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得江山,為何董卓挾天子失敗呢?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柄雙刃劍:玩好了,招招都是重拳,能把諸侯打蒙圈;玩砸了,沒有任何用處,只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那麼,同樣都是以皇帝名義號令天下,董卓為何會失敗了,曹操為何會成功呢?這個問題要先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政治手段的意思講清楚。

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叫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國時期最早提出這個政治口號的人,是袁紹陣營的沮授和曹操陣營的毛玠。但是,沮授和毛玠也並非是這個這種操控天子以令諸侯的第一批設想者。其實早在春秋時期,管仲輔佐齊桓公時,就干過這種事。當時管仲提出的政治口號叫【尊王攘夷】。也就是把洛陽的周天子供起來,並以周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不服天子的叛逆。

後來宋襄公和晉文公看見這招太好使了,紛紛學習之。這便有了後來的春秋五霸。再到後來的秦末,劉邦也學會了這招。當項羽把義帝殺掉後,劉邦就號召天下諸侯,以為義帝報仇的名義,征討項羽,天下諸侯又是紛紛響應之。

說到這裡,有心之人應該就明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精髓了。

無論挾天子還是奉天子,前提是一樣的,那就是都需要先把天子奉起來,若權臣挾天子而不奉,那跟亂臣賊子還有什麼區別?反而會落下把柄予人,給諸侯們一個清君側的口實,對自己進行討伐。

當年的項羽,東漢末年的董卓,他們就是挾天子,但是卻不奉。項羽直接殺了義帝,董卓把漢少帝給廢了,擁立漢獻帝。結果都激怒了諸侯,招致諸侯的一致討伐。這就是玩砸了,玩臭了的典型。

因此,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挾而不奉。他怕眾人不服,為了立威,廢少帝而立獻帝。原以為能靠這招嚇唬住不服他的人。結果這反而給了關東聯軍討伐他的借口!這個借口就是皇帝是什麼身份?你董卓說廢就廢?後來袁紹更是直接質疑漢獻帝的合法性,認為他不是漢靈帝的兒子,根本不具備法統。

今西名有幼主,無血脈之屬,公卿之下皆媚事董卓,安可複信?——《裴松之注三國志·袁術傳》

再後來,袁紹直接放了個大招。他認為董卓能廢立天子,我為什麼就不能呢?於是袁紹也打算立一個天子,擁立身為漢室宗親的幽州刺史劉虞繼位,準備另立中央,試圖將董卓和漢獻帝邊緣化。

只不過袁紹的企圖,立即遭到了袁術、曹操等人的堅決反對。當然了,袁術和曹操反對的原因不一樣,這裡不細說了。總之這一鬧劇就是董卓偷雞不成蝕把米,沒有因為挾持皇帝佔到半點便宜。

丟了大臉的董卓認為,乾脆把漢少帝那個累贅殺了算了,斷了袁紹的念頭,加強漢獻帝的繼承合法性(沒有繼承人了)。然後董卓一杯毒酒弄死了漢少帝,結果又給自己身上惹了一身騷。天下諸侯一看,好你個董卓老賊!你是先廢皇帝,現在再殺皇帝,你怎麼不上天呢?因此,外地諸侯們也就更不拿董卓當回事了。

初平三年(192 年),董卓被王允設連環計殺掉。接替掌權的王允、呂布,以及後來掌權的李傕、郭汜。這些人要麼是有志氣沒實力,要麼是有實力沒志氣。總之就是都沒有能好好的利用漢獻帝這塊金字招牌,白瞎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

興平二年(195 年),李傕郭汜混戰。雙方都要搶奪漢獻帝,於是雙方相攻數月,百姓死傷無數,長安城幾乎變成一片廢墟。漢獻帝認為長安不能再待了,便在他老丈人董承的護衛下逃出了長安,路上一路狂奔,毫無皇帝尊嚴可言。

建安元年(196 年),時任兗州刺史的曹操迎接漢獻帝入駐洛陽,搶到了漢獻帝這面政治大旗,也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接下來,曹操就給那幫草根軍閥上了一課,讓他們明白了什麼叫手段。

