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法時發澀是什麼原因?


1、如果是毛筆中墨汁乾枯了,這種情況比較正常。可以放慢速度,體會枯筆的書寫特點。

2、如果是墨太濃,太焦,可以適當在墨里添點水,調和一下再書寫就會比較流暢。

3、與選擇的紙張也有關係。平時應多熟悉有關紙張的吸墨差別,便於掌握了解紙張的屬性。同時,在書寫時還要多體會書寫的速度,快慢相宜。

僅供參考。


一般而言,寫書法發澀是因為有摩擦力。也就是毛筆的筆鋒和紙面有相互作用。

而能夠造成「澀」這個效果的必備條件,是紙面、筆鋒、腕運、墨汁之間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產物。

一、紙面

一般而言,手工毛邊紙其實是兩面都是粗糙的。機器造的紙是兩面特性不同。

一般來說,光滑的一面不容易產生「澀」的感覺,粗糙的一面則會產生「澀」這種效果,而且非常強烈。

相對不光滑的紙面、粗糙的紙面,更容易產生「澀」的效果。

二、筆鋒

筆鋒是直接與紙面進行接觸的部分。筆鋒的材料、特質、形態和書寫狀態,都會影響我們在書寫過程中的感受。

相對柔軟一點的、彈性較差、流暢度較差的毛筆筆鋒,更容易產生「澀」的效果。

相對的,質地堅硬、柔軟性較差的筆鋒摩擦力就小的多,因此,很難產生「澀」這樣的摩擦力。

(2)筆鋒形態

筆鋒形態聚攏,筆芯正,尖鋒挺立,則書寫過程中「滯澀」感明顯。

相反,筆鋒渙散、筆芯不正,則更容易產生「滑」的效果。

(3)書寫狀態

當我拿起毛筆的時候,我想像這這個毛筆想堅硬的刀鋒一樣銳利,那麼寫出來的字,也會相對的挺拔、硬朗的多。

假如,我把毛筆想像成一個軟趴趴的刷子,就很難寫出硬朗效果的字了。

而在書寫過程中,想像狀態的不同,人們內心以及對於筆鋒的感觸就不一樣,偏向於相信刀鋒的,自然「滯澀」感就會很強烈。

三、腕運

腕部正中的、垂直的運行,不偏不倚,就是正鋒的運筆姿勢,這個時候,執筆的力量就通過全身灌注於筆毫這小小的一端,力量用的越大,也就越容易產生「滯澀」感。

相反的,腕部偏向於左邊或者右邊執筆,筆毫則會側鋒運行。而筆毫所承擔的力量,就相對應的因為接觸面積大而削減很多,滯澀感就會減少。

四、墨汁

我們都知道。墨汁主要的成分是炭黑、膠質和水。

而在這三種成分中,能起到滯澀效果的,就是「膠質」。

越是膠質成分多的,就越容易產生澀感,越是膠質成分少,水分多的,就越清滑。

總之,澀感的產生,離不開紙面、筆鋒、腕運、墨汁四要素之間的配合。


古人書論云:澀。

一、清劉熙載《藝概》:

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

二、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名家名跡,點畫往往不光而毛,兩邊毛糙的波折。萬毫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

三、漢蔡邕《九勢》:

澀勢,在於緊馭,戰行之法。

四、漢蔡琰《論筆法》:

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

1、澀是什麼。

寫字時,筆發澀,即摩擦力,如雪天路滑撒沙,贈加車輪摩擦力,再如逆水行舟是也。

2、澀筆是什麼。

筆法的一種。兩邊毛狀的一波三拆的筆畫。

3、怎麼書寫澀筆。

逆勢入筆,中鋒逆行,萬毫齊鋪,步步頓銼。

4、澀筆的功用。

使筆不弱,防筆油滑,筆中有物,觀者回味。

還有兩相關名詞:遲澀、疾澀。

遲澀,有慢的意思,但不僅是慢。

疾澀,有快的意思,但也不僅是快。

故劉熙載云:澀非遲也,疾非速也。

初學應由遲澀入,熟後入疾澀,不能反向。遲澀,忌滯病,疾澀忌油滑。


發澀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墨太濃,墨瓶里直接倒出來的墨,一般是要加水的。加多少,根據自己情況定。二,可能是墨稠,行筆又快。三。自己的墨和紙,行筆速度沒有磨合到位。


推薦閱讀:

TAG:書法愛好者 | 藝術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