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哪個對華夏文化的損害更大呢?


是秦始皇「罷黜百家,獨尊法術」的文化政策,導致了「焚書坑儒」,雖然對於掃六合大一統的秦朝統制起到了加強的作用,但是也結束了自戰國以來「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秦始皇開啟了政治干預學術文化的惡劣先例,本來海闊天空的思想空間被束縛,這顯然是中國思想文化的不幸和悲哀。

凡是妨礙統一思想的東西被取締,心懷異學的人士被坑殺,但正如儒家所說「民不畏死,何以死俱之」,物質和肉身可以消滅,思想意志是永遠撲滅不了。所以「焚書坑儒」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有限的,它頂多就是草原上的一把野火,劫後餘生的多遠文化,春風一度還會再生。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中的儒術是董仲舒的新儒學,他摻和法家和墨家的觀念又揉入陰陽五行的學說,倡導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思想。儒家思想本來就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不語怪力亂神」,拋棄其它學說和神話君權都不是儒家的主張,所以董仲舒的新儒學更具有欺騙性。

從此兩千年以來,人們的思想文化被硬生生嵌入了新儒學的軌道,逾越半步就是反抗封建制度,破壞禮教違背道德的十惡不赦。這種思想體系再經過南宋程朱理學的闡釋和進化,其糟粕更是被放大和被統制階層利用,華夏文化在統一的思想體系里不再多姿多彩天馬行空。

儘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能統一思想穩固國家統制,在客觀上成為千百年來維護和聯繫國人的思想感情紐帶,但它對華夏文化的多元化進程造成了嚴重的傷害,而程朱理學以來的糟粕更是成為中國近代邁向工業化的累贅。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拿腦子想一想。那時候儒學根本沒有成為一個有實力的門派。其影響力還進不了始皇帝的視線之內。秦始皇坑的只是一些識了幾個字的江湖騙子,所謂的方士。焚的也只是一些妖言惑眾的閑書而已。不然我們今天看到的先秦典籍從何而來?

而獨尊儒術這件事除了加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聯繫以外,對黎民百姓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尤其是嚴重阻礙了中華民族的科學,思想發展。儒生們就是阿諛奉承的偽君子,儒學就是一門投機學,因為儒術只對一個人有好處,那就是皇帝。而且漢武帝尊儒的時候也根本沒有把儒家當做一門學派,而僅僅是把儒當做術,一個馭民的工具而已。


謝邀@悟空問答!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焚書坑儒」事件發生在秦始皇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發生在漢武大帝時期,這兩件事對於華夏文明的進程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其實這兩件事之間是有一定的關聯的。

下面,小哥先分別介紹一下兩件事的大概,再對比一下兩件事對於華夏文明的傷害程度!

秦始皇大帝最大的功勛,就是統一六國,結束了自商朝800年之後的諸侯割據,達到「書同文,車同轍」的大統一境界!

先秦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文化最為多樣性的時代,文化的多樣性,就代表了人們思想認知的多樣性,秦始皇致力於大統一的目的,不單單是通過外在客觀事物的統一,更要做到思想的統一,正所謂「英雄也會被口水給淹死」「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可見文化統一的重要性!

秦始皇目光長遠,一心長治久安!

單單就秦始皇極力統一人們的思想認知這一點來說,在世界歷史上,可以算做第一人。大家看看外國,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大型戰役,歸根結底都是有宗教信仰引起的,哪怕是二戰,德國希特勒大肆屠殺猶太人,其實也是因為信仰的不同,導致了宗教間的彼此攻伐,最終不死不休,讓全人類陷入混戰!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秦始皇這樣做,最終的目的,是實現全員「愚民」!

什麼是「愚民」,顧名思義,就是思想愚笨,易於管理的人!

所以秦始皇「焚書」,從根源上面摧毀能影響人民思想的事物,然後「坑儒」,這裡的儒,是諸子百家代表,是各個學術最優秀的人才!坑殺他們,阻止他們傳播自己的思想,誘導普通老百姓思變!

