一生!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讀完歷史我總算知道了
2.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TAG:孔子 | 文化 | 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