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文章是否越多越好?


我認為作家的文章絕對不是越多越好。

作家的精力是有限的,高質量的創作時需要時間的。要想出好作品,就一定得要安下心來,潛心創作,這是一個漫長的,付諸心血的過程。好作家的好作品,一定是少而精的。


1、 好作品要有孕育的過程。從剛冒出來要寫作的想法,到構思框架、細節逐漸成熟,一切都想好了,最後呼之欲出的時候再落筆,一般好作品都要有這種孕育過程。如果要拔苗助長,文章就會營養不良,發育不好,即使匆忙成文,也會影響作品質量。


2、 好作品需要打磨的過程。文章不厭百回改,很多名家巨著都是經過反覆修改,曹雪芹寫《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幾易其稿,修修改改,幾乎耗盡一生心血,列夫托爾斯泰用六年時間創作《戰爭與和平》,後又經歷無數次修改,經過千錘百鍊的作品,成為傳世之經典。


3、 好作家要負責任的態度。如果是一個對自己、對讀者、對社會有強烈責任心的作家,他一定會珍惜自己的品牌形象,愛惜羽毛,寧缺毋濫的。嚴歌苓為了寫出《小姨多鶴》,多次自費去日本體驗生活,她用心感悟真心投入,才寫成這麼膾炙人口的佳作,她的很多小說都是先期自主體驗生活,積累素材和靈感後,才開始動筆的。所以,寫,就要確保寫一篇,成一篇;寫一部,就寫好一部。粗製濫造,拔苗助長,只追求速度,會影響創作質量,是不會出好作品的。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一方面,從一些大作家的寫作之旅來看,作品題材深度的開掘、寫作技巧的成熟,肯定是寫的越多越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只有長期的艱苦積累方能達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另一方面,除非專家學者,社會大眾對一個作家的評價往往只是他們的一、兩部作品,這也不足為奇,代表作嘛,那也是建立在量的基礎上。接下來,不妨分別做一分析。

第一,作家寫作經驗的積累需要大量的作品打底。就以路遙為例,很多人對他的《平凡的世界》津津樂道,但對他的其他作品知者寥寥,要知道路遙早在七十年代中期就就發表了一些影響力頗大的作品,八十年代初的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分別獲第一、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還有他的雜文集、短篇小說,都滲透著作家一步一個腳印、孜孜以求的文學理想,正是這些紮實有效的不斷積累,路遙城鄉二元對立的文學世界逐漸形成,催生出了《平凡的世界》這部時代絕響。

第二,市場的認可接受需要作家作品的不斷滲透。作家的作品能不能立得住、立得長久,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一過程的長短又需要作家對時代、對文學走向、文學空白的深度思考把握,更需要對自己寫作風格的極度自信。我們可以看一看陳忠實的作品,從他的《最後一次收穫》、《土地詩篇》、《田園》等作品,無一不是在努力思索土地與人的關係,無不打下鮮明的時代烙印,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市場的追捧。《白鹿原》從另一個角度看,可以說是他這些作品思想、追問、探索的集大成者,它的成功,是不是可以說是作家寫作體驗的大盤點。

第三,作家寫作的嬗變和轉型同樣需要量的積累。我們在評論一部文學作品時,經常會聽到「這是作家的轉型之作」的聲音。殊不知,轉型也離不開之前的定型。就以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石黑雄一來說,他的《被遺忘的巨人》很明顯的帶有轉型的痕迹,但雖然是轉,但貫穿其中的「記憶」卻沒有改變,不過是由個體記憶置換成了集體記憶。如果沒有之前的《群山淡景》、《浮世畫家》、《長日將盡》,很難說會有石黑雄一的轉型升級成功,諾貝爾文學獎對他而言,恐怕真就是水月鏡花了。

有道是,量變拓延曆史,質變分割時代。對於作家來講,沒有大量的積累,是不可能有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幸運的。我們在稱道一部文學作品時,更不能忽略,在她之後站立著一座汗水淋淋的山峰,還有一條孤獨、寂寞、凄涼的奮鬥之河。


謝謝你的邀請,從我的經驗出發,作家的作品並不是越多越好的。

中國四大名著,每一個作者,其實就一部文章。因為是一部文章,所以傾注了一生的心血。這樣寫出來的書才會有生命力。

現在快節奏的生活需要短文,需要作家的產量比較高。但是作家作為生產精神產品的人,還是應該追求質量第一,數量第二的原則。出精品才是王道。

當然也有一些天才,他們有與生而俱的本領寫的文章又好,又快又多。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是不多見的,所以,對於普通寫作者來說,還是要精雕細刻才出好文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好的作家,有可能一生只寫一部小說,就讓後人記住,好的詩人,一生只寫一首詩,也會美名傳揚。