愚民思想最大的倚仗,就是黃老之術!

黃老之術講究「無為」!

什麼是「無為」?無為並不是指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做什麼事情,都本本分分,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正常發展!

假使一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安心種田,對於政府出台的政策,不去想為什麼出台這些政策,只是去服從,這樣的社會,正常情況下,大家安安穩穩,也算是祥和社會了!這種思想,看起來不錯,但是結果如何呢?人民受不了秦朝的壓迫,秦二世時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引發連鎖反應,全國各地發生了起義!

所以說,本來大家相安無事,無為清凈,但是統治者要求太多,壓迫太多,無形中打破了兩個階級追求平和的這種意願,最終被壓迫者奮起反抗。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自從劉邦統一中原,建立漢王朝後,「殺白馬起誓,非劉姓不得稱王,如違此誓,天下共擊之」。

劉邦去世後,呂雉弄權,率先違背當初的誓言,而劉邦早期為了江山的千古流傳,根據功勞大小,也分封了很多劉姓子弟為王,他們的封地可以時代繼承。這樣做的初衷,是劉家人能夠互相支持互相照顧,劉家江上代代傳遞,但是這樣做的弊端,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逐漸顯露了出來,諸藩王割據,勢力強大,甚至一度凌駕於天子之上!

這點就和周天子後期一樣,天子勢弱,開天下大會,天子還要主動前往諸侯的封地!

所以在漢景帝時期,由景帝的老師,丞相晁錯提出「削蕃」的政策,但是由於幾大藩王太過強勢,最終晁錯被以「清君側」為名,判了腰斬酷刑!

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而皇帝的實力也遠超其他藩王,漢武帝勵精圖治,最終還是重新啟動「削蕃」政策,但不是直接收回封地,而是把封地平分給藩王的兒子,兒子再平分給下一代,如此層層削弱,最終強大的藩王被分拆!

所以在漢武帝時期,他需要權利更加集中,黃老之術已經不能實現他的抱負了,因為他要攻打匈奴,真正做到建立強大帝國,太平盛世的目的!

興戰,和黃老思想背道而馳!

所以這個時候,儒家思想進入了漢武大帝的心田!

儒家思想其實包羅萬象,但是漢武帝只選取了其中一部分,總結起來就是「忠君愛國」。

單單去愚民已經不行了,黃老之術讓人民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但是儒家則不同,儒家六藝,就是動靜結合,儒家的思想「仁義禮智信」,則是給人民的生活定製了條條框框,更加規範化,說到底也是一種行為,思想的統一。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焚書坑儒」對於華夏文明的傷害,比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加厲害。因為獨尊儒術,其他術雖然遭打壓,單還不至於滅絕,而焚書坑儒,則是徹底斷了其他文化的根,這一斷,就是無跡可尋,前人努力全成泡影,後人又要重新摸索,重新積累,重新開始!

所以可以毫不猶豫的講,焚書坑儒直接導致了華夏文明出現了一個斷層!

謝謝大家!

歡迎大家多多點贊支持小哥原創!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其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本來危害也沒那麼大,但是它和科舉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其危害性就一下子爆發了,儒生本來都是些偽君子,真小人,為大家所唾棄,尊儒只是說說而已,但是科舉制度一來,考的都是儒學,只有學儒才能做官掌權,這下真是讓這些小人得志,揚眉吐氣禍國殃民的大好時代來了!科舉制度還大大加強了了集權,削弱了豪族勢力,實際上就是削弱了民主,所以,我對科舉制度是非常反感的。就像現在,學生們的痛苦能體會嗎?讀的都是無用書,學習本來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真理從來沒有需要死記硬背的地方,強行灌輸洗腦,這就是儒家的愚民,而不是道家的愚民。儒家從來不是教育,而是教化!非常愚昧!可憐國人!幾千年深受其害!


