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絕孩子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行為?


我認為,孩子習慣了看別人臉色,大多與家庭環境是分不開的。

先舉一個例子說一下。

比如,孩子每天看動畫片的時間是20分鐘。可是,當媽媽心情好的時候,或者孩子剛剛做了一件讓媽媽開心的事情時,孩子說:「好媽媽,再讓我看一集吧!」媽媽不想拒絕孩子,就同意了。

可是,下一次孩子還想再看一集,結果剛好媽媽心情很煩,或者剛剛受到了老公的指責,心情很不爽。也許會對孩子說:「都到時間了,看什麼看!這麼不守時!」

交替幾次這樣的情況之後,孩子會學到什麼?——看人臉色!

  • 今天,大人心情好,我可以多提幾個請求;
  • 明天,大人心情不好,我躲遠一點,別惹火上身!

這就是孩子自己尋找的在這個環境中,適合自己良好生存的模式。這怨不得孩子。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家長愛看人臉色。

家長看人臉色的行為,給孩子做了一個示範,孩子複製家長的行為,也就變成了看人臉色。

比如:老婆做事,會看老公的臉色;出去和朋友聚餐,會看朋友的臉色,小心翼翼地說話並維持氛圍;……

這些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

那麼,知道了原因,也便知道了如何改善。

(一)家長不要因為心情,而去隨意改變規則

規則約定是什麼樣,就要遵守這個規則。不是今天開心,就放寬一些;明天鬧心,就嚴厲一些。

執行規則地態度要堅定而和善,要保持每天地統一性。

這樣孩子就會明白,是否可以做一些事情,不是由爸媽地心情決定的。

當然,如果規則不合適了,需要我們和孩子坐下來重新約定新規則,而不是看心情隨便改規則。

(二)家長以身作則,別看人臉色

家長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別做出「看人臉色」地言行,時刻注意給孩子形成一個好的榜樣力量。

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要想改善複印件,需要從原件做起。

(三)對孩子別提條件,別威脅

如果今天的手機時間沒玩夠,那麼就應該讓孩子玩夠時間。因為這是我們的約定。與我們的心情無關。

我們切忌不要用提條件和威脅的方式去與孩子溝通。

  • 你要是不聽話,不好好吃飯,我就不給你手機時間了!(這是典型的威脅和懲罰)
  • 你要是乖乖的,我就把你的手機時間延長十分鐘!(這是提條件)

我們如果長期以這種模式與孩子互動的話,孩子會從中學到什麼?他會學到對他有益的品質或做法嗎?

他估計長大了,也會用這種方式與其他人相處吧!

可是成人,有誰喜歡這種方式呢?

比如:

如果你老公對你說:「你要是不好好做飯,我這個月就不給你零花錢了!」

你聽了以後,是不是會有一種想打人的衝動?

可這就是我們與孩子說話的方式呀?

這樣,真的好嗎?孩子會學到什麼?——這是需要我們仔細思考的事情!

以上,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如果喜歡我,歡迎關注我,謝謝。


如何杜絕孩子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行為?

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我一直尊重我的孩子,把她當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所以我的孩子沒有這種討好行為的存在。

今天我還跟孩子的爺爺談了一下,我們爺爺是有著30多年教齡的小學教師,在對他孫女的教育上還停留在對學生的態度上。總要求我們孩子聽話,對於老大和老二的關係上,他總一味地偏袒老二,這些做法深深傷害了我們老大的心。而我們老大對很多事情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人,並且也是孩子,不可能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了。所以今天就跟爺爺發生了衝突,她也特別反感她的爺爺,今天下班我還跟她溝通了很久,孩子的心結才被打開了。

我們爺爺還在晚上說,他們當年怎麼樣教育孩子的,哪像我們孩子。我心裡真的非常不舒服,難道我的孩子我要把她變成逆來順受的、靠討好別人的人,這不笑話嗎?我覺得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有對事物判斷的能力,如果連主見都沒有,談何自立、獨立!要讓孩子杜絕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行為,一定不要只強迫孩子聽話,只讓他們做乖孩子。做有主見和聽話不矛盾,但這種聽話是建立在孩子有自己判斷力的基礎上的,人沒有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很容易成為討好型的人格的。

小羽媽是國高級育嬰師,有十年的母嬰護理經驗,學前教育專業,多網路平台撰稿。關注媽媽健康和寶寶成長,同時也是二胎媽媽,育兒路上我們在一起!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我曾在我的工作坊上,問學員,看到一個胖子,你想到什麼?

