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懂得溝通,總是以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怎麼辦?


孩子在可以用語言溝通的時候使用發脾氣的方式,可能有幾種可能:

第一,孩子可能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或者沒有足夠的自信能夠表達出來。比如四歲以前,大多數孩子說話都會有不斷重複,磕磕巴巴的現象,有時候好不容易說出來了大人也聽不大明白。因此,這段時期的孩子在需要幫助時,可能不會主動以言語表達,而是以哭鬧或尖叫,甚至「動手」的方式來吸引大人的注意。那麼家長需要做的,是引導他們慢慢地把事情說出來,即使他們說不清楚,結巴,也不要嘲笑或不耐煩。並且在明白了他們要表達的意思後積極地解決問題,讓孩子知道他們的表達是很有用的!

第二,孩子根據以往的經驗,覺得溝通得不到他想要的結果,所以就直接發脾氣來解決。比如哥哥和弟弟爭搶東西時,兩個人都會向大人告狀,但是如果結果總是哥哥要讓著弟弟,那麼哥哥可能就不會再跟弟弟和大人溝通,下次碰到類似的情況,直接出手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這樣的情況中,家長需要覺察,孩子是不是因為屢次的溝通都不順暢,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從而放棄了語言溝通的方式。

第三,家長習慣以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不會好好說話,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會照著樣子學。這同樣是需要家長對於自身的情緒和習慣性的反應有一個覺察。

第四,家裡照顧孩子的人,在孩子口頭央求時不答應,但如果孩子發脾氣就毫無辦法,最後妥協。這樣孩子就得到了一個認知:只有發脾氣才有用。那麼以後遇到通過語言溝通可能達不到目的的情況,就會用「發脾氣」這個工具來解決。對應這種情況,家長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溫和堅定地應對孩子每一次的挑戰,慢慢地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一定能夠滿足,發脾氣也不是一個有效的好方法。

希望家長們和孩子們都能夠「好好說話」。


發脾氣就是孩子的溝通方式,在解決如何辦問題之前父母要先了解造成孩子這種溝通方式的真正原因。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複印件,父母是原件。孩子常常發脾氣,父母中一定有一方或者雙方常常也是採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長時間潛移默化傳遞給孩子了,孩子很小的時候怕父母,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常常少說話少表達。後來長大了,肯定會叛逆,只會按照父母的表達方式來和父母溝通,所以常常發脾氣,甚至會習慣性發脾氣。怎麼辦?

1. 父母自己先改掉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說話時保持情緒平和和穩定,父母的情緒穩定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先該變,再慢慢影響孩子改變。

2. 遇到孩子發脾氣,先嘗試安撫孩子的情緒,再了解背後的原因,允許孩子表達意見和感受,少責罵多傾聽喝鼓勵,時間久了,孩子就有安全感了,就會減少發脾氣的概率。孩子發脾氣常常是沒有安全感而被迫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

3. 定期和孩子找機會聊聊天,看看孩子有什麼想法和情緒,提前可以把一些情緒消除在萌芽狀態,預防在後面猛烈爆發。

親子溝通是個大學問,需要父母多學習。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當我們產生情緒時,很多時候都是比較低級的情緒腦被激活,此時說話的能力會下降,有的人甚至詞不達意,或者只能說重複簡單的詞語,同時還會有出現動手的衝動,因為這是人類保護自己的原始反應。只有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它負責比較複雜的邏輯,以及更高級的情緒反應。所以,生氣了還能好好講道理,不暴跳如雷,那前額葉皮層發育的不錯。但是基本到25歲才能發育成熟。小朋友的這個腦區,才剛剛萌芽,一有小情緒就轉移到下層的原始腦情緒腦部分了。所以,家長也要理解孩子,孩子不是不懂得溝通,他是根本沒有能力去好好跟你溝通,發脾氣,甚至打人都是正常的狀態。

首先,作為父母,反思一下自己是如何和孩子進行溝通的。居高臨下,命令或者呵斥責罵的方式肯定不行,帶著同理心,從孩子角度出發,和善而堅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與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以下幾個建議可以作為參考

一,改進和孩子溝通的方式

遇到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多用啟發式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正面管教來和孩子溝通。可以多用,你覺得怎麼樣呢?你覺得怎麼做更好呢來引導。

二,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想法

家長學會通過孩子的發泄,和孩子溝通孩子真正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疏導孩子。

三,父母自我情緒管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那父母自己也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遇到事情是這樣去處理的,育兒先育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孩子發脾氣,不懂得表達,我們可以嘗試著:

1.擁抱他,擁抱有利於讓孩子情緒穩定。

2.看著孩子的眼睛,蹲下來,讓他知道我們是平等的,他會覺得自己很重要,會感到滿滿的歸屬感。

3.傾聽孩子的發泄,找出引發孩子情緒波動的原因,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表達方式。


如果孩子總用發脾氣的方式解決問題,那麼根源就在於:家長不會傾聽,再加上不懂得疏導孩子的情緒,這樣一來,孩子就只好用我們不喜歡的方式來表達了!

