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號稱世界第七的北洋艦隊為何打不過日本?


李鴻章以一百多萬的預算購買戰艦,成立了北洋艦隊。通過中國駐柏林大使館,向德國購買了當時五大洋中最新型的「定遠」「鎮遠」兩艘主力艦,還向英德等國購買了最新戰艦20餘艘,總噸位約45000噸。北洋艦隊藉助這些先進的船艦,成為了世界上排名第八的實力海軍。不僅器械先進,李鴻章在選拔人才上也頗有眼光,他調用身經百戰且清廉務實的丁汝昌統率北洋艦隊,並將在中法戰爭中遭到摧毀的南洋艦隊的精華幹部,悉數調入北洋艦隊,其中,就有我們所熟知的劉步蟾、鄧世昌、邱寶仁、林穎啟等將領。這些人是當時中國為數不多受過十年以上最嚴格現代化訓練的海軍專才。既有先進戰艦又有海軍專才,此時的北洋艦隊真是威風凜凜。

然而,這樣一支強勁的海軍,卻在甲午海戰中,幾乎全軍覆沒,官兵死傷1000人,連主力艦「定遠」號的殘骸都被攻佔了威海衛的日軍拆卸了帶回日本。今天,在日本的福岡有一座「定遠館」,就是用「定遠」號的遺物建成的。而另一艘主力艦「鎮遠」號在被俘虜後,被編入了日本艦隊,成為了當時日本海軍中噸位最大的軍艦,曾一度成為日軍的主力艦。這次戰敗重塑了中國與日本的關係,更是對中國的命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這樣一隻強大的艦隊為什麼最終會以慘敗收場呢?

很多人認為,這和李鴻章的龜縮政策有很大關係。因為他怕北洋水師戰敗會讓自己失去爭權的最大籌碼,所以嚴令北洋艦隊避戰,導致失去了戰爭的先機。其實李鴻章之所以採取龜縮政策,實在不是因為怕戰,而是心裡非常清楚,北洋艦隊的打不過日本。100年前的世界海軍發展和今天的空軍是很類似的,日新月異,海軍的戰略思想和技術都很快的從追求主力艦的厚重轉移到了追求「輕快」。世界各國都圍繞著這種戰略觀念,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技術,尤其是剛剛崛起的日本。

甲午戰爭前夕,日本的12艘戰艦,7艘是1888年以後的新式艦艇,平均速度為18海里,其中作戰能力最強的「吉野號」時速在23海里。即使是老船也全部是鋼質結構,並且都裝有最新型的速射炮,每分鐘可以打5到6發炮彈。相比之下,北洋艦隊呢?所有艦艇都是1888年以前下水的舊式戰船,平均速度在15海里,並且沒有一門速射炮,所裝的舊式炮平均3分鐘才能打一發。現代化的空戰海戰,打的就是新科技,新設備。李鴻章深知,以北洋現有的實力,是很難對抗日本海軍的。

說到這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早花錢去買最新型的戰艦和速射炮呢,非要等到戰敗之後付出巨額的賠款?這就問到了戰敗的根本原因。甲午戰敗,最重要的原因不在於武器裝備不精良,或者兵將人才不充足,而在於國家腐敗無能的政治制度。

要建設一支新式的海軍有兩個必備條件,一是當權者的支持,二是充足的經費來源。一開始建設北洋水師的時候,清政府的確具備這兩個條件。

但是到了甲午戰爭前夕,這兩個條件卻都已經不具備了。在北洋艦隊成立之初,清政府要成立一個「海軍衙門」,負責海軍的建設,這可是比清朝內部的任何一個部門都要有錢、有權的新衙門,動輒經費百萬,讓許多人都垂涎欲滴。這個位置本來是該由一手操辦海軍的李鴻章擔任的,但是滿清貴族們哪能放過這塊大肥肉,讓他李鴻章一個漢人大權獨攬呢?