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

「覺得胖子很溫暖」

「覺得他不善於管理自己的身體,很邋遢」

「覺得很熱,很油膩」

「覺得很可愛,沒有心機」

......

你看,面對同一件事情,我們每一個人的看法和感受都是不一樣的,而我們有這些看法和感受都是與我們過往的經驗有關,覺得胖子很溫暖的人可能曾經遇到過一個很胖的人給過他溫暖的感受,所以一看到胖子就有好感,覺得胖子很邋遢的人可能也曾經在生命中遇到過很胖的給他邋遢感受的人......

因此,我們都帶著過往的經驗來看現在的人和事,如果你通過孩子與奶奶的對話看到的是,孩子在看奶奶的臉色,感覺很不舒服的話,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在你小時候,你也曾經看別人的臉色生活,而你非常痛恨自己曾經這樣沒有力量,痛恨那些給你臉色看的人,看臉色帶來的屈辱,憤怒,你可能到今天還沒有完全走出來。

那麼非常有可能的是,你會很討厭看別人的臉色,只要別人給你臉色看,你就會很憤怒,然而,更有可能的是,你身邊偏偏有人總是給你臉色看......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輪迴,凡是你沒有修好的地方,都會在你的生命中重演,一遍遍提醒你去修鍊,去改變,而且如果你不改變,你會發現,其實你自己也是一個很喜歡給別人臉色看的人,甚至會對最愛的孩子甩臉子.......

所以,要想讓孩子不看別人臉色,你需要去療愈原生家庭的創傷,不要永遠傷在童年,唯有你自己療愈好了,力量真正出來了,你會發現沒人敢給你臉色看,你也不需要給別人臉色看來讓別人知道你生氣了,來操控別人。

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你的孩子自然不會看人臉色了,而你再去看孩子和奶奶的對話,哪怕是同樣的對話,你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也許會覺得孩子很聰明很可愛也不一定呢。因此,我是一切的根源,改變,從自己開始吧!


孩子,想要的說出來,不要再看臉色了


比起調皮搗蛋的孩子來說,經常看父母臉色的孩子讓人心疼多了。現實中孩子總是被禁止做很多的事情,做每一件事情都要看別人的臉色。

爸爸媽媽曾經也是一個孩子。有一位媽媽說,自己的童年是看著別人的臉色過的,現在當了媽媽,希望自己的女兒不會像自己一樣。從小看別人臉色過活的孩子長大了都會變得不自信。

孩子在路上看見冰糖葫蘆,卻一直沒有要,他記得媽媽說過不能吃太多零食。孩子看見小狗很可愛,但是沒有上去抱它,因為爸爸說狗狗身上很臟。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驚恐的用毛巾擦乾,害怕會被訓斥。漸漸的,孩子有想要做的事情的時候,總是會先想一想這個能不能做,做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變得越來越畏手畏腳。

很多孩子被設置了越來越多的條條框框,或許這樣保證了孩子的安全,但卻把孩子的天性都磨滅了。

爸爸媽媽對待孩子像其他人一樣,脾氣不用收斂,眼神還是一樣犀利。對孩子的嚴格會讓孩子感到害怕,學會看父母的臉色。

孩子有很多未知的東西是需要引導的,因為孩子並不知道一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所以他做了。很多父母下意識的就是苛責,讓他不準再做了,但是孩子並不知道這件事情有什麼不對。

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先別急著說不對,讓他看見事情導致的結果。然後問他這樣做對不對,等他自己想通了他就不會再做了。

不要讓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在父母的嚴厲下變得越來越差,讓孩子大膽的說出他想要的。


我覺得孩子討好別人,偶爾為之也無妨。

說明他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達到目的。算是一個小成長。

只是如果形成習慣就不行。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一個良好習慣的形成關係到今後他某種性格的形成。

所以,孩子在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時候,就要給他增加點難度,分散他的注意力。比如他想玩手機,就要他把地上亂七八糟的玩具收好。如果他不動,就不給,哭也不給。

我哥哥的孫子3歲多點,他剛喝了一瓶酸奶,又要喝第二瓶,馬上就要吃晚飯了,於是他媽媽說,誰都不要給他拿酸奶。可愛的孩子求媽媽沒用,轉而來求我這個客人。他愁眉不展的站在我身邊,牽著我的手搖著說;姑婆,酸奶!……我也是硬忍著不給他拿。


