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是和科舉考試相關的一個成語,「三元」指的是解會元、狀元,「連中三元」是指接連考中了解元、會元和狀元。在科舉考試時代,學子們接連考中解元、會元和狀元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要說接連考中三元,就是考中其中任何一元,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以明清的科舉考試來說,學子首先需要參加由府、州、縣、組織的「童試」,通過考試取得秀才的資格後,才有可能參加第二級考試,也就是鄉試。鄉試考試通過的稱之為舉人,舉人的第一名稱為解元,解元每省三年才出現一個。
如果考中了舉人,就可以參加來年在京城由禮部舉行的會試,會試是全國各省舉人參加的考試,也是三年舉行一次,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會試第一名稱之為會元。會試通過者方能參加最後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的第一名稱之為狀元。
解元、解元每省三年才出現一個。如果考中了舉人,就可以參加來年在京城由禮部舉行的會試,會試是全國各省舉人參加的考試,也是三年舉行一次,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會試第一名稱之為會元。會試通過者方能參加最後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的第一名稱之為狀如果說童試、鄉試和試拼的是文才的話,殿試不光要拼文才,還要比 拼相貌和氣質,由皇帝選 中的第一名不僅要文才 流,氣宇也要非凡。因此, 能最後中狀元者,在歷史 上並沒有多少人。科舉始 於隋代,終於清代光緒年間,共延續一千三百餘年。
初期舉行考試的時間並不固定,到宋英宗時期,開始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此後成為制度固定下來。中間有因戰亂無法舉行考試的,也有皇帝特許臨時舉辦的一些科目考試,都忽略不計,以三年舉行一次來說,產生的狀元也不過四百多人。再從這四百多人中挑選出能連續在鄉試、會試和殿試中都得第一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據相關史料記載,整個科舉考試時代,「連中三元」的人大約也不超過二十人。
「連中三元」是古代科舉制度的專有名詞。「科舉」就是通過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出人才,任命為官。這種制度從隋朝開始,一出台就給了讀書人希望,讀書也可以當官了。
科舉制經過成熟的發展,固定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相當於省級考試,第一名叫「解元」;過了「鄉試」就有資格到京城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最後一級「殿試」最為重量級,由皇帝親自主持,把過了「會試」的考生,集合到大殿上,皇帝當場出題,考生臨時發揮,再得第一名就是「狀元」了。如果一個考生連續在三級考試中都得了第一名,就叫「連中三元」。 科舉制的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我們今天的「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五十少進士」,到五十歲能中個進士那還算年輕的。所以,「連中三元」這種人才,可遇不可求。
歷史上的科舉考試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的,叫做童試。赴考者叫童生,考中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考秀才是初級考試,俗稱「小考」,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
鄉試才是科舉正式考試的開始。
鄉試每隔3年在省城舉行,通過初級考試的秀才可以參加,考期在八月,分三場,又稱「秋試」。考中的叫舉人,具有了當官的資格。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再高一級是會試,由禮部主持,在春天舉行,所以又稱 「春試」。會試在京師舉行,赴考者必須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生。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
最高層次的考試是殿試,是皇帝親自出題的考試。殿試在皇帝的金鑾殿舉行,參加考試者都是貢生。殿試的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一個考生只有在這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三頂桂冠集於一身,才能稱之為「連中三元」。
狀元全國三年才出一個,已經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了,而「連中三元」更是難乎其難,即使真正文才超眾,也還少不了要有幸運成分。有人作過統計,歷史上能夠連中三元的一共只有十七人。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寘、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黃觀、商輅、王名世;清朝的錢棨、陳繼昌和戴衢亨、王玉璧。其中,其中,王名世、王玉璧是兩位是「武三元」。
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1771年),蘇州人錢棨歷解元、會元而大魁天下,成為清朝開國一百餘年來第一個連中三元的狀元。乾隆皇帝對此也十分高興,還特意為此謅了一首詩:「國朝經百載,春榜得三元。……」看得出來,自己朝里出了個連中三元,乾隆覺得自己面子上也很有光彩。
連中三元的驕子中,多數人後期沒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在歷史上的知名度都比較低。北宋的「三元」王曾算個例外。王曾官至宰相,是中國科舉史上僅有的十幾名「三元」中的佼佼者。
奇上加奇連中三元已屬稀奇,更稀奇的是,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位「連中四元」的幸運兒!
金代前期很長一段時間,科舉分鄉、府、省、殿四級考試。在大定三年,竟然奇蹟般地出了一個連中「四元」的孟宗獻。金世宗知道了非常高興,本來狀元例授「從七品」,這次皇帝做主,破例授予孟宗獻「從六品」官員。不過,孟宗獻出仕不久就去世了,他只是在科舉史上留下了一個「連中四元」的佳話。
大家好,我是非說不凡。
題主提了三個問題分別是什麼叫連中三元?有哪些人連中三元?是怎麼樣才連中三元的?