如果朝廷上層依然開明,倒也不怕,可是就在這緊要關頭,開明的慈安太后忽然病死了。慈安太后一死,慈禧大權獨攬,不出三年,慈禧又把恭親王奕?趕出了總理衙門,任命醇親王奕懁為「海軍衙門」的總理大臣。這個醇親王啊,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根本不懂海軍建設。所以至此,北洋海軍完全失去了當權者的支持。沒了當權者的支持,經費自然也就跟不上,每年撥給海軍建設的400萬兩經費最後連120萬兩也沒剩下。就在中日雙方劍拔弩張、大戰在即的時候,戶部卻以慈禧太后六十大壽需要錢為名,讓海軍停購戰艦兩年。新式戰艦買不成了,買點速射炮總是行的吧,然而也是痴人說夢。李鴻章向海軍衙門請求撥款60萬兩購買20門速射炮,用來代替戰艦的老式慢炮,然而卻一分錢也沒要來。清朝朝廷是真的沒有錢嗎?恐怕不是。

據清王朝最後一任總管太監小德張回憶,慈禧太后一天的生活費,大致是4萬兩。這是多大一筆錢呢?摺合成實物,半個月的宮廷用度,就可買一艘「吉野號」,兩個月就可以買一艘超級主力艦,而一年的用度就可以重新組建一支北洋艦隊。

而與此同時,日本的海軍卻在全力向前發展,全國上下都縮衣節食的支持海軍建設。這樣一對比,北洋艦隊戰敗的原因也就不難想像了。


李鴻章把淮軍系統一部分帶到天津,利用日本侵台為契機,建構了海防體制,「海防」布局壓倒了左宗棠的「塞防」政策。李鴻章經過苦心經營與積極探索,以英國海軍為師,終於建成清代第一支現代化的海軍,讓龍旗飄蕩於東亞海域。

北洋水師擁有大小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搜羅海軍人才,聘請洋人顧問,形成了官兵4000餘人。

各個戰艦艦長及高級軍官大多數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有英國海軍學院留學經歷。客觀來說,這支隊伍在當時來說是比較先進和有戰鬥力的。但是,任何事情都要在合適的環境和合理的制度下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當然,1875年5月30日清廷的總理衙門拍板之後,也是下了大血本的,每年撥出400萬兩作為軍費。

定遠,致遠,海天,海龍等主力軍艦,海外定製購買,分別駐紮威海衛、旅順港、大沽口,雖然落後於歐美,但也是可觀的。被《美國海軍年鑒》評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很多人不免就要問了,那為什麼甲午海戰還是敗了呢?這裡面的原因,既有財政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也不排除輕視日本彈丸小國的因素。加上北洋水師戰艦老化,久不更新,逐步落後於日本,也是事實。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企圖開拓擴張之路,並把打敗清廷作為第一步,試圖以此為跳板,走向稱霸亞洲的目標。因此,甲午海戰日本可謂是傾盡全力,而清政府當時面臨的問題太多。

回到歷史現場,如果圖一時之快魚死網破,其他列強虎視眈眈,定然提前被瓜分,破壞更大。在具體的歷史情景下,李鴻章屈辱談判,賠款割地變成了一個最優選擇,除此之外的失敗成本都太高。而清政府內部,不僅有洋務派的內鬥,還有李鴻章翁同龢的失和,軍費開支也遞減,無法擰成一股繩對抗日本。1891年之後,戶部尚書翁同龢嚴禁北洋水師再置辦新艦、炮、軍火,導致被日本反超。

北洋水師的援兵不至,日本攻勢猛烈,最後全軍覆沒。可以看出,北洋水師的失敗,實際上是清廷運作制度與晚清效率的失敗。朝廷財政也捉襟見肘,對於時局的判斷亦有偏差。李鴻章一人明了世界沒用,朝廷有能人也沒用,這就是所謂時也命也,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註民間文化。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