首先,曹操以洛陽殘破為由,建議漢獻帝遷都許昌。因為許昌是曹操剛剛從袁術手上搶過來的地盤,經濟情況較好。漢獻帝認為可以,便心甘情願的隨曹操到了許昌。

然後,曹操以許昌為都。但是!他自己從來不駐在許昌。也就是說,曹操的大本營仍然在兗州,只是漢獻帝在許昌而已。這就避免了別人的非議,說他整天挾持皇帝。

後來,曹操攻下鄴城後(袁紹大本營),把自己的大本營遷到了鄴城,許昌那邊他就不怎麼去了。再後來,曹操稱魏公、魏王,也都是在鄴城受封的。

從建安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漢獻帝雖然依舊是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但是曹操卻不敢動他的皇位,也不動搖獻帝在許昌的權威。即便是董承、伏完等人陰謀誅殺他,曹操也都是只誅殺謀臣,殺貴妃、皇后。因此,曹操沒有廢掉漢獻帝的皇位,諸侯自然也抓不到他的把柄。

如果連諸侯都抓不到把柄,天下士人是不是就會重新的團結到獻帝身邊?典型例子,潁川荀彧就是代表。荀彧早年投曹操,當漢獻帝被迎接到許昌後,荀彧就一直陪著漢獻帝身邊。他才不會去鄴城呢。

有了荀彧這面金字招牌,其它的士族也是紛紛集中到曹操身邊。比如官渡之戰時,河南士族傾囊相助,為曹操能夠打贏袁紹,打造了一個非常好的後勤保障。

當然了,僅做表面文章還是遠遠不夠的。曹操他能挾天子以令諸侯,關鍵還在於他的實力夠硬,運氣也夠好。

官渡之戰,袁紹就以曹操是漢賊的名義興兵討伐他。結果曹操運氣逆天的好,官渡一戰大破袁紹十一萬大軍。

其後六年,曹操消滅袁氏一族,統一了北方七州之地,天下土地五分之三歸歸於他。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底氣,也就是愈發的足了。比如說,荊州劉琮、漢中張魯。壓根就沒有做什麼有效的抵抗,荊州和漢中就向曹操主動繳械投降。這其中的功勞,除了曹操勢大之外,曹操挾漢獻帝的天子之威,逼迫荊州和漢中士族投降,也是原因之一。

備註:荊州劉琮、漢中張魯,再加上當年的南陽張綉,此三人就是因為天子之名,被迫向曹操投降。

說到這,可以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本質做個剖析了。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令的其實並不是令諸侯本人,而是諸侯的手下人。曹操根本就沒打算用漢獻帝號令諸侯,他要號令的對象其實是諸侯的手下。

比如說,當年張綉與曹操有仇,打不贏又不知道怎麼辦,他手下的鬼才謀士賈詡就跟張綉說了: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他現在很在意信譽。你跟他有仇,去投靠他,正好讓他彰顯自己寬厚大度嘛!於是張綉去了。曹操放了他一馬,張綉也讓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第一次有成就感。

再比如荊州劉琮,他父親劉表剛死。他的媽媽蔡氏、舅舅蔡瑁,加上荊州原有的名流蒯越等人,就都勸他投降。於是荊襄六郡(還有一個被曹操攻佔了)就直接歸了曹操。劉琮當時想不投降也沒有辦法,因為荊襄士族都願意歸到漢獻帝的大旗之下,劉琮一個人反對沒用,搞不好還會被底下的人造反,直接把他給幹掉。

還有赤壁之戰前,曹操南下東吳。當時東吳有過著名的戰與降之爭論。張昭與諸文臣們皆主降,理由是曹操以天子名義討伐,我們抵抗就是亂臣賊子。以魯肅和周瑜為代表的武將都主戰,因為都世受孫家恩惠,不想就此斷送了孫氏的基業。但是想抵抗,那得有理由啊。周瑜作為主戰派的代表,他的理由便是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複製了當年關東聯盟討伐董卓的老套路。

面對文武兩派的爭論,孫權猶豫不決,他不想降,不想丟掉江東基業。但是他架不住底下的大臣要降,他怕承擔後果。最後是後在魯肅的曉之以理之下,孫權是做了必死之心之後,才下定決心跟曹操開戰的。(魯肅跟孫權說,張昭他們投降,仍然可以出仕當大官。而你孫權要是投降了,估計你連人身自由都會喪失,當一輩子傀儡)

