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何總是北方征服南方?
生存的壓力差異是最主要原因。窮則思變積極進取、富則保守貪圖享受,這樣兩個族群一旦動粗,迸發的勇氣和戰鬥力是有差異的。
北方寒冷荒漠,不適合農耕,那裡的人類以游牧漁獵為生,長期在自然界遷徙奔波,造就了堅韌不拔的意志,練就了抗拒惡劣環境的強健體格。每當草原遇到乾旱等自然災害或者爆發牲畜流行病,是牲畜數量銳減造成饑荒時,為了生存,他們被迫騎馬南下搶劫糧食和其它生活物資,在這種「不成功便成仁」錚錚誓言激勵下,他們驍勇善戰大無畏。
南方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是農耕民族聚集地。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和習性,「父母在、不遠遊」、「小富即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等等。這些蝸居的講究道德倫理的文明人,缺少了走南闖北的勇氣,缺失了以暴抗暴的血性。與北方窮則思變不擇手段的「野蠻人」武力對決,從來就不佔上風,尤其是兩宋滅亡的教訓深刻。
還有一個次要原因,就是中原蝸牛般遲緩的步兵,難敵北方的快速騎兵。修建長城的其中一個意圖,就是為了彌補這一劣勢,但仍有北方主動、南方被動之分。
從文化角度說征服,這個提問的結論就恰恰相反;北方用武力征服南方,南方就會用儒家文化大染缸和紫醉金迷的奢侈享受征服北方統治者,使老虎蛻變為綿羊,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最顯著的例子是元蒙,那支橫掃歐亞的鐵血大軍,入駐腐敗中原不到百年,就被「文化鴉片」麻痹渙散,導致後來,元蒙百萬大軍居然不敵朱元璋的25萬。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如果要大而化之的討論的話。筆者認為原因可能有一:南北方的實力差距,南方趕上甚至超過北方是一個極度漫長的過程,南北方平衡可以推遲到北宋,真正趕超還得再往後推,到了南宋的階段了。南宋(公元1127到公元1276),這個時間段已經是帝制社會中晚期了。而且這種所謂的趕超還是經濟上的,而在以往的王朝征伐中,經濟實力不容忽視,但是武力在某種程度上要比經濟實力重要的多。而這方面,南方對北方一直沒有優勢。
而這涉及到筆者認為的第二個因素,南北方人的軍事能力。這種能力我指的是狹義上的,武力,人的強悍程度。窮山惡水出刁民這是一句俗語,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蘊含了共識,那就是人的彪悍程度與環境有關。這種環境涉及到經濟壞境和地理環境,當然這兩者在某種程度上是密切相關聯的。我在上文提到南北方實力(主要是經濟實力)的比較,南方實力趕超北方是一個長時間段的事情,並且北方長期領先南方。但是我們需要知道北方是一個大的地理範圍,既有黃淮的平原耕作地區,也有幽燕的苦寒之地。這都屬於北方,並且早時間就被漢族政權統治並視為核心區。幽燕地區的民眾孔武有力,由於長期處於抵禦外族的前線,具備一定的軍事素養。而南方雖然存在許多偏僻地區,這些地區的民眾彪悍,但是這絕大部分是屬於少數民族。南方地區後開發,這些地區晚被政權所統治,並且對其真正實現有效的統屬那都是清代的事情了。
當然戰馬的因素也特別值得重視。因為騎兵在古代相當於現代的裝甲部隊,正常情況下,一個騎兵要與五個步兵相比。中國產馬之地歷來屬於北方,彪悍的騎兵部隊是北方政權的標配,而南方政權在這個兵種上處於先天劣勢。
推薦閱讀:
※上聯:尋章摘句詩云水;請接下聯?
※下聯: ,貧則好學,雖無功名志氣高,求上聯?
※上聯:仰天長吟驚風雨,如何對下聯?
※上聯:糧食本是土中生;請接下聯?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