你聽不懂孩子好好說話時表達的意思,那TA就只有發脾氣!至少這樣,TA能引起你的注意不是!

家長首先要能夠做一個傾聽者,孩子被聽見、聽懂,他自然就不會發脾氣。那麼怎麼才能聽懂孩子?

第一,要了解孩子的成長階段。

比如4、5歲的孩子總喜歡誇大事實,用想像代替真相;比如7、8歲的孩子總喜歡說反話!了解孩子的成長階段,才能從容應對孩子出現的現象,進而理解他們的真實意圖。

第二,做一個善於覺察的家長。

能夠仔細觀察孩子不同情緒的表現。孩子都是不會掩飾的,每一種情感都會明明白白的寫在臉上。善於觀察,多去探究孩子表情背後的含義,才能聽懂孩子。

第三,面對負面情緒3不N來。

3不:不指責,不逃避,不委曲求全。

這對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孩子的負面情緒是一樣的。情緒其實沒有好壞,只有正面積極還是負面消極,即使是負面消極的情緒,處理得當,也一樣不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

當有了負面情緒時,首先不要指責,因為情緒是不受人主管控制的,那是潛意識的傑作。所以指責只會讓自己或他人更難受!

其次不要逃避。情緒的到來,既然是潛意識的結果,自然是躲不掉的,可能可以麻痹一時,但通常的結果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銷愁愁更愁」!而情緒是個很奇怪的東西,似乎有點像「紙老虎」,當你勇敢的承認了它的存在後,它反而沒了脾氣!比如你生氣了:對,我現在很生氣,因為1、2、3……當你接納了它的存在,情緒反而平穩了下來!

再者不委屈求全。即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要知道壓抑情緒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要麼表現在身體上,要麼表現在心理上!

N來:其實是一些化解情緒的小方法:說出來(不要和同事說哦,你懂的!)、唱出來、哭出來、寫出來、練起來(瑜伽、健身……)幹起來(做一件平時想卻沒做成的事情)、讀起來(讀書)、聽起來(輕音樂)、幫起來(幫助別人)、看起來(看悲劇哦:原來有人比我還慘)……

至於孩子不會溝通,為何不會?原因是家長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溝通。

1. 家長自己不要動怒

孩子發脾氣時,無論什麼原因,家長都不要輕易動怒,更不能動手。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遇到問題時,你是心平氣和,還是大發雷霆,都會被孩子盡收眼底,成為他們今後行動的樣板。所以,家長首先不能任性,要學會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

2. 找到原因對症下藥

兩三歲的孩子開始進入自我意識的覺醒期,他們喜歡說「不」,以表達自己的存在和能力,這種情況實屬正常,有的哭鬧是因為某些事情不合他們的心意,他們又不能準確表達而導致成人誤解,所以要發泄不滿情緒,家長要表示理解,耐心猜測,恰當協助。還有的純屬無理取鬧,這時父母要非常理性,平靜地注視著他,讓他找不著對手,感到無趣,等安靜下來後再進入對話狀態。

3. 事後要和孩子談心

不要因為孩子小就不和他們說,而是要拿出十二分的耐心與孩子交心。誘導他把發脾氣的原因說出來,沉住氣傾聽他的解釋。曾經發生過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發怒能解決問題嗎?再溫柔地教導下次應該怎麼做。

4. 平時不以「聽話」為標準束縛孩子

孩子聽大人的話,就能被表揚;反之,則被批評,這本質上是父母對子女的專政。自由終是人的天性,所以孩子不是沉默就是爆發。家長不妨在可控制範圍內給孩子民主和自由,鼓勵他們自己做決定,這樣既減少了衝突,又能促使他們真正成長。

5. 愛是最好的教育

即使孩子經常發脾氣,家長也要堅持提供愛表達愛,愛能融解一切。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愛之中,他就能學會感受愛和付出愛,漸漸改掉缺點父母要加強修養,家庭和睦、溫和待人,這是優化孩子性格的根本。


