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F-14戰機和F-18戰機哪一個更先進?誰更厲害?


打敗雄貓的不是大黃蜂,是歲月......

F14和F/A-18是美國航母艦載機的絕代雙驕,性能先進、威力強大。如果比較起來,作為重型戰機的F14平台性能更加出色,無論在機動性能、載荷航程性能上都好於中型機F/A-18。但是論及技術先進性,F/A-18更勝一籌,因為F/A-18畢竟比F14晚了10年誕生。F14雖然是三代機的鼻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末的技術水平,電傳操縱、靜不穩定布局、綜合航電系統、邊條增升等一系列三代機典型的技術手段並未採用。而F/A-18是一款貨真價實的三代機,上述先進技術手段一項不落,而且在機體結構、可靠性、可維護性等方面更是遠勝F14。而且到了F/A-18E/F「超級大黃蜂」這個型號,已經是性能更加先進的三代半戰機了。

可以這樣說:F-14的平台性能指標更高,但是F/A-18技術水平更先進。作戰能力各有優劣,F14空戰能力更好一些,F/A-18系列對地打擊能力更強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們先說F-14。

F-14是美國於上個世紀70年代研發的雙發重型艦載戰鬥機,其主要任務是攔截攜帶反艦導彈進行飽和攻擊的蘇聯轟炸機群。而F-14的任務就是在E-2預警機的引導下,在蘇聯轟炸機攜帶的反艦導彈射程外攔截它們,所以F-14把截擊作戰性能放在第一位。為了達到這個目標,F-14有兩個撒手鐧:

1、為了兼具艦載起降性能和高速攔截性能,F-14使用了當時時髦的變後掠翼技術。外段機翼可以在機載計算機的控制下根據不同速度變換成最合適的角度。在起降階段F-14機翼後掠角變小,展弦比增大,獲得更好的升力性能;在高速飛行時,F-14機翼後掠角變大,以降低飛行阻力。

非常珍貴的照片,展示了F-14後掠翼不同的狀態。同時這種怪異的「敬禮」姿態也展示了F-14不錯的飛控性能。

2、武器系統上,採用了AWG9雷達+AIM54「不死鳥」導彈的組合。功率強大的AWG-9雷達對轟炸機目標的探測距離超過300公里,而AIM54不死鳥導彈的最大射程超過180公里。

在AWG9雷達的控制下,F-14可以同時用6枚AIM54攻擊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下的6個目標,這種截擊能力前無來者,直到40年後由F22+AIM120D才超過。

除了吊炸天的截擊性能,使用由機載電腦自動控制後掠角度的後掠翼布局使得F-14在各種速度、高度下都有良好的飛行性能。上圖是美國海軍的一位老鳥駕駛F-14鎖定一架F-15的照相槍的照片,注意看,是在機炮模式下直接瞄準了F-15的座艙。雖然只憑一副照片不能斷定F-14一定強於F-15,但是這樣的GUN KILL可以讓貓黨吹一輩子。

F-14雖然是那個年代最強的艦載戰鬥機,但是在美國海軍手裡並沒有值得一提的戰績,反倒是在美國人的死對頭---伊朗空軍手中大放光芒。在兩伊戰爭中,伊朗的F-14是空中主宰,擊落了數十架伊拉克戰機,包括米格25,其中有相當的戰果是由「不死鳥」導彈獲得。

雄貓以超強的空戰能力獨步海空,但是蘇聯解體後,美國航母面臨的巨大壓力一夜之間就無影無蹤了。F-14空有一身武藝,到頭來卻成了屠龍之技。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由海制陸」的戰略中,F-14不得不進行改進,提高對地打擊能力。

F-14D「炸彈貓」是F-14最後一個型號,通過改進火控、加裝瞄準吊艙而具備了使用精確彈藥打擊地面目標的能力。F-14D最後的日子裡就是在阿富汗、伊拉克轟炸恐怖分子中度過。實事求是的說,由於變後掠翼的外翼段無法設置掛點,F-14執行對地打擊任務並不合適。

