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我害怕」,父母應該怎麼做?
「媽媽,黑,你陪我上廁所!」「媽媽,天黑我不敢睡,你陪我吧!」「媽媽,太高,我不敢下去……」
圈圈小時候經常對父母說這樣的話,遺憾的是他們每次都說「有什麼好怕的!」,上廁所的時候,只肯遠遠的拿燈照著我,不陪我去,導致長大後怕黑的陰影一直存在。
因為成人對負向的情緒的不喜歡,壓抑孩子自我的表達,給孩子扣帽子、貼標籤甚至加以斥責,認為孩子總說怕就是膽小,並且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一害怕就什麼都做不了了。
當自己當媽以後,很多時候孩子遇到害怕的事情,我都不會指責他膽小,因為當他說「害怕」時,是一種需求的表達,抱抱他安慰他就好。
情緒不是洪水猛獸,情緒是在被壓抑後才會成為洪水猛獸,允許和同理孩子的情緒流動,是我們對孩子最好的呵護。
孩子總說「我害怕」,那我們先來總結一下:童年最怕的東西top10。
以及當孩子害怕的時候,當爸爸媽媽的怎麼安撫孩子更有效。
如果你的孩子,或者你自己小時候,有其它更害怕的事物,歡迎在評論區補充分享。
恐懼NO.1:黑暗大多數孩子,某種程度上都害怕黑暗,這很正常,這是對未知的常見恐懼。
為了對付這種恐懼,可以教孩子操作家裡的電燈開關,晚上也可以考慮在孩子的卧室加一盞小夜燈。讓孩子在睡覺時,感覺自己能控制光亮,然後再循序漸進地減少夜燈的使用。
除此之外,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夜晚走走,幫助孩子理解黑暗;
和孩子一起在黑暗中待一會兒,和孩子玩一些只有在黑暗中才可以玩的新鮮有趣的遊戲或玩具。比如黑暗才能看到熒光棒的亮光、黑暗中才能看到螢火蟲……
恐懼NO.2:怪物儘管我們都知道沒有怪物這種東西,但是不停地跟孩子解釋:「衣櫃里沒有怪獸、床底下沒有怪獸……」恐怕作用不大,孩子會覺得:「原來你們大人看不見怪獸啊」!
2、3歲,正是孩子想像力爆發的時候,而且又分不清想像和現實。於是孩子在黑暗的角落、陰影、雲朵、甚至任何地方,都能生動地想像怪物。
這個怪獸還挺萌的↑
所以,與其勸孩子說「沒有怪物」,不如認真對待他的擔憂,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跟他是一夥的,會幫助他一起想辦法,阻止怪物!
比如: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畫一個「阻止怪獸」的標誌,告訴孩子,這個標誌特別厲害,只要放了這個標誌的地方,怪獸絕對不敢過來。
我認識的一個媽媽很會玩,弄了個噴壺給寶寶,說:「你噴到的地方,怪獸絕對不敢來。」
如果你們想到更多的「阻止怪獸」遊戲,請在評論區分享。
恐懼NO.3天氣
面對未知的情況,是最讓人恐懼的。所以我們需要幫助孩子了解天氣,進而享受天氣,才是解決這種恐懼的最佳方式。
只要不是太過危險的情況,在各種天氣條件下,都可以嘗試帶孩子在外面玩一玩,感受一下。
比如,給孩子穿上雨衣雨鞋,在下雨天時去樓下踩踩水坑,我敢說,大多數孩子都會愛上這個遊戲。
當然,如果你家正好生活在經常發生大暴雨、颱風等天氣的區域,這樣的情況下還是安全為主,沒事就不要出門了「感受」了。
雖然不能出門,但可以試著和孩子一起拼貼一張天氣圖,比如今天晴天貼上小太陽,明天雷雨就貼上雷電和雨滴,寶寶用這樣的方式,自己記錄每天的天氣情況,孩子會更了解天氣;而且記錄天氣時,孩子會有一點「操控感」,還有對明天天氣的預期,就不那麼害怕了。
恐懼NO4:不好的夢小一些的孩子,可能無法用語言清楚地告訴爸爸媽媽「我做了一個可怕的夢」,但他會通過一些行為,比如經常醒來,尖叫或哭鬧,不敢入睡等來表現他們的恐懼。
在這種時候,我們當然應該儘快安撫寶寶,告訴他這裡很安全,爸爸媽媽會一直陪著他的。還可以利用孩子最喜歡的毯子、最喜歡的毛絨玩具等柔軟又熟悉的東西,這些對安撫寶寶也很有幫助。
