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叫春秋時代而不叫冬夏時代?
為什麼叫「春秋時代」,最直接的原因來源於編年體史書《春秋》。那這部史書又為什麼叫《春秋》呢?且聽細說:
上古時期整個社會處於最早的農耕時期,一年之中春和秋是最重要的季節,春天播種,秋天收穫,春華秋實。春季和秋季也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到後來,人們通常用「春秋」來表示一年的時間,也泛指歲月和光陰。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按年整理記錄(所以叫編年體),並把這部編年史命名為「春秋」,字面的意思是一年各季發生的事。後來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影響巨大。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叫「春秋時期」或「春秋時代」。
歡迎網友留言討論。
春秋(始於公元前700年--公元前403年),以周平王遷都洛邑為始端,以韓、趙、魏三家分晉為終點,之後為戰國,因是魯國史官將當時各諸侯國重大事件按照年、月、日、記錄下來,一般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記錄,簡稱為《春秋》。
但是春秋為什麼叫春秋呢?那是當時的人喜歡以氣候季節來記錄事情,而且重要的事基本都是發生在春、秋兩個季節,在當時一般都是在秋收後有了糧食之後才會攻城略地,爭搶地盤,在征戰中士兵都是穿著盔甲,夏天太熱,冬天太冷施展不開,而且糧食不足不適合征戰,而秋天是最適合征戰的季節,收了糧食可以長期作戰也可以爭奪他國的糧食
春、秋兩個季節發生很多重要的事,既有春天時祭天祭祖的事,也有秋天互相征戰的國事,所以當時的史官需要大量記載春、秋兩個季節的事情,又因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著有《六經》,而《六經》中有一本叫《春秋》這本書記載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歷史,所以後人也因這本書而將當時的時代稱為《春秋時代》
如果將當時的時代稱為冬夏時代的話不知道會不會還有網友會問為什麼叫冬夏時代而不叫春秋時代呢?
曆法也是由生產生活中總結髮展而來。最初的曆法一年分兩季 就是春季與秋季,沒有夏冬。所以那時候用春秋表示一年。《春秋》就代表了歲月。春秋時期雖然已經有了夏冬概念,但正式成為季節被分離出來 是在漢代的時候。
推薦閱讀:
※探訪日本忍者的故鄉
※歷史上的今天——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為北平
※【歷史原型挖掘】《沙家浜》中的阿慶嫂原型考證
※簡明烏克蘭史(三)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三節
※《延禧攻略》中的一個細節,好多人都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