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與現代意義上的文人有哪些區別?
古代文人與現代文人,同為文人,內涵卻相差很大,境界也相差很大。
古代文人重視修養,深受儒家思想熏陶,遵循聖人教誨,時刻牢記「修身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心胸開闊,胸懷天下,比如唐代詩人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卻始終心裡裝著國家與人民,他感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位卑未敢忘憂國,在處境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還憂國憂民,「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面對狂風大作,自己房屋的屋頂茅草被吹落,屋漏偏逢連天雨,因此才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胸襟。
古代文人,追求個性自由,不阿諛奉承,不為官場五斗米折腰。如晉代陶淵明,掛印辭官,歸去來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古代文人追求遠大理想,將「建功立德立言」視為人生三不朽。王勃《滕王閣序》云:「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而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君子安於清貧,達人懂得天命。年紀老了志氣應當更加壯盛,怎麼頭髮白了還要改變心志;境遇雖然困苦,但節操應當更加堅定,決不能拋棄自己的凌雲壯志。)因此,李白那樣仗劍游天涯,滄海渡餘生為人欣賞;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也倍受推崇。明知前路布滿荊棘,依然勇往直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古代文人更多的注重精神層面的滿足,重視品格,講究氣節,身上有傲骨卻沒有傲氣。
現代的文人,如果按照古代的標準,已經不是純粹的文人,對於物質依重,身上缺了「獨立之思想,自由之品格」,往往為了利益,卑躬屈膝,犧牲原則,隨波逐流。
我在拙著《文人置業那些事》(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中有一個觀點:獨立的人格需要獨立的經濟做支撐。古代社會物質條件睏乏了,自給自足經濟佔主動,外界的物質誘惑小,文人內心的精神強大,因此,對於思想、精神、道德、人格方面的重視程度高,影響也大。簡單的物質條件就可以支撐豐厚的精神內涵。反之,現在的物質條件豐厚,外界誘惑大,享受條件好,往往禁不住誘惑。這樣物質誘惑就大於精神的享受,這樣古今文人一比較,落差就出來了。
古時候的文人,吟詩作對,踏青賞月,之乎者也,搖頭榥腦,考場上作的是八股文,金榜題名只為光宗耀祖。現代文人,有專業和業餘之分,長篇大論,動則幾百萬字的文章,實則水分多多,為名為利為稿費寫作,斯文掃地者比比皆是,為拿獎而寫作,渾身銅屎臭的太多了。
推薦閱讀:
※你覺得甲骨文的文字和小篆哪個更好看?
※上聯是:自古英雄多忠義,如何對下聯?
※畫家吳修先生曾說再過三百年中國也不會誕生如啟功、季羨林,這樣真正的大師,為什麼?
※為什麼古語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