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世宗柴榮的後人在宋代待遇怎樣?真的有丹書鐵券護身嗎?


丹書鐵劵最早出現在漢初,是劉邦封給列侯功臣的,不過此時,只是做為封侯的一種憑證,這個時候沒有免罪或者免死的功能。大家都知道《水滸傳》裡面有個柴大官人柴井,是柴榮的後人,擁有著丹書鐵券。

但是根據現在的記載,並沒有趙匡胤給柴家後人丹書鐵劵的記載,不過有給李重進、李正彥這些節度使,或者如果誰知道這方面的記載,還煩請回復告知一下。

趙匡胤有三條遺訓,刻在太廟裡面的一個石碑,平時是不開放的,只有在太廟春夏秋冬四季祭祀和新皇帝登基,祭拜太廟的時候才開啟,由一個不識字的黃門跟著,其他人都不得跟隨。

新皇帝到這個碑前,很恭敬的瞻仰和背誦,而且不能向其他人說這塊碑的內容,一直到靖康之變後,金人擄走太廟的很多祭祀禮器後,世人才看到這塊石碑上面的內容,是趙匡胤的三條遺訓。

第一,不能殺士大夫還有言官,第二,要善待柴家後人,即使有罪也不加刑,即使是叛逆大罪,也不能在菜市口行刑 ,而只能是命其自盡,第三,後代子孫,如果有違反,必遭天譴。

從第一條,宋朝確實是不殺士大夫和言官,主要是流放,比如蘇東坡,罪越重,就流放得越遠,說明這三條遺訓是真的,那我們來看看柴榮的後代的情況怎麼樣。

柴榮的前三個兒子,越王柴宗誼、吳王柴宗誠、韓王柴宗諴都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柴榮第四子後周恭帝柴宗訓公元960年禪讓給趙匡胤,被封為鄭王,與符太后遷往房州,於公元973年病逝。

柴榮第五子曹王柴熙讓的公元959年八月就不知去向了。柴榮第六子紀王柴熙謹被潘美收為養子,改名為潘惟吉。柴榮第七子蘄王柴熙誨被盧琰收為養子,改名為盧璇,盧琰還是柴熙誨的岳父。由此可見,柴榮的後人在北宋還是受到了善待的。

整個陳橋兵變,僅死了想要反抗的韓通和他的家人,而且還是被王彥升所殺,另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所以他能善待柴氏後人也就很正常了。

另外丹書鐵劵其實也不一定能夠保命,比如對於明初列侯們,就基本沒用了。


首先糾正一下,雖然後世都稱呼柴榮,但準確的還是應該稱呼郭榮,如果郭榮地下有知,也會罵那故意給他改回姓氏置他於不忠不孝之地的趙宋皇帝的。

郭榮兒子或死或失蹤於史書之後,並沒有後代活著,更談不上待遇如何,還有那什麼丹書鐵券更是胡扯八道。

看了不少回答,都說宋朝對後周好仁義啊,寬待你的子孫後代,問題是,他們寬待的人有一個是周世宗的子孫么?難不成侄孫或者堂侄孫,會是自己的子孫?真是扯淡。

人後周郭氏的江山用得著你姓柴的來祭祀么,所以說,趙宋這一招極其陰毒,把死了的世宗皇帝黑了一把,還故意噁心郭威他們父子。

還有那什麼太祖廟誓碑,說趙匡胤受禪三年時在太廟立了一塊碑,書寫三條,大致意思就是說,柴氏子孫有罪不加刑,就算是謀逆大罪,也只能獄中賜自盡;一條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第三條就是子孫中如果有人違背這兩條規定的老天會收拾他的。

這就是所謂太祖誓碑,這麼禁不起推敲的一個東西也有人信,不說其他,就說說善待柴氏的問題。

周世宗郭榮死時,活著的兒子有四位,分別是恭帝宗訓、曹王熙讓、紀王熙謹、蘄王熙誨。正史上的結局是恭帝死房州,熙謹死在八歲,熙讓熙誨不知所蹤。

【郭宗訓劇照】

各種網路傳言分別是一善終三被人收養,野史傳言說的啊,一個改姓寧,一個改姓盧,一個改姓潘,還繁衍子孫後代云云,要史料出處吧,就是某某族譜,要不就把水滸傳都拉出來,還有那什麼柴明皇的武俠小說,不知道這些玩意都怎麼搞出來的。

失蹤的不說,就說史書有明確記載的恭帝郭宗訓,他在禪位之後被趙匡胤封為鄭王,那時候趙匡胤還說什麼要以母事符太后,要把少主當兒子一樣養。即位沒多久就把宗訓母子遷居西京洛陽,經過五代戰亂,洛陽的居住條件怎麼能和東京城相比較呢?不過是遷走免得人心思周。

【趙二劇照】

然後,過了三年,也就是所謂立誓碑的那一年,郭宗訓母子被遷往流放之地的房州,按宋史地理志,房州是下等州,人口稀少,環境惡劣,看看郭宗訓母子的境地是每況愈下,這就是善待么?這就是當媽對待當兒子對待么?不足十歲的一個孩子都防範如此,可見對宗訓母子是何等忌憚了。然後到了後來,二十歲的宗訓不明不白的就死了。

會有人說,人家趙匡胤沒有即位就殺了郭宗訓,何以在他二十歲後影響力更低的時候去殺他呢,何必多此一舉呢?