只要有一點正常成年人的思維能力者,不假思索地立馬就能回答問題,在2500百多年前的造紙朮還沒有發明,用竹簡,一本書要幾十斤重的竹簡雕鑿刻字成為書籍,體積龐大又笨重,只有少數人才能擁有書籍,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在秦國統一採取突襲軍事行動,逐戶進行搜查翻箱倒櫃,只要擁有經史子集等書的讀書人,必須連人和簡書一同帶走,告示天下,十戶連座,若有知情不報,與讀書先生同罪,株連九族,集中焚燒簡書,挖巨坑集中活埋讀書人,其慘絕人寰焚書坑儒行動,曠古未有,可謂驚天地泣鬼神。不難想像象,在這種暴政統治下,十戶連座同罪還有誰敢不舉報藏匿簡書的讀書人。可見其對傳統文化的打擊是空前毀滅性的。

漢武帝在總結了前秦暴政慘敗經驗教訓後,勉強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但並沒有重用董仲舒,董仲舒是歷史上著名的儒學大師、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唯心主義哲學家,雖然宣稱罷黜百家,只要知道他是唯心主義哲學家,推崇主張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只要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是不可能被罷黜的,只是讓儒家思想在主流社會中佔有主導思想,民間的自由學術交流是不會受到任何限制的。


謝邀,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來試試把它講清楚。

先說答案:

「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秦、漢兩代分別由秦始皇和漢武帝發動的恢復周朝以前官學的文化改革運動。

前者因為秦始皇的突然暴亡而中斷、失敗,

後者則因為漢代朝堂上沒有孔子、老子這樣的至聖,而不得不由董仲舒執掌文化改革的旗幟,德不配位,最終導致了失敗。

如果非要說對華夏文化損害的程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結果產生了讖緯之學大興的「漢儒」,直接導致了華夏文化從從衰弱走向墮落,進而走向崩潰,其危害要大於「焚書坑儒」。

但是,這更多的是由時代的大勢推動的,並不能完全將兩個不同時間,不同社會環境的政治文化運動進行簡單的對比。

好,下面具體的說一下結論大致的由來。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弄清楚三件事情。

1、什麼是華夏文化?

2、「焚書坑儒」是一個什麼樣的事件?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事件?

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一、什麼是華夏文化?

我們常說,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華夏,我們所處之地為神州大地,我們是的傳人。

什麼是中國,四海之內是中國,什麼是四海,《爾雅·釋地》這樣解釋:「東至泰遠,四至邠國,南至濮鉛,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文明的中國人居於四海之內的中國之地,莽荒的夷狄戎蠻居於四海,四海之內的中國人皆是兄弟。這是古代華夏對世界的看法。(當然,這是我所認同的看法,文明,從來都只在華夏)

「中」是對文明中心的象形,「華」是對文明之花的詠嘆和象形,「夏」是對文明人的象形,「龍」是對天生萬物的象形表達,「易」是對天文的象形,「道」是對天地人關係的象形,「聖」是對掌握天道者,可以主導農耕生產者的象形,「王」是對聖人治理天下的象形。

神州,是對聖王治理下,華夏人所居住的偉大國家的象形。

生長與至中至和之地的華夏人民,從遠古開始,秉承的就是天道文化,傳承的是天道文明,以易道的思想作為指導,伏羲掌握天時規律,進而指導人們掌握農時,駕馭了農耕文明,高效的農耕文明,使華夏民族的人口出現了爆髮式的增長。

伏羲用什麼總結了他的發現並進而傳承下來呢?

就是河圖模型,一個易道思維的象數模型,講述了天地運行的規律。

進一步把河圖細化,把每一個季節一分為二,就得出了八卦模型。

同一個地方,不同時間,會因為日地關係陰陽此消彼長的變化,而變化出不同的現象。而同一個時間,在不同的地方,又會表現出不同的現象。

如果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囊括天地陰陽消長,而帶來的不同變化現象的種類,就要讓時空相交,讓八卦相交,於是就得出64卦的模型。

易經的思想,是華夏文化的總源頭,易經的思想植根於天地,天地不變,易經的思想就無法改變,所以正統的華夏思想和文化,也是亘古不變的。這一思想,集中體現在後世老子所作的《道德經》中。