說完雄貓,我們再說說大黃蜂。F/A-18是美國海軍上個世紀80年代研發的多用途戰鬥機,兼具對空和對地(海),這從它的編號就能看出:F是FIGHTER的首字母,代表戰鬥機,而A是ATTACK的首字母,攻擊機的意思。正是因為它藝多不壓身,在F-14和A-6退役之後,它一統美國航母的甲板。

F/A-18的前身是與YF-16競爭美國空軍輕型戰鬥機項目中失敗的YF-17。雖然沒拿下空軍的項目,但是美國海軍看重了其雙發布局安全性能高的特點,而且多用途潛力比較好。大黃蜂採用展弦比較大的平直翼型+大邊條翼的組合,這樣的布局有兩個好處:

1、升阻比高,載荷航程性能好,而且較長的機翼更方便設置掛點;

2、低速狀態時氣動性能好,這有利於提高著艦性能,而額外的好處就是大黃蜂的格鬥能力可以與狗斗之王F-16媲美。

但是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大黃蜂這樣的氣動布局也有很大的局限,那就是高速性能差,F/A-18在掛載了較多的彈藥後飛到超音速都費勁。

大黃蜂如果真這樣掛,連飛到超音速都費勁。為了把掛點之間的氣動干擾降到最低,大黃蜂的掛點設置向外傾斜,有點外八字的意思,進一步增加了飛行阻力。

從性能上來說,大黃蜂真正超過雄貓的地方就是對地打擊能力,這既是因為大黃蜂的火控系統的支持,也是因為更好的掛載條件和低空低速性能。

雖然只是中型機,但是這樣的掛載能力比F14還要強。美國海軍在大黃蜂的基礎上,擴大機體、改進航電、採用加萊特進氣道和面積更大的哥特式邊條,研發了超級大黃蜂,多用途性能進一步增強。在超級大黃蜂的基礎上有研發了「咆哮者」電子戰飛機。憑藉均衡和全面的性能,在F-14和A-6退役後,大黃蜂家族接管了美國航母甲板。

所以,綜合來看,雄貓的空戰性能更強,而大黃蜂的多用途能力更好。

雄貓於2006年退役後,不但軍迷一片惋惜,就連美國海軍的某些飛行員也抱怨,飛慣了威猛的雄貓,這些飛行員對大黃蜂這樣的「樣樣通、樣樣松」的多用途戰機有些瞧不上,甚至給它起了一個綽號:塑料蟲。

客觀上說,作為重型機的雄貓在平台性能上確實遠遠好於大黃蜂。但是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雄貓就被大黃蜂拍在了沙灘上。雄貓被大黃蜂取代的真正原因還僅僅是性能上的差異,更主要的原因是:錢!

雄貓從來就不是一種好伺候的飛機,可靠性很差。無論是先進的AWG-9雷達還是複雜的變後掠翼結構,使得F-14在擁有強大性能的同時,也成了維護人員的噩夢。在F-14的服役生涯中,因故障墜毀的雄貓佔總生產量的比例接近20%。

筆者有時候真的很佩服伊朗,在遭受封鎖的艱苦的條件下還能讓40多歲的老雄貓翱翔藍天。

而大黃蜂在研製之初就把可靠性放在了第一位。在研製過程中全面採用了最新的美國軍標,可靠性高、維護簡單,對地勤人員相當友好,是世界上可靠性最高的三代機。在21世紀初,F-14的維護量是F/A-18的9倍。在冷戰後威脅驟減、軍費大幅下降的日子裡,美國海軍的選擇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美國海軍也不是沒動過給雄貓找個正經接班人的心思,方案之一就是變後掠翼版的F22。當然,還是因為作戰環境和費用的權衡下砍掉了。最後的結果就是與空軍、海軍陸戰隊一起用飛行性能平平的F-35。

無論如何,對於很多軍迷來說,F-14時代的遠去還是有點可惜,大黃蜂各方面給人的感覺就是有點「面」,而臃腫的死胖子F-35就更不要提了。這兩者都很難撐起雄貓接班人的名號。

作為一個鐵杆貓黨,筆者永遠喜歡F-14。


分享專業知識,奉獻原創精品,我是兵說,歡迎關注。

F-14戰機一直以其俊美的外形和高效的戰鬥截擊能力聞名於世,它的代號叫「雄貓」,很容易讓人想到熊貓。其實這不是音譯的問題,而是單詞翻譯的結果。愛好F14戰機的人非常多,即使在戰機已退役十幾年的今天,全世界範圍內還有大量的愛好者。因為F14這款飛機做成模型後,確實太美型,是史上少見的高顏值飛機。

