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硬芯穿甲彈綜合講哪個更強力?


肯定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更強一些。它們之間的關係可這樣形容,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是脫殼穿甲彈的升級版,而脫殼穿甲彈又是硬芯穿甲彈的升級版。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這幾種彈。

硬芯穿甲彈結構圖

硬芯穿甲彈,是為了擊穿更厚的裝甲而研製的彈種。當時要提高炮彈的動能,就必須製造更大的炮彈,更大的炮彈就需要用更大的大炮來使用,但是加大尺寸並不是唯一的方法。所以設計人員就在彈頭的材質上進行了改動。

硬芯穿甲彈使用了比鋼鐵更堅硬的材料,製成了直徑較小的彈芯,彈芯外包裹一層輕金屬以保持炮彈口徑不變。擊中目標時,外層輕金屬彈托留在裝甲外,內部彈芯繼續前進穿透裝甲。由於整體質量比全口徑彈輕,硬芯穿甲彈在動能相同的情況下具有更高的速度,能讓小口徑火炮也能擊穿厚重的裝甲。但是其缺點在於,由於質量較小,硬芯穿甲彈的動能會隨速度降低迅速衰減,外層的彈托也會增加橫截面積和空氣阻力,導致有效射程變短,在遠距離難以命中目標,並且很容易跳彈。二戰末期,硬芯穿甲彈逐漸被脫殼穿甲彈取代。

脫殼穿甲彈彈頭

脫殼穿甲彈,是硬芯提升穿甲彈的改良型。脫殼穿甲彈將與目標接觸的彈頭直徑縮小,外面以較輕的材質作成套筒包覆,在外觀上,與普通穿甲彈接近,直徑也相同,能夠繼續使用原有的火炮。

在發射之後,炮彈離開炮管,因為壓力的關係,外層的套筒會迅速與中間的小直徑彈頭分離,只剩下中央的部分繼續前進。這也就是脫殼的意思。

脫殼穿甲彈的好處是,可以使用較大口徑的火炮,利用較多的裝葯提供的能量,集中在比傳統穿甲彈小的彈頭上,提高整體的穿甲能力,同時減少飛行過程中能量的耗損。但脫殼穿甲彈採用自轉來克服章動效應,其長徑比不得大於7:1,否則自轉無法提供足夠的穩定性,因此該彈主要被二戰末期至冷戰前期的坦克使用,後來被穩定尾翼脫殼穿甲彈所取代。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其彈體與脫殼穿甲彈類似,彈芯多由複雜的合金或陶瓷製造,擁有極高的硬度。與脫殼穿甲彈最大的差別就是,翼穩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尾部擁有尾翼,其作用是在射擊後,保證彈芯在空中飛行的姿態能夠與射擊拋物線形成一條直線,不讓彈芯在空中翻滾。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缺點是,尾翼會增加風阻,減少動能,易受側風影響,降低命中率。早期的長徑比較小,大多在15:1左右,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長徑比已經在25:1左右,彈芯的質量增加了,動能等方面也顯著的提高。目前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彈芯材質大多採用合金鋼,碳化鎢,貧鈾。


硬芯穿甲彈可以說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先驅,這種彈藥在二戰時期就有使用,主要作用是擊穿那些普通穿甲彈無法擊穿的裝甲。但是因為沒有裝葯的原因,硬芯穿甲彈的後效不好,只有在擊穿裝甲的時候帶起的裝甲碎片才能對車內成員造成殺傷,當然,如果有個倒霉成員坐在硬芯穿甲彈的飛行路線上面就得另當別論了。這樣的成員非常有可能被飛行中的硬芯穿甲彈殺傷。

但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不一樣,這種彈藥雖然也依賴裝甲碎屑進行殺傷,但是這種彈藥的彈體要遠遠大於硬芯穿甲彈,所以這彈芯可以在坦克內部碎裂翻滾,攜帶著巨大的動能去殺傷坦克車內的成員,無異於在坦克內部投擲了一枚威力巨大的高爆手雷,這樣的殺傷後效是硬芯穿甲彈無法比擬的,也是現代社會其他彈種無法比擬的(已經式微的碎甲彈不算)。

而且硬芯穿甲彈的穿深一般不會超過300毫米,因為直到以色列服役了M111型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北約才擁有了150/60°穿深的炮彈,在此之前北約只能恐懼的看著蘇聯的裝甲洪流。但是到了現在原先的硬芯穿甲彈早已不見蹤影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穿深早已超過了2000米700毫米這樣的穿深是硬芯穿甲彈望塵莫及的。

所以無論是穿甲能力還是後效威力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都要超過硬芯穿甲彈很多,兩者相比而言一定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性能更好,綜合能力更強。硬芯穿甲彈這種早就被人類拋棄的彈種是不能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相比擬的。


推薦閱讀:

TAG:每日防務熱點 | 軍事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