而老子,作為周王室皇家圖書館的館長,所作的《道德經》體現的是華夏千萬年來對天地的認知,並基於這樣的認知建立的「易道」的思想文化體系,以及根據這樣的思想文化體系建立的一整套遵循「天道」、「天理」的社會治理體系。

通過易道的思想,華夏在三皇五帝時期乃至更久遠的太古時代,就建立了穩固的政權,到了夏商周時期發展成為孔子眼中的大同社會。

《禮記·禮運》中這樣說明夏商周的大同社會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土地的兼并日益嚴重,社會的階級固化開始出現,大同社會漸漸失去了得以延續的社會條件,為了在天道淪喪之後,重新建立一套思想理論體系,從而再找到一套讓社會恢復長治久安的治理體系,周公姬旦製作禮樂、其後的孔子給出了禮運大同的回答。於是,人倫綱常的人倫秩序的萌芽出現了,並且逐漸發展為後世儒家的思想。

我們可以這麼說,周公制禮、孔子提出仁的目的,是對於現實的退讓,是天之道淪喪之後,以人為天的人道時代重新以以國家官學的形式,為百姓,以人道之禮法立教,建立社會秩序。他們的人之道,脫胎於天之道,但開創了以人立天的先河,從此以後,天道不存,原本錨定於亘古不變的天地的思想文化體系,社會治理體系不復存在,社會開始進入了治亂的循環。幸運的是,在孔子的不懈努力下,脫胎於天道的禮,儒,法,大一統為基本結構的人道體系,逐步滲入民族底層基因,易道的思想和典籍更是沒有徹底失去傳承,我們這個民族,才能雖然歷經治亂循環,甚至兩次亡國之禍,依然艱難的生存到今天,沒有像歷史上那些蠻夷們一樣煙消雲散。

西元520年前後,出現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周王室內亂,王子朝奔楚,王官學術失守,典籍流落民間,以至於後面,社會上私學百出,王官之學,下移庶民,變成諸子之學。這就是百家爭鳴的開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農業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已經達到了相當繁榮和發達的時期。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三家分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經濟太過於發達,農業資本家,以及諸侯國強大到可以篡奪王權的地步而出現的現象。而王權衰落,又是由於周王室分邦建國的封建制。封建制,讓周王室賴以統治天下的禮儀這個倫理約束力量和軍隊這個武力鉗制力量都出現了問題。諸侯國越來越強大,周王室越來越衰落。

周幽王時期,在犬戎之亂中,王師慘敗導致精銳喪失殆盡。

而在周桓王時期,日漸衰弱的周王室,試圖重新振作起來,維持和加強對諸侯的統治權,結果又被鄭莊公打敗。王師從此之後一蹶不振。

從那之後,中國從大同社會走向了農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與王權爭奪中國的時代。

秦統一天下後,改封建製為郡縣制,自耕農再次成了社會勞動的主體,恢復了大同社會的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二 、「焚書坑儒」便是秦始皇試圖恢復大同社會的努力之一。

中國文化,所有的各家思想,都指向同一個道,各家學說的差異,只是一道各用用法各異而已。我們在上面說過,易道的思想是怎麼來的呢?是基於這片亘古不變的錨定天地而來。天地只有一個,所以天下也只能有一個道。所謂天下無二道,聖人無二心。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會有那麼多的百家之說呢,因為存在著一個學道立方的問題。道只有一個,但是道有無窮多的方面,不得大道,只尋得大道之皮毛,以皮毛立一方之學,這就是道裂為百。百家爭鳴是天下失道的體現,而不是一場文化盛宴。立一方之學的人,則被稱之為方士。

始皇帝焚書坑儒,坑的就是學道立方的方士,並沒有幾個儒生。孔子的後人,始皇帝不僅沒坑,還禮遇有加奉為國士。他燒的書,也是一些不道的方術之書。代表國家官學的士人,還有國家官學的典籍,始皇帝根本沒有禁毀。焚書坑儒,被世人誤解了幾千年,始皇帝的用意是好的,因為要復官學,必須得禁私學,要立道,必須得廢異端。所以,始皇帝做的事,是復道之舉。真正殺士毀道的人,是趙高和項羽。

由此看來,「焚書坑儒」的初衷,並不是對華夏文化的損害,反而是對正統的華夏文化進行糾正的一種嘗試。

那麼,後世為什麼又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認定為一種殘暴之舉呢?

