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嗎?
我記得我小時候父母很少表揚我,當我考取優異的成績時,他們也只是淡淡的一句「考的不錯,不要驕傲」。所以我一直很努力,想獲得父母的認可,但真的很少聽到肯定的言語,尤其是我父親的。以至於我後來一直覺得是不是我不夠好,讓父親覺得不滿意。直到長大後的某天,我和母親討論到這個話題時,她說:沒有啊,你父親雖然當你面不說,但在外人面前一直誇你來著,從來沒說你不好。然後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在父親心裡還是很優秀的,只是他沒有當著我面表達過。
所以我覺得,孩子還是很在意父母的一舉一動和評價的,希望能被父母所認可。如果父母提到「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心裡的確是會蠻失落的,會覺得父母是不是更喜歡別人家的孩子。但從父母角度來說,提起別人家孩子很優秀,我現在理解為是想通過這樣的表達,來激勵自己孩子也可以擁有那些特質。在那個時刻,那個父母口中的「別人家孩子」是誰其實並不重要,不是張三也會有李四,或者可能根本就沒有一個具體的人,關鍵是Ta們身上那個優秀的部分是父母所喜歡的、希望孩子成為的樣子。
這樣看來,父母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是否更優秀,這個問題可以轉換為,父母希望你成為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特質,而這是父母的期待。自己的孩子在父母心中都是獨一無二的,雖然父母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傳遞自己的關愛。在我們的文化中,父母都比較內斂,對孩子要求也較為嚴格,不太會用鼓勵、表揚的方式去激勵孩子的成長。當父母在說「別人家孩子」時,這可能就是Ta們的一種激勵和關愛方式了,即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加優秀些。
其實家長嘴裡別人家的孩子只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榜樣,本來是想通過比較讓自己的孩子進步,有一個要超越的奮鬥的目標而已,不想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成為了孩子成長的一個夢魘,那麼如果孩子想讓孩子優秀應該怎麼辦呢?
1、讓孩子做自己
父母不要老盯著其他人家的孩子,家長捫心自問一下表揚其他人的孩子的深層次的目的是什麼,真的覺得是別人家的孩子好,自己家的孩子很差嗎,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的好品質,好成績的時候,要先看看別人家的爸媽是怎麼做的,先成為別人家的爸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關注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做自己才是正確的選擇。
2、幫助孩子和自己比較
讓孩子和自己的比較,幫助孩子記錄自己的進步,幫助孩子自己和自己挑戰,和孩子制定目標,比如要提高學生成績,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們的步驟是什麼,我們要怎麼做,我們要怎樣記錄成績。 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他們也會慢慢的變成別的家長嘴裡榜樣的孩子。
3、說出家長內心的希望
家長表揚別人家的孩子,目的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好一些,建議不要採用這種方式,家長直接表達自己的希望就好了,明確的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希望你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歡迎你有什麼樣的行為,你做到什麼的時候,我們會為你感到驕傲。
對於大多數父母和孩子來說,「別人家的孩子」都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存在。
常常是這種情況:日常生活中,父母經意不經意的就把「別人家的孩子」搬出來,說他們哪兒哪兒做的比自己家孩子好。言語中流露出的感情有羨慕、期盼、指責,有的還帶著很重的「恨鐵不成鋼」的意味。當然,自己家的孩子很明白,那僅有的羨慕之情是父母留給「別人家的孩子」的,而期盼、指責和鍊鋼的態度才是對自己的。
多少孩子想不通,父母為什麼總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而看不到自己的優點,看不到自己的進步,看不到自己為此付出的努力。他們委屈,反感,不舒服,生氣,甚至對「別人家的孩子」有一種敵意。從孩子本身來說,他們不希望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有這麼一個無法打敗的勁敵。
那麼,為什麼自己的父母總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呢?其實,大多數父母之所以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並不是有多喜歡那個孩子,而是喜歡那個孩子身上的優點,這優點正是他們所羨慕的而自己孩子正好缺少的。他們是想通過強調別的孩子的優點這種方式,讓自己家的孩子去學習那些優點,從而讓自己家的孩子也具備那些優點。
