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大眾主食有哪些?
古代人的主食種類。大致可以分為六類。
飯類
飯的烹飪,以甑和甗的使用為前提。用穀米製作的飯,最早是採取蒸煮的製法。東漢王充《論衡·量知》中記述:「谷之始熟曰粟,舂之於臼,簸其秕糠,蒸之於甑,爨之以火,成熟為飯,可以干食。」後來的燉飯、撈飯則是在蒸飯基礎上的演進。其它還有大米飯、小米飯、高粱飯、玉米飯、黃米飯、豆飯、麥飯等。
粥類
在甑、甗發明之前各種食物共煮一器的粥並不是單純的穀物流質,而是各式食物的混合。隨著甑、甗的廣泛使用和主副食分烹成為習慣,才有了僅以穀米作為原料的粥。早在夏商周時期就有以粥養生的制度,故粥又有「長壽羹」的別稱。清代黃雲鵠所著《粥譜》一書系統介紹了葯粥療法,書中記載了247個粥方,是記載粥方最多的資料。從漢初到清末,有關記載葯粥應用的著作已有近300部,逐步形成了葯粥療法的應用體系。尤其災荒時期,粥更是因為容易飽腹且節省原料成為了勞苦大眾的「救命羹」。「忙時吃干,閑時喝粥」,在生產力不發達、糧食資源匱乏的過去,粥在大眾生活中幾乎是日常必備飲食。
粉食類
漢代以前,尚沒有麵條的名稱,只有湯餅的稱謂。漢魏之後,麵條才成為了大眾肴饌的組成部分。湯煮類的粉食樣式主要有:麵糊糊、麵疙瘩、面穗、麵條、餛飩、餃子等,這些食品在漢代就已經為當時的百姓所食用。
籠蒸類
傳統的大眾籠蒸類食品有饅頭、花捲、包子、窩窩頭、燒賣、蒸餅以及各種糕。蒸食品主要原料通常是小麥粉,有酵與不酵、有餡無餡等具體區別。漢代時,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酒酵,酸漿酵,老面酵等多種麵粉發酵方法。崔寔《四民月令》:「寒食,以面為蒸餅樣,團棗附之,名曰棗糕。」大約五個多世紀以來曾長時間作為中國大眾主要食品之一的玉米面「窩窩頭」,是玉米引進以後給中國人主食品種結構帶來重要變化的食物品種。
焙炒類
焙即用微火烘烤。糗和燒餅是古代大眾焙炒類食品的代表。糗,是炒熟的米、麥等穀物,類似現在的炒米、炒豆、炒玉米。《孟子·盡心》下:「舜之飯糗茹草,若將終身焉,」糗在古史傳說時期就已經出現。糗便於攜帶,無火也可食用,所以常用作行路的乾糧。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的焙烤食品是「胡餅」,胡餅即燒餅,因其上撒胡麻故名。燒餅,因其入爐焙烤而成又稱為「爐餅」。普通百姓偶爾製作和食用的餅,一般是干餅、發麵餅、光燒餅、蔥油餅等。
油瀹類
油瀹類食品的出現以金屬烹具的出現為前提。這類食品因為耗油多,在一般百姓家是很少製作的,它們多是在商鋪中售賣,主要品種有油條、油餅、麻花、套環、炸糕等。
Cola
推薦閱讀:
※烏鎮小吃攻略,大概價格是多少?
※花甲米線花甲粉絲和錫紙花甲的區別【圖解】
※好吃又實惠的香菇醬有哪些?
※如何蒸饅頭?
※#暖暖的胃道#紅燒肉的美味做法是什麼?怎麼做肥而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