然而就是這樣一款傑出的產品,最終也被F18大黃蜂取代了。很明顯,大蟲子不如雄貓大,不如雄貓美。但從美國海軍不斷變更的需求來看,大黃蜂取代雄貓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首先要明確,F14雄貓絕對是一款高端飛機,它並非是因為性能全面落後而退役。如果雄貓沒有退役,把它放到今天的戰場上,它依然能發揮很大作用。它的退休主要是三個因素,第一是年限到了,大概用了30年,美國方面放棄為它延壽。第二是對手沒了,那個曾經強大的蘇聯不在了。第三是美國海軍改變戰術了,過去追求海上稱霸,現在發展「從海到陸」戰略。接下來具體分析。

F14戰機採用了後掠翼設計,僅這一點,就比F18好很多,它的高速性能勝過F18大黃蜂。可以截擊對方的轟炸機,以及掛載反艦武器的戰機,攔截效率很高,具備不俗的空戰性能。F18的截擊能力不如F14,但它通用性更好,能掛的導彈種類很豐富。F14的後掠翼技術很高端,但維護成本也是驚人的高。所以基本服役期30年一到,美國就不再翻新它,開始逐步退休。

蘇聯的解體,讓美國海軍重新思考海上戰略,他們覺得F14這種高端重型艦載機已經失去了它的最佳作戰環境。試問,上個世紀,除了蘇聯,還有誰能大規模的出動戰略轟炸機去進攻對手,並使用機載反艦導彈來打擊海上目標。所以美國覺得F14似乎不太適應新形勢了。它只能掛載不死鳥導彈,對地打擊能力很一般。升級版的F-14D在對地攻擊上也不能讓人滿意。

F18大黃蜂則不同,它既能攜帶AIM-120這種高能中程空空彈,還能攜帶各種對地對海攻擊彈藥,維護起來也沒那麼麻煩。此時少了蘇聯這麼一個強大對手後,美國開始擴大全球部署,走從海到陸的攻擊模式。F18可以完美勝任,F14則不太行,F18最終完全取代了F14(兩者長期並存)。進入21世紀後沒幾年,F14戰機就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告別了30多年的藍天生涯。

這兩款飛機總體來講,F14在截擊性能上勝過F18,氣動效率也高。F18在全能性上勝過F14,能滿足海軍的多種需求。性價比方面,F18更好。技術創新方面,F14更有價值。可以說是各有千秋吧,但總體來看,F18的升級潛力更大些,後發優勢明顯,F18還是略勝一籌。


這兩款戰機的比較還是一個挺複雜的事情,咱們先從F14談起:

現在經常有人說世界第一的空軍是美國空軍,世界第二的空軍是美國海軍。但是,這句話拿到30年前可不能這麼說。30年前世界第一的空軍是美國海軍,美國空軍只能排世界第二。美國海軍能排世界第一,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有F14雄貓。當年駕駛F14的美國海軍在演習中,把駕駛F15的美國空軍打的找不到北。

F14於1967年開始研製,當時正是冷戰時期。為了奪取優勢,F14的設計思路就是不計成本,追求最強效果。要求能完全壓制蘇聯的戰機。所以F14是一款豪華頂配的戰機,一切都要最好的。

在這種思路誕生下的F14戰鬥力那是杠杠滴,是那個時代的王。加上壯志凌雲的加持,讓它成了一代神機。

但隨著F14的服役,弊端也開始顯現:太貴了。財大氣粗的美國海軍也有點吃不消,於是開始研究省錢。省錢的思路就是空戰這類的高端業務由F14來干。然後再開發一款便宜的戰機去干一些低端的活,譬如對地攻擊。

於是在這種思路下,美國又研製了F18。

1980年第一架生產型的F18下線,這比F14的生產型下線晚了8年的時間。雖然晚8年,但F18本身出發點就是為了省錢,性能有很大的縮水,採用的是中型機身。它只能負責去打地面目標,空戰能力和F14沒法比。而F14最後的升級D型,那是在1988年,比F18的誕生也晚了8年。