「強化優點」實際上是他們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而「別人家的孩子」則是他們實現這種教育方式的一個載體,這個載體有時是具體的一個人,有時是一個虛擬的存在。無論是哪個,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都是集多種優點於一身的。
這種父母實際上是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的,但他們很少說孩子的優點,因為他們更希望孩子迅速具備在當前還沒有的優點。他們希望通過說「別人家的孩子」的優秀,來激勵自己孩子進步。他們未必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他們認為這樣教育的效果會更好,自己的孩子會進步更快。
是不是所有父母都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呢?當然不是。比如那些從來不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較的父母,還有上面提到的這種父母。他們只是看重別人孩子身上的優點,而非那個孩子本身。他們並不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但傳達到孩子那裡,孩子的感受往往是覺得父母就是認為那孩子更優秀的。
還有一種父母,時不時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優秀,對自己的孩子則流露出失望之情,語言中打擊的成分遠多於其它。他們真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的孩子優秀。這類父母往往看不到自己家孩子的優點,無論孩子怎麼努力,都覺得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所以,這一類父母是認為別的孩子更優秀的。但這種父母畢竟是很少的。
大多數父母說「別人家的孩子」的本意只是希望激勵自己家的孩子進步,並非認為那個孩子就是自己家的孩子不可逾越的優秀。
多數孩子也都理解父母的這一層用意,但還是接受不了這種激勵方式。這種比較的方式實際起到的負作用遠遠大於正作用,它帶給自己家孩子的是傷害。不知父母們是否意識到,當我們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家的孩子來比較的那一刻,我們對自己孩子的潛在傷害便開始了。而當孩子聽到父母對自己說出「你看你,這次又沒做好,某某比你做的好多了」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時,語言對孩子的直接傷害便開始了。
沒有人喜歡這種不對等的比較。單從夫妻關係舉例,如果其中的一方總是對另一方說:「你看看誰誰多能幹,工資又長了,剛買了大房子,又換了才開不到一年的車,你什麼時候也能這樣?!」想一想,經常聽這類話的一方該有多麼挫敗。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
而實際上,大多在「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之下成長的孩子很少會如父母所願,有更快的進步。相反,揮之不去的陰影會令他們自尊心受挫,自信心受打擊。別人的優秀和自己的缺點是那麼鮮明的對比,父母語氣中流露出的對別人的讚揚及對自己的打擊,讓他們感到自己在父母眼中原來這樣差,時間長了,他們會認為自己真的很差。要麼自卑,認為自己不夠好;要麼叛逆,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實際上,打擊孩子的不是別人家那個更優秀的孩子,而是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他們討厭父母一言不合就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他們苦惱於父母對自己優點的忽視。他們甚至會反問父母:「你們只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優秀,我還覺得他們的父母更優秀呢!」
是啊,在孩子看來,當「別人家的孩子」聽多了,羨慕一下別人的父母又如何。可是,聽到這句話的父母是惱火,還是思考呢?我希望更多的是思考。
良好的親子關係不是語言對語言的反擊,而是語言對語言的溫暖。孩子實際上是在傳達他的渴望:不與別人比較,自己的努力和進步被父母認可肯定,帶著這種肯定更加有力地前行。
所以,父母不要再在語言上進行駁回,而是認真思考一下,怎樣做才能更好地贏得孩子的信服並讓他心甘情願的進步呢?
第一,轉變比較對象,從以前的「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相比較,轉變為自己家孩子本身的比較。
第二,停止用「別人家的孩子」激勵孩子的教育方式,把對孩子的關注點放在孩子現有的優點上,和孩子一起制定下一次的合理的目標。
第三,當孩子做到制定的目標時,要給予肯定認可。做不到時,要一起分析原因,再來一次。
第四,父母要把目光放到自己的身上,加強自我成長的速度,以此來帶動孩子進步。不要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到孩子身上,過度關注一件事情就會導致焦慮。
第五,父母合理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接納孩子的優缺點。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自己家的孩子實質上是反映了父母的一種焦慮,而期待過高和過度關注都會提高焦慮的程度,使焦慮朝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