「焚書坑儒」說法,最早在西漢提出。

司馬遷在《史記·卷121·儒林列傳》中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西漢末孔安國(孔子10世孫)《〈尚書〉序》中提到:「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西漢劉向在《〈戰國策〉序》中說:「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從術士,到儒士,我們可以看到西漢時期,文字中的一個小小的變遷。

而這個小小的變化,正是源於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三、接下來,我們要來看看,什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同樣是為了恢復周朝官學,為了禁私學,復官學。遺憾的是,漢武帝的時代,沒有老子,也沒有孔子。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實質上是外儒內法。然而,由於王子朝奔楚,三代以來的典籍不復出現,秦始皇辛辛苦苦收集的官學典籍,大部分被項羽一把火燒了,漢朝只好以公羊春秋這樣的書充當最高經學典籍。由董仲舒出馬,建立了一套神學化的儒家體系。

孔子被賦予神格,被漢儒稱之為素王。漢朝皇帝也要和天之間,進行天人感應。天人感應論一出,順理成章的,災異說就出現了。董仲舒的理論說:皇帝就是天本身,天就是皇帝本身,如果皇帝德厚,那麼天下就會祥瑞太平,如果皇帝德薄,那麼天下就會昏亂禍殃。既然天就是皇帝,天德就和天子之德互相等同。那麼同理,反過來也成立,如果出現了地震,是天德不順,那麼也說明是皇帝缺德。

漢武帝看到這樣的理論,除了傻眼也沒什麼辦法了,董仲舒們自有妙計,為了維護皇帝這個至高的天和他完備的天子之德,就必須得窮盡天地福禍和利害,儘力的讓天下不出現禍殃,以免讓皇帝陷入被無辜缺德的尷尬境地。怎麼才能讓天下不出現禍殃呢,只能事先預決占驗,在禍殃發生之前來規避它。

於是,漢儒一分為二,分成了經學和緯學兩部分,經學負責經世濟國,緯學負責預決吉凶。再到了東漢,神學化的漢儒,讖緯之學成了國家顯學,裝神弄鬼的那一套,最終把整個國家的祭祀體系和官學體系,都折磨的千瘡百孔。

兩漢之後,華夏正統的思想文化體系,漸漸隱去,這也是華夏千百年不斷衰敗的根本緣由。

那麼,為什麼漢武帝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呢?

建元六年(西元前135年)五月,大漢竇太后去世,漢武帝得以掌握大權,這時的漢朝,經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等一系列的發展經濟與民生政策之後,國力蒸蒸日上。漢武帝在承襲這些政策同時,積極準備軍事力量的發展。

文景時期,百姓們剛剛歷經了戰國以來三、四百年長期戰禍以及大秦國的嚴刑峻法,社會人心所殷切期望的就是早日達到安居樂業的昇平世界。於是,漢高祖採用黃、老無為而治的學說,以寬柔為懷治國,國勢漸有起色。

到了文帝時期,因為內有宮廷的變亂,外有強臣宿將和兄弟諸王的虎視眈眈,正是危機四伏的時候,但當時百姓厭戰已極,此時此世,內外任何因素,都不適於施用剛猛的治國策略,因此,文帝從其母后與丞相曹參的主張,採用無為而治,清靜守法,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以法治國的辦法,終於使大漢國勢強盛起來。

漢武帝希望建功邊陲,徹底消除外侮恥辱,為此,必須改變清靜無為的黃老學說指導下的治國之道,因此,他實施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從而結束了「無為而治,清靜守法」的年代,用「德主刑輔」的「以德治國」取代了黃老之治的「以法治國」。