關於四大名著的名家,就不談了。

陳忠實先生的「枕棺之作」《白鹿原》,要花費十載的時間來寫。而他為了寫好這本小說,查閱縣誌等資料,還要請教他人。在清貧的日子裡,完成了轟動文壇的史詩般的巨作。

要是他沒有像工匠一樣嚴格要求自己,他可以不必把時間浪費在查閱資料上,他不必在完稿後又花幾年的時間來修改。一個優秀的作家,是對自己負責的,是對自己的作品負責的,也是對讀者最好的交代。

哲學上有這麼一個觀點,量變會引起質變,但不是所有的量變都會引起質變。當然,「詩仙」李白,以及武俠小說鼻祖金庸例外。好的作家,給世人留更多優秀的作品,也很好。

作家也罷,自媒體作者也罷,應該用心去對待自己的作品,先追求質量,有能力的話,在數量上多些,這樣才好。

莫以成敗論英雄,莫以數量為目標,畢竟創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文學作品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而如同一棵樹,需要精心地培育與呵護。


再好的作家都有才思枯竭,江郎才盡的時候。所以說作家也有黃金時期。有的作家到了後期沒有了靈感也是很痛苦的。一個負責任的作家創作態度是很嚴謹的,他們不會為了迎合市場而寫一些媚俗低下的作品來迎合讀者掙錢的。寫《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作家丁玲,一輩子就寫了這麼一部聲名遠揚的作品。沒有嚴肅認真,對讀者滿懷深情滿懷愛的作家是出不了好作品的。寫《乾隆皇帝》,《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的作家二月河,寫宋氏家族的陳廷一,得了諾獎的莫言,都是為了寫作心無旁騖的作家。莫言為了搞創作,把自己關到地下室里,不拿手機,一待就是幾個月的時間,謝絕一切訪客。如此熱愛寫作的作家世間能有幾人啊?

作家在西方發達國家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一個職業。西方國家重視精神上的傳播者,一個好的作家能夠讓整個民族的思想都提升了許多高度。俄國詩人普希金就被稱為俄國的太陽。泰戈爾被稱為印度的靈魂。而在我國,許多普普通通的創作者生活都是很清苦的,許多都是穿著長袍站著吃飯的孔乙己,他們沒有固定的收入,沒有固定的工作。而世俗通常又會用你擁有的金錢多少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才能算真正的成功。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悲哀的現象啊。每個選擇文學創作的人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因為這條道路充滿艱辛。

所有高貴的思想一般都沒有華麗的外表,而只擁有樸素的外衣。同樣的,好的文學作品不需要很多,通常一部作品就能影響後世萬代。


謝謝邀請。作家的文章的好壞,取決於文章的內容和文筆,並不是說數量多了就好,數量少了。我們都熟知的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路遙,他的作品也並不多,但是他所寫的巜平凡的世界》,卻是一部難得的好書,我們知道陳忠實老先生寫的巜白鹿原》,曾經有人說,陳老師一本書的作家,俺就是這一本書,卻是他天下聞名。所以說,一個作家作品有多少值,取決於作品的質量,而並不是數量。


謝謝邀請,這個我覺得不是,文章在於精不在於多,一篇好的文章勝似一千篇平庸的文章,好的文章是能引起讀者共鳴,或者能吸引讀者再次閱讀的衝動的,很多人一生寫了很多文章,一直不瘟不火,有的人一生只專註一件事,那篇文章就流傳千古。文章不以量論,以質論。


個人觀點,這要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網路寫手,他們是求量,以數量求生存,所以文章是越多越好,到我們可以看到, 他們的作品很難有我們記住的經典,所以也從另一方面告訴我們一篇好的文章都需要時間的積累,沉澱,改之又改,我們所熟知的好文章,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並不是一蹴而成


雖說是作家的文章越多越好,但精品更重要。比如,唐朝詩人崔灝,留詩不多,一首黃鶴樓,竟真成了:昔人己剩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就連詩作頗豐的李白,面對黃鶴樓,也不得不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慨嘆,由比可見,作家不僅要多創作,更要出精品。


作家的文章質量在於精妙而不在於多,乾隆一輩子寫了幾千首詩沒有一首著名的詩句傳世,唐朝張若虛一首《春江花月夜》就成了千古絕唱。多好?精好?


推薦閱讀:

值得收藏的名言集錦——求知與讀書
記事貼——你的成功之路 - 銷售聖經 - 在線閱讀 - 讀書網
28天讀書打卡大獎公布,iPhonex花落誰家?
【活動預告】:《搶街》港深廣上京五城讀書會
新京報評選的40年40本必讀書,你讀過幾本?

TAG:文章 | 讀書 | 文化 | 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