由此可見,挾天子以令諸侯,對於那些內部不太穩定的諸侯,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殺手鐧!畢竟跟著皇帝混比跟著軍閥混,這檔次高太多了。不過,挾天子以令諸侯,對於那些內部比較團結的軍閥,就沒什麼用處了。比如劉備集團。

總的來說吧,董卓挾天子的失敗,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董卓太齪,挾而不奉,他自己對天子都不恭敬,憑什麼要求諸侯奉天子?二嘛,董卓死的也確實有點早。還沒開竅呢,就被呂布給殺了。說到底,他就是土鱉軍閥,手握天子,卻沒把天子的政治優勢用到實處。並且他還管不住底下的人,被自己的人給一刀砍死了。

而曹操的成功,也有兩個原因。一是曹操早期挾天子,但他也奉天子(曹操有歹心,那是後來的事)。只要他奉了天子,諸侯就沒有反他的理由,士族也願意替他鎮場子。於是北方便形成了一個以曹操為首的軍事集團和以荀彧為首的士族集團。他們都以漢朝天子為核心,向心力非常之強。遠比那些沒有向心力的土鱉軍閥要強的多;第二嘛,就是曹操活的久,跟他同時代的軍閥,除了劉備以外,都被他給熬死了。並且他的文治武功也確實了得。真理靠拳頭說話,曹操的拳頭夠硬,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成功了。

如果說曹操命薄,也像董卓一樣掛了。他在歷史上必然也是個失敗者。這個道理用吃雞圈的一個道理來總結就是——剩者為王!


董卓那根本就不算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多算作挾天子自己作威作福,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擁有強大的西涼軍在手,董卓才能如此囂張,別人才會怕他,如果他沒有了西涼軍,估計連一個普普通通的文臣武將都能制服了他。

當時,十常侍霍亂朝廷,宦官當權,朝政荒廢,大將軍何進聽從袁紹之言,引西涼董卓進京,宦官之亂是解決了,可是董卓卻不走了,從此霸佔朝政,文武大臣便被董卓所迫。董卓在朝廷上根本不將皇帝放在眼裡,他打個噴嚏整個朝廷都要顫抖。

在董卓看來,皇位就是姓董的,只要他想要,什麼時候都可以去拿,典型的莽夫思維。他挾天子就是簡單的控制,依靠強大的武力,這樣是很容易激發眾怒的。

而曹操就不同,曹操這個人有野心,目光長遠,能忍耐,懂人性。

漢獻帝外逃時,別人都躲著,只有他主動去劫持,那時他的心裡便生出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想法,可見目光之長遠。挾天子之後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控制皇帝,而是將自己的女兒送給皇帝,再一步步循序漸進的控制皇帝。

曹操深通人性,他知道只有控制人心才能控制皇帝,所以他逐漸收買人心,讓別人去給自己奪皇帝之名,自己卻始終行皇帝之實。這點上,是個董卓也比不上曹操。

綜上所述,董卓只是一個典型的武夫,依靠西涼軍控制皇帝,和曹操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

喜歡歷史,熱衷碼字

歡迎大家評論留言探討!

——碼字不易,請多關注!


因為做事要成功,既要面子又要有里子。

所謂面子,就是做事需要有名義,在道義上站得住腳;而里子,就是自身做事的實力,沒有實力是做不成事的。

為啥董卓挾天子令諸侯失敗呢?

