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秦國奉獻了畢生強秦之才華的商鞅,張儀、范睢、呂不韋等,為什麼一個也沒有好結局呢?
題主你沒說錯,秦國就是這樣刻薄寡恩的。很多功臣良將並沒有好結局。回答下面有人說范雎結局最好,可能不知道睡虎地秦簡《編年紀》「五十二年,王稽、張祿死」的記載,王稽是張祿(范雎)推薦的人,《史記》說他當年兵敗被殺,而在這部書里把范雎之死和他寫在一塊,可見范雎之死確實蹊蹺。呂不韋自殺而死,商鞅被逼造反,張儀算是好的也被驅逐回魏國。還有白起也被賜死,魏冉說廢就廢,王翦小心翼翼才得享天年。
至於為什麼秦王都這麼刻薄寡恩,也不單單是個人的原因,和君主專制政體有一定關係。秦國在歷史上發生過數次庶長弒君的政變,所以國君對於名望高的大臣,很自然怕他們掠奪了自己的權力。而且在某個國君時期受重用的人物,往往因為功勞太大,而不被繼任的國君所喜。而對於秦國這樣尚功的國家,本身政治倫理也比較淡薄,所以出現這種刻薄寡恩的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秦國能統一天下其實不一定全部都是國君的功勞,而丞相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商鞅在秦國變法,奠定了秦國的走勢;張儀在秦國任相,以連橫瓦解了六國合縱鎖秦;范雎在秦國剪出四貴,並且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呂不韋在秦國任相,穩定了主少國疑的情勢;李斯在秦國任相,奠定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在秦國歷代丞相中他們五人人功不可沒,但是他們的下場卻不是那麼盡人意。商鞅慘遭車裂、張儀被逼走、范雎抑鬱而終、呂不韋被逼自盡、李斯被腰斬。他們都將自己畢生的才華全部貢獻給了秦國,他們也都不是秦國人,為了秦國的統一嘔心瀝血的,結果最後卻落到了如此結局。難道真的是秦國刻薄寡恩嗎?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會這樣。
商鞅-奠定秦法,慘遭車裂
商鞅在秦國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商鞅和秦孝公兩人的君臣關係也是最鐵的,胸懷大志的秦孝公立主商鞅變法。甚至為了商鞅變法能成功,就差殺太子祭奠新法,最終在眾人的勸阻下才放過太子,但是讓太子師和太子傅承擔太子所犯之法。為了響應一個外人的變法,將皇親國戚和秦國貴族都得罪了,這就是秦孝公的魄力。
但是商鞅也用變法的成果來回報了秦孝公,變法的成功無疑都是巨大的,他讓秦國從一個弱國慢慢的走向了七雄,並且慢慢的統一了天下。但是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就開始了打擊商鞅,秦惠文王在貴族們的建議下車裂了商鞅,但是卻未廢除新法,所以從這裡就能肯定新法的地位。商鞅的死是必然的結果,他的無情導致自己秦國樹敵無數,而秦孝公一死商鞅的結局也就是像命中注定的一樣。
張儀-朝秦暮楚,晚景凄涼
張儀兩度擔任秦國的宰相,在秦惠文王時期山東六國合縱鎖秦,當時的秦國前途一片昏暗,而此時的張儀來到了秦國為秦惠文王指點迷津。張儀的建議就是連橫,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來慢慢的分解六國,積羽沉舟早晚有一天會讓六國徹底的決裂。而張儀也一直在秦楚之間來回奔跑,兩度誆騙了楚懷王,讓楚國徹底背離合縱。
張儀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他避免了六國合縱鎖秦,而且也挑起了六國之間的內亂,給秦國帶來了發展的機會。但是秦惠文王死了,而新繼位的秦武王也是崇尚武力的,秦武王對張儀這種遊說之術不感興趣。此時的張儀深恐自己會重蹈商鞅覆轍,於是就用計逃離了秦國,回到了魏國。張儀最後是因為自己看透了秦武王,所以才得以逃生,如若不然恐怕就是下一個商鞅。
范雎-及時退出,晚景凄涼
范雎對秦昭襄王的重要性就可以說是漢之張良,早年的秦昭襄王一直籠罩在宣太后和以丞相魏冉為首的四貴的陰影下,以至於只聞有太后不知有君。但是范雎來到秦國之後,開始慢慢的幫秦昭襄王廢除太后,剪出四貴,解決了秦國內政的隱患。之後為秦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開始步步蠶食三晉,並且以反間計助秦國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