北洋水師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中國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艦隊實力曾是東亞第一,世界第九(採用當年《美國海軍年鑒》排名,前八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國、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義大利、美國)。後由於種種原因逐漸落後日本。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它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首先要說明一下,艦隊實力曾是亞第一,世界第九(採用當年《美國海軍年鑒》排名,前八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國、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義大利、美國)。北洋水師這個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排名,只是從噸位上講,能排到這個位子,(吐個槽,當時不是現在,當時亞洲很多國家還是別人的殖民地,尚能獨立,有像樣海軍的國家就倆,中國和日本,亞洲排名基本沒啥意義)。讓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當時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和存在的各種問題,您對這一排名就能心中有數了。當時北洋水師共有大型艦艇13艘,鐵甲艦:定遠,鎮遠(德造);穹甲巡洋艦3艘:濟遠(德造),致遠,靖遠(英造);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德造);撞擊巡洋艦2艘:超勇,揚威(英造);近海防禦鐵甲艦1艘:平遠(國產);無防護巡洋艦1廣甲『國產);魚雷巡洋艦廣乙,廣丙;(國產),(廣甲、廣乙、廣丙三艦原屬廣東水師,1894年海軍會操後留在了北洋水師,參加了甲午海戰),1894年總計34325噸。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大型艦艇共計12艘,噸位40840噸,在噸位上聯合艦隊的確實強於北洋水師,雖然我們有引以為傲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每艘排水量均是7220噸,

每艘裝備四門305mm主炮,重點部位有裝甲防護。這兩艘船在日本富士級尚未加入日本海軍的情況下,在亞洲絕對是第一大艦。但我們其它艦船由於軍艦老化,以無法以日艦抗衡(特別是日本新購置的巡洋艦)。

為何曾經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會被日本聯合艦隊徹底擊敗,

其一,經費不足,燃煤質量差。

1891年,晚清政府覺得已經可以一勞永逸,不知道海軍是一個要持續投入、持續發展的軍種。在戶部尚書,即光緒帝老師翁同龢的主張下,嚴禁北洋水師再添加新的「艦、炮、軍火。」李鴻章只能通過在天津的兵工廠,給北洋水師生產炮彈經費的大幅度削減,令北洋水師舉步維艱。首先是燃煤問題,北洋水師的用煤來自於開平煤礦。丁汝昌曾向開平煤礦的總辦張翼寫了一封信:「……煤屑散碎,煙重灰多,難狀氣力。但是張翼根本不予理會,一是北洋水師的報價太低,根本買不起優質煤;二是朝廷大員和張翼多有瓜葛,甚至連直隸衙門也有開平煤礦的股份,丁汝昌根本拿他沒辦法。

其二,黨派鬥爭,無法全心禦敵。

清朝後期,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言官和李鴻章為代表的北洋洋務派關係日益惡化。作為翁同龢的門生,光緒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見為是。

其三,新式軍隊也難逃陋習。

北洋海軍部分繼承了晚清軍隊落後的制度和習氣,水師後勤管理腐敗,福建人把持著整個艦隊日常職能,甚至在戰鬥中,管帶還在岸上嫖妓。

其四,戰鬥目的不明確。

在整個戰爭期間,北洋水師沒有明確和日本聯合艦隊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戰略,未制定出戰略計劃,日本海軍則制定了明確的作戰預案,是以奪取制海權為中心的海軍制勝的方案。從而使聯合艦隊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導致北洋水師戰略上陷於被動。

其五,援兵不至。

大清的陸軍和海軍都隔岸觀火,熟視無睹,坐等威海衛的陷落。無論在我們總結曾經的亞洲第一水師慘敗原因的時候,援軍始終不曾到達威海衛,是導致北洋水師覆滅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七,艦船老化。

艦齡老化,比如超勇和揚威二艦建成時為1880年,黃海海戰時已服役14年之久,而當時正是世界海軍大發展的時期,海軍技術日新月異,超勇揚威二艦在當時看來,已經和當時最新銳的戰艦相差了一個時代,地位上已經是屬於可有可無的了。(超勇、楊威,其實就是改良和放大版的紋字船,是英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推薦的)。?