恐懼NO.5:陌生人對陌生人的恐懼,其實是一種挺有益的恐懼,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孩子的安全。如果孩子誰都不怕,我們反而要擔心呢。
如果爸爸媽媽期待孩子和一個剛認識的叔叔互動,那在要求孩子打招呼前,不妨自己先和這位叔叔友好的問候幾句,或者以孩子的語氣跟對方說:叔叔好。
讓孩子看到自己最信任的爸爸媽媽和這位叔叔的友好互動,他才會慢慢放鬆,而且也有了社交模仿的對象。
如果你知道你的孩子會害羞,還可以預先告訴這位叔叔:「我的孩子需要點時間,請等他熟悉一下吧。」
爸爸媽媽這樣處理,對面的叔叔一定可以理解。如果擔心孩子和叔叔沒有交流,這位叔叔可能有點尷尬,還可以悄悄和叔叔分享一些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或遊戲,幫助這位叔叔快速和孩子拉近距離。
恐懼NO.6:分離在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孩子變得焦慮或害怕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想幫孩子更好的處理分離焦慮,可以在每次出門時,和孩子進行一個簡短的、乾脆的、程序相同的再見儀式,千萬千萬不要偷偷溜走!
比如:告訴孩子媽媽要走了、和孩子親吻、擁抱、轉身乾脆地離開。
這時候千萬不能隨便「心軟」——孩子一哭,又轉身回來安慰孩子。
因為這樣不僅會給孩子「我哭,媽媽就會回來」的錯覺,還會使孩子分離時更焦慮,他會覺得:連媽媽都這麼難過,分開一定是很不好的事情!
當然了,給孩子做好的承諾也必須要兌現,盡量說好什麼時候回來,就什麼時候回來,以免讓孩子陷入更大的不安之中。
恐懼NO.7:獨自一個人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做到稍微離開爸爸媽媽,獨處一會兒。
比如,先和孩子待在同一個房間里,但是讓孩子自己玩,媽媽坐在旁邊陪伴,時不時地換換坐的位置,房間里各處媽媽都可以坐一坐;
然後媽媽可以嘗試去另一個房間待一會兒,但孩子還是可以看到你、聽到你的聲音。慢慢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做到獨處一會兒了。
但請記住,一定要注意安全,讓孩子長時間完全獨處,是不安全的。
恐懼NO.8:面具,大型人偶、吉祥物有些孩子會很喜歡這些大型人偶,但有些孩子會覺得害怕。這也是由於孩子有著生動的想像力,很難確定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假裝的。
雖然讓孩子和這些人偶拍照很有趣,但如果孩子覺得害怕。還是不要強孩子和人偶互動。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請穿著服裝的人取下他們的面具讓孩子看看,給孩子留下一個友善面孔的印象。
還可以嘗試給孩子也打扮打扮,來幫助您的孩子適應服裝中的人的想法。
恐懼NO.9:廁所和浴室
很多小孩子,尤其是那些正在開始接受如廁練習的孩子,洗手間和浴室里有很多東西都讓他們害怕。比如沖水的聲音、馬桶里東西消失……孩子會很害怕自己掉進去,或者自己被「沖走了」怎麼辦?
剛開始如廁練習的小寶寶,可以在廁所里給他們準備一個可愛的兒童坐便器,讓孩子也參與挑選坐便器的過程會更好,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而且使用可愛的兒童坐便器,孩子就不會擔心自己跌進去了。
至於聲音,只能慢慢熟悉和適應。等孩子對廁所環境不太排斥了,可以陪著寶寶,讓他嘗試按按沖水閥,把一片衛生紙沖走,一點一點熟悉水流的聲音。
恐懼NO.10:醫生、護士小孩子們怕醫生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所以,平時就跟更不要拿「再不聽話,叫醫生叔叔給你打針」這樣的話來嚇唬孩子了!