以上

天才發動機團隊


1【首先幫助孩子建立情緒系統】

孩子不懂得表達、溝通自己的情緒,是因為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不匹配?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孩子處在某種情緒的時候,他自己是有感覺的,他明白自己現在和平常情緒不一樣,但是他不能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感覺。

所以家長要先讓孩子建立情緒系統,分清憤怒、嫉妒、羨慕、傷心、無聊、壓抑、狂躁等等負面情緒。這樣孩子在表達的時候,才能準確說出自己的情緒。不過由於情緒是抽象的,不好理解,所以可以藉助圖畫來將它們具體化,便於孩子理解。

2【告訴孩子處理方式】

其次是,在孩子情緒平穩的時候,要告訴孩子他應該如何處理類似情況。比如說「寶寶,媽媽今天要告訴你如何處理憤怒??。你可以先用語言表達你生氣了,再告訴媽媽你生氣的原因,最後選擇一種我們大家都喜歡的發泄方式(捏麵糰、跑步、喝水)。」這樣孩子再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就知道該怎麼處理了。

3【及時應用】

知道方法後,家長要在孩子出現情緒失控時,及時提醒孩子:現在你正處在XX情緒當中,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該怎麼做吧。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俗話說「腦袋越用越靈光」,孩子學會之後,如果沒有實踐,那麼那些辦法就永遠是紙上談兵。沒法通過自己的行動加深記憶,到最後就更加難以落實。

4【幽默處理】

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如果孩子不願意學習或者不願意立刻用,也沒關係。家長要學會給自和孩子減壓,舒緩情緒。用幽默的方式(開玩笑、大事化小)、寬容的心態(微笑地面對、廣博地接納),允許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否則大家都像火山一樣爆發,結果可想而知!

5【利用相關資源】

最後一點小技巧就是,利用孩子們愛看的故事書、動畫片……跟孩子一起學習,怎麼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菲菲生氣了》《憤怒的亞瑟》等等。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

【喜歡請關注.更多精彩每日呈現】


其實孩子愛發脾氣,最關鍵的不是溝通能力問題,而是情緒得不到合理的宣洩。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情緒管理分為三步:表達→管理→控制。

首先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學會識別情緒。

當我們看到孩子生氣了,可以先溫和地問他:「你現在是在生氣嗎?」,這樣說能讓孩子明白「噢原來我在生氣」。接著我們可以繼續說:「我知道你在生氣,讓我們都先冷靜一下吧」,這樣說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緒是被理解的,也能讓他們更有安全感。

接著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學會管理和控制情緒。

當我們面對孩子歇斯底里的尖叫時,父母要剋制好自己,避免「以暴制暴」。說話慢一些、溫和一些、一字一句地儘可能表達清晰,能對孩子起到示範作用。用一個堅定的眼神或手勢(例如「噓」),也比吼孩子更能起作用。

當孩子生氣時,我們可以試著給孩子喝水。喝水能使孩子降溫,達到冷靜的效果。我們還可以編些小故事,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緩解情緒的方法,比如:把「生氣」比喻為一位哥哥,喝水可以把生氣哥哥喝走。

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孩子坐在舒適的地方休息一會,父母也可以深呼吸10次,又或者去別的房間讓自己也得到冷靜。

等雙方都處於一個情緒比較穩定的狀態,就可以開始和孩子平和地溝通,試著了解他發脾氣的原因,並引導他使用更好的表達情緒的方法。


孩子為什麼會生氣發脾氣?一位名叫丹尼爾.西格爾的心理學家(著作有《全腦教養法》、《由內而外的教養》等)把我們的手掌比作大腦。

在他的書中介紹到從掌心到手腕這部分區域代表我們的腦幹,拇指向掌心折過來,拇指代表中腦,也叫動物腦,是負責最原始的動物本能的一些行為,最前端的指甲這裡叫做前額皮層,也叫社會腦,是我們人類獨有的。只有這麼一點點,這裡是負責調控我們的情緒,幫助我們進行形式分析,人際關係,反應適應度等等的理智思考。

當我們的情緒穩定的時候,我們的社會腦在發揮作用;而當我們生氣或者情緒失控的時候,科學研究發現我們的社會腦就失去作用,而我們的動物腦就掌控了我們的行為。

經研究表明前額皮層是要到25歲的時候才會發育完好的,因此孩子更容易發脾氣。

那麼理解了孩子為什麼容易發脾氣之後,怎麼幫助孩子平靜下來呢?