實際上這個時期的F18隻是一架攻擊機,空戰能力是贈品。講先進性,F14B要比它強,F14D強的就更多了。

但是,後來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導致美國海軍失去了對手。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再按照F14這種不計成本的思路發展,明顯是不划算的。是時候考慮性價比了。所以後來美國海軍不再極致的追求性能,而美國空軍也裝備了F22,這才讓美國空軍奪得了世界第一的頭銜。

在空戰壓力消失的情況下,美國海軍直接淘汰了龐大而複雜的F14。把原來的F18整體放大,技術進行升級,於1995年12月,誕生了超級大黃蜂。這時候的F18在理論上就比F14要先進了。

但這個時候F18的先進也得靠綜合得分。空戰恐怕還是半斤八兩,但F18對地攻擊的活F14D幹不了。

F14後來退役,F/A18E/F超級大黃蜂繼續服役並不斷得到升級,2007年的超級大黃蜂已經安上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到這時候,F14那是徹底比不了啦。

2005年,F22形成戰鬥力,1995年超級大黃蜂誕生。在這以前,F14是天空的霸主,同時代的戰機都是弟弟,包括F18的早期版本,F15、F16。F14後來退役,F18繼續升級,這才讓F14跌下了王座。

現在F14屬於被打斷了腿,退出江湖的老大,叼根牙籤靠門口,看著這些後輩,然後用鼻子在那哼,哼,哼......要不是......老子當年......


雄貓 VS 超級大黃蜂,兩者的比較一直是軍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2006年F14D雄貓的退役讓很多的軍迷都非常的不甘,這麼一款叱詫風雲的傳奇艦載機,而且更為難得是還有這麼高顏值,而且戰機性能上明明還能技壓群雄,為什麼就被一款毫不起眼的F/A-18給擠兌退役了呢?而且大黃蜂從80年服役以來,26年間在美國航母甲板上一直不都是以F14的小弟形象出現的嗎?怎麼小弟一下子就霸佔了美國航母甲板,將曾經的大哥給擠兌退役了呢?

F/A-18E/F超級大黃蜂能夠成功將F-14D趕下甲板,有其服役26年不斷的蛻變完善,一直到F/A-18E/F超級大黃蜂的出現,與之前的大黃蜂相比,超級大黃蜂外型上像一個F18的放大版本,但是內在卻是進行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換裝兩台更大的發動機,在之前的版本上推力增大了1/4左右,在動力和外形結構上進行了大的優化,內部的航電系統也進行了全面升級,這時候的超級大黃蜂在空戰能力上組合為AN/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阿姆拉姆AIM120空空導彈+響尾蛇近距格鬥彈組合也是相當的出色,雖然與F14的AWG-9雷達+不死鳥AIM-54的空戰王牌組合在攻擊距離上仍有一定的劣勢,但是蘇聯的解體讓F14的對手也就沒有了,一款沒有對手的武器當然也就沒有存在意義了。

而F-14被淘汰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空戰能力強悍但是其作戰任務單一,而美國作戰思想已經開始轉變,而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F/A-18展現出強大的多功能性,從艦隊防空,到編隊護航,再到地面支援,大黃蜂充分的展現出了他的多面手能力,而且F14雄貓的單機價格更是達到一億多一架,遠遠高於超級大黃蜂,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了。

雄貓被淘汰讓很多軍迷想不通,因為F14的性能並不比F18差,而且1980年F/A-18大黃蜂最初上美國航母甲板的時候,那還只能擔任F14的配角,而且被冠以了一個「塑料蟲」的稱號,而且在這個看臉的時代,超級大黃蜂的顏值上可是被雄貓甩了幾條街這麼遠,但是經過了漫長的26年時間,「塑料蟲」一下子變成了「超級蟲」,完成了一次超級逆襲之路,一舉牢牢的霸佔美國的航母甲板呢?為什麼美國就不能將優秀的F14進行全面的升級改造,也讓他成為一個多面手呢?很多軍迷們不甘啊!

軍迷不甘的還有與F14同時代的空軍三代機F15至今仍然是美國空軍主力,而F14已經退役十多年了,貓粉們想想更是一把辛酸淚!


