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寶寶一到陌生場合就變得唯唯諾諾、不敢說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嗎?


寶寶如果缺乏安全感,在陌生場合容易表現得過度謹慎甚至退縮;但是反過來卻不那麼簡單,孩子在陌生場合表現得小心謹慎,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原因,比如:天賦個性就是這個風格、曾經有消極的經驗、能力上相對不足、孩子當時的狀態不佳等等,類似的表現不一定都是不好的,需要媽媽爸爸區別對待。

首先,孩子在不同的環境有不同表現,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基礎上都是好事,因為寶寶不僅發現了差異,而且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做出行為調整,想想大人不也應該如此嗎?所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是一種能力,在任何場合總是一成不變若不是智力有問題,就或是個性太偏激哈。

其次,家長的感覺和評判需要小心主觀色彩,很多時候媽媽爸爸覺得孩子表現不夠好,是因為心裏面有個標準或者說有個期望,寶寶跟自己的期望有差距,好的一面是可以促發家長積極教導孩子,不好的一面則是會「看扁」孩子而產生失望等負面評價,假如脫離了孩子的天賦個性去要求,超越了孩子的能力水平去衡量,家長和孩子都會受到負面的心理暗示和影響。

於是,特別重要的是注意孩子的感受,假如寶寶在特定的環境中是自在的,不論是積極投入還是謹言慎行,只要內心感受並不焦慮或恐懼,就是好的至少不是問題。接下來要注意孩子是如何調整變化的,經過最初的觀察與判斷,如果寶寶越來越放鬆、逐漸適應並積極起來,那就是正面的經驗,家長不需要插手干涉;如果寶寶自己長時間無法進入狀態,家長就可以給些引導和示範,支持和幫助孩子獲得好的經驗。

需要特別防止的是讓孩子重複經歷失敗或消極的感受,強求他們去挑戰難以適應的陌生環境,這是培養小孩子和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差別之一。很多時候,媽媽爸爸多想想怎麼能夠幫到孩子,比起琢磨孩子哪裡出了問題,會更加積極、更加具有實際意義。 (圖片來自網路)


孩子來到一個陌生的場合不敢說話一方面是安全感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社交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差。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面對陌生環境時,能夠表現的落落大方,不怯場,來自周圍人的誇讚會讓孩子更加自信,我們也可以驕傲一次。那這樣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呢?

幼兒階段給孩子充足的愛,不要讓孩子處於和家人長期離別的焦慮中。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來自母親,3歲之前最好不要讓孩子離開媽媽太長時間,太長時間的理別會讓孩子感到孤獨,甚至會覺得媽媽不愛他。

用閱讀增加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面對任何的環境都能夠從容應對。

孩子在陌生環境中的表現反應了一個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哪些語言表達能力好的孩子,對於陌生人的各種問題他們都能從容應對,而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孩子卻不知該如何回答,於是便不離父母半步,他們只是想避免於陌生人交談。

親子閱讀是讓孩子擁有超強表達能力的最好方式,在閱讀中孩子會積累太多的詞語,當他們面對各種問題時,會把這些詞語用在日常的談話中。

社交最早來自於同齡孩子之間的交流。

孩子不怯場大多數是因為見識多,和同齡孩子交流多。現在很多幼兒活動的招募,可以借著這些活動,讓孩子多參與到其中,由於這類活動基本都是孩子居多,所以他們會很快熟悉,這也成了孩子最早的社交群體。

當孩子在陌生環境不愛說話時,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去叫人,甚至孩子不說話就告訴陌生人自己孩子性格內向,這樣的標籤會加重孩子的內向,正確的做法是先不要急於教孩子表達,先通過一些簡單的互動讓彼此熟悉,熟悉後孩子自然會與別人交流。


很多寶爸寶媽經常有這樣的疑惑:

為什麼我家寶寶總是喜歡哭鬧,蠻不講理呢?

為什麼我家寶寶一到陌生場合就變得唯唯諾諾,不敢說話呢?

為什麼我家寶寶性格孤僻,不願意和別人交往呢?

……

所有這些孩子不良表現,追其根源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何為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成長過程必不可少的能量,孩子是否能夠攝入這種能量,取決於他們對於自己所處環境的感受。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溫馨有愛的家庭環境當中,那麼孩子在與他人和外界接觸的過程,內心就會充滿可控感和確定感。相反,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壓抑、痛苦的環境當中,那麼孩子時常會感到害怕和恐慌。

要想知道自家寶寶是否缺乏安全感,寶爸寶媽不妨做做這5道題。

01

孩子是不是特別粘人,而且只粘媽媽一個人?

母親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因此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決定了孩子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在孩子3—4歲之前,媽媽在孩子那裡扮演著「安全屋」的角色,如果孩子時刻不捨得離開媽媽,媽媽一離開孩子的視線,孩子就焦躁不安,說明孩子自身的安全感構建出現了問題。

02

孩子是不是很喜歡吃手、咬指甲?

