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很多字詞的發音都與漢語非常相似,日語和漢語有什麼淵源嗎?


題主所舉的例子「世界」,日語發音「se ka"i」(抱歉我這裡沒有日語輸入法,打不出假名),屬於漢語借詞,發音出自古代漢語發音,日語中稱為「音讀」。

日本本身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在唐宋時期派遣大量的學生來中原王朝學習,同時也帶去了中原的漢字。

但是漢字本身和日語的兼容性並不好(因為日本本身有著自己的語言,而漢字大多數和中原官話聯繫緊密),所以從《萬葉集》開始,出現了假名。

假名的出現是為了和「真名」區分開來,並且完全兼容日語,而「真名」就是漢字辭彙。

至於為什麼日語中有著大量的辭彙和漢語方言發音高度一致,原因是這些辭彙都是漢語借詞的「真名」。

日語中的漢字,至少有兩個以上的發音,是因為前文提到過的原生日語,日語中本身有的概念,如果漢字中有對應的辭彙,那麼就會被直接套用到日語裡面,導致寫的是漢字,發音是日語,這種情況的漢字發音稱為「訓讀」(這種情況在日本地名中比較常見,比如大阪[很大的坡道],長崎[很長難走的的山路]什麼的,是日語中固有概念,套用漢字表達,所以依舊是日語發音);如果是日語中沒有的概念,那麼就直接沿用漢字本身的意義和漢語發音,比如題主所舉的「世界」一詞,原出處是出自翻譯的佛經「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日語中原先沒有這個概念,所以這個漢語借詞直接是古漢語發音。

也就是說,漢字在日語中讀日語發音時,表達的是日語原有概念,這就是「訓讀」;而依舊讀古代漢語發音的,就是漢字在漢語中有,而日語中沒有的概念,這就是「音讀」。

但是前文提到,漢字在日語中至少有兩個以上讀音,除了「音讀」和「訓讀」所導致的固定2個讀音的差異外,還有方言的差異。

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甚至是「遣宋使」(歷史上並沒有「遣宋使」的說法),其中隋唐年間,國都長安,陪都洛陽,所以當時的中原官話是關中話。而到了宋朝,北宋國都汴梁,陪都金陵,所以此時的宋朝官話是河南話;而南宋國都杭州,所以官話是吳語。

雖然同屬於古漢語的分支,但也有著明顯的差別,所以在這幾百年間的學生們回到日本以後,也將方言和由於歷史變遷產生的新辭彙和部分漢字的全新意義帶回日本。

由於相比起來宋朝比唐朝晚,所以日語中的部分漢語借詞的發音,和中國南部地區的方言驚人的相似,也是這個道理。


日語中的漢字詞音讀多來自於中國中古時期漢語的讀音,但日語不是聲調語言,所以只借了古漢語的發音,而沒有古漢語的調。又因為不同時期漢語的官話有所差異,所以在各個階段引入日本後,同一個漢字的音讀發音也往往有多個讀音,如「人」可以發jin nin等不同發音。

宋元之後,中國中原地區的漢語往近古漢語靠近,反而南方的粵語、閩南語、客家話、吳語等諸方言大量地保留了古漢語,所以往往在一些漢字的發音上與日語的音讀驚人相似,故此,南方諸方言與日本漢字的音讀很多時候可以相互印證古漢語的某些發音。


推薦閱讀:

前輩神戶大學DIY申請必備知識點(一)附日語N1備考資料
日語韓語可以稱作古漢語的次方言
【N1】10.05 7時のNHKニュース
日語服裝18講
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語(二)

TAG:教育 | 文化 | 歷史 | 日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