是的呀,趙匡胤為什麼即位時不殺後周皇室呢?他真殺了也敬佩他是一條敢作敢當的好漢,做了又立牌坊不要說別人罵他又婊又立。

他為什麼在即位後不立即殺呢,因為後周並沒有失德,更沒有對不起他趙某人,反而對他有知遇提拔之恩,朱全忠那樣的憨貨殺唐昭宗還要遮遮掩掩的,趙匡胤敢光明正大去殺恩人之子?何況人家還是禪位給你的?

以親,則非李嗣源之為養子,石敬瑭之為愛婿也;以位,則非如石、劉、郭氏之秉鉞專征,據岩邑而統重兵也;以權,則非郭氏之篡,柴氏之嗣,內無贊成之謀,外無捍禦之勞,如嗣源、敬瑭、知遠、威之同起而佐其攘奪也。推而戴之者,不相事使之儔侶也;統而馭焉者,素不知名之兆民也;所與共理者,旦秦暮楚之宰輔也;所欲削平者,威望不加之敵國也。一旦岌岌然立於其上,而有不能終日之勢。權不重,故不敢以兵威劫遠人;望不隆,故不敢以誅夷待勛舊;學不夙,故不敢以智慧輕儒素;恩不洽,故不敢以苛法督吏民。王夫之 宋論

沒功勞沒地位沒資格,根本不能和李嗣源、石敬瑭、郭威、劉知遠相比,所以他即位初期怎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弒殺恩主呢?

綜上,後周世宗郭榮的子孫都死絕了,被宋仁宗授職的是柴守禮的孫子,也就是周世宗的侄子侄孫們,宋史直接說了從孫。一清二楚,嫡系都被弄死完了,拉一個毫無影響力的旁支做門面,歷代都是如此,不知道推崇。

【趙三劇照】

其實,趙匡胤穩定局勢後真的下毒手了,倒也無可厚非,最噁心的是明明下黑手了,還要裝白蓮花,自吹自擂,也怪不得自己的兒子或自殺或鬱郁而卒了,還不如趙三胖廣義,無恥到明面上呢,好歹還可以說一句敢作敢當。

就是這樣。

謝絕以訛傳訛杜撰歷史,請多多關注猴格!謝謝!


丹書鐵卷沒有,不過太祖立下密詔,刻在碑上,然後覆蓋隱藏在宗廟嫁壁里,新皇帝繼位才可以打開看,上邊說了三件事,不過不同史書版本略有不同,但柴氏後代要善待,有罪不得加刑這一條都有。

 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宋論》卷一

,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這個版本出自《避暑漫抄》,兩者意思相近,只有一條略有差別。在宋徽宗和宋欽宗被擄掠到金國時,宋徽宗在半路上還專門委託人把這三條轉告給趙構,因為趙構沒有機會看到這個密約,還囑咐趙構不可殺戮太重,欽宗殺了六位大臣,殺戮過大,他們這樣的結果不排除是違背祖訓的惡果。且不論這個秘密約定是真是假,在大宋朝應該對柴氏後代不錯的,具體的對照每一個後人我沒查過,但在讀宋代筆記時看到過一個故事,就是太祖找到柴氏後人的一個孩子,趙匡胤並沒有殺他,而是給了潘美,讓他當做侄子撫養。我只是一個歷史愛好者,學識有限,他多的情況不了解,其他像小說里出現的人物,有柴氏後人,但沒有和正史對照過,不知真假。


周世宗柴榮這個人,雖然在位時間只有六年,但他在身前身後的名聲倒非常不錯。在位期間,他訓練士卒、裁汰冗員、招撫流亡、降低賦稅,使後周的政治頗為清明,中原開始復甦。他又東征西伐,為後周開疆拓土,使後周在列國中更加強大起來,後來在戰爭中因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

柴榮還有一個值得提及的功績是(這當然是從歷史的角度而言),他重用了趙匡胤,讓他由一個低級軍官成為了一個最高軍事長官:殿前都點檜。還有,他開疆拓土,也是後來北宋建立後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什麼說這些?因為這也是決定後來趙匡胤當上皇帝後,對待柴氏家族態度的決定因素。

那麼,趙匡胤黃袍加身成為一國之君後,柴氏家族人員的待遇究竟怎樣呢?真的有丹書鐵券嗎?其實,丹書鐵券雖然沒有,但優待政策卻是白紙黑字,有著記載的,這比丹書鐵券還管用。