其次,千萬別騙孩子。
比如真的要去打針,就別騙孩子「打針不疼」,一旦孩子發現真相和媽媽說的不一樣,會更加恐懼,而且再不信任媽媽了。
不妨實話告訴孩子:
醫生護士很厲害,會幫寶寶治病趕走病菌,打針的時候會有一點痛,你想哭就哭吧,媽媽陪你,但是手不能動!
這樣教育的結果是,孩子也許會痛得大哭,但是心裡不害怕醫生,反而會比較配合。之後媽媽再安撫孩子,孩子也更容易平復。
有任何育兒問題,可以在評論里留言,我真的真的會回復哦。快關注我吧!
在孩子小的時候,大部分的世界對他來說,都是未知的領域,所以常常會有「害怕」的情緒是正常的。
比如,放鞭炮孩子會害怕,小貓小狗突然躥出來會害怕,自己一個人睡覺也會害怕……
在我印象中,我家孩子第一次明確地表達恐懼,是一歲左右聽到我在組裝傢具時開啟電動螺絲刀所發出的「嘶嘶」聲。
她立即表現出極為不安,大哭著、驚惶地看著我手裡的電動螺絲刀,身子往後縮。
再往後,我慢慢發現,只要出現類似的尖銳聲、轟鳴聲,比如電鑽,比如飛機經過,她都不喜歡,都會害怕。
因為之前接觸過兒童心理學,所以我知道,寶寶的恐懼情緒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理解,更需要被及時地、恰好地呵護。
所以,每當她感到恐懼、需要父母保護的時候,我總在第一時間裡去擁抱她,寬慰她,同時並不著急著「教育」她、說服她那些令恐懼的事物其實並不可怕。
哪怕,有些事情在成人眼裡並不可怕,但在寶寶的世界裡或許就是天大的恐懼,如果我們不能區分成人與寶寶的差異並且理解孩子,寶寶就不得不裸露在其「恐怖的世界」里經受至少雙重痛苦:一重是他眼裡的恐怖世界,一重是因父母漠然而感到無從依靠。
我跟愛人約定,不能用孩子恐懼的事物去嚇唬她、規勸她,以到達哪怕是「正確」的目的,比如乖乖吃飯,比如不碰危險的東西,甚至哭鬧得再凶,也不會說,你再不乖,媽媽就不要你了。
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的「恐嚇」必會付出慘痛的代價,破壞內心的穩定和安全感,我們只有幫助豆豆處理好恐懼情緒,才能讓她滋生出信心和勇氣。
正因為,我們一直很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孩子「害怕的東西」,靜靜等待著她的認知發展,所以可以不斷地看到,有一種叫做勇氣的東西在她身上滋長。
有一天傍晚,我們在小區里散步,走過一處正在裝修的房子,二樓傳來電鑽轟鳴,孩子突然主動地說:「我不害怕那個聲音了。」
此刻,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研究兒童心理的專家、家長可能會有一套詳細的理論來論述如何處理,但作為一名普通家長,其實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設想一下,「我希望爸爸媽媽怎麼做?」答案就出來了。
舉幾個例子:
有一段時間,小傢伙發現了自己的影子,她那個著急啊,跑來跑去那團黑乎乎的東西就是不離開她。往媽媽身上一撲,怎麼還有啊?哈哈哈,這類害怕其實是孩子認知上的小誤會,解決起來挺容易的。在媽媽或者爸爸懷裡,足夠安全的環境下去認識它,遊戲它。玩玩影子遊戲,讀讀繪本,聽聽音樂,讓孩子認識了,他也就不怕了。
開始跟孩子分房睡了,小傢伙不太樂意,總是以自己害怕為由,想跑到我們房間里來。我們深知她「求關注」的套路,所以就將計就計,唱著monster go away,陪她把房間里的「怪獸」趕跑了,再來個溫馨的晚安kiss,小朋友也樂呵呵的睡覺了。
有時候,會因為白天的一些遭遇和不快,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這種時候就是需要我們當聽眾,做孩子最溫馨的港灣,一定不能不理睬或者罵孩子膽小,陪著她去面對、去認識、去克服這些心理恐懼和障礙才行。
總之呢,作為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她才有勇氣去面對外界的挑戰。運用同理心和遊戲力,是較為普適的方法。
我覺得孩子如果直接和父母說害怕,父母要分清孩子是真的害怕,還是假的害怕。因為有時候孩子想得到父母的關注也會說一些話吸引父母的注意。不過,不管是真害怕還是假害怕,家長最好停下手中的工作,做一做下面這幾件事。
1. 抱抱孩子。孩子如果真的害怕,抱抱孩子會使孩子心中的恐懼減輕一些。如果孩子只是想吸引家長的注意,抱抱他也能滿足他內心的需求。