此時的秦昭襄王對范雎可以說是特別的寵信,傾舉國之力幫助他必死了仇家魏齊,並且赦免了他的舉薦連坐罪。秦法被舉薦人犯罪那麼舉薦人也要連同問罪,而他舉薦的鄭安平投降趙國、王稽私通楚國,按理來說這都是死罪,然而秦昭襄王還親自下令避免了他的連坐罪。但是此時的范雎自己深恐被連帶,於是就辭去了相位,回自己的封地去安度晚年,但是也在抑鬱中病死。
呂不韋-功高蓋主,被逼自盡
呂不韋對秦國的貢獻最大的就是安定國家,在當時秦國兩年死了三個皇帝的時候,在嬴政年少繼偉主少國疑的時候,當時的呂不韋硬是將秦國國內的局勢穩定了下來,並且還慢慢的恢復到秦昭襄王初期的水平。原本呂不韋在趙國初見嬴異人的時候,自己就開始謀劃著如何讓嬴異人繼位。
而當嬴異人回國繼位之後,沒過多久就死了,而自己又開始輔佐年少的嬴政。在當時六國虎視眈眈的情況下,硬是穩定了秦國的國勢,並且將政權換政給秦始皇。但是自己卻因為和趙姬之間的事情,導致了他和秦始皇關係的決裂。而當秦始皇把他趕回封地的時候,當時各諸侯國紛紛請呂不韋出出仕,然而秦始皇就寫了一封信,責令呂不韋趕到蜀地去居住。呂不韋在看透秦始皇的時候,自己也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喝鴆酒自殺了。
李斯-權欲熏心,慘遭腰斬
李斯原本只是呂不韋的門客,但是之後被秦始皇任用為客卿。當時的李斯提出了用金錢收買六國的權臣,來離間六國君臣。當秦國此時一切走向正規的時候,秦始皇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此事無疑是自毀長城。李斯知道後就寫了一封震耳欲聾的《諫逐客書》硬是讓秦始皇改變的決定。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後,李斯還頒布了一系列的政治策略,奠定了中國封建王朝體系,也正是之後的百代都行秦政策。
然而秦始皇死後,權欲熏心的李斯妄圖輔佐胡亥讓周公輔世的情況再次出現,自己成為匡扶秦朝的權臣。於是這種情況下選擇了和趙高校詔,逼死了扶蘇立胡亥為二世。但是李斯低估了趙高,之後的趙高就開始一步步的將李斯退到了深淵,直到秦二世宣布腰斬李斯。此時的李斯也恍然醒悟,原來一切都是趙高的布局,而自己也成了趙高的獵物。
圖片來源於網路,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一家之言還請見笑,如有指教還請在評論區留言。
題主這個結論並不正確。其中范睢結局最好,張儀次之,呂不韋還行,商鞅最慘。結局的好壞與他們自己的選擇有莫大的關係。
下面我們分別來看一看。
范睢——聽人勸告,及時引退,病死范睢被王稽從魏國帶回秦國,很快便得到秦昭王的信任,當上了秦相。他助秦國以近交近攻之策蠶食各國,尤以三晉為最。特別是長平之戰以反間計讓趙國用趙括代替廉頗,助白起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幾乎將趙國打殘。同時,他助秦昭王逐步奪回王權,廢棄宣太后,驅逐穰侯、高陵君、華陽君及涇陽君,解除了秦國內政外交中的最大隱憂。
秦昭王對他可謂是言聽計從,還給他報仇逼死了魏齊。不僅如此,還幫他幹掉了政敵白起(雖然白起自己有取死之道,以昭王之明心中還是有數的!)。甚至不因他舉薦的鄭安平、王稽有罪治范睢的罪,因為按秦律,被舉薦人犯罪舉薦人同罪。而這兩人犯的是叛國賣國的大罪!這就可以想見秦昭王對范睢是那麼的優待了。
范睢自己卻想不開,整日憂慮恐懼,後來聽蔡澤的勸告,辭去了相位,推薦蔡澤繼任。之後,范睢回到自己的封地,不久病死。
張儀——與新君不和,設計自救,老死於魏張儀曾兩度擔任秦相,其間遊說各國破壞合縱。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秦武王本來就不喜歡張儀,繼位後群臣大多說張儀不講信用、反覆無常、出賣國家以謀取私利。
張儀知道後十分害怕,就給秦武王獻計說:「東方各國都非常憎恨我,特別是齊國。我如果到魏國去,齊國必然攻打魏國。大王到時可以趁機攻打韓國,打進三川,滅掉周天子,成就帝王的功業。」
秦武王聽後十分心動,便用三十輛兵車,把張儀禮送去魏國。張儀到了魏國,齊國果然出兵攻魏,魏王害怕了。張儀卻說自己有辦法可以讓齊國退兵。張儀派出門客馮喜出使楚國,楚國又派使者說服了齊王退兵。理由是齊魏等國互攻會白白便宜秦國!
