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不同分支之間存在「鄙視鏈」嗎,原因是什麼?
心理學不同分支之間是否存在「鄙視鏈」,原因是什麼
作為心理學這個學科,心理學從創始到今天已經發展了很多個分支,他們都在為各自的領域做著自己的努力與貢獻。他們是否存在鄙視鏈呢?理論上不存在,畢竟心理學的存在就是為了詮釋和解惑大家的疑惑與不解的心理問題。但是不排除極個別的現象發生。
首先,學習心理學不成熟的人,會產生或多或少的鄙視情緒,只不過這是初步入學者的心理特徵,自己都還沒有完全認識心理學的真諦。有這樣的想法和意識是正常現象,如果多觀察與學習,會慢慢的淡化出來。
其次,學習心理學畸形的人,這類人把心理學的核心沒學到,而是學的形而上學,走的是本本主義路線。自然而然就會其他學心理學的人格格不入。如若不做自我醒悟,鄙視其他心理學專業也是常有的事,
最後,是在學習和運用心理學上沒有出現過挫折的人。這類人會產生自大自滿的情緒。使得與其他學習該類學科不同科系的人會產生一些小的矛盾。但是會隨著歷練成長逐漸從這個陰影中釋放出來。
總之學習心理學的目的就是助人為樂,出現鄙視情緒的人一般都是還沒真正的成熟或者學的過於僵硬了。只要有一個兼愛包容的心這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如果學習心理學的人沒有兼愛包容之心,他鄙視的不單單是其他學心理學的人,而是所有人。
魏文帝曹丕有文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要說心理學各理論和技術流派之間存不存在「鄙視鏈」,我以為是有的,學心理學這麼多年,就我們學院里的各派之間也風起雲湧。
但我不喜歡用「鄙視鏈」這個詞。這就跟武林門派一樣,身在江湖,總有爭鬥,解釋心理現象和研究心理規律,就跟爭武林盟主一樣,都想號令江湖,各流派無不奮勇向前。
下面,就由我為大家分解分解這心理學界的英雄兒女、快哉江湖!
自馮特1897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為以構造主義為基礎,為科學心理學扛起開宗立派的旗幟之後,這場爭鬥就拉開了序幕,各方人物,先後登場,獨領風騷。
構造主義主張把心理過程分解成各個部分,是解構性的取向,就像我問你人是由什麼構成的,你說人是由頭、軀幹和四肢構成。
一種觀點出現之後,有人發現這種觀點的片面性,就會批評這種觀點,同時也就會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彌補別人的不足。
馮特之後,美國心理學之父詹姆士攜機能主義橫空出世,他比馮特小十歲,是個富三代,年輕時遊學歐洲曾與馮特有過交流。他是十足紳士,極有教養,但有時又十分刻毒,就比如在評說馮特時。他重視心理的適應功能,強調從實用性角度進行研究。
與此時同,德國本土也不安寧,以韋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為首的德國心理學家建立了完形心理學(也叫格式塔學派)。他們同樣反對解構,認為整體不是簡單的部分相加,就像構成人的幾個部分不可拆卸,必須整體研究才有意義,一旦拆卸,生命就沒了。
這之後,美國的華生搖旗吶喊,創立了行為主義,同樣反對構造主義的觀點,主張研究看得見的行為,強調可測量和標準化。
這中間,我弗爺(弗洛伊德)也開始嶄露頭角,他從醫療實踐出發,總結出一系列可操性極強的臨床方法,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
這之後離我們近點的時代,還出現了以馬斯洛、羅傑斯為代表人物的人本主義學派,主張以人為本,相信人有自我實現的潛能。
後續還有在行為主義基礎上,隨著科技發展產生的認知學派……
這些都是在鬥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學派,有些如今依舊伊利在江湖之中,當然,期間還有很多曇花一現的其他門派,它們也為心理學這個大花壇添加了顏色。
我想說,心理學不比數學和物理,它們有所有數學家和物理家都承認的一些基本定律,而心理學像是個灌木叢,各學派都有個自己的假設和定律,都熠熠生輝。
至於樓主說的鄙視鏈或者我說的學派爭鬥,都是心理學得以發展至今的動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行為主義的方法太機械,精神分析又太愛挖人心靈深處那些病態的念頭,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說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不夠嚴謹,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又覺得行為主義太膚淺……」
這其實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我看來,是好事!
正是有他們的「爭鬥」,我們才能從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認識我們自己的心理。我們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大師們在上!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推薦閱讀:
※為什人都感覺自己是善良的,別人是壞人?
※最近看了好多關於拐賣的事件,感覺心裡很焦慮,我是一個個頭比較矮,也沒什麼力氣的女生,請問該怎麼辦?
※一聽到辦公電話聲音就精神緊張怎麼辦?
※大學期間抱怨老師不負責的同學到底是自身的問題還是老師的問題?
※如何看待父母吵架後雙雙離家,留下3歲女童大冬天沒穿衣服,凌晨獨自遊盪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