一是通過身體的安撫,蹲下來,和孩子同等高度,可以通過擁抱,或者安靜的陪孩子坐在一起,撫摸孩子的頭或肩背,幫助孩子平靜;

二是可以通過語言,與孩子共情,幫孩子說出他的需求。這要求家長看到孩子發脾氣的冰山後面真實的情緒;共情的句式是「我看到你現在(描述孩子的感覺),是因為(猜測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原因),我猜,你但願(孩子的願望)」,如果原因找的準確,說中了孩子的心理,孩子可能會哭的更凶一些,但是給孩子一點時間,孩子會慢慢平靜下來。

三是行大於言,家長要做好表率作用,要先讓自己的情緒穩定,自己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孩子的很多習性是模仿習得的,因此家長正確的示範和表率也非常重要。


說到小孩發脾氣,我真的是感同身受。

現在小孩1歲7個月,從他1歲3個月左右就開始發脾氣了。原來沒有發過脾氣。

尤其是吃飯的時候,他現在開始要自己吃,如果不讓他自己吃,他就會摔勺子和筷子。

有一次帶他去商場,中午吃飯的時候,給他盛了一碗魚湯,怕燙到他,所以就倒出來了一些,剩了一點,他一生氣,直接端起碗就全都倒了,倒了自己一身,還好剩下的湯不太多了,要不然肯定會燙傷的。

當時我很生氣,跟他說了半天,但是每次他發脾氣的時候都不理我。

現在小孩這個階段,對什麼事情都感興趣,而且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力度,語言功能發育的不太完善,不能完全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通過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後來我也跟他溝通了,告訴他如果覺得媽媽做的不對了,要制止媽媽,但是不能隨便摔東西。

雖然現在還是偶爾會發脾氣,但是已經在慢慢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因為我家的小孩是一個比較愛臭美的寶寶,所以我經常會跟他說你發脾氣的樣子不好看,一點都不帥,他就會收斂自己的脾氣。

小孩在這個階段,需要父母們正確的引導,不能以暴制暴,現在他們需要的是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後才能更好的控制情緒。


不懂溝通,亂髮脾氣的小孩比比皆是,那時候他的發脾氣是一種表達方式,作為家長,在遇到這樣的孩子的時候往往很是苦惱,束手無策。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的這種行為呢?

首先,孩子的行為印照了家長的處事方式,試問家長,你在做事情的時候是不是也是急脾氣呢?即便你不會亂髮脾氣,但是不是往往也會失去理智呢?

其次,你是不是一個控制欲強的家長呢?在跟孩子的接觸中是不是命令多於商量呢?在孩子有相反意見的時候,你是不是會加以強制呢?

最後,你是不是一個凡事親力親為的家長呢?過多的代勞是不是拒絕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呢?你是不是對孩子過度的參與了呢?

找到了孩子發生這種行為的原因,要想解決孩子這種行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不要跟孩子直接頂撞,更不要敗給孩子,免得次數多了孩子不僅改不了自己的壞毛病而且還助長自己的壞行為,因為他認為他贏了,成功者心理作祟!

第二,漠視孩子的行為,不是說讓你真的不去關心孩子關注他的行為,而是說你最好在孩子行為發作的時候無視,孩子大多人來瘋,當時呢假如不理他,他覺得沒意思慢慢就會安靜下來,那時候再跟他講道理也不晚。

第三,轉移孩子注意力。假如孩子行為很過激的話,畢竟是孩子,可以試著轉移一下他的注意力,讓其他對他來說有吸引力的事情或事物緩解他當時的情緒。

第四,嚴格注意孩子第一次不理智行為的處理方式。或者第一次打人,第一次摔東西,必須要試著對其做出懲罰,讓孩子切身感受到做出此行為要付出代價,讓懲罰使孩子牢記。


孩子不懂得溝通,總是以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這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這很有可能是你曾經和孩子的溝通方式。

我家大寶迎來小寶那會兒,可能是我忽略了她的情感需要,那段時間她總是向我莫名發脾氣;也有可能是我面對養育倆孩子的心理壓力吧。總之,那段時間我們的親子關係很是糟糕,以致後來等到我意識到問題想改變時才發現,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

所以,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要改變孩子先改變我們自己對孩子說話的態度。

二、還有可能是孩子自身的性格特點決定的。即孩子是內向型的性格特質,不擅長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情感世界。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慢慢引導孩子。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多帶孩子去戶外郊遊,開拓她的視野,情況慢慢會變好。相信孩子,也相信你自己!


推薦閱讀:

成績好的是好學生,還是聽老師話的是好學生?
為什麼現在的學生寫作業越寫越煩?
女孩子學機械專業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孩子是天下最可愛的事物,可你了解過孩子的「性格」么?!

TAG:教育 | 育兒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