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先進性和戰鬥力。一般來說先進的戰鬥機戰鬥力應該更強,也就是更厲害。但是這並不是絕對的,也有先進的戰鬥機戰鬥力發揮不出來的實例。更不能說因為重型戰鬥機的戰鬥力就比輕型戰鬥機的戰鬥機更強。

比如二戰末期德國的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Me 263,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但是實際戰鬥力並不能對盟軍的P-51野馬戰鬥機形成優勢,反倒被野馬擊落了很多架。

米格-21是不到10噸的輕型戰鬥機,F-105是超過20噸的重型戰鬥機,在空戰中F-105全面居於劣勢。英國閃電、蘇聯米格-23也是重型戰鬥機,但是並不能對輕型戰鬥機形成優勢。二代機中也只有F-4一種性能比較優秀,比較全面。這也許是美國海軍戰鬥機對美國戰鬥機貢獻的巧合在延續。當年就是海軍艦載機FJ被空軍相中,並改為後掠翼,成為一代名機F-86。十年後空軍又相中了海軍的F4H。與F-86同時代的重型戰鬥機都不如輕型戰鬥機F-86 。決定F-4成為最好的第二代戰鬥機的不是重量,而是技術,特別是發動機技術的進步。允許戰鬥機有更大的重量,而不至於損害空戰性能。增加重量只能允許飛機增載入重,即增加航程和載彈量,並不能提高性能。F-4的性能提高依靠的是導彈和高性能發動機。第三代戰鬥機更是如此。如果重量大性能就好,戰鬥力就強,那麼人們就會設計三發動機的戰鬥機。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發電機技術還沒有提高到那個水平,設計可以用三台發動機的更重的戰鬥機。如果發動機推重比提高到15以上,也許就會出現重量40噸,不加力推力40噸的三發戰鬥機。

現在回到F-14和F-18。在火控雷達和機載導彈上,F-14優於F-18。在發動機上,F-18的F404優於F-14的TF30 。航電上,F-18優於F-14 。至於可變後掠翼是否先進,不能簡單下結論。可變後掠翼是一種新技術,但不能說是先進技術。因為如果是先進技術,會被廣泛採用。就像F-16的電傳操縱系統,現在已經得到廣泛採用。而變後掠翼早已被棄之不用。所以說可變後掠翼只是「看起來很先進」。

因此在技術上,F-18總體上是比F-14先進的。

關於戰鬥力誰厲害。由於二者不是重合度很高的同一種戰鬥力,在性能上有側重點。F-14是作為航母特混艦隊保護者設計的,安裝遠程火控雷達和遠程攔截導彈。AIM-54不死鳥在制導系統中採用近似最優控制和慣性-主動雷達尋的複合制導,命中精度很高。而F-18的麻雀空對空導彈在射程上比不死鳥近。雙方在超視距作戰中,F-14更厲害。F-18採用電傳操縱系統,變彎度機翼,大量的複合材料,機體重量輕,允許過載大,座艙平顯,讓飛行員能更好的掌握空戰形勢。在近距離空戰中優於F-14 。

美國海軍在配置上稱二者為高低搭配。實際上是遠近搭配,任務搭配。


雄貓VS大黃蜂!雄貓作為當年叱吒風雲圈粉無數的第一架三代機,三十多年的縱橫疆場,到頭來卻被大黃蜂全面取代,不免讓一眾貓粉捏一把辛酸淚。

1970年,F-14經過四年的研製最終定型,在這年年底,其首架原型機XF-14A進行了完美地首飛,它全面展開的可變後掠翼如孔雀開屏般艷壓群芳。但在第二次飛行中,主、備用液壓系統同時出現故障,兩名飛行員彈跳逃生,飛機墜毀。

格魯門公司於1969年同美國海軍簽訂條約,在未來的幾年以固定價格成交429架F-14A量產機型。通貨膨脹的壓力不得不由格魯門公司自己負擔,可以說造一架賠一架。

因此,美國海軍啟動了VFAX(艦載戰鬥攻擊機)項目。格魯門公司提交的雄貓簡化型(F-14X)遭到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拒絕,同時由於預算問題,VFAX項目因預算不足而被終止。資金被轉移到另一個新項目NACF(海軍空戰戰鬥機)上,這遭到美海軍眾多軍官反對,認為F-14可以滿足需求,但美國海軍還是堅持了下來。

