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醫科大學或財經大學實力很強,排名卻很落後?
謝謝邀請。我認為這個問題主要是大學排行榜的標準和權重所致。
哪些實力很強的醫科大學或財經大學被低估
舉例來說,武書連大學2017排名,南京醫科大學69,首都醫科大學70,中國醫科大學100,中央財經政法大學82,上海財經大學92;教育部2016年大學排名,北京協和醫學院45,第三軍醫大學70,上海財經大學64,中南財經政法大學76。
當然,被低估的不止醫科大學、財經大學,其他專業類(師範類、語言類、政法類等)都容易被低估。
- 大學排行榜的標準都有哪些
大學排名只是一個數據統計的問題。眾多的排名機構或者版單都是根據自身制定的評價體系搜集不同標準的數據,然後賦予每個指標適當的權重進行統計。因此,標準和權重才是決定性的。
眾所周知,中國的高校數據並非全部公開的,比較難獲得,很多機構往往避重就輕,選擇容易獲取的數據。所以那些愛搞「面子工程」的高校更佔便宜。
評價科研活動時,很多機構會將學術資料庫收錄的論文數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像「被SCIE和SSCI收錄的論文數量」或「「Scopus資料庫收錄的論文數」。但這些資料庫中的論文質量良莠不齊,總數其實說服力不大。而且考慮到文理不同的研究特點,很多人文學科專業的產量並沒有理工科多,從這一維度上看,理工類高校在排名中可能佔據更大優勢。
核心問題是權重
國內的評價機構雖然大多都會展示出評價體系,但並不會解釋這種的原因,到底孰輕孰重主觀性太強。
例如「中國校友會網」評價體系中包含媒體影響力、國際影響力兩個指標,而這兩個指標與城市的影響力、對外宣傳力度高度相關,是否背離了初衷?
而像學術科研經費、校際或校企聯合項目、畢業生薪酬等,也與地理位置高度相關,如果配以很好的權重,無疑讓內地的高校吃啞巴虧。
所以,對於高考考生而言,分數線才是硬道理。對於企業而來,211,985以及目前的雙一流,還是主要的參照標準。
謝邀。
我們先來看一下大學排名是怎麼來的。大學排名是根據各項科學研究和教學標準,以英文發表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針對相關大學在數據、報告、成就、聲望等方面進行數量化評鑒,再通過加權後形成的排序。
世界上有很多機構都有不同的大學排名,我國也有很多不一樣的排名。排名的目的是評估高等教育投入、過程與產出質量的方式之一,但不能是唯一用來評價高等教育實力的方式。我國大學的排名更多的是以學校的綜合實力為主要指標來衡量的,比如武書連大學排行榜,中國校友會排行榜,武大排行榜等。
醫科大學和財經大學儘管在自己特色學科上實力強勁,甚至處於領先位置,但綜合實力依然不如綜合類大學,所以在排名上肯定比不過綜合類大學。特別是很多大學擴招、合併之後,總體實力增強很多,比如吉林大學。不過,不用過多考慮大學排名這個問題,大學排名都是非官方的排名,政府機構從來沒有進行過這樣的排名,而且有些排名的可信度不高,甚至還被質疑。比如;09年,有媒體質疑成都理工大學在04、06兩年邀請武書連做講座,並給予其數萬元錢。後在武書連所在課題組發布的《中國大學排行榜》中使該校名次提升20餘位。還有人質疑中國校友會排行榜課題組發布的《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用金錢衡量大學價值,質疑部分大學金錢至上、急功近利的現狀。這樣的負面評論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大學排名也有好的一些影響,比如該所大學排名如果靠前,就能得到更多的關注,也會有更多的慈善機構的捐款。但是家長不能簡單的根據這個排名來選擇大學。如果以上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了解更多知識。
不是低估問題,是大學評估指標體系問題,一個單科性大學,如何與那些含了理,工,文,醫,農,財,管等的超級大學相比?如以學科而非全校來評價,那單科為主的大學不會吃虧。舉例:北醫併入北大,上醫併入復旦,本就是醫科強校,再併入北大復旦,許多指標豈不更增分?
行業的熱門,畢業後職業的穩定性,收入高低是選擇專業的主要因素,商科和醫科比較符合這些要求,因此錄取分數高不奇怪,至於985的評選,主要是綜合性和理工類優勢比較大,商科和醫科類大學專業性很強,綜合就不行了,至於211對綜合性要求沒那麼高,商科和醫科類的大學就有不少入選了,但211很多照顧性的大學入選,這並不令人信服,因此,會出現很多211的分數和商科醫科名校比,差距不小的現象。
主要原因是學科少,規模少。
不過看排名沒啥意義,你看錄取分數就知道這個學校在學生和社會上的地位了。比如上海財經大學也許大學排名不會特靠前,但是錄取分數肯定比很多985都高。
感謝邀請。個人認為以上都是專業性很強的學校,而排名靠前的往往是綜合實力強的學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