而德主刑輔的以德治國,使用的工具,就是董仲舒倡導的「春秋決獄」,因為在的董仲舒的理論看來,這部書就有「德」的全部內容。並且提出「天不變,道亦不變。」於是,當時很多官吏斷案的依據,就是一本《春秋公羊傳》。

漢武帝從學術思想上動手。尊崇儒學,罷黜百家,結束了黃老之學在學術思想上的主導地位。由於「春秋決獄」,最後的裁決權力,經由「上請」轉移到了皇帝身上,皇權由此凌駕於相權之上,內廷權重。皇帝獨攬權柄,不再受任何法律的制約,為所欲為,皇帝的意志成為律法,實現了極端的人治。具體到財賦政策來說,就是重農抑商、增加賦稅、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徵收算緡錢,重擊商賈。

但由於漢武帝結束了建漢之初,天子和庶民都需要遵守大漢律的情況,同時董仲舒和劉向又將讖緯之學引入經義,從西漢到東漢,儒學不斷的陷入了讖緯之中,在引征經典時,凡是有經有緯的,通常是先引讖緯,後再引經書。讖緯成為決定國事的本源。凡經說上的分歧,甚至國家的禮樂制度、征伐戰爭,都要以讖緯決斷,讖緯決定一切紛爭和猶豫不決的事情。

這也直接導致了上面提到的兩漢之後,華夏文化的衰落。

好在,每逢亂世,由老子、孔子耕耘的沃土總能孕育出不世出的英雄豪傑,挽救華夏氣運於既倒,直到今天,蠻夷們的氣運衰微,我們卻正漸漸找回消隱許久的正統思想和文化,我們這個民族,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轉折點,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們是中國,我們是巨龍,我們,又回來了。


看到題主的題目就感到怪怪的,因為在題主心目中是以「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都是對中華文化的損害為前題的。但是不知題主知道不知道任何一個學說或思想理論都有排他性,都把自己的理論當作是唯一真理,從而去征服人類。正因為如此,任何一個學說、思想理論都想把敵對學說、思想打入十八層地獄。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弄清了此理,對「焚書坑儒」也好,「獨尊儒術」也罷,只能說是歷史的選擇,真的談不到「損害」不「損害」,至於說一些理論或學說被歷史所淹沒,只能說它本身就不具備生命力亦或不適應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但不能稱之為對一個文化的損害。比如儒家文化遭到大秦法家「焚書坑儒」式的打壓,而不過百年就登上「獨尊儒術」的寶座;而法家、道家遭到來自「獨尊儒術」的壓力,但它們的學說思想並末消亡,法律成了重要治國手段,道家還演化出一個道教。

所謂「焚書坑儒」是秦統一六國後,始皇作的兩件事,一是「焚書」,據史書記載「焚書」主要焚的是為原諸侯國王歌功頌德的「詩」和「尚書」及百家之說,據說還有一部「道經」(不是老子《道德經》),其原因是一些保守落後分子及被打垮的原諸侯國的貴族們以這些書為依據反對大秦法制及中央集權體制,因而始皇下令將這些書收繳上來火燒了,但是在大秦圖書館裡還保存了一套,後來又讓項羽一把火燒了。至於「坑儒」坑的是儒還是術士,反正是460個造謠惑眾、以古非今的反政府人士被活埋了。這充分反映出思想理論排他性的殘酷性,被稱為聖人的孔老夫子當上司冠就把「異端邪說」的少正卯殺了,現在誰人知道少正卯的學說是什麼?孔老夫子對「詩」也進行過刪節的。與「焚書坑儒」又有何性質不同?