因為他的並沒有挾天子的實力。需要注意當時中原的諸路諸侯實力尚存,別說四世三公的袁家,就是曹操都有殺董卓的心。加之董卓惹怒了王允等一干漢朝老臣。從文官到武將,沒有人是支持董卓的。

而且關鍵是這些人通過各種串聯組合到了一起,雖然他們實力分散開來很弱小,但是組合起來對抗董卓還是足夠的。

反觀曹操,同樣是挾天子令諸侯,他可沒有像董卓那麼暴虐,對待漢天子的日常待遇還是不錯的。這就是曹操給漢天子面子,漢天子也就配合配合演演戲。這就是面子換面子。

曹操的里子則是他挾天子的時候,已經有了相當的實力,周邊的一些諸侯或者被他攻滅,或者被他吞併。實力到了,那做事也就順理成章。

因此,同樣的事,實力足夠的人去做,可以叫舉重若輕,而實力不夠的話,那就叫不知輕重了。


時代不一樣。

董卓挾持天子,事發公元189年,起因是十常侍之亂。

漢桓帝、漢靈帝40年治國,雖然昏庸,黨爭嚴重,甚至發生了「黨錮之禍」,讓風化最美的東漢王朝,蒙上了污點。然而,自劉邦開始,有漢一朝,歷經文景之治、武帝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永元之隆等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為清明,經濟發展最為進步的時期,國家和民族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可謂是漢德日久,其人心在斯。在士族們的心中,大漢意味著正統,意味著道統,不管是丁原、袁紹、曹操,還有後來的荀彧、諸葛亮、關羽等人無不心向大漢。

誅殺十常侍的行動,袁紹是發起人。如今十常侍伏誅,袁紹按理說應是功勞最大。可不好不壞,主事者大將軍何進竟然死了。於是朝廷就出現了權利真空期,給了董卓竊據權柄的機會。

董卓只是西涼刺史,在全國有十三個刺史部(州),雖然是封疆大吏,但是與朝廷三公比起來,級別還是差了很多。董卓不管是個人威望、資歷、官職都遠遠不能服眾。董卓如何能在短時間內建立大功勞呢?只有廢立皇帝一途,以擁戴之功,成為重臣。這對董卓來說是近在手邊的機會,這個主意也有可能是董卓的謀士李肅或賈詡進言的。

袁紹家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其本人也是西園八校尉之一,在洛陽城和地方上都有很大的勢力。誅殺十常侍,袁紹本應受賞,誰成想恒生枝節,董卓欲行廢立,一時間朝廷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董卓身上,袁紹被赤裸裸的無視了。袁紹第一個站出來反對董卓建這個便宜功勞,以袁家的能量,還有各地諸侯實力未損,董卓難以壓服。袁紹當面發難,董卓最終也是讓袁紹離開了,直到袁紹於190年1月在關東公開打出反對董卓的旗幟,董卓殺了留在京中的袁氏族人20餘口。

董卓亂政,把東漢王朝名存實亡的最後一塊遮羞布也給拿掉了,西涼軍隊與關東十八路諸侯大戰連年,旗鼓相當。

此時天下將亂之際,局勢未明,董卓本人沒有威望,也沒有資歷,沒有足夠的能量控制朝廷,其挾天子不僅不能令諸侯,反而激起了關東諸侯的大聯合,最終引火自焚。

曹操挾天子時,天子蒙難,整個朝廷都視曹操為救星。當時洛陽殘破,白骨露於野,生民百餘一,東漢朝廷連正常的飲食供應都維持不了。曹操的出現,在那一刻是正義的。

曹操挾持漢獻帝,讓很多心向漢朝的人也紛紛依附曹操,使得曹操成為了朝廷的代言人,也成為了天下正義的化身。雖然有很多野心家,如袁紹、孫策等,對曹操的用心一清二楚,但曹操以中央名義發布詔令,大量封賜官職以拉攏眾諸侯,短時間內樹立了許都朝廷作為正統的共識。袁紹在當時也想弄一個漢室宗親與曹操唱對台戲的,後來曹操把大將軍的職位給了他,他也就不鬧騰了。可見,袁紹還是很短視的,一個大將軍的名頭就給收買了。

此後,曹操開始了東征西討,經歷過宛城之戰的慘敗,也經歷過官渡之戰的大勝,曹操在許都朝廷的地位越發穩固,權臣的形象呼之欲出,也引得很多心向漢朝的人發動政變,不過都讓曹操一一剿滅。

二十年過去後,那些反對曹操的人,基本上都被曹操清剿了,整個漢室朝廷,連宮門裡邊的人都是曹操的人了,曹操還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曹操的權勢達到了頂峰,朝廷內外,已無人可以再撼動曹操的地位了。