1975年2月,由諾斯羅普公司與麥道公司合作的配備雙發、擁有多用途發展潛力的YF-17勝出,又經過重新設計後定名為F-18。所以說,當初要不是美國海軍的堅持,八成兒就沒有後來的大黃蜂。

此前,YF-17在ACF(空軍戰鬥機)項目競標中被通用動力的YF-16擊敗。有趣的是,通用動力如果落敗的話,就很有可能拿出與LTV公司合作的YF-16艦載機型拿下NACF項目。

1983年,F-18正式服役,比F-14晚了9年。F--14在經過一系列改進後的1988年,又在雷、航電、導彈掛載等方面進行改進,定名為F-14D「超級雄貓」。2006年,F-14正式退役,從此美軍航母的甲板就成了F/A-18E/F的天下。

雖然很多貓粉還是認為雄貓在空戰等方面還是不輸大黃蜂,但最終還是被拋棄。原因有很多了,首先F-14作為一款劃時代的戰機,空戰方面確實很強。但是很遺憾,在裝備有最新式主動相控陣雷達、先進的光電和電子對抗系統、AIM120導彈的具有超視距作戰能力的F/A-18E/F面前還是被碾壓一籌。

很多貓粉就抱怨了,為什麼不給我家的貓咪換裝雷達呢?其實,F-14最終被淘汰的原因還不只是因為空戰能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其功能單一,僅在空戰方面比較有優勢。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即使是擁有對地攻擊能力的F-14D也顯得力不從心。而且在伊拉克戰爭爆發時美軍還對其進行了兩周的緊急改裝,確實還是比較出色的完成了作戰任務。但是其年老體衰、再加上對陸攻擊能力有限,最終還是逃不過退役的命運。

相比之下大黃蜂就不一樣了,其在一開始時就具備多用途戰機的特徵,隨著進一步的升級換代,在多兵種聯合作戰這樣的時代大趨勢下,無疑會獲得美國的青睞,這也就註定其在當下能夠擁有稱霸海空的機會。


看在哪個時代比,在80年代初F-14和F-18都在甲板上的時候,F-14的打擊能力遠比F-18強大,打得遠掛的多跑得快跑得遠,艦隊防空主力。90年代後2000年,改進過的F-14B、F-14D也還行,增加了對地攻擊能力,新發動機賦予大貓更雄渾可靠的動力,對空依然是霸主,對地可說無遠弗屆。那時候F-18最多就是個打雜跟班的。不過,F-14的機體開始老舊,維護和運行成本節節攀升,海軍開始覺得不順手了。尤其冷戰結束,最大的對手蘇聯轟然倒下,大貓拔劍四顧竟無敵手,它的渾身毛病和臭脾氣就表現的更加突出。反而F-18這種不吭不哈、任勞任怨、什麼都乾的雜役開始入了法眼。

F/A-18可以使用魚叉導彈執行制海任務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曉得了,F-18被改來改去,最終改到E/F超級蟲版本,雜役脫胎換骨開始登堂入室成為主力,一統甲板。很快就把又貴又嬌氣的F-14擠出機隊。這時候從硬體來比較,當然是F-18先進,從雷達到武器系統,F-14就連AIM-120都沒正兒八經掛過。可以說F-14和F-18的差異就像是諾基亞8110和iphone的差距了。當年看上去很美,但也無可奈何花落去。

大黃蜂也有一定製空能力,是加拿大、瑞士、芬蘭這些國家的防空中堅

除去這些笑談,F-18從開始設計的理念上就是比F-14先進。在F-18上艦的年代,美國海軍航母的甲板上有F-14、F-4這樣負責對空的戰鬥機,有A-6遠程重型攻擊機,A-7輕型攻擊機,還有A-5、A-3偵查機。整個甲板熱鬧非凡,不同飛機有不同性能,不同使用條件,不同維護方法,這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也是無奈的做法。包括F-14也是這樣的情況,遠程搜索打擊能力超群,但電子設備異常複雜,成本高昂,發動機也是不爭氣的調和產物。而F-18的理念可以讓海軍眼前一亮。