關於優待柴氏的政策規定,要從陳橋兵變開始說起。陳橋兵變後,趙匡胤黃袍加身,他從陳橋驛站回到汴京,當時,儘管軍隊已經被他控制,京城也再無抵抗力量,但他還是恭敬地把後周宰相范質、王溥、魏仁浦等大臣請到殿前司,商量國事。

范質來後,趙匡胤向他訴說了黃袍加身的種種無奈,希望這些大臣仍就其位,為新朝效力。范質擔心反抗會發生流血事件,便向趙匡胤提出了三條要求,一是行禪讓之禮,接受少帝柴宗訓的禪讓;二是登基後尊世宗的皇后為太后;三是養柴榮之子柴宗訓如子。對於這三條,趙匡胤全部答應,而且後來也是這種做的。

優待柴氏政策,還有一塊「誓碑」作了規定。陸遊在《避暑漫抄》中記載,962年,趙匡胤安排人刻了一塊碑,立於太廟寢殿的夾室里,取名誓碑。他規定,凡趙氏後代新皇登基,都要由一個不識字的太監引領新皇帝到太廟寢殿,焚香跪拜,默讀誓碑,發誓遵守。下一代皇帝繼位,同樣再來履行手續。誓碑碑文也有三條:一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是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這一誓碑,就是趙匡胤給周世宗柴榮家族所確定的優待政策,並要求世代遵守。趙匡胤雖然奪了人家柴榮的江山,但從立誓碑優待柴氏來看,他也有重情重義和仁慈的一面。


(後周世宗 柴榮)

作為宋史愛好者,我來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宋太祖趙匡胤在後周世宗柴榮去世之後,發動陳橋兵變,通過和平禪讓的手段收走了柴氏的江山,柴榮的第四子後周恭帝柴宗訓在北宋建立後被封為鄭王,後來在21歲的時候英年早逝,除了柴宗訓之外,柴榮還有六個兒子,老大老二和老三被後漢王朝誅殺,死在北宋建立之前,老五老六和老七的命運也隨著後周王朝的滅亡而身世飄零。根據史書記載,趙匡胤特別優待柴氏後人是沒錯的,但是有沒有鐵券丹書則不能肯定。下面我們對柴榮的幾個兒子的命運分述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後周世宗柴榮後人的命運】

(後周恭帝 柴宗訓)

柴榮第四子——柴宗訓(953-973):後周世宗柴榮有7個兒子,前3個被後漢王朝殺掉了,柴榮死後,他的四兒子柴宗訓才7歲,登基為帝,是為後周恭帝。陳橋兵變之後,恭帝將皇位禪讓給趙匡胤之後,宋太祖就「遷恭帝及符後於西宮,易其帝號曰鄭王,而尊符後為周太后。」過了沒多久,廢帝就被遷往了房州(湖北房縣)。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柴宗訓去世,享年21歲。

柴榮四五子——柴熙讓:歐陽修修撰的《新五代史》上說其「不知所蹤」。或被潘美收養,不定。

柴榮第六子——柴熙謹(955-964):在北宋太祖乾德二年去世,享年10歲,死於北宋建國後第四年。

柴榮第七子——柴熙誨:歐陽修修撰的《新五代史》上說其「不知所蹤」。或被潘美收養,不定。

(北宋名將 潘美)

從上可知,柴榮的第五子和第七子竟然不知所終了,莫名其妙就消失了,這確實很奇怪,其實,這是歐陽修為尊者諱,用的春秋筆法,事實上,柴榮的第五子和第七子這兩個孩子中,有一個被北宋名將潘美以侄子的名義收養了,至於這個被收養的是柴熙誨還是柴熙讓,目前的史料上不能辨識。如果潘美收養的是柴熙讓,那孩子才5歲,如果是柴熙誨,則才3歲。無論如何,柴榮的一個兒子確實是下落不明了。

以上史實見於王鞏《隨手雜錄》:

【太祖皇帝初入宮,見宮嬪抱一小兒,問之,曰:『世宗子也。』時范質與趙普、潘美等侍側,太祖顧問普等曰:『去之。』潘美與一帥在後不語。太祖召問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美曰:『臣與陛下北面事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致疑。』太祖曰:『與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美遂持歸。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後終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

按照這段事實,我們可以做一個判斷,潘美收養的很可能是柴熙誨,請看「見宮嬪抱一小兒」,一般而言,五歲的孩子早已經滿地跑了,很少被人抱在懷裡,只有三歲的孩子,須臾離不開人的照顧。當然,這個判斷僅代表個人意見。

潘美收養柴榮的第五子或者第七子,是太祖趙匡胤授意的,其實這是一個高明的政治謀劃,主要是避免柴氏皇族以後做大,尾大不掉,成了禍患。如此一來,恭帝年紀輕輕就死了,柴熙謹幼年夭折,柴熙讓(或柴熙誨)改名潘惟吉,成了潘家的人,而潘惟吉的後人潘夙文武全才,但是卻一直擔任文職,想要興風作浪,再也不可能。至於柴氏皇族的旁支,因為無權無勢,趙氏王朝除了加以厚待,也就不擔心什麼了。