2. 找出孩子害怕什麼。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慢慢的問孩子害怕什麼,找清楚問題才能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
3. 解決孩子的問題。找出了孩子害怕什麼,慢慢引導,盡量消除孩子的恐懼。可能有些問題沒法解決,那就試試經常抱抱孩子,因為有時候孩子是缺乏安全感才產生害怕情緒的,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其實,面對孩子說害怕這件事,家長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安撫孩子的內心,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覺得自己是安全的,害怕就少了。即使真的害怕了,也能很快走出來。
孩子說「我害怕」,一般都是看到了,聽到了或經歷了讓他覺得「恐懼」或「危險」的事。會讓孩子覺得特別沒有安全感。這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給他一個溫暖與安全的懷抱,告訴他「不要怕」,再慢慢引導他說出心裡的恐懼,再用事例讓他相信,他所害怕的東西或事件等,根本沒什麼危險性……
我家孩子之前在同學家,與同學一起看了鬼片,不敢回家了,我去接她回家時,一直緊緊地抱著我,連頭都不敢抬,回到家了還是不肯鬆手。怎麼說都不肯聽,沒辦法了,我只好強制讓她躺在床上,我也陪她一起躺著。慢慢與她聊天,問她最喜歡的是哪個明星,最喜歡聽哪首歌曲以及看哪部電視劇,媽媽的懷抱與溫柔的語言,以及她喜歡的話題,讓孩子慢慢打開心扉,與我一起聊天,聊到最後告訴她,她今晚看的恐怖電影,也是那些明星演的,其實根本沒有那會回事,只是加上了特製的音效與特技等,才讓人覺得害怕……
安撫孩子的情緒,疏導讓他覺得害怕的事情,建立起堅固的心理防線,只有克服了心裡的害怕,孩子才不會在第二次面對時,不會有恐懼的情緒,當他覺得「也不過如此」或「原來是這樣」時,害怕就已經遠離了孩子。
首先應該找出來孩子為什麼害怕,再有針對性的去做。
大寶在一兩歲的時候害怕風,聽起來很可笑,為什麼會怕風呢?因為在北方秋冬的風比較大,而且夾雜著塵土,老人帶著寶寶在公園玩的時候,一颳風就把他拽到身後去怕髒了衣服,小孩子不明白什麼原因,以為有什麼可怕的事情發生,所以以後一颳風他就驚恐的跑到我的身後。我覺得這樣不行,因為風是一種自然現象,我不能避免它的發生,也不想大寶在外玩耍的時候處在恐懼當中,所以我就告訴他風沒什麼可怕的,而且一旦颳風的時候我就用一種愉快的語氣跟他說,快看大樹在跳舞, 他呢也慢慢的接受了這個想法,颳風的時候大樹很高興,它會跟著跳舞,大風不可怕。
有的時候孩子不知道什麼東西害怕,往往是大人在傳遞這種恐懼。就像之前看到一篇報道,有個小孩的媽媽非常怕蛇,她不允許孩子們看蛇,甚至在他們家不允許提蛇,要故意省略掉,這樣導致這個小孩對蛇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對於自己害怕的事情,要盡量克服,不在孩子面前表露出來,如果孩子也知道你害怕的情況下,媽媽就要鼓起勇氣自己克服這種恐懼,給孩子做榜樣。
我其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其實一直有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一直要引導孩子戰勝困難,克服恐懼。因為我覺得,只有面對問題、困難和恐懼,才會使這些消失於無形。當然這麼做的前提,一定會要給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才行,孩子堅信自己遇到任何問題,父母都是他堅強的後盾,他才會勇敢的面對。只有孩子在一次一次的戰勝這些恐懼過程中,他才會有更加強大的內心,足以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恐懼。
舉例和大家分享下。
當我寶寶幾個多月的時候,我每次洗完頭髮,濕噠噠的難受,喜歡用吹風機吹乾,起初寶寶一聽到這個聲音就的非常緊張,哭鬧。剛開始在家人的遊說下我有段時間不用,可後來想想,這不是好辦法。後來我就偶爾用用,用之前跟寶寶說明白,告訴他,這裡待會會發出嗚嗚的聲音,一會就會沒了,時不時打開給他聽聽,見他緊張關了,反覆幾次,慢慢寶寶也就適應了,現在他睡覺我吹頭髮,他都沒什麼感覺。我覺得這個方法還是很受用的。