從孩子方面來說,也要多理解下父母,在該努力的年紀,努力上進,做最好的自己。
樓主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我相信你一定也聽說過「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說法,因為很多父母都會當著自己的孩子面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blablabla……」,而大部分的孩子不敢自己優秀也好或者不優秀也罷,聽到後都會感覺到特別難過,有時甚至會自卑想哭。如果自己足夠優秀或許還可以進行反駁,如果別人家的孩子真的比自己優秀那簡直就慚愧到無力反駁。如果孩子內心足夠強大,興許還是個前進的動力,但是如果內心極其敏感又脆弱,那簡直就是對孩子的無比摧殘。
當然就像樓主問到的一樣,是不是父母都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並不是這個樣子。起碼從我的成長經歷來看,我的父母雖然也會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優秀,但那個優秀是事實,相反在絕大多數時候我的父母都覺得我是最棒的,是他們的驕傲。他們會覺得我各方面的表現很優秀,會稱讚我會鼓勵我。而我相信在生活里也有一大部分的家長會和我父母的做法一樣,我們通常稱這種教育為「賞識教育」。就是對孩子多鼓勵多賞識,不要一味的打擊和挑毛病,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很優秀,當然這種相信不是自欺欺人而是發自內心的相信。
當然了如果父母通過說別人家的孩子優秀能激發起自己孩子的鬥志和好勝心,那或許也是不錯的方法。但是如果長此以往,在父母的嘴上只能聽到「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那我相信這帶給孩子的影響絕對是負面的,在孩子的成長過車中也絕無益處。總之我想表達的就是,並非所有的父母都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
答者:暖心理的獨泊伊河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父母可能會因為角色認同的焦慮對孩子產生比較、刺激等行為。
父母對比別家孩子的行為動機大部分來源於對孩子「成功」的焦慮感。目前的家庭教育現狀,父母所扮演的家庭角色認同,主要依靠孩子是否能夠獲得事業、婚姻、家庭等人生成功。因此,在父母角色下,自我「成功」的迫切感就轉變成為對孩子「成功」的焦慮感。
在社會教育的大環境下(現實競爭的激烈、文化輿論的傾向),父母的焦慮感容易延伸——比如忽視他人孩子的缺點、放大他人孩子的優點,獲得潛意識上對自我焦慮感的二次肯定。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希望從父母身上獲得接近於無條件的肯定與接納。但是,父母並不是完美的,承認父母的缺點會讓我們更好地去接受和理解生活。
父母可能會有完美主義傾向,希望孩子能夠在培養下成長為父母自己想要成為的模樣,如果沒有實現,父母很容易對孩子差異化的性格產生失望,從而去他人孩子處獲取對「自己對孩子要求合理性」的肯定;父母也有可能是以自我為中心,對孩子的不切實際的高標準要求為了和周圍環境的同事、朋友炫耀,從而誇讚他人孩子刺激自己孩子不斷進步……
但是,在這裡,更想談的是,如果已經覺得父母的行為讓自己受到情感傷害時,怎麼樣才能夠有效地去處理和避免傷害,這樣才是更有效的。
如何有效避免情感傷害?情感傷害並不僅僅來自於情感暴力,也來自於情感忽視。父母對於孩子自我認同的情感訴求的忽視,可能會讓我們開始「自我懷疑」並影響到之後的情感價值觀。
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是不是不值得被愛」,我們也可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正常會這樣想」。
1、我們的情緒可能大起大落可能受到挫傷,但我們能控制和管理。
不論喜悅憤怒,情緒可以幫助你成長。情緒有時候來的莫名其妙,沒有原因,甚至起源於一個很小的導火線。當我們懷疑父母的時候,懷疑自我的時候,情緒是讓你發現自我的第一步。學會去控制它,管理它,逐步地消化它。
2、有效的溝通認知的差別,是處理父母關係的關鍵。
和父母平靜地去溝通,達成雙方角色認同的一致性。求同存異,開明的父母會對你的成長放開手腳。
3、做真實的自己
我們可能會為了表揚和誇讚,在父母前表現出一個偽裝後的「更成功更優秀的自我」,但是卻不是自己想要的。這樣的相處模式長期是不穩定的,在這段關係中,自我不容易得到滿足。因此,做真實的自我,真實比虛假的完美,平衡真實與理想的差距和需求。
4、儘力成長,不論是父母想要的模樣還是自己想要的模樣
明確一個未成年人或者半獨立人的階段性目標,當自己足夠優秀,或者達到自己希望的目標,父母的「成功」比較已經對你的自我認知產生不了根本性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你所需要的是努力去學習。
最後,幫叔想說,父母並不都是認為別人的孩子更優秀,更多的父母在內心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每一片樹葉都是不一樣的,願你成長為你心目中最美的那一片。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高鵬(中醫師,頭條號 芳草大夫親子站):
父母都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嗎?盯著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也盯著自己家孩子的缺點,唯獨愛忽略自己家孩子的優點。