張儀因此安然呆在魏國,還當了魏相。一年後死去,壽終正寢。
商鞅、品不韋——功高震主,貪戀權位,死於非命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一舉成為強國。而商鞅也在秦國呼風喚雨、權勢滔天,因而失去警惕之心,囂張跋扈。秦孝公死後,秦惠王繼位,商鞅的好日子就到頭了。因為秦惠王當太子時受過商鞅處罰,更為關鍵地是他嚴重威脅到了秦惠王的君位。於是商鞅被以謀反罪車裂而死,滅族。
呂不韋跟商鞅差不多,竟然與日漸長大的秦始皇爭權較勁,最終被逼自殺。死得比商鞅稍好一些。
說起來原因的話,這個還得說到商鞅的頭上,商鞅這個人幫助秦國迅速脫貧,使得秦國的綜合國力快速加強,但是這一切都是基於一個制度,那就是君權至上的制度,簡而言之就是中央的權力高於一切,中央可以命令地方政府做任何事情,在中央,帝王的權力高於一切,所以整個帝國全部聽君王一個人的,這樣使得整個秦國所有的資源可以源源不斷地運輸到前線,為君王的意志進行作戰。說的直白一點兒,就是整個秦國只有秦王擁有特權,而其他人都沒有。
但是問題就來了,整個國家都只聽君王一個人的命令,那麼商鞅你做的這一切全都是成了君王的嫁衣,你的生命,你的榮譽與你的財富,全都是秦王的,你還剩下些什麼東西?無論榮譽如何,無論你為秦國做出多少貢獻,你仍然還是秦王門前的一條狗。
秦王如果喜歡你,你就是人臣之巔,你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秦王不喜歡你,你就是一個囚犯。
封建制度,有他的殘酷性,這是無數聖賢用自己血路鋪出來的一個教訓。
名士真才以功業為重,不懼個人生死榮辱;強國雄主以國家利益之上,權力之花以鮮血澆築,鮮血包括了所有人的血,自然含有功臣名士的血!因此商鞅以身殉國,呂不韋自殺身亡。張儀和范雎功成身退,隱於山林!
功業越高則得罪的勢力越大!對於上述四君,他們執掌秦國國政數十年了,不僅影響秦國大政,對天下列國的影響也極大。但凡要建功立業,就一定會改變利益結構,失去了既得利益的群體就會讓功業者身敗名裂!
商鞅在秦國變法,翻天覆地,一大批秦國老世族紛紛落馬,又一大批變法新貴翻身上馬。商君變法強秦,不僅損害了秦國貴族利益,也嚴重威脅到新君嬴駟的功業,因此商鞅被污衊叛亂而自身殉秦!
張儀一介布衣,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諸侯,以天下為盤,以列國為子,翻雲覆雨,玩弄各國國君於股掌之間!因他合縱連橫的靈活外交,使秦國獲得更多的機會擊敗六國合縱。范雎憑遠交近攻的政策給秦國帶來許多實質性好處。呂不韋一介商旅奇才,輔助四代秦國國君,從正面強大了秦國,從側面培養了千古一帝嬴政!正是他們卓越的才華才使秦國一步一步強大,同時註定了他們難以善終的結局!