孩子說害怕,第一時間要穩定孩子情緒,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確認害怕什麼,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個究竟。一起去面對孩子遇到的問題,往往這時候孩子是很願意去探個究竟的,因為孩子在父母身邊是覺得最安全的。
所以孩子說害怕,並不可怕,怕的是孩子是否有願意直面這些害怕的勇氣。這直接影響孩子日後遇到事情處理問題的第一反應,是面對還是逃避?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習慣是很關鍵的。
對於年齡很小的孩子來說,他實際上還不太明白「害怕」的含義,正所謂「出生牛犢不怕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漸漸地懂得了害怕這個詞,但也有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
澄清孩子是否正確使用了「害怕」這個辭彙
處於低幼階段的孩子,還不能準確明白自己所使用辭彙的外延和內涵,因此非常有必要耐心地跟孩子確認他所說的害怕是什麼涵義。有時,孩子只是剛剛聽到其他人說到「害怕」這兩個字,並不明白它們的意思,只是單純的模仿其他人的說法。明確孩子的意圖才能更好的採取下一步措施。
將「害怕」兩個字具體化
經過第一階段之後,確定孩子確實是有害怕的事物,但是這個「事物」有可能是具體的,也有可能是抽象的。那麼,家長此時要做的就是將孩子害怕的事物具體化,通過跟孩子反覆的溝通、確認,逐步明確孩子到底害怕的是什麼,是害怕分離、害怕受到批評,還是害怕某種蟲子等等。
對症下藥,有的放矢
如果孩子害怕的是具體的事物,比如蜈蚣之類的蟲子,那麼就可以引導孩子了解自己是有力量戰勝它的,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如果還是害怕,那麼可以移除害怕的具體事物。如果是害怕遭受批評等相對抽象的事情,亦可以對孩子加以引導,告訴孩子遭受批評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每個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可能會遭受批評,同時,可以舉具體的例子來進一步具象化這一說法或認識,孩子能夠更好地理解,因為對孩子而言具體形象思維是佔主導的思維模式。
對孩子的教育是每位父母關注的大事,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想方設法克服孩子的恐懼感,因為這種童年經驗很可能會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或者生活產生影響。
當孩子說自己害怕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批評孩子或者責怪孩子
古話說的好孩子是最純潔的,一般孩子害怕討厭什麼多半是身邊的人灌輸引導的,比如之前有寶寶看了喜羊羊與灰太狼,把小夥伴也綁起來用火燒,這就是典型的模仿行為!
當孩子說自己害怕時,要溫柔的引導孩子說出害怕的原因,只有你明白了孩子為什麼害怕,才能正確的引導糾正他克服自己的弱點,變得堅強勇敢,有些原因可能當你知道後會覺得可笑,孩子會因為無意中聽到的事情產生害怕,比如:有大一點的小夥伴告訴他晚上有大灰狼出沒專門抓小孩子,那麼寶寶可能就會拒絕晚上出門,
知道原因後要引導孩子陪伴孩子一起克服這些心理障礙,不要打擊批評他們,那樣只會適得其反!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那麼喜歡玩手機?
※為什麼很多男生喜歡愛運動的女生呢?
※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這是自卑、社交恐懼的表現嗎?
※不開心的話,就親個嘴|漫畫
※追女生有哪些雷區是千萬不能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