董卓於天下未亂時發難,對天下動亂局面的形成負有主要責任,這讓關東聯軍和全國人民站到了討伐董卓的道義制高點。在全國範圍內,反對董卓就意味著政治正確,董卓把自己變成了全民公敵。

曹操挾持漢帝時,天下已經動蕩不安,曹操此舉甚至還有匡扶天下的正義感,因此得到多數人的擁護,他們希望藉助曹操的力量實現漢王朝的中興,而曹操也恰到好處地給了他們這樣的希望和念頭。

曹操是政治家,而董卓顯然不是。

曹操是英雄,而董卓頂多是梟雄。


首先是二者性格上的問題。董卓這個人性格比較暴躁,誰如果敢忤逆他的話,他是直接把別人給宰了,關於當時換皇帝?這個問題實際上一般來講的話,換一個讓自己感覺比較舒心的皇帝比較好一點兒,比如說這個皇帝比較傻,比較呆,但是事實證明漢獻帝比它的上一任皇帝做的要優秀,這一點,當時董卓入京的時候接到兩個皇帝的時候是表示由衷的感嘆的,他自己也明白這件事情,但是董卓就是要換皇帝。你能攔得住他嗎?

這也就造成了董卓一個特點,不願意等待,如果他能夠循序漸進,利用自己掌控朝野,掌控西涼軍隊的優勢,一開始的時候就使用離間計,或者是派遣自己的部下去擔任某個郡某個州的太守,並且帶領自己的部隊去駐防,那麼他一開始面對的阻力就不會那麼大,但是他就是不願意等待,他一看見這個皇帝,不對自己胃口就立刻換了一個,這就給了其他人一個出兵的理由,國家皇帝,你說換就換,你是不是有點兒太對不起天下百姓的內心了。

這一點曹操就做得比較好,曹操這個人年輕的時候雖然年少氣盛,但是到了中年的時候,曹操這個人的耐心,可以說是強的一批,在官渡之戰軍隊都快沒糧食了,他還能沉得住氣,他在迎接天子回來之後,曹操第一個選擇便是將天子手底下名義上所管轄的土地太令自己的部下前去接收過來,並且對天子表示畢恭畢敬,對於那些諸侯,曹操也並沒有選擇立刻利用天子的名義進行攻打,而是選擇順應大勢,先攻擊那些擁有不臣之心的諸侯,比如說袁術,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

很顯然,從小接受過貴族教育的曹操在人心方面要比出生於西涼土豪的董卓要更加的了解。

此外,在理財方面,董卓也比不上曹操。

曹操在自己境內大力的發展經濟民生,還有田地,著名的屯田策,就是曹操為了解決自己境內的民生問題所打造的一款良策,這也就造成了當河北的袁紹在那吃草皮,淮南的袁術在啃河蚌,曹操軍隊去有糧食可以吃,並且在管理方面,曹操有專門的人才,也就是荀彧,荀彧一生為了曹操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打曹操的土地管理的是井井有條。曹操雖然說他像張良,但實際上荀彧這個人更像蕭何。

但董卓就沒那麼幸運了,董卓雖然手裡面有皇帝,但是皇帝賣不了價錢,你拿不到錢,破於無奈之下,他挖了當時漢朝的祖墳,他把秦始皇時期所鑄造的12銅人給融了幾個,造銅錢,但是還不夠用,因此他就把市面上的銅錢給拿過來重新鑄造小的錢換取更多的錢來支付自己的軍費,可惜呀,他完全不理解什麼是通貨膨脹。

此外,有一點不可否認,董卓到了後期,是真的窮奢極欲,或許是太害怕有人報復了,因此他選擇製造了一個地方叫鶥鄔,看過三國的都知道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安樂鄉,可以看到,進入晚年的董卓已經早已沒有了雄心壯志值求能夠保得自己一方平安,享受後半的餘生。

但是曹操打拚自己事業的時候,正好步入中年,中年雖然不如青年時期那樣年少氣盛,但也確實是一個積極進取的時期,這個時候人還是為了願意給自己的老年吃敗家道不斷的去奮鬥的。此時的曹操可以說處於一種奮鬥期,這也就造成他很多東西,有時間去等待他不著急,因為他沒那麼快就死。