【宋太祖優待柴氏後人】

根據宋葉夢得《避暑漫抄》記載,趙匡胤還把優待柴氏家族定為永久性政策,規定「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儘管是出於稗官野史,恐怕也非空穴來風。《續資治通鑒長編》又載: 「仁宗嘉祐四年,詔有司取柴氏譜系,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奉周祀。」這屬於正史記載,至少證明北宋王朝並未將柴氏家族趕盡殺絕,讓他們繼續祭祀柴氏先祖,也確實很優待了。請看《避暑漫抄》原文:

(小旋風 柴進)

在正史中,此後柴氏後人就籍籍無名了,只在評書和小說中露了幾次臉,比如《楊家將》中的柴郡主,《水滸傳》中的柴進,《岳飛傳》里的柴桂等等。然而,柴氏家族千百年來也是繁衍生息,血脈不絕,至今仍舊是一個很大的家族。


首先,關於柴榮的後人,這點的話我們根據歷史說了上來講,十分的撲朔迷離,歷史書上記載的說法有很多種,而且很難說得上哪一個是真的哪一個是假的,歷史嘛,總為帝王服務的。

我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從兩件小的事情上分析這個問題。

我先說一下第二個問題,這是我比較有把握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說柴榮這個人真的有後人的話,那他手裡絕對不可能有丹書鐵卷這樣的東西。

為什麼,原因便在於丹書鐵卷這個東西是用來幹什麼的呢?是來保證你犯罪的時候沒有任何事情,可以保你一生無憂。這就告訴了你這是皇帝允許你去犯罪,但是事實上,每一個宋朝的皇帝登基的時候總會跑到太廟裡面去,然後有一個不認識的小宦官打開房門,然後讓他進去參拜。

在這個裡面寫著宋太祖趙匡胤對於後代的幾條戒律,其中有比較著名的一條就是如果說柴榮的後人,犯了罪,那麼。作為皇帝,你應該免除他的罪責,正是宋太祖趙匡胤秘密的,跟他的後人說的這句話。

有人說這不就證明宋朝的皇帝允許柴榮的後人可以一生無憂嗎?但是。這二者之間是存在著某種矛盾的。第一個是明面上告訴你們家裡人說你們可以犯罪。第二個是皇帝自己心裡默念,你們可以犯罪,但是事實上不告訴你們,所以根據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推斷的出來才榮的後人手裡絕對沒有丹書鐵卷,這樣皇家明面上就讓你們可以犯罪的東西。

那麼第一個問題,到底是如何呢?

這是我看其他的一些問答主說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宋朝在祭祀的時候,他的周廟裡面供奉著柴榮的幾個後人,能夠讓皇家低下頭祭拜的家族,在我眼裡,這個家族很有可能是這個朝代的象徵,或者是吉祥物,這樣的家族有可能落魄下去吧,不可能,就算是為了面子上的工程,官府也得供奉著這一家人長久的興盛下去。否則,供奉在太廟裡面的雕像,就很有可能直接被推倒,或者是直接請出去。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柴榮的後人在宋朝接受了,比較高規格的待遇,但是絕對沒有演義上所說的那樣,有丹書鐵券。


後周世宗柴榮,被史學界稱為「五代十國第一明君」,正是他的勵精圖治,減輕賦稅,才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為宋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趙匡胤本是柴榮手下一員大將,在柴榮死後第二年,就發動了陳橋兵變,不費吹灰之力就黃袍加身,奪得皇位。

據說,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念及後周太宗柴榮生前對自己的恩德,便用鐵紙硃砂書寫昭告天下,後世稱為「丹書鐵券」,表明讓曾經的後周皇室柴家世代享受皇家待遇,除此之外,還享受部分法外特權。

但是丹書鐵券的事在正史中並無詳細記載,那只是民間野史中的說法。但是,趙匡胤善待了柴世宗的後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柴世宗的幾個兒子中,除了英年早逝的幾位,四子柴宗訓被趙匡胤封為「鄭王」。柴榮其他的兒子,趙匡胤也是善待了他們,沒有像其他皇帝一樣趕盡殺絕。

柴世宗第六子柴熙謹被大臣潘美收養,蘄王柴熙誨在陳橋兵變之後,被後周的一個開國將領收養,趙匡胤也沒有為難他。所以,歷史上的趙匡胤,雖然沒有賜給柴榮後人丹書鐵券,但是相比其他帝王,這種處理方式就已經很仁慈了。


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恩寵有加,可是在周世宗去世的第二年,趙匡胤卻發動了陳橋兵變,奪取了政權,那趙匡胤是如何對待柴榮的子孫呢?