漢武帝摒棄他爺爺和爸爸執政時期崇道國策,尤其對外不再奉行「懷柔」政策,奮而抗擊匈奴以除外患,對內實行推恩令,取替殘存的分封制度,不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來統一思想,難以想像得以推行。歷史證明漢武帝達到了他的目的。


這兩件事,其實都是中國大一統的關鍵。我們要是熟悉歷史和地理,就會發現中華民族的居住地相對封閉,東是大海,西是沙漠戈壁,北是草原嚴寒,南是酷熱和大海,地理條件是一個民族無法改變的,也是一個民族形成和融合的根基。在這個環境里,夏商周,夏商現在有些事情還說不清楚,所以真正的民族大融合是秦漢,是中國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大變,或許夏以前也有大變,是現在說的私有制產生,比較遙遠,但是形式上是統一的,所以孔夫子一直嚮往周文王周公的境界。商周朝,尤其是東周,分封制帶來的就是國中之國,靠的是血緣關係和政治權威,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只有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耕戰一體的郡縣制度,打破血緣關係,只在高層核心家天下,謂之皇親國戚;而大臣等則文官化、職業化。這套制度秦朝最徹底,漢初有反覆而後固定,確定了從公元前221年到1911年共計2132年的封建制度的基本政治體制,這是和大一統相一致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基礎統一了,政治必然統一,然後就是文化統一。春秋以後,中國經濟基礎是農業手工業,一直到清末甚至中華民國,乃至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期,都是基本如此,沒有質的改變,經濟政治基本不動,這就是儒家文化能夠長存的根本所在。回頭看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這兩個文化事件,就一目了然了,焚書坑儒是秦始皇文化一統天下的舉措,罷黜百家是漢武帝文化一統天下的舉措,其根本目的實際上都是為了適應或者必須適應經濟、政治和文化相統一的規律,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134年用了87年才完成,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那麼推而廣之,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在什麼時候呢?第二次政治制度大變是什麼時候呢?實際上就是今天,中華民族用了百餘年的探索,形成的現代政黨制度治理天下,也形成了真正的中華民族,完成了民族國家家族治理向現代化國家政黨治理制度的轉變,而我們的經濟制度的本質改變就是農業轉向工業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這次是政治制度先於經濟制度,奠定了政治引領的核心地位。然而,歷史規律是改變不了的,真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競爭、融合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更是漫長的歷史進程。這才是陳寅恪說民族三千年之大變或則李鴻章說千年之大變的根由,他們看到了先機,是1848年中國被動屈辱融入世界歷史的規律性發現,所以偉大的民族復興既是民族形成又是民族崛起,既是國家統一又是國家富強,或許這就是宏觀的大歷史,更是中華民族新的大一統,所以政治經濟統一後也會有文化的統一!歷史不會停滯,未來的復興可期,未來的發展可期,這套制度要是成熟了,將保中華民族千年的興旺發達,或許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全球化了!第三次,也會有的!


我從政治學角度來談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質。

焚書坑儒大家都談到它的危害性了,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我覺得沒有談透。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孔子是著名教育家,如果尊儒應該發展教育文化事業才對,但是漢武發展教育了嗎?沒有看到歷史史實。

事實上,漢武帝對儒家之術感興趣。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感興趣。

公園前141年劉徹十五周歲時接位,第二年董仲舒建議修明堂,皇帝在明堂接受諸侯叔叔大爺們跪頭朝拜,這就是董仲舒尊王之術。當時老祖宗他奶奶竇太后一眼看清楚劉徹想要通過尊王抓權,將支持尊王的二個大臣找理由打入大牢,沒有多久二人自殺。