其實題主說的並不對,這四個人當中,張儀與范睢的下場是好的,商鞅與呂不韋的下場是不好的,那我們分別來說說他們都是什麼下場,然後再來討論一下,他們有這種下場的原因所在吧。
商鞅商鞅變法觸動了很多秦國貴族的利益,用軍功制代替了世卿世祿制,最最關鍵的是,商鞅得罪了秦太子秦惠文王,他為了推行新法,就處罰了犯了新法的太子秦惠文王,太子不能受罰,就由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來代替。
所以秦惠文王一繼位,就要找商鞅的麻煩了,公子虔就舉報商鞅謀反,商鞅想跑到魏國去,魏國人痛恨他,就把他送回了秦國,商鞅最後被車裂而死。
張儀張儀在秦惠王十四年的,從燕國回到秦國,還沒到咸陽的時候,秦惠王就去世了,秦武王繼位,也就是那個舉鼎的那位。
秦武王在做為秦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等他一繼位,很多大臣就來說張儀的壞話,說張儀這個人是個小人,反覆無常,不能再用他了。
張儀也有點害怕,他就跟秦武王說,我為秦國著想,就得讓東方六國亂起來,那麼這樣就對秦國有利,我聽說齊王特別的恨我,只要我在哪個國家,他就會派兵去討伐哪個國家,要不這樣,我去魏國,這樣齊國就會去打魏國了。
那麼這個時候,大王你就可以去打韓國,然後直接去周朝,這樣就能挾天子以令天下了。秦武王覺得有道理,就派張儀去魏國。
齊王聽說張儀在魏國,果然率軍來打魏國,魏王很擔心,張儀說,大王不要害怕,我有辦法讓齊國退兵。張儀就派他的門閣馮喜去楚國,然後再用楚國的使者去見齊王。
這個使者跟齊王說,張儀就是故意的,就是故意讓齊國打魏國的,然後讓秦國輕鬆的去打韓國,打周朝,這樣就能挾天下子以令天下了。
齊國果然罷兵,張儀在魏國呆了一年,也病死了,所以是善終。
范睢有個人叫蔡澤,他向范睢說,商鞅,吳起,文種,白起這些都是盡心儘力的貢獻自己,但是結果呢,都是沒有善終,原因很簡單,就是不知進退。范睢覺得有道理,就推蔡澤接任自己的位置,然後回到自己的封地,不久病死,也是善終。
呂不韋呂不韋是受了嫪毐叛亂的牽連,雖然呂不韋參與了平叛,有一點功勞,但是嫪毐終是呂不韋找來獻給趙姬的,自然脫不了干係。秦王本想殺掉呂不韋的,但是呂不韋確實對秦國有大功,再加上有很多人為他求情,所以只是把呂不韋的相國給免了,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
但是一年多,六國來的使者絡繹不絕,秦王就十分的不高興,就寫信質問呂不韋,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能擁有十萬戶,你跟我有什麼血緣上的關係,得讓我叫你仲父,你遷到巴蜀去吧。
呂不韋擔心秦王會對他不利,所以就自我了斷。這是老秦的傳統嘛,一直延續到李斯趙高,當時趙高欲發動沙丘政變,拉李斯入伙,就說到,秦國的丞相都沒有好結果,你要當心啊,果不其然,李斯死於趙高之手,可是趙高說了人家,自己卻又當了丞相,還是逃不了秦相的命運哈。
言歸正傳
孝公時期的商鞅,惠文王時期的張儀,庄襄王時期的呂不韋,這三人的共同點是什麼,沒有跟太子搞好關係。
商鞅法辦過惠文王,張儀得罪過秦武王,呂不韋更是睡過始皇生母,怎麼活?
而昭襄王時期的范雎呢,屬於作死,他因政見之分害死白起,奈何後來證明白起才是正確的,從而失去了昭襄王的信任。
最後,歷來國君可曾有念情之人?
這些人的存在只能是在一個朝代,當江山將要異主時,只有放棄才是最保險的,因為他們可以改變太多,試問如果商君如果還在,贏駟把他能放在什麼位置,難道把他供起來就會好了嗎,要知道商君曾經的位置可以是超脫君主的約束之外的,那麼活著天下人信誰的,還會是贏駟嗎,百姓怕的是商君立的法度,自然也怕商君。再如張儀和范睢,同樣都是贏稷的丞相,都是影響朝局的人物,士為知己者死,是天下仕子的通病,這樣就容易出現朋黨,使的朝局不穩.我們再看呂不韋,他可是以商入宰的少有的人物,手中的財富和人脈那是難以衡量的。防範於未然,是統治者必須考慮到的,至少也是有足夠的力量來平衡各方力量才是最穩的。想想朱元璋還有劉邦,就可以明了了。
功勞太高,名聲又好的時候,如不及時撤退,就只有死可以分封了。自古以來多少武將因此而死;文臣書讀的多,但依舊不少人著此道。上述幾位才華蓋世,亦難逃此命,智如劉伯溫才勉強自保。武將以白起、岳飛最慘。記住老子的話: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個有一鍋燴的嫌疑了,他們的下場也並非都不好,商鞅,呂不韋因為後期已經對王權造成威脅,沒有好下場是必然的。而張儀和范雎對王權威脅則沒有那麼大,所以得善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