要穩固江山,兵變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後周的皇族實力,那麼趙匡胤有沒有對自己最大的政治敵人進行殘酷的政治屠殺?沒有。為什麼沒有?我們看看這樣幾年事情。

趙匡胤帶兵攻入都城,經過一番激戰之後打入皇宮。這時候符太后和周恭帝,也就是七歲的柴宗訓已經知道大勢已去,於是相擁而泣,之後都換上白色的衣服乘轎子離開王宮,避居天清寺。趙匡胤和眾將湧入皇宮,四處搜掠,宮女紛紛閃避、跪拜。這時候趙匡胤看到有位宮女帶著兩個小男孩,衣飾不同,於是盤問,宮女說,這是世宗的兩位王子。面對這種情況有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趙匡胤問眾人:「這怎麼辦呢?」趙普回答說:「帶走吧。」一種版本是趙匡胤自己回頭對眾人說:「還等什麼呢?」於是左右把孩子抓走了。兩種版本雖然不同,但都表現出趙匡胤的真實內心,想殺盡周世宗後人,斬草除根。只是第一則含蓄一點,想必是後人為尊者諱,不好說的太直接,把惡人讓給趙普去做了。第二種就直接多了。從趙匡胤的生平、性格看,第二種更符合武將出身的趙匡胤的風格。

兩種版本的故事後來都提到一個人物,叫潘美。潘美在楊家將里,也叫做潘仁美,是一個大奸大惡之輩,是朝廷里反派人物的代表。而在歷史上的潘美則是北宋初期一位驍勇善戰的名將,在北宋平定南漢、北漢的時候建立了赫赫功勛。而面對急於清楚後周皇族勢力的趙匡胤,眾將皆附和,唯獨潘美默不作聲。趙匡胤就問為什麼。潘美答道:「臣和陛下都北面服侍世宗,勸陛下殺掉世宗之子,則有負世宗;勸陛下不殺世宗之子,就有負陛下。」還有一個版本,潘美回答:「臣豈敢以為不可,只是於理未安。」

兩種版本都表現出潘美是一個有自己獨立主見的人。第一種直言進諫,並且點明殺世宗之子有負世宗,這是作為臣子的不忠。一開始我很懷疑這種回答的真實性,以為第二種更貼近真實,因為表意更加含蓄,對趙匡胤的進諫也更加委婉,只是於理未安,按理當然是不能殺的,而理是什麼,就是趙匡胤曾經是後周的臣子,至少是周世宗提拔、信任的臣子。不過仔細想想,或許第一種才是真實。潘美此人出名極早,在高平一戰之中就立下功勛,之後雖然名位不如趙匡胤,卻是趙匡胤不可忽視的重要助手,和趙關係不錯。而此時還是趙匡胤進入都城的時刻,說話當還有幾分兄弟語氣,且大家都感念周世宗的恩情,因此直言不諱。趙匡胤當然會越來越反感兄弟們的這種語氣,于是之後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確立君臣之分了。

無論怎樣,趙匡胤在兵變之初,曾經想過殺掉甚至殺盡後周皇室,以確保自己皇位的穩固,但是他也明白的意識到,所有自己的親信,都曾經是周世宗柴榮重用、信任的將領,對周世宗都懷有刻骨銘心的感恩之心,如果進行屠殺,明顯會危及自己的地位。

於是趙匡胤命人追還一個男孩,交給潘美,讓潘美收為養子,為世宗留下另一支血脈。

無論怎樣,趙匡胤在兵變之初,曾經想過殺掉甚至殺盡後周皇室,以確保自己皇位的穩固,但是他也明白的意識到,所有自己的親信,都曾經是周世宗柴榮重用、信任的將領,對周世宗都懷有刻骨銘心的感恩之心,如果進行屠殺,明顯會危及自己的地位。

柴進究竟有沒有「丹書鐵券」???

所謂丹書鐵券,是古代帝王頒授給功臣、重臣的特權憑證,由誓書與鐵牌組成,獲得丹書鐵券的功臣及其子孫,如果犯下重罪,可獲免死若干次。所以民間又將丹書鐵券叫做「免死金牌」。

丹書鐵券的制度,有史可證的說法,始自漢初。劉邦建立漢朝後,為酬賞開國元勛,「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但這「丹書鐵契」似乎也不頂屁用,因為劉邦及呂后後來還是殺掉了許多功臣。

不過這丹書鐵券之制還是傳了下來。從北魏到隋唐,都有由皇帝向開國元勛、中興功臣、藩屬首領乃至一些寵臣賜鐵券的做法。唐代時,賜鐵券已成常制,鐵券上的券文已程式化。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有一塊唐代的鐵券,是唐昭宗頒賜給吳越國王錢鏐的。沒見過丹書鐵券長什麼樣子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呃,照片在這裡——