其八,火力不足,特別缺少速射炮。

雖然北洋水師在主炮口徑上佔優,但是數量不足,特別是速射炮數量嚴重不足,以致遠號為例,致遠號裝備3門210mm克虜伯後膛炮,2門6英寸阿姆斯特朗後膛炮,8門57mm哈奇開斯機關炮,而日本海軍吉野號裝備有4門150mm炮,8門120mm炮和22門47mm機關炮,雖然口徑上無法和致遠號相比,但是完全可以用極高的射速來彌補火力上的不足,而且火炮數量也多於致遠,實戰中也的確證明,射速和火炮數量的差距,的確是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九,艦船設計有缺陷。

(其實日本海軍也面臨這個問題,比如著名的三景艦)。這個問題上,濟遠號問題就比較嚴重,濟遠號是德國建造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艦,在這之前德國從來沒有建造過穹甲巡洋艦,整艘船透出一股濃濃的蚊子船的味道,無非是噸位變大了,完全是德國造船工業一個不成熟的試驗品,特別是防護性能,完全不如英國的穹甲巡洋艦。《與重黎論購鎮遠,濟遠兩兵艦利病書》中所載:「其穹甲低水四尺,浮力無幾,隔堵水久,欹側難免,斯時炮勢成上重,駕駛為難,危險特甚」。「其失如機艙逼窄,絕無空隙,隻身側行,尚慮誤觸,暑月炎燠,臨戰倉皇」。(但是這也不能怪德國人,當時德國完全不懂如何建造穹甲巡洋艦,完全是摸索著來,能建成已屬不易。)另外比較突出的是經遠和來遠二艦,作為世界上第一型裝甲巡洋艦,從未有國家建造過,所以德國從未有過設計和建造裝甲巡洋艦的經驗,德國人當時拋出這樣一個方案,又是想做試驗沒跑了。根據陳悅先生所著北洋海軍艦船志中所寫,經遠級的鐵甲堡設計位置過低,很難保護水線以上的艦體,滿載時則更難,而且鐵甲堡由三段裝甲拼接而成,一旦接縫處中彈,後果不堪設想。因此經遠級所用的窄而厚的鐵甲堡存在諸多問題。還有致遠級,本來側面耳台要再增設兩座,但是最後因為噸位和資金的限制而放棄,如果當時增設這兩座耳台和副炮,致遠級的戰鬥力又可以上一個檔次。

其十,水兵訓練差,選將任人唯親。

水兵訓練水平和戰術水平。其實原來的北洋水師水兵訓練水平並不低,但是自從琅威理被趕走之後,就大不如從前了。而且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乃陸軍出身,完全不懂海戰,由此產生的問題可想而知。


這個問題太大了,可以當作研究生、博士生的研究課題。上到大清國決策層,下到艦隊作戰指揮,國家決策、軍事決策、軍費、後勤、人事、指揮等等都有問題。例如大清是否準備傾盡國力與日本大決戰?吉野艦本來是大清國訂購當時非常先進的戰艦,但是後來軍費不足,只能不要了。而日本發起全國募捐 ,籌措軍費買下本該是北洋水師的,裝備先進速射炮的快速巡洋艦。北洋艦隊的艦長大多是有過外國留學經歷的優秀人才,而艦隊司令只是李中堂的心福,基本上不懂海軍作戰……。


推薦閱讀:

觀察歷史元素在遊戲中的運用:細節、沙盤、雙軌制……
簡明烏克蘭史(三)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三節
盤庚遷都,是商朝的一個轉折點,並且也創造出青銅文化!
三十四——聯邦軍的機動戰士都是怪物嗎
17位國寶級歷史大家,聯手寫了部中國通史,好看到根本停不下來

TAG:世界 | 歷史 | 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