此時竇太后和外家勢力大,劉徹從政經驗不足,因此在他媽王太后教導下,不太理政,遊獵結交支持尊王的儒生,也是在約公元前139年前後結識衛子夫。

竇太后死後,眾儒生尊王皇帝獨尊大權在握。但是漢武覺得三公權力太大,在公元前132年前後成立中書省,由太監黃門侍郎直接傳達下達旨意執行。踢開三公監督。

因此漢武帝不是尊儒,它是找支持他獨裁的人,因此屬於尊儒術即君為臣鋼之術。

我們知道共和國基本原則之三為分權制衡原則,它是血淋淋的鮮血教訓總結,其中就有漢武尊王奪權的慘痛教訓,看看北宋代歷史及當代獨裁和共和政治吧就會明白。獨裁和共和的鬥爭在歷史上一直進行著。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前因後果,《史記》記載得非常清楚。所以,此處不再贅述。但是,有一點需要強調。秦始皇並不歧視儒生,原本非常重用儒生,讓他們當博士,隨時在宮裡參政議政。但博士卻欺騙、戲弄秦始皇,最後還逃跑了,秦始皇豈能不龍顏大怒。秦始皇燒掉的只是儒生手裡的書,目的是懲罰儒生的妖言惑眾,圖書館裡的藏書沒燒。而且,焚書與坑儒,不是同時發生的事情,而是先焚書,後坑儒。原本只是禁儒家之書,不想殺人,可儒生們藏匿書籍,不守法紀,自己找死。最後,殺的人當然就有點多,460餘人。詳細情況,可查考《史記 秦始皇本紀》。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事,《漢書》卻沒有記載。只在卷六、武帝本紀中,記錄了元光元年五月,武帝詔賢良進宮說事,對賢良說了一些並不急切,並不重要的閑話。也沒有「罷戳百家,獨尊儒術「字樣。賢良沒有任何回話。然後,董仲舒、公孫弘出焉。

這次會晤,可以看作是漢武帝因為天氣暖和了,沒事幹,說幾句君主治國方略之類的套話,找學士們聊天開心而已,順便敲打、訓導一下智囊團。

據此判斷,漢武帝並沒有罷戳百家,獨尊儒術。請仔細想想,怎麼罷?不讓百家想問題,不許搞學術研究嗎?怎麼尊?只有儒家的人可以當官嗎?《漢書》里完全沒有這類記載。這大概是後代儒生,刻意編造的故事,借用漢武帝的威名,為儒家加分。這種手法,儒家用了不止一次。孔子早先就搞了一回托古改制的騙局。這麼判斷的理由很簡單,也很堅實。因為自從漢高祖建國以來,漢高帝、孝惠帝、高後、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他們的名號前,都有一個」孝「字,都偏重道家學說,採取無為政治,與民修養生息政策,以積蓄財力國力。並且是成功的,到武帝時,國力就很強大,可以對匈奴開戰了。事實上,這個時期,各種學派,都可以很自由地發展,沒有什麼限制,各家人才都可以為國家所用。順便提到一件很有趣的現象,各家人才,皆重實用,不尚耍嘴皮子。惟有儒家,出了些狂生,目空一切,唯我獨尊,很是搞怪搞笑。

所以,這兩件事情,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並沒有太大的損害,只是對各家的發展環境多少有點影響。

實際上,儒家獨霸的態勢,應該是明朝程朱理學猖狂的時期,造成中國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固步自封,停滯不前。之所以說猖狂,可以由惡狠狠的一個」滅「字表示出來:「存天理,滅人慾。」

非常遺憾的是,此時正值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與中國正好相反,要張揚,解放人性和人慾,思想要解放。先由文學與藝術借復興古希臘文藝之名而發端,刻意用女人的屁股和奶頭,挑戰教會的禁欲主義,」敗壞「教區的風氣。再由哲學思想的啟蒙運動推進,直達人的心靈深處,打破了心靈的桎梏。乃有創造勢如泉涌,遂產生了現代實證科學和工業文明。

兩相比較,中國在近代落伍了,落後西方三百年。由於落後的原因,自1840年始,中國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形成中國近代的苦難歷史。

誠所謂:謾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

嗚乎!哀哉!

附圖說明:

圖1、2,《史記》相關頁面文字。

圖3、4,《漢書》相關文字。


推薦閱讀: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66
東方歷史沙龍(150)找尋真實的蔣介石
918 | 牢記歷史,警鐘長鳴 吾輩當自強,勿忘國恥!
中國歷史上最有魅力的女子,先後嫁給六位帝王,堪稱後無來者
代表我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最高水平的著作來了!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