一般孩子在3—4月時就會出現吮吸手指的現象,這屬於正常情況,是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吮吸需求。如果6個月以後,寶寶還是繼續長時間地吮吸手指,很可能是在尋求自我安慰,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孩子要是情感脆弱,一旦離開父母就出現情緒低落,緊張,疲憊的狀況,只能通過吮吸手指獲得安慰。

03

孩子是不是喜歡抱著被子或者毛絨玩具睡覺?

經常會看到有些孩子睡覺喜歡抱著小被子、毛絨玩具、或是小毛巾之類的物品,這些東西可以統稱為孩子的依戀物。對孩子來說,最容易獲得安全感就是睡在媽媽身邊,當媽媽不在了,就要找一個東西來替代「媽媽」用以轉移依戀。

04

孩子是不是性格孤僻,不合群?

有些孩子上了幼兒園總是獨來獨往,不愛和別人交流,家長會以為是孩子性格內向所致,不太關注。其實孩子不合群,也有可能是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周圍的人與環境,因而選擇迴避,藏在自己的世界裡。

05

孩子是不是膽小、怕生?

孩子一見到陌生人,和別人說話很容易緊張、結巴,或者本能似地躲在父母的身後,甚至連一句話都不敢說,孩子如此驚慌失措,說明真的很缺乏安全感。


不知道題主說的是多大的"寶寶",唯唯諾諾的表現是怎樣。在沒有具體描述的情況下,我暫且理解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謹慎、慢熱、愛當旁觀者",另一種是"膽小、退縮、不自信"。

下面具體說一說這兩種類型父母怎樣對待。

"謹慎、慢熱、愛當旁觀者"的孩子不用太干涉,應該順勢引導

每個孩子的氣質特點(內向和外向,這是天生的),年齡(決定了其行為能力)不同,其到新環境中的行為表現也不同。

與外向孩子"人來瘋、人來熟"的特點不同,內向的孩子,到一個新環境中,更傾向於先觀察,讓自己先熟悉起來;同時,由於內向孩子會做更多的內在思考,會比較慢熱。而年幼的孩子因為語言表達能力偏弱,或者家長不愛說話,父母缺乏鼓勵,外出見世面較少等原因導致不愛表達。

如果僅僅是因為這兩個因素而在行為上"慢熱、謹慎",不用太多干預,最主要的是父母耐心引導、鼓勵。尤其內向孩子,不要逼迫他們變得外向,這樣他們反而會因為違背自己的特點而適得其反(關於內向氣質的孩子養育可以參考我的頭條文章和相關回答)。

膽小、退縮、不自信的孩子需要父母重視,並反思自己的養育方式

退縮怯懦的性格特點多源於後天的養育環境"惡劣",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具體可能是因為:

1.父母過於焦慮、過於嚴厲,追求完美。這種情況導致的最常見。

一種情況是父母本身壓力太大,內心焦慮,這樣家庭父母自身沒有安全感,心事重重,總處於憂患之中,家庭氛圍壓抑,這樣的家長對孩子也會常發脾氣。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也會充滿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而只有內心安全放鬆,孩子才會自信,才敢於表達。

一種是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高要求、嚴要求,且對於困難的事情總是讓孩子自己完成,不提供任何支持;不允許孩子出錯,犯錯會嚴厲批評。因此孩子就會有挫敗感,認為自己很差勁,或者認為自己永遠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久而久之就害怕失敗,不敢嘗試,不自信。

二是家長唯唯諾諾,膽小不自信。

孩子日常耳濡目染,自然習得了家長的言行舉止和這種人際交往模式。而且,這種家長內心是缺乏力量,也就給不了孩子自信的力量。

三是過於溺愛,孩子缺乏鍛煉的機會,各方面能力較差。

比如幼兒園裡有些孩子,因為家裡給予了過多的幫助,孩子自己會做的事情也包辦代辦,到了幼兒園飯不會自己吃,衣服不會自己穿,不說老師批評,光看著別的孩子會自己做,心裡也會著急、緊張、自卑。加上各種動手能力差,運動也比不過同齡人,自然做事就沒有了信心。

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培養孩子的自信:

首先家長要自我滿足,表現出自信。不要將壓力釋放到孩子身上,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有力的能量源。

第二,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有力量去探索外部世界。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認為:孩子自信和堅強需親密的親子聯結、安全、愛、和共情。

第三,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當孩子因為自己的一個興趣讓別人刮目相看時,他的自信會慢慢建立起來。