那麼我將一個個進行解答:
一、什麼叫做連中三元在解答這個問答前,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做「元」。
所謂元,就是指考試成績第一名的人。
那麼再來說下什麼是三元?三元最早應該可以推至武則天的時代,武則天首創了三級考試,那時候的三級考試分別是發解試、禮部試、殿試三級考試。如果三級考試都是第一名的話就被成為連中三元。
到了宋代的時候,也是三級考試但是改了名字,改成了鄉試、省試、殿試。
到明朝和清朝的時候,三級變成五級分別是縣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但是一般來說,後面的三級考試第一才叫元,分別叫做解元、會元和狀元。
我們經常也聽到童試,童試是包括了縣試、院試的。
童試一般在縣或者府里舉行,參加考試的叫做童生,不管年紀大小都叫做童生。童試是讀書士子的進身的開始,錄取後成為秀才,第一名的話叫做案首。秀才是功名的起點。
鄉試是在州或者省里舉行的,考取後叫做舉人,第一名叫做解元。舉人已經有了做官的資格了。
會試是在禮部舉行的,舉人才有資格參加會試,錄取後被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
殿試就是最後一場開始了,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考試,這場考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如果被錄取了那就是進士了,第一名的就是狀元。
而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都是第一名的話就叫做連中三元,這是讀書人最高的追求啊。
二、那麼歷史上哪些人連中三元呢?自隋煬帝大業三年(607 年)開科考以來到光緒三十年(1904 年)的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科舉經歷了一千三百年左右,有據可查的至少有21人(3人是武科)。但是如果是進士科連中三元只有18人。
唐代的崔元翰、武翊黃、張又新、白敏中四人;
宋代的陳堯叟、孫何、王曾、王岩叟、楊寘、馮京、彭汝礪;
遼代只有王棠一人;
金代也只有孟宗獻一人;
元代王宗哲一人;
明代三人:黃觀、商輅、王名世 (武科);
清代四人:錢棨、陳繼昌、王玉麟 (武科)、顧麟(武科)。
士科連中三元18人,大概只有進士中的萬分之二,狀元中的百分之四,大概只有70多年才出現一個連中三元的狀元。所以他們應該是天之驕子中的幸運兒了,但是這份幸運也是來自多少年的寒窗苦讀啊。幸運的背後是實力的較量啊。
三、連中三元的有趣故事1、最幸運的連中三元者——陳繼昌
陳繼昌是廣西人,當時考完會試已經累成狗了,沒想到居然累病了,但是知道自己會試得了第一名很開始很開心,勉強參加了殿試。參加殿試的時候發現殿試比參加會試還要累,陳繼昌也沒多少心思花在這個答題上,強打精神才寫完卷子。他想這次肯定沒有第一名了,對連中三元已經不抱希望了。
但是沒想到,在改卷的時候一個比一個答的要差,相比之下陳繼昌的答卷算是裡面出類拔萃的。其實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厲害的人物在上一年開的恩科中。留下的今年都是不怎麼樣的,主考官本來想給陳繼昌一個第二名的畢竟他的文章並不是最好的,但是主考官轉念一想,想到之前乾隆皇帝看到曹搙鏞連中三元很開心,如果在自己手上出個連中三元,那麼也能討得嘉慶的歡心。就這樣陳繼昌就連中三元了。所以考試還是很看運氣的。
2、最勤奮的連中三元者
比起這個陳繼昌的幸運,有一個很勤奮的。他就是明代的商輅。商輅21歲第一次參加鄉試的時候奪魁了,但是參加會試的時候居然沒有被錄取。他開始反思自己覺得自己第一次鄉試得第一完全是因為運氣成分。所以他就下定決心要好好努力。
他進入國子監讀書,三年後他沒有參加考試,又過了三年,校長看他這麼努力的看書看了六年肯定可以考上的,就勸他參加考試。但是商輅還是拒絕了,他又苦讀了三年。九年的苦讀終於讓他在會試和殿試中都得了第一名,三元及第。
喜歡的朋友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科舉制度始於隋,使廣大寒門學子在平等竟爭中,有了靠才能、文章躋身出仕、為國家施展才能的機會。這較之隋之前:舉孝廉,仕宦之家子弟相互推舉,是一個歷史性的革新改變。
各朝科考取士規模大小不同,但三年大考基本定製。唐一次取進士數十名,到宋則一二百名,
中國人尊崇的人生四大幸事: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是第一位的。
科舉自隋至清末一千五百多年,進士出身的人可謂不易,但從其中誕生的名臣良將多矣!蘇軾兄弟、包拯、范仲淹、史可法等等等。但連中三元確實更不易。
所謂三元: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唐伯虎即獲,其他有舉人名份,明清可出仕,不超七品)。會試第一名為會元,其他考中者貢士(吏部主考),殿試,一般由皇帝主持。第一名,由皇帝欽點為狀元(其他一甲三名則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進士如此難,何況狀元,一千五百年間共出過五百狀元。連中三元者更是鳳毛麟角,十三人而已。唐二宋六元一明二清二等。即便如此,其做為成績並不多見超過一般進士出身的人。尤其是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因慈禧惡其前第一名的名字,慰春霖滿清久旱的大地而被點為狀元,實屬荒謬!