還有就是手下的問題,動作這個人手下有很多人,但是都是能征善戰之輩,並不是安邦治理國家的人,他唯一一個能夠替她出主意的就是他的女婿,但是一個人總會犯錯的。曹操手底下有頂級的豪華天團,不說曹操手底下五大謀士,光說曹操手底下排不上號的那些謀士,只要任何一個諸侯,擁有一個就已經算是謝天謝地了,但是曹操卻一抓一大把,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曹操對於這種人才的一種敬重,也可以看出來董卓對於這一方面的忽視,董卓重視的是什麼,是名士,所以他跟京城的很多名士交好,但是這些人根本就不鳥他,認為他就是一個土豹子,曹操卻英雄不問出處,只要你有能力,你就可以在我那升官發財,建功立業。

人才的不匹配,也導致了董卓和曹操在大戰略上可以說相差甚遠,董卓沒有什麼戰略?董卓就是打到哪兒搶到哪兒,但是曹操有一條制霸天下的戰略,這不是曹操一個人想出來的,是當時他的謀士,提他一點一滴謀划出來的,從中可以看出人才對於你的大戰略有著什麼樣的重要性。

最後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董卓的時機不對,董卓出現在洛陽城的時候雖然經歷過何進語十常侍之間的紛爭,火併,但是朝中的大臣,基本上沒有多少傷亡,可以說,此時此刻董卓面對的是一個完整的大漢朝堂對於他的反擊。

曹操在接手大漢天子手,他手底下還剩誰?那些能夠替大漢天子出頭的人早就被宰了,早就被殺了,早就被餓死了,即便曹操騎著大漢天子頭上,叫他喊他做爹,我估計當時很難有人站得出來。

綜上所述,有點亂,湊合著看吧。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說的是東漢末年,漢室日益衰弱,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曹操將獻帝迎至許昌,並以皇帝的名義號令諸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對付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聯合東吳抵制曹操

雖然董卓和操作的做法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假借天子的名義行使自己的方便,但是也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首先。董卓一來並沒有表現出對皇帝的好,一來就是廢除漢少帝劉辯,另外立劉協為帝,然後自封相國,也表現得沒有把皇帝放在眼裡。對待皇帝殘暴,所以有人都知道你董卓在虐待皇帝。由此還引起了十八路諸侯的聯合攻打,雖然董卓在此並沒有失敗,但是卻也失人心。並且董卓表現想要自己稱帝太明顯,想謀反,自然讓人可以光明正大的以討伐叛逆的旗子滅了他。

我們再來看看曹操是怎麼做的,曹操是千方百計的接到了漢獻帝,打著「奉迎」的名義干著「軟禁」的勾當。不管他內心想不想稱帝。至少他是表現出來不會稱帝,也聰明的知道不能稱帝,因為知道他一旦造反就會遭到天下人的圍攻,所以操作挾持天子,「軟禁」起來,並且「善待」天子,然後打著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取得了道義上的支持。保證了諸侯不會反他,誰反他就是反天子。

其次就是董卓的地盤很小。沒有擴展根據地,到最後只剩下洛陽周圍,手下的能人不多,之前追隨的一些部下對董卓又很有意見,內部出現了矛盾。而曹操軍事實力比較強大,底盤逐步誇張,在打敗了袁紹之後,基本上沒有人可以阻止他了,再加上曹操手下能人較多,像郭嘉、荀彧等,不會出現內部衝突,可以比較輕鬆地排斥異己。並且曹操一直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幟的。

再次董卓這個人,挾持天子以後,自己過著非常奢侈的生活,非但沒有做有利於百姓的事情,反而進一步的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更大的災難,不得民心,俗話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民心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尤其是在亂世,而曹操呢,一直還是採取非常樂觀積極的態度,匡扶漢室,並且做了很多一系列的有利於百姓的事情,像屯田這樣有利於經濟恢復的事情,比較能得民心。

