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是什麼意思?
春節臨近,人們紛紛購置年貨,整理行裝踏上返鄉之路,回歸生你養你魂牽夢繞的故鄉,與家人團聚共度傳統佳節。我們都希望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但節日期間有許多風俗禁忌您知道嗎?比如這「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究竟指的是什麼內容呢?今天春秋就和網友們聊聊這個話題。
記得小時候,也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光景吧,每年的正月里特喜歡到親戚家拜年。那個時代的人應該都清楚,當時大家真的都很窮的,物質匱乏,平常也沒啥油水,而過年則會狠心奢侈一回,做點好東西犒勞下自己。去親戚家拜年自然能解解饞飽飽口福,再一個就是可以有點平常難得一見的「壓歲錢」呢,雖說只有二元或五元的樣子,但在當時已經是一筆巨款了呢!娘每年都不允許我們初七去,而親戚家則不准我們初八這天回家,說什麼「七不出門,八不歸家」。至於為什麼,由於他們沒啥文化也說不清楚,只說是祖輩流傳的規矩,不照著辦會招惹事非。當時小呀也沒深究,反正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唄,終歸是為我們好呢,呵呵,想想年少的我是多麼單純??????
話說古時作為一家之主的當家人出門前,必先將家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必需品備足,以防外出耽擱,時間久了家中生活沒有著落,婦孺老弱受飢挨凍,這反映出古代男人是多麼的有擔當,富於責任心,對家庭又是何等的重視!
「八不歸家」中「八」確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古代人生八德。古人是以孔夫子所倡導的儒家思想所制定的規則作為行為準則的。這八字語出《論語-學而》,是孔子德行教育的全部精髓所在,是儒家倡導的做事為人的根本精神,也是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古人以為,只要在外面做了有悖於上述八字精神的事兒,就無臉回到家鄉面對兄弟姐妹,父老鄉親。雖說現在已經是網路時代,其實這八個字還是具有現實教育意義的,我們不妨來看看八字究竟什麼意思。
(一)孝:孝順之意,「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長輩,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這是為人子的本份。孝順也是有「感恩之心」和慈悲心腸的基礎。
以上就是春秋為網友們所作的解答,話是啰嗦些,無非是想喚醒一些夢中人,古人云「人若無恥,無異禽獸」,既然生而為人,真的不該忘了老祖宗警言,過禽獸不如的日子。
〈網圖,侵刪〉
「七不出,八不歸」的禁忌一般來說,有兩種說法
一、七不出,八不歸」的禁忌,是源於舊時的商人.古人經商,沒有便利的交通工具,也不能朝出晚歸;並且行程不便,出去一回十天半月是常態.商人家庭觀念較重.不能為了錢而毀了家,因此就有了「七不出,八不歸」
二 .古代道德觀念"七不出門,八不回家,指的是出門前有七件事情,柴,米,油,鹽,醬,醋,茶",
以前男人是一家之主,如果要出門的話首先要安排好家裡的基本生活,把老婆孩子的吃的問題解決了,這樣你才可以出門。
八不回家,是說你出門在外有八件事必須做好,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來的古話特別多,對生活習慣的講究也特別多。
臨近年關,出行的人越來越多,出行的說法也被人們提及了。很多人把「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意思誤解為初七不出門,初八不回家,更有人把二十七和二十八都算了進去,其實這是一個對古人的話錯誤的理解。
七不出門就是指出門之前有七件事沒有做好就不能出門,這七件事情就是家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其意義是,在家裡的事情辦妥之前才能出門。這就叫七不出。
八不歸家是說出門之後,在回家之前有八件事情沒有做好就不要回家,這八件事是忠、孝、悌、信、禮、義、廉、恥。這是古人對做人的八條道德原則,如果你違反了就沒臉回家,這叫八不歸。
這只是某些地區的習俗,類似於三六九從家走一樣。意思就是陰曆縫七的日子不出遠門,縫八的日子出門在外的人別回家,這些東西有沒有科學道理沒有說法。我認為對於這些的態度是,信則有不信則無。如果外出或者返家,早天晚天沒關係,選擇個吉利的日子,也無可厚非,心裡也圖個踏實,特別是家裡老人少些擔心。當然時間緊急,就顧不了那麼多了,只要謹慎行事,處處多注意些,同樣可以順利安全。
推薦閱讀:
※大家都學過賈誼的《過秦論》,但是賈誼究竟是志大才疏,還是鬱郁不得志?
※唐朝的科舉真的能夠公平的選出人才么?
※上聯:新月如鉤,鉤一縷相思,思歸故里,下聯怎麼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