同為幼兒家長,我非常理解你看到「孩子為了玩手機,總是說奶奶我乖乖的聽你的話,而奶奶也總是說你乖乖的聽話,奶奶就把手機給你玩」這一家庭教育模式時的難受和焦慮。難受是看到孩子為了心中所求就去就刻意討好手中有物的人,焦慮則是擔心孩子從此養成了討好型人格而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講,「孩子嘴甜會討好大人」這個行為,也並非都不可取,至少,這孩子是有點小聰明的,懂得察言觀色因勢利導,對「大人喜歡什麼樣子的孩子」心裡門清!當然,作為家長,一開始看到孩子乖利於管理也是樂於接受的,但久而久之,看到孩子「太乖了「,就會突然感覺不對勁了,心痛於孩子的刻意討好,也覺得孩子是不是失去了什麼孩子該有的樣子!這是一種多麼痛的領悟啊!

講個幼兒園老師親口訴說的小故事吧!

朋友張老師班級里就有那麼一個」極其乖巧「的小女孩,姑且喚她「小乖」吧!剛上小班時,孩子們大多不適應陌生的新環境新老師新同學,哭哭鬧鬧那是常有的事,可是小乖不一樣,開學第一天就顯得文靜乖巧,不哭不鬧地坐在小椅子上,張老師拿玩具給他們玩,只有小乖說「謝謝老師」,當時,張老師就挺喜歡這孩子的。中午飯時,小乖也依舊很乖的吃完了盤子里的飯菜,甚至在老師阿姨不注意時(此時老師阿姨都在給哭的孩子做安撫工作中)直接拿了空盤子去水池那邊沖洗了一下才交給阿姨,並且對著阿姨說:謝謝阿姨,您辛苦了!。。。。。。阿姨驚了一下,因為從來沒有遇到過那麼「懂事乖巧」的剛入小班的孩子啊!再後來的午睡,小乖自己脫外套蓋好被子乖乖入睡,起床後也是自己穿好,安靜地坐在小椅子上等著阿姨發點心。吃完又是道謝。晚上家長們來接孩子時,她乖巧地跟她媽媽說,謝謝媽媽來接我!隨後轉頭說老師辛苦了,老師再見!。。。。。。

張老師當天就覺得這孩子乖巧的有點不尋常了,查了她的入學調查表也沒什麼特別(爸爸媽媽和弟弟,一家四口住一起,爸爸工作忙經常出差,媽媽是全職媽媽照顧她和弟弟),就只當這孩子家庭教養比較好,規則感比較強吧!

但在接下來的家訪中,張老師因為去的時間比約的時間早了,他們一家還在外面吃飯未歸,就在她家門口等了,機緣巧合下,發現小乖的隔壁鄰居是認識的朋友,然後就從鄰居的嘴裡知道了小乖「乖巧」的原因了。

原來,小乖現在的媽媽並不是親生媽媽,她媽媽在她一歲時車禍走了,爸爸半年後又結婚了,生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剛開始時幼小的小乖也有抵觸情緒,對著爸爸和新媽媽發脾氣,甚至對著小嬰兒大吼大叫!爸爸忍了她幾次之後,便開始動手打她了!新媽媽不動手,但也對爸爸打她的行為不勸不阻的!還好,在關鍵時刻,奶奶借口來照料新媳婦和剛出生的弟弟來了小乖身邊,並一直告誡小乖一定要乖巧懂事,聽新媽媽的話,不然爸爸和新媽媽都會不要她的,奶奶老了身體也不好照顧不了她多少年的!一段時間後,小乖變了,變得循規蹈矩。可以說,那些刻意的討好,都是奶奶教她的,奶奶當時也是很無奈,因為奶奶的身體原因,老家還有身體也同樣不好的爺爺在等待著照顧,就沒有辦法陪小乖成長了。奶奶想的,只是能讓孩子自己乖一點,好好學習長大,畢竟,長大後才能有飛翔的資格啊!

這個故事講到這裡,張老師已經哽咽了。。。。。。作為幼師,她明白,每一個刻意討好的小孩背後,都有一個在教孩子刻意討好的家長,有些,是功利,而有些,真的是無奈了,比如小乖的奶奶。。。。。。張老師表示,在班級里,她會好好關注小乖的成長,盡量多給她一些愛,讓她的三觀慢慢的糾正,讓她明白,老師不用你的討好,也會對你好的,因為那是作為老師的責任啊!

