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己所欲就要施於人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這句話的意思大家都清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一般來說自己都不喜歡的是行為,大多不是友好的行為,推己及人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那麼己所欲就要施於人嗎? 這裡面就大有學問了,一點注意不到就會令人尷尬。

我是南風償,如果你也喜歡我的觀點歡迎關注、轉發。

去年有個同學請吃飯,這位同學分別已經十多年了,偶然間得到消息,幾個在附近工作的同學都非常激動的那個,大家約了周末見面吃飯。

吃飯的地方定在一家商場的包間里,因為許久未見,大家早早地趕到約定的地點。同學們迫不及待地訴說著自己的想念,當下的生活,你一言我一語好像又回到了中學時代。

那個時候大家一起吃,一起住,毫無忌諱,純潔的青春歲月令人無限懷念。

飯菜上桌了,大家相互邀請著吃了起來,邊吃邊聊。其中有一個菜是蒸雙臭,喜歡的同學吃得津津有味,不喜歡的同學笑著打趣,這個口味有點重啊,我可扛不住。我也屬於不喜歡的行列,看著別人吃的那麼香,還真是沒有勇氣嘗試。

正說笑著,一位同學突然夾了一個臭豆腐放到我的碗里,也給我旁邊的同學夾了一塊,這位同學說:「聞著臭,吃著不臭,今天你倆只要嘗試了一下,以後一定會愛上這道菜的。」

歡樂的氣氛瞬間有點尷尬,我跟旁邊這位同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間只能尷尬地笑啊笑。

我們都知道這位同學是熱情,她想要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給別人,這沒有錯。但是你希望別人也喜歡上你的愛好,這就尷尬了,因為你這愛好剛好是別人的不好。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己所欲也不要輕易施與人,除你確定別人跟你一樣的喜好。


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哲學問題,我不是哲學家,只能從粗淺的日常生活層面談談個人看法。

首先,需要界定一下,這裡所說的「人」,是指與「己」沒有親密關係的路人甲,這樣才便於從普遍意義上討論。

1,「己」「人」要有相同的嗜欲,才存在施與不施的問題。「己」想游泳,把在岸邊觀光的「人」推下水,這顯然不合適。

2,滿足「己」最基本的生存條件,才能考慮施與不施的問題。不論從倫理還是法律的層面,當兩個瀕臨餓死的人,在面對最後一口食物的時候,大打出手甚至以命相博,都是無可厚非的,在這種情況下,能「施」的都是聖人,我們不能要求人人都是聖人。

3,追求「己所欲」,輕易不「施於人」,既是拓展個人生存空間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我們追求專利技術,追求心愛的另一半,追求更高的職位,凡此種種,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怎麼能輕易地施與路人甲?

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往往是通過「有所不為」的手段,達到「有所為」的目的,相對來說付出較小,比較容易做到,所以聖人把它作為普通人的行為準則。如果非要更進一步,我覺得是「人所欲,施於人」,也就是所謂的「君子成人之美」。至於說「己所欲,施於人」,要等到天下大同的時候才能實現,在現階段是做不到的。

5,從難易程度上講,遞進的次序應該是這樣:人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所欲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


推薦閱讀:

對聯求上聯?
藍天碧水沙灘浪,下聯怎麼對?
「曉月隨人去,花香入夢來」,怎麼接下一句?
下聯:山川何事憂,一夜盡白頭,如何對上聯?
除寶黛釵外,你最心疼和欣賞《紅樓夢》哪一人物?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