個人的一些粗略見解,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學習。


世界很大,我很渺小,空杯心態,持續學習,願2018年和大家一起進步,歡迎關注我我們一起交流探討,一起變成更好的自己。


董卓是吃螃蟹的。又是勾結宦官才得以起家的武夫,更是蠻橫的屠夫。他掌握大權,當然引起以袁紹為首的世家不滿,所有天下州郡紛紛起兵討伐董卓。

曹操有了區別。一者,李傕郭汜令皇帝威信掃地。二者,諸侯都在忙混戰,割據做土皇帝而不願意接漢獻帝,比如袁紹、劉表兩大有能力的軍閥都拒絕去勤王。三者,曹操本人在最初隱藏得比較好,至少漢獻帝的經濟待遇與基本禮數不缺。等曹操收拾劉備呂布袁術之後已經成長起來了。


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不同環境做同樣的事,結果也不一樣。

第一,當時政治環境不一樣。董卓專權的時候,漢朝統治基礎還在。經歷了黃巾之亂大漢王朝滿目瘡痍,但是死而不僵,還未形成軍閥割據,中央對地方仍有管理體制在。袁紹還在做司隸校尉,曹操還是典軍校尉都還是漢朝體制內官員。董卓專權自然受到忠於漢朝的官員世族抵制。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的時候,都城洛陽以毀。漢獻帝更是經歷了李傕,郭汜的火併,認人宰割隨時都有喪生的危險,漢朝廷早已名存實亡。曹操迎漢獻帝是救天子,穩朝局是對大漢朝的續命。而且全國早已是軍閥割據,當然沒有人反對曹操接下漢獻帝這個包袱,更多的是贊成了。

第二,董卓以殺戮立威,皇帝敢換,太后敢殺,皇宮敢住,倒行逆施自然不得人心。

曹操恩威並施,女兒嫁給漢獻帝,給漢獻帝應有的尊敬。對待密謀反叛的董承,伏完殺起來也毫不手軟。

第三,董卓沒有牢固的軍事基地,西涼都沒有同心同德,還有馬騰,韓遂在西涼稱雄。董卓團隊人才稀少,只有兩個女婿牛輔,李儒兩個幫手。董卓也是草莽出身,得不到門閥支持。

曹操以青州軍起家,有曹家和夏侯家全力支持,而且兩家人才輩出,曹洪,曹仁,夏侯淵夏侯敦等等。而且曹操本就出身官宦之家,更易得到世家認可。

第四,曹操軍事,政治,文化各方面能力都遠勝董卓,自然能力強的時候更容易成功!


董卓是個生性驕傲、殘暴、不得人心,沒有遠謀。公元189年,何進邀請董卓入宮除掉宦臣,不料董卓甚至廢了少帝,立劉協繼位,也就是漢獻帝。董卓的這個舉動觸動了眾多大臣,導致了「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的局面,董卓抵擋住住,無奈之下帶著漢獻帝遷都長安,火燒洛陽,把官邸、民屋全部燒掉,洛陽方圓兩百里內被燒得雞犬不寧。這樣一個暴戾的人既得不到百姓的心,也得不到漢獻帝的心。

曹操為人奸詐,有謀略,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經常向漢獻帝進獻美味的食物和器物,獲得了朝中大臣和獻帝的信任,然後曹操帶著漢獻帝遷都許昌。另外,曹操深謀遠慮,懂得如何運用漢獻帝的價值,在他人眼中,漢獻帝無非就是個無權的末代皇帝,把他架在自己頭上只會添來麻煩,而在曹操眼中,漢獻帝雖然已無實權,但他這個皇帝的威嚴還是可以加以利用。當時,曹操忌憚袁紹的勢力,曹操要想韜光養晦,默默發展自己的力量,就必需要安撫袁紹,因此,他勸諫獻帝封袁紹大將軍以此安撫袁紹,直接避免了與袁紹的衝突,待到自己勢力超越了袁紹,再以獻帝的名義討伐袁紹。

董卓沒有曹操那般的謀略,也沒有深得人心,他挾天子必然不能以令諸侯,統一天下。


推薦閱讀:

未知用人之機——郭嘉何以看衰袁紹(一)
張遼和關羽是如何成為摯友的?
小說中的張飛和歷史中的張飛有什麼不同?
多端寡要,好謀無斷——郭嘉何以看衰袁紹(二)
三國曹魏智勇雙全第一將

TAG:曹操 | 三國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