作為幼兒家長,也作為一直在育兒領域探索的學習者,我想告訴家長們的是:要杜絕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就要先學會尊重孩子,傾聽孩子,讓孩子在家裡有說話的權利,並且告訴孩子,我們永遠愛你,你做的對的,我們會支持你,你做錯了,我們幫助你一起改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一個快樂健康的孩子!

要知道,只有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才會真正成長為一個有愛的人啊!

----------------------

更多真實的育兒體驗,歡迎點擊我的頭像,關注我的頭條號(育兒路上遇見你),漫漫育兒路,苦與樂的堅持,讓我們一起分享交流吧!


你好,但從你小孩子的的這個表現(孩子為了玩手機,總是說:「奶奶我乖乖的聽你的話」,奶奶也總是說:「你乖乖的聽話,奶奶就把手機給你玩」。),我其實覺得你家小孩子很聰明,因為他能夠將事物的關聯很好的聯繫在一起,目的性很明確,而不是簡單來說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但是這樣的行為模式也會給小孩子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你或許已經從你的擔憂當中發現了一些,你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變得見風使舵,牆頭草兩邊倒,當面對利益誘惑的時候,不能夠堅持自己的主見,當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真正是想要什麼的時候,我相信這是一件讓每個父母都感覺到害怕的事情。而這種教育方式很有可能造成他的討好型人格,他們從小缺乏了自我價值感,「討好」是他們唯一知道和掌握的獲取自我價值感的渠道。

小孩子或許很聽奶奶的話,但是當奶奶不再擁有手機的時候呢?小孩子是否依然會聽話?父母的權威性在小孩子面前其實也已經被這種教育方式給消耗殆盡了,因為在這段教養方式裡面,所有的都是利益驅駛的,顯得太目的性太成人化,而小孩子本應存在的天真,真誠卻找不到了。

我們有的時候在教育小孩子的時候不要過於強調懂事,而是要告訴他為什麼需要這樣做,這樣做不是為了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話,而是選擇這樣去做本身就有他的目的,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別把小孩子當小孩子,要當小大人來看待。


首先在這種情況中我們要判斷孩子是屬於情商高還是屬於討好型的孩子。

情商高是指孩子從內心裡完全認同這個世界的美好,懂得用善良淳樸的語言去讚美別人,讓別人感到心情愉悅,也會樂於助人,他們的讚美並沒有任何的功利之心。

討好型的孩子,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或者獲取一定的利益而故意說出來讓對方開心的話。他們所說的美好之詞這次是存在功利性的。

您可以觀察您的孩子,在他沒有想要獲得任何東西或者任何利益的時候,他是不是說出來的話也是讓人開心的,他也喜歡讚美別人。如果是這樣,說明你的孩子是一個高情商的孩子,是一個單純善良的孩子,他是從心底認識認為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是一個十分陽光的孩子。

但是如果他只是在每次有特定目的時候才對別人說出討好的話,那麼這個孩子就屬於討好型孩子。

討好型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受先天和父母行為方式影響的。父母有可能是這樣的人,孩子會在不知不覺當中模仿父母,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討好型性格。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父母對孩子管教過於嚴厲。孩子懾於父母的威嚴產生了恐懼,膽小和懦弱,性格唯唯諾諾,他覺得只有討好的語言,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內心缺乏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以後不敢表達自己的主見,或者說沒有主見,辦事唯唯諾諾,沒有擔當沒有責任感,凡事喜歡做老好人。

那麼如何才能改變這種討好型性格呢?

首先,父母要刻意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不給孩子討好別人的機會。也就是在孩子提出他有什麼需要的時候你就滿足他。 時間久了,原來討好型思維和行為模式就會弱化,學會直接提出自己的需求,講真話,而不需要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去討好別人。

其次,父母要更加的關心愛護他的孩子,增加他的安全感。在做選擇的時候讓孩子自己做主,如果他的選擇不出來任何的原則,我們都要尊重他的選擇去行事。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希望我每字每句的認真回復會對您有幫助。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我是J媽,創建了寶媽自媒體創業營,帶領全營寶媽實現經濟獨立!曾經以為自己足跡踏遍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現在認為做了媽媽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註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