「連中三元」,對於現在來說,它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一個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但是追溯其來源,它來源於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製度,有很多典故。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這是科舉制度最大的進步。
中國科舉制萌發於南北朝時期,正式誕生於隋煬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中國科舉制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佔地超過30餘萬平方米。
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三元又分「文三元」和「武三元」,連取三個第一名,這在封建社會是無上的榮寵。
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共有17人"連中三元",其中「文三元」14位,分別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岩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黃觀、商輅;清朝的錢檠、陳繼昌。「武三元」3位,分別是明朝的尹鳳、王名世連,清朝的王玉璧。
中國科舉制度最後一位「連中三元」陳繼昌
古代科舉考試中,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得第一名就叫連中三元。
鄉試、會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三道關卡,接連奪魁三關者就叫連中三元。
鄉試在秋天舉行,也稱「秋闈」,由省城舉辦,通過者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在春天舉行,也稱「春闈」,由京城舉辦,通過者叫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又稱「廷試」,在金鑾殿舉行,通過者叫進士,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這三個稱謂在影視劇中經常見到,大家都不陌生。
連中三元者在整個古代可謂鳳毛麟角,即使這樣,名人中很少聽說誰誰誰連中三元,是什麼狀元的,連中三元者也並不被大家所熟知。
反而一些大家往往與三元無緣,落榜者也大有人在。清代蒲松齡就一直屢試不第,但不影響他成為一代文學家,《聊齋志異》舉世聞名。難怪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榜上有名者著實是幸運,也著實不易。范進中舉則是古代刻板嚴苛科舉制度下的一個悲劇,很多讀書人受害匪淺。
科舉考試在為國選拔人才方面,確實弊端頗多,但也確實功不可沒。
高考剛過,新一輪的狀元榜陸續揭曉,各省市級狀元
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尖。而高考前後的種種美好祝福,往往圍繞狀元打轉。狀元糕、狀元粽,都預示著狀元及第,金榜題名。
其實,在古代,人們對狀元的祝福和傾羨,更加熱切。
古代科考,從童生入場到天子面試,遠比過五關斬六將,更漫長而複雜。最後能成為狀元的,實在是獨一份,每屆全國總冠軍獨此一家。三年一比,一場只得唯一一個狀元名額,絕對的頂尖選手。
在經歷從鄉試到殿試這樣漫長的科考過程中,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到了殿試成功,由皇帝親自在三甲第一輪一甲排名中,選拔點取的頭名才是狀元。
從院試取得秀才身份,鄉試取得舉人身份,會試取得進士身份,整個過程要一考再考,所有考題沒有標準答案,只看文釆和見識高下。每一次的成績都會因主考和時政需要,標準不同。再經由各級不同主考閱卷評判。要想在每一級考試中都獲得第一名,讓所有人都認可,簡直是件不可能的任務。
所以,天才級的考生們可能連闖兩關,名列第一,然而很多狀元之前也可能並不符合各地方考官選拔頭名的標準。
因此,真正能連中三元的天才選手,在歷史上是鳳毛鱗角的。由唐至清,奉行科舉制度的千年歷程中,一個人身兼解元、會元、狀元,實在是了了無幾。
資料記載,在中國古代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確切人數應是19位,其中文狀元16人,武狀元3人。
所以,連中三元一詞,來源於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製度。喻意是一個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可以說是驚才絕艷了。
連中三元又稱三元及第,其實是分為大三元和小三元的。大三元就是正式科舉中連得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者為大三元。
大三元為中國科舉歷史上讀書人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有14人大三元及第,他們分別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岩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黃觀、商輅以及清朝的錢棨、陳繼昌。
在此之前童子試還有個小三元,童生參加縣試、府試、院試,凡名列第一者,稱為案首。一人連得三案首為小三元。
中了小三元,再中大三元者為六首、六元。千古科舉歷史上完成這一高難度成就的唯有兩人,明朝洪武年間的黃觀(連中六元)以及清朝乾隆年間的錢棨。
他們才是真正的666,無敵學霸
推薦閱讀:
※想讓孩子更好地認識世界,如果有本「說明書」就好了。
※老師教過你哪些道理,等你接觸社會後發現不是這麼回事?
※Affirmatve Action: 教育公平 or 亞裔之殤
※初三了因為不會讀書老師要學生去讀職校我不去然後就說下學期不讓我讀要把我趕出去這老師這樣做合法嗎?
※你對自己的專業滿意嗎?你對自己的選擇是否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