第四,多帶孩子去不同的環境,讓他適應不同的新環境,並教給他適當的行為技巧。

最重要的是,父母內心不焦慮,從容自信,對孩子溫和有愛有耐心,孩子一定會逐漸自信起來。


歡迎關注「嘉媽Jane說」: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人民大學管理學碩士,北師大應用心理碩士,美國正面管教講師,親子閱讀金牌導師,專註家庭教育。歡迎您來交流兒童心理、親子育兒、家庭關係等家庭教育問題。


孩子不敢說話,分析以下原因,僅供參考。

1.孩子出門比較少,適應環境比較慢,所以不敢說話。

2.家長給孩子貼標籤,覺得孩子內向,不愛說話等。當家長說自己孩子不愛說話時,孩子往往也會如此。

3.有些孩子天性會話少,尊重孩子的個性。

4.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被家長壓抑了。有時候孩子喜歡這裡摸摸,那裡動動,家長會制止,慢慢孩子就停止了探索,對什麼都沒有好奇心了。所以,盡量給孩子探索的自由,在安全的範圍內。

5.孩子得到的愛和回應不夠,當得到的愛和回應不夠時,他害怕和世界交流,不信任自己能夠得到外界的回應,所以就會很少說話。家長最好能給孩子回應,讓孩子感覺自己被看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圖片來自網路


孩子到陌生場合不敢說話、表現得比較害羞膽小,這種情況很普遍。這與孩子自身的性格有關,同時也與環境和依戀有關,其中,缺乏安全感也是原因之一。

處於陌生情境下的孩子,如果在沒有熟悉的人在場的話,他會表現得很不安。因為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中他沒有任何依靠,他就會害怕周圍的環境或人會帶給他一些不愉快的體驗。

孩子在陌生環境下不愛說話或者是在我們眼裡覺得是膽小的表現也是他適應這個陌生環境的一個過程,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法。他不說話,以便更好地觀察周圍的環境,自己來發現並判斷哪些事物哪些人是友好的。

在他自我判斷以後,就會敞開心扉地融入這個環境了。這個過程有的孩子需要的時間長一些,有的需要的時間短一點。


這個考慮一個原因是孩子平時見生人比較少,不知道怎麼跟陌生人溝通。家長要多帶孩子出門,鼓勵孩子跟別人打招呼。但是要尊重孩子意願,不可過份著急,這樣會讓孩子更抗拒跟別人溝通,到陌生場合更加無所適從。

然後是孩子本身性格內向,缺少在陌生場合的應變能力。對於這個類型的孩子,家長不要過分強調孩子內向,要順其自然,以鼓勵為主,多誇讚孩子在某些場合的表現,讓孩子增強自信心。

最後是家長可能平時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讓孩子心裡承擔了過大的壓力,總害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那麼孩子就會覺得不說不錯,久了就不知怎麼跟別人溝通。建議家長給孩子寬鬆的成長環境,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其實不光是寶寶,任何人到了陌生場合都會變的拘束,不自在的,難道這就是缺乏安全感?太危言聳聽了。不過是一個正常現象而已。小寶寶出去的少,見識過的陌生場合相對於大人當然少多了,所以表現的害怕、謹慎、拘束是再正常不過的。如果你非要給他安個什麼毛病,那就是大人太懶,帶他出門的次數太少。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開朗自信,都是通過鼓勵和鍛鍊出來的,沒有誰天生就是可以怎樣怎樣的,尤其是孩子。更多的還是需要家長的鼓勵和關愛,給他機會鍛煉,所以以後孩子如果有什麼表現不好的地方,不要說他怎麼怎麼樣了,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吧。


寶寶到了陌生場合就變得沒陪諾諾,不敢說話,缺乏安全感也許是其中一種原因。

要想改變寶寶的這種狀態,一定要經常帶寶寶出門,到陌生的場合,讓他學會去適應。當他唯唯諾諾,不敢說話、不敢打招呼的時候,千萬不要去逼他。也不要因為這種情況,而對孩子大呼小叫,那樣對改變孩子的這種狀況沒有一點幫助,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膽小。

希望家長要用鼓勵的方式,鼓勵孩子多說話,敢說話,當孩子嘗試走出第一步的時候,一定要鼓勵孩子表揚孩子,當他明白在陌生場合,說話沒有那麼可怕,而且還能夠得到父母的表揚的時候,孩子的那種情況就會慢慢消失的。


這和我們的傳統評價體系有關,寶寶的這種性格是潛移默化的教育結果。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我們到底要培育什麼樣的孩子,希望孩子是什麼樣。是希望孩子快樂健康還是希望孩子被他人讚美為乖孩子?是希望孩子有個性還是希望孩子泯然眾人也?


推薦閱讀:

二十多歲和三十多歲的心態差別是什麼?
90後真的離婚率越來越高嗎?
總感覺自己一直很倒霉?
大學裡並不窮卻去申請助學金的人是什麼心理?
都說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除了改變身體素質,還會改變什麼?

TAG:育兒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