每一個文章都是我的原創,如需轉載,必須取得授權。 文內如果有錯別字,請見諒。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路,如果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由於現在的電子設備存在比較普遍,孩子對於電子設備是完全不設防的,誘惑力也是相當大的,他會為了玩兒遵守一些約定,比如乖乖聽話,然後達到他的目的:玩手機。我覺得咱們的寶貝兒思維很靈敏,也是相當聰明的,如果經常這樣下去呢,容易養成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就是當父母要求我做的時候,我為了達到我的目的就去做,當父母離開,那我就可以不規矩的做事。

那平時我們家長應該怎樣去引導孩子呢?我給您的建議是,家庭成員的家庭教育觀念要一致,如果平時有老人帶,父母可以跟老人溝通一下,用手機的利與弊,以及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學習等等,那家庭觀念統一之後呢,我們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每天玩手機的時間。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模式也不應該用討好式的教育方式進行交換,就是咱們經常說的物質交換,包括食物和獎勵,玩手機和看電視,盡量是直接目的引導。平時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相應的計劃,當孩子完成計劃的時候,及時的肯定孩子的行為,畢竟鼓勵和表揚應該是精神上的。比如用那個抱抱寶貝,陪孩子做繪本,或者孩子喜歡玩的遊戲,室外的或者室內的都可以。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用心陪伴的家長,相信您平時肯定能做到,用心陪伴,加油。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是典型的隔代教育的問題,也存在於我們年輕的父母與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溝通的問題,對孩子看電子設備這個事兒還真得要達成一致性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說,我們要給孩子規定時間,這個規定時間是要跟孩子共同去制定規則,時間的長短和玩兒遊戲的一個內容的選擇,這樣孩子既學會了遵守規則,也懂得了尊重他人。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孩子能夠察言觀色,其實是對的,但是察言觀色之後的行為是討好,就不對了。

察言觀色

通過別人的表情,體察到別人的情緒變化,這是一種很好的能力,說明孩子心思很細膩。我們正反兩個方面來舉例吧:媽媽生病不舒服,家裡又來了客人,只能強作高興招待客人。孩子看出媽媽的病態,也能夠體會出媽媽的不適。於是主動要求來陪客人,給客人表演節目,讓媽媽多些時間休息,少說點話。這樣的孩子難道不是很好嗎?換做是大人,在公司裡面能夠體察出同事的疾苦,與這樣的人一同工作,會感覺很舒服。

而不能察言觀色的孩子,媽媽明明很不舒服了,家裡又來了客人不得不接待。孩子還鬧著要媽媽,想要媽媽陪她做遊戲。媽媽此刻的心理是何感想?

那些能夠體察別人疾苦的孩子,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能力嗎?「察言觀色」其實是褒義詞的。

討好行為

為什麼說討好別人就不好了呢?討好是諂媚、是屈尊,孩子從小學會用這樣的方式,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那麼對他今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有很大的阻礙的。而家長也會有意無意的用這樣的方式要求孩子,則讓孩子習慣了討好的形式。

尤其是家裡的老人,在面對孩子沒有辦法的時候,往往就會拿出這個辦法:「你現在聽話,只要你不再淘氣,我就給你手機看,要不然就不給。」孩子因為非常想要手機玩,這樣一來,他的不再淘氣不是因為意識到行為上的錯誤而停止,而是因為可以玩到心想的手機。

大人要讓孩子停止他的不正當的行為,利用孩子的心理,抓住他想要但是又不是他必須得到的東西,對孩子進行要挾,「只要做到什麼了,就可以得到什麼東西。」這樣教育下的孩子,沒有真正意識到行為的正確與否,更沒有意識到自己要的東西是否是應該得到的,而是只要通過接受大人的要求,順從他們的要求,就可以得到。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為了得到某種利益,而去討好的方式。

這樣看來,要想杜絕孩子養成討好別人的行為習慣,還是要從大人的教育方式入手,正確的養育方式,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


我是「泡泡育樂園」,因為養育了孩子而學習心理學的媽媽,有很多的育兒問題想與大家分享。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與更多的媽媽一起,致力於寶寶的健康和幸福。


推薦閱讀:

那些一兩歲就和父母分開,然後七八歲又回到父母身邊的孩子現在過得怎麼樣?幸福嗎?
為什麼中國網路噴子那麼多?
在思念一個人的時候,他(她)會有心靈感應嗎?
擁有嬰兒時期的記憶是怎樣一種體驗?
兩次做試管都失敗了,情緒抑鬱,還要繼續嗎?

TAG:育兒 | 育兒錦囊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