超級蟲的出現把F-18系列戰力推向新台階,F/A-18G咆哮者據說是美國機隊里第一種「擊落」F-22的戰鬥機

F-18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對空和對地的多功能性,不用進行改裝就既能執行空優任務爭奪制空權,又能披掛指導武器進行對地打擊,一種飛機一專多能,替代A-7、F-4和部分A-6的作戰任務,編號也不只是代表空戰的F,還有對地攻擊的A,這在理念上就比F-14先進。可以想像一下,當年要打擊一個地面目標,除去輔助飛機,要放飛兩種戰鬥機,兩種攻擊機,協調工作相當複雜。自從有了F-18,一種飛機就代替了前述幾種飛機,而且可以依照對方空中威脅大小而在戰鬥機和攻擊機中調整,一波打擊力度大大增加。這對於海軍打擊群的使用靈活性有著巨大提升。

F-18最大的問題還是腿短,到超級蟲系列也沒有完全克服

到後期,各種新式感測器,精確指導攻擊武器,導彈的發展,F-18系列很容易整合進去。而且從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了可維護性和成本問題,使F-18成了海軍的常青樹,到E/F系列戰力有了極大提高。F-14的落後是全面的,也是必然的,這是年代和科技水平決定的,並不是哪個貓迷能阻擋的潮流。


這個問題本身挺有意思的,如果放在過去的話,拿F14去和F18比真的是有點欺負人,在「雄貓」正當年的時候,蟲子也就配給F14打打雜而已。

但如果放在今天那就不同了,F14的航電系統肯定是絕對的落伍了,跟F/A18E/F當然沒發比了,可靠性與維護性也不如F/A18E/F。

但F14真正強於F18的地方還在於平台的總體性能,雖然F18的空重一點也不低,達到了14.4噸,(要知道F15 A的空重才12.7噸),但與龐大的F14相比還是不夠看,尤其是F14可怕的航程和掛載,相對F18真的是完全碾壓級別。

比如F14攜帶常規攻擊裝備;4枚2000磅級激光制導炸彈,2枚「不死鳥」,兩枚AIM-9,675發20毫米航炮彈,外加兩個280加侖副油箱,在不加油的情況下,作戰半徑至少有805公里,或者可以不掛副油箱的情況下,掛載6發不死鳥巡邏。

而F18就不行了,攜帶F14一半的常規攻擊裝備能有600公里的作戰半徑就謝天謝地了。

同時F14可以在不掛副油箱的情況下,掛載6發不死鳥巡邏,而F18在加掛副油箱的情況下,也就能掛2-4發AIM-120而已,兩者的作戰效能差距還是很大的(從這可以看出來航母艦載機重型相對中型艦載機是有巨大效能優勢的)。

同時,不像某些答友所說的F14的低速性能不好,F14在32噸的情況下,關閉發動機的失速速度為127海里每小時,如果是26噸的情況失速速度則僅為115海里每小時,比F35C在30噸重量下的失去速度(162海里每小時)還要低很多。

正因為巨大的平台優勢,讓很多人對F14一直念念不忘,自然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但是沒辦法,F14的設計年代畢竟太早,可變後掠翼本身結構和設備的太複雜,(確切的說所有這種結構的飛機,就沒一個省心的)

而現在的翼身融合、邊條鴨翼等渦流升力設計,放寬靜穩定等新技術的綜合應用,已經可以讓大多數固定翼飛機,都可以實現可變後掠翼的優勢(能夠兼顧低速和高速機動性)

同時,美帝最大的對手前蘇聯又解體了,就連海軍的ANTF計劃都下馬了,格魯曼公司再怎麼魔改也擋不住國會大老爺的屠刀了,自然F14就只能英雄遲暮黯然退場了。

好了,今天的科普就先到這裡吧,最後謝謝大家的閱讀,給您拜個年,祝您新年愉快、闔家幸福!記得點關注呦……


首先來講F14是重型戰機,而F18C/D為中型戰機,大改型F18E/F才是准重型戰機,一般來說重型戰機會更先進一些,但F14已經退役了,在F14服役的時候F18隻是做對地對海攻擊的攻擊任務。