而說起這丹書鐵券,更多的人恐怕不是想到博物館收藏的錢鏐家鐵券,而是立即想到《水滸傳》柴進家的鐵券。這當然是拜小說的影響力遠大於歷史記載所賜。來看《水滸傳》對柴家丹書鐵券的介紹。第八回「柴進門招天下客,林沖棒打洪教頭」寫道:

店主人道:「你不知俺這村中有個大財主,姓柴名進,此間稱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喚做小旋風,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孫。自陳橋讓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賜與他誓書鐵券在家中,誰敢欺負他?」

也就是說,江湖中人人都知道柴進家中藏有一份丹書鐵券。

不過我還想提醒一下諸位,千萬不要將水滸故事當成歷史,以為柴家真的藏有什麼丹書鐵券。

因為從史料來看,沒有證據證明柴家有丹書鐵券。一些人認為《水滸傳》寫柴家的丹書鐵券是有歷史根據的,因為當年柴氏先祖將皇位「禪讓」給了「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趙氏為示優待柴家,賜予柴家「丹書鐵券」,以法律文書的形式給予柴氏後人特權保護。

但這也是對歷史的誤解。事實上,宋太祖只是在太廟立了一塊誓碑,上面寫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這塊誓碑是秘而不宣的,只有新皇帝登基拜謁太廟時,才「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誦訖,復再拜出。群臣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外人是不知道有這麼一塊誓碑的。後來開封城被金兵攻破,太廟大門洞開,人們才知道原來有一塊誓碑在裡面。

所以從歷史來看,至少沒有證據表明宋太祖曾賜予柴家丹書鐵券。其實,宋代也沒有丹書鐵券制度,儘管北宋初與南宋初在戰時狀態下,宋朝皇帝為安撫地方軍閥,曾賜李重進、苗傅、劉正彥等將領丹書鐵券。

但賜丹書鐵券並非宋朝常制,而且隨李重進、苗傅、劉正彥叛變事敗,自焚、被誅,鐵券已被銷毀,鐵券之制遂不復存,以致南宋人程大昌說,「今世遂無其制,亦古事之缺者也。」

要到了明朝,丹書鐵券才又成為常制,大凡功臣,皇帝都賜給鐵券。但諷刺的是,明朝也是歷代王朝中殺戮功臣最厲害的時代。明朝功臣雖有丹書鐵券,然並卵。


後周世宗柴榮的後人在宋代待遇怎樣?真有丹書鐵券護身嗎?這個問題有意思,因為從名義上講,整個宋朝一代都對柴家禮遇有加,不單趙匡胤在陳橋兵變登基之後沒有加害柴家,還賜給了他們丹書鐵券,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而且後世的宋朝皇帝還幾次加封柴家的子孫,甚至到南宋時,宋高宗還還專門加封了柴家的後代為崇義公,可謂仁至義盡。但如果仔細看看柴榮幾個兒子命運,恐怕很多朋友的感受就又會不一樣了,具體如何,來聽桃花石雜談細說吧。


柴宗訓的一生

大家知道,趙匡胤是在後周世宗柴榮駕崩之後,通過陳橋兵變接受柴榮的兒子,當時年僅7歲的柴宗訓「禪讓」而當上皇帝的。而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後,確實賜給了柴氏「丹書鐵券」,也就是免死金牌,作為對其後世待遇的保證與承諾。

電視劇里退位前的柴宗訓,年齡上跟他當時的實際年齡差不多

之後柴宗訓和他的家族都被遷到了今天湖北省境內的房州居住。倒是一直受到了優待,被封為鄭王,許多出行的儀仗甚至都還按照天子規格。而且柴宗訓到了十幾歲還結婚生子,總共有了五個兒子。到這時看起來似乎趙匡胤確實信守了諾言,對柴氏家族非常優待。

柴宗訓沒活到20歲就暴死了

但在北宋開寶六年,也就是公元973年,柴宗訓卻突然得「暴病」死了,而這時距他的20歲生日還有5個月零8天,也就是說他死的時候才19歲半。據史書記載,趙匡胤:

「聞之震慟」,「素服發哀,輟朝十日」

也就是說聽到消息震驚痛哭,自己穿孝服厚葬了柴宗訓,還悲痛地10天沒有上朝。但雖然如此,當時還是有一些野史對於柴宗訓的死因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在這些記載里,柴宗訓根本不是什麼「暴病身亡」,而是被深解上意的房州太守辛文悅給害死的。

有記載說柴宗訓是房州太守辛文悅為討好趙匡胤害死的

其他柴氏宗族的命運

如果說柴宗訓一個人的身世還存疑的話,那麼結合他幾個兄弟的命運來看,恐怕真正的答案就昭然若揭了。據史書記載,柴宗訓至少有三個兄弟,也就是說柴榮至少有四個兒子。但這四個兒子里,柴宗訓竟然很有可能已經是最長壽的一位了。