事實上,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有些想法想要幹什麼的時候,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如果這是自己,最想要得到的是什麼?這樣想來,你就會明白,你的孩子在人生每一個遇到困難的時候,最想要的是什麼。而孩子,就是你心裡那個小小的自己。你想要如何對他,其實也是你想要如何對待你心裡的那個小小的,脆弱的自己。
其實,眾多家長都不知道,自家孩子沒有別家孩子優秀,或許是由父母的「無知」所造成的。父母的高期待因違背孩子應有的成長規律,將孩子的優秀潛能一點點消耗。如果你也是從小深受「別人家的孩子」毒害的人,你是不是不應該讓你的孩子重蹈你的人生軌跡了?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許多父母最直接的想法是:人家的孩子都那麼優秀,我的孩子怎麼這樣?同時會懷疑孩子的智商是否低下,而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問題。
父母常見的幾種教育誤區:
完美無誤型。
很多父母難以容忍自己的孩子犯一點錯誤,造成孩子過分緊張焦慮,沒有安全感。一旦想到自己可能要出錯,部分孩子的大腦就一片空白,間歇性失去應變能力,導致心理障礙。有關專家說,對新事物的研究都是以錯誤的方式開始的,孩子需要在錯誤中成長。
過多干涉型。
孩子玩的時候,一些父母不斷地提醒甚至大聲喊叫:「這樣玩不對,那樣玩也不行」。如此一來,導致孩子注意力難以集中,上學後,孩子就不能專註地聽講、不能專註地做作業,發展到最後就是「多動症」,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以至厭倦學習、討厭父母。
望子成龍型。
這樣的父母是自己有某種理想沒有實現,於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轉嫁到孩子身上。這類父母自己也知道什麼是好的教育,也知道什麼方式對孩子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特別容易感到身心疲憊。
我們只要把握好當下,不斷努力,我們的人生就不會有遺憾,和孩子一起成長迎接未來吧!
我覺得父母都是認為自己家的孩子優秀,父母是最愛孩子的,自己的孩子無論是怎麼樣都是非常喜歡的,哪怕知道自己孩子某個方面不太好,也依然認為自己孩子優秀。就像從外貌來看,每個父母看著自己孩子都是最好看的,怎麼看都好看。
有時候有的父母肯定會說別人家的孩子哪個方面做的很好,招人喜歡,其實他是希望自己孩子也做的很好,只是有一些恨鐵不成鋼,期盼自己孩子各方面都能夠很優秀。
我就覺得我自己的孩子很優秀,是我的驕傲,當然父母希望孩子優秀,我們可以慢慢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不要急功近利,孩子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耐心等待,相信孩子會給我們創造奇蹟的。
中國父母的育兒觀普遍存在缺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他們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物品,就如同一件寶貝。
有一天他們拿著寶貝去別人家串門,「你看我這間寶貝怎麼樣」
比人就說「你這件寶貝倒也是極好的,但是,你看看我的這件寶貝怎麼樣」
父母之間利用孩子進行攀比的現象比比皆是。
而比輸的後果就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你就不能爭點氣嗎?」
孩子在心智沒有成熟的情況下,更多需要的是鼓勵和認同,而不是所謂的「負激勵」
中國有一種說法叫做「請將不如激將」,認為激將法對於提升一個人的潛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殊不知,這種方法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有效,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生搬硬套的。
引用一首詩,與大家共勉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儘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肯定不是啦。我覺得一般父母都會覺得自己孩子是自己的驕傲,畢竟這是自己的娃,正常來講都有點護犢子的情結。不管自己孩子做的怎麼樣,在父母眼裡自己的孩子總是最棒的,一點點小成績就能宣傳半天呢。如果同樣的,你和一個別人家的優秀的孩子一起考試,你考試排名從末尾跑到了中上,而人家孩子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你父母肯定會更在意你的進步呀,覺得你很棒,如果跟你說要向人家優秀的學習,也只是希望你能更好,更讓他們為你驕傲,其實內心裡是覺得自己孩子優秀的。
推薦閱讀:
※加拿大早就立法禁用它,卻被無數中國家長當作「育兒神器」
※分分鐘讓寶寶愛上拼圖,1-3歲拼圖指南!
※父母老去,工作纏身,這家公司能否解決你帶娃的後顧之憂?
※22個月寶寶發育指標:寶寶開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秋分後,天氣「大變臉」,孩子易受3病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