F14是格魯曼公司研製的雙座多用途戰機,主要任務為艦隊防禦,截擊作戰,攻擊和偵查等任務,F14的主要作戰對象為當時的蘇聯紅海軍,面對當時圖22M3的超音速突防能力,F14主要用來攔截當時的蘇聯轟炸機,雖然F14的對地攻擊能力也不錯。

F18是麥道公司研製的雙發多用途戰機,主要用於艦隊護航,對地對海攻擊等,雖然也可以對空作戰,但氣動上限制了F18的格鬥能力。在當時美國海軍F18的作用更多是對地對海攻擊,對空截機和空中格鬥主要由F14完成。

F14的戰力相比要高一點,在對空截機和格鬥上完勝F18,但對地對海攻擊上還是F18更勝利一籌。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戰略由遠洋進攻轉為近海防禦,轟炸機封存的封存,退役的退役,美國海軍在海上沒有了對手。

F14的缺點就暴露出來,價格昂貴,保養廢時廢力,而且不能滿載降落,F18因為優逸的低空性能,良好的維護保養,夠用的多用途能力成為海年的唯一艦載機。沒有最先進,只有最合適的,F18因為各方面綜合能力出眾而留下來,F14雖然先進,但沒有對手而暗然落幕。


比戰機要看子型號的。

其實是F-14更厲害一些,美海軍有一個笑話:說F-14戰鬥機駕駛員換一個燈泡要幾個人,1個不情願的去換,另外9個緬懷之前的燈泡是多麼好。

這個段子其實就是說F-14飛行員將座機換成F-18的。F-18ABCD這幾個型號,在各種作戰指標上其實比F-14要有一段差距,也難怪的事情,畢竟F-18ABCD都是中型戰鬥機,很難在指標上和重型戰鬥機匹敵的。

這就給更換F-18的飛行員帶來了負面情緒。其實不止是F-14飛行員換座機有抱怨,就連A-6、A-7的飛行員在更換F-18的時候也是抱怨連連。

我們回顧一下之前航母上面的景觀:

這是企業號上面的載機,其中包括F-14、A-6、F/A-18、A-7和E-2預警機和S-3海賊反潛機。那個時候的企業號好像就是一個飛機博物館,各種型號的飛機應有盡有。

飛機型號多問題就出在這裡——維護這麼多型號的飛機費用太高。美國雖然軍費第一,可是分攤開來並不是像大家想像的一樣有錢。所以美國海軍就在1990年-2010年這段時間內著重的一個改革任務就是精簡戰鬥機型號提高效率。

在這個時間段內,F-18和F-14都有提出改進計劃,去爭奪美國海軍當年的這一塊大蛋糕。

格魯門當初試飛了一架超級貓,有著和F-22一樣的隱身修形,而波音則提出了F-18的XL版本 F-18E/F。

現在的超級貓基本上都消失了,原因並無意外,這樣修改的F-14價格幾乎是F-14D的兩倍半,美國海軍窮的叮噹響就根本沒錢裝備了。

後來單位造價5400萬美金的F/A-18E/F自然也就因為便宜而獲選了。

說到F/A-18E/F 和F-18本質上來說已經是兩架不同的戰鬥機了,只不過是大部分氣動布局相似罷了,從動力到尺寸到飛控到航電都完全不同。如果用F/A-18E/F對懟F-14C/D那麼F-14的確不佔太多優勢。

劃一個起跑線去看的話,相對客觀的說F-14D比起F-18C/D來說作戰效能高出很多,但問題是目前美國失去了最強大的對手蘇聯,那麼所經歷的戰爭也就基本上是小規模的反恐戰爭了。用不到這麼高效能的戰鬥機。

至於美國海軍現在裝備的F-35戰機也僅僅是對應低級對手所準備的。如果中國或俄羅斯在軍事上繼續崛起,那麼很快我們就可以看到美國會裝備更高等級的戰鬥機上艦隊,到那個時候恐怕super tomcat 就真可能復活了。


推薦閱讀:

Python數據分析下的Numpy模塊(三)
科技觀察—無線模塊—Skyworks—2018年2季度分析
HOW:搭建消費者和生活達人之間的橋樑,做消費領域的知乎
用戶粘性指標分析
首屆教育科技峰會主題揭秘

TAG:科技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