史書記載最明確的一位是紀王柴熙謹,他在趙匡胤篡位之後僅僅四年,就因為不明原因去世,而當時他的年齡大概只有6歲左右。除了柴熙謹,柴榮另外兩個兒子柴熙讓和柴熙悔則是很快在史書中就下落不明,落得個「不知其所終」的結果(《五代史》記載)。

丹書鐵券也沒能讓柴榮的後代逃過一個接一個早夭暴死的命運

而柴宗訓死後,他的兒子柴永崎繼承了他的爵位,只是降了一級被封為鄭國公。但柴宗訓死時只有19歲,所以此時柴永崎的年齡估計最多不會超過4歲,比柴宗訓退位時還小。而之後柴永崎一脈就「不知為何」絕後了,很有可能柴永崎和他的幾個兄弟也和父親柴宗訓一樣,剛剛成年或者還沒有成年就「暴亡」了。。

能夠印證這種推測的是在宋仁宗時期的一條記載,當時宋仁宗突然又想起了宋太祖時代對柴家的承諾,讓找柴家人「給田千頃,奉周室祀」,但這時竟然已經找不到柴宗訓這一支的直系後代了,結果竟然是通過翻柴家族譜,在「諸房中推最長一人」,封了個崇義公,繼承柴家的待遇。而此時距離柴宗訓「暴亡」也不過五六十年。這已經足以說明他的幾個兒子沒有一個有後代了。


所以雖然宋朝時在名義上維持了對柴家較高的待遇,但實際享受了這些待遇的人卻是柴榮的遠親,而他的直系後代卻都在成年之前早早的「暴亡」了。至於他們都是怎麼暴亡的,史書里沒有記載,但相信有正常判斷力的朋友們也都能明白。所以無論是丹書鐵券也好,免死金牌也罷,在現實中也沒能讓柴宗訓和他的兄弟們逃過歷朝歷代進行了「禪讓」的前朝廢帝們短命的命運。


正史對周世宗柴榮子孫僅記到其子這一代。

《舊五代史》中記載了柴熙讓和柴熙誨的名字和爵位。

歐陽修《新五代史》記載:「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其中「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皇朝乾德二年(964年)十月「熙謹卒」,恭皇帝宗訓開寶六年(973年)春死於房州,只有「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似乎有些含糊其辭。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認為這是歐陽修避談柴熙讓和柴熙誨的下落。

在趙匡胤即位後,降柴宗訓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母子被遷往房州,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逝世,終年20歲,被謚為恭帝。他的嫡系子孫不見史書。

但在宋人記載中,其兄弟熙讓、熙誨並不是按史籍所載「不知其所終」的結局。

關於這兄弟倆的結局宋人記載有三個版本。

版本一是當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進入皇宮,符太后和時年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都換上白色的衣服避居天清寺。在宮內見到有宮女抱著一個小男孩,便問男孩是誰,宮女回答是周世宗的兒子。

當時范質、趙普、潘美等人隨侍趙匡胤左右,趙匡胤回頭詢問對趙普他們,趙普說:「應當除掉」。

潘美與其他人並不說話,趙匡胤於是又問潘美,潘美不敢回答。

趙匡胤說:「我昔年曾服侍周世宗,如果當了皇帝就殺他的兒子,於心不忍」。

潘美說:「臣與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勸說陛下殺掉這個孩子,則辜負了周世宗,勸說陛下不殺,陛下必定對我生疑,所以不敢回答」。於是趙匡胤說:「把這送給你做侄子吧,周世宗的兒子不可以做你的兒子」。

潘美於是帶著這個孩子回家,之後趙匡胤也不問這個孩子的情況,潘美也不說。這個孩子後來取名惟吉,一名惟正。潘美本無弟兄,潘惟吉只稱潘美為父親卻不說祖父。

這個版本出自宋真宗宰相王旦之孫王鞏的記載,他聲稱聽說自潘惟吉的後裔。

版本二略有不同,該版本出自南宋王銍的記載:趙匡胤陳橋兵變後進入皇宮,後宮嬪妃迎接跪拜,宮人還抱著兩個小男孩,趙匡胤詢問得知這是周世宗的兩個兒子紀王和蘄王。

趙匡胤回頭對部將說:「這還留著幹什麼?」左右就將兩個孩子提走,見潘美在趙匡胤身後用手掐著宮殿的柱子,低頭不語。趙匡胤問:「你認為不可以這樣嗎」?潘美回答說:「臣怎麼敢認為不可以,但是這在道理上不安心」。

趙匡胤即刻命令將兩人追回,以其中一人賜予潘美,據說是紀王柴熙謹,潘美將他收養為兒子,趙匡胤此後也不再過問,此人就是潘惟吉,潘惟吉的後裔與潘美的子孫使用不同的字輩。

第三個版本是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入宮發現了兩個小男孩,得知是周世宗兩個庶子。宋太祖環顧諸將,問該如何處置這兩個小孩。多數人揣摩趙匡胤的心意,將兩個孩子抓起來帶走。兩小孩害怕哭喊。大臣盧琰勸諫趙匡胤道:「堯舜授受不廢朱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

大將潘美也表示:「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耳。」趙匡穎於是讓把孩子追回。讓潘美抱走紀王,盧琰抱走蘄王。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趙匡胤封盧琰為越國公。

到了乾德六年(公元968年)趙匡胤又開始關心蘄王的情況,盧琰趕緊向趙匡胤請求致仕。帶蘄王離開汴京,到永康靈山(在今浙江省磐安縣新渥鎮,舊名躲山下)。

盧琰娶上將軍趙光之女,共生育八子一女,以自己的女兒盧錦嫁給蘄王柴熙誨。因懼怕趙匡胤查出蘄王下落,盧琰把柴熙誨改姓換名,取名盧璇,依年齡排序列盧為「九支盧」,爾後發展成盧姓在浙江龐大的宗族。

盧璇有子盧可,在宋代官至禮部尚書。盧璇子孫繁衍很快,除磐安本地外,東陽、永康最多,據說今有數萬餘人。

另外據說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在一塊石碑上留下三條遺訓,其中有一條就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嘉佑四年(公元1059),宋仁宗曾下令找來柴氏族譜,從柴氏家族的旁支諸房中找一個輩份最長的人,給予一定的待遇,由他及他的後人承擔奉祀後周皇族之職。

說明政府對潘惟吉和盧璇是柴榮後代不予官方承認。

宋朝祭祀後周宗廟的崇義公、宣義郎都是周世宗侄子柴詠的後裔,如果水滸傳中柴進有原型,那也只能是出自柴詠的後代中。

大唐西市博物館收藏有一方《宋故贈太子左衛率副率潘君及其夫人仁壽縣太君王氏墓志銘》,為潘惟吉之子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的墓志銘,墓誌中不提祖父為誰,而提到叔祖潘美,著名歷史學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認為這極其反常,且潘美是大名人,而墓誌說潘承裕是開封人,籍貫完全不同,這一切證明王鞏的記載是真實可靠的。

潘惟吉最後官至天雄軍駐泊都監,充出使遼國副使,病死於出使途中。

兒子潘承裕,東頭供奉官,娶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秦正懿王王審琦的孫女。

孫子有潘夙、潘震。

曾孫有潘器先、潘幾先、潘令先、潘野先、潘民先、潘慎先、潘行先、潘信先。

《水滸傳》中的柴進,《說岳全傳》里的梁王柴桂,其所處時間差不多,應該都不是真實歷史存在的人物。

另外據說才姓有一支源於柴氏。據《才氏家譜》記載,有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時期的後周皇帝世宗柴榮,其後代世襲的梁王柴桂,當年被岳飛槍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譜》中記載的始祖,所以才氏與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

還有一種說法是柴榮的後代柴進,因家有丹書鐵券而訂招天下客,後造反入梁山,成為梁山泊反政府武裝第十號人物,其家族因此被北宋朝廷抄斬,家族人僅逃出三人,其中倆人跑逃到東北,一人逃至山東,為了避禍,其後裔子孫皆改柴氏為諧音的才氏。

用考據紅樓夢人名方式考據一下「柴進」。柴進者,「柴盡也」,柴火都沒了,豈非山窮水盡。其綽號「小旋風」,豈非預示著梁山起義規模不大,只不過是一陣小小的旋風?可見只是野史。

另據記載,柴榮七個兒子的結局分別是:

越王柴宗誼,又名柴宜哥,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據《新五代史周家人傳第八》記載,後周太祖郭威賜名「誼」,贈太尉,追封越王。

吳王柴宗誠(柴誠),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被殺的時候還小,還沒有名字。據《新五代史周家人傳第八》記載,後周太祖郭威賜名「誠」,贈太傅,吳王。

韓王柴宗諴(柴諴),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被殺的時候還小,還沒有名字。據《新五代史周家人傳第八》記載,後周太祖郭威賜名「諴」,贈太保,韓王。

恭帝柴宗訓,趙匡胤登基後,降封柴宗訓為鄭王。

曹王柴熙讓,趙匡胤登基後,不知所終。據說為了躲過趙匡胤的追殺,改姓寧。

紀王柴熙謹,後周滅亡後被潘美收為養子,改名潘惟吉。

蘄王柴熙誨,後周滅亡後被其岳父盧琰收養為義子,改名盧璇。

歷史,尤其是帝王的家史,總在撲朔迷離中。


推薦閱讀:

路德維希夫婦收藏里的文化關懷
觀察歷史元素在遊戲中的運用:細節、沙盤、雙軌制……
東方歷史沙龍(150)找尋真實的蔣介石
四十二——忽悠,接著忽悠
一名鄉村歷史教師的困境與求索

TAG:歷史 | 宋朝 | 中國歷史 | 中國古代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