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車的鐵皮到底有多薄?


墨哥原以為,關於日本車皮薄的話題,已經沒什麼值得討論的了。但在悟空問答上看到這個話題下面的答案,點贊最高的幾個,居然都是不懂裝懂的人在誤導普羅大眾,我覺得還是值得來說一說。

諸多點贊比較高的,都是以日系鋼板薄不安全的結果,去網上找一些重大事故的圖、編一些所謂專業人士的話,來支撐這個結果。回答都是胡亂拼湊,我想反駁,特么都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

唯有一篇曾經出自專業網站的文章,我覺得值得費點心思罵一罵。

2013年,人人網旗下的車問網,搞了一個選題:【車問網策劃】莫要再爭論 95款車鋼板厚度大起底。在百度上以此標題來搜,有8000+的結果。可見影響之大。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中,就有人引用其中的測量數據來說明結果。

這樣的策劃對用戶來講,理應是開啟民智,讓大家認識到汽車鈑金件的厚薄,與安全與檔次並無直接關聯。因為在我看來,其測量結果能夠說明的,正是這一點。

可是車問網最終得出的結論,卻是「消費者通過鋼板厚度來判斷車身的安全係數目前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在這方面,自主品牌和日系車顯然需要進一步提高。」

面對如此不負責任的胡謅,我只想說:車問網,艹你全網的汽車編輯!

就算車身覆蓋件相比結構件,對汽車的安全性更加重要(實際情況是結構件更加重要),那也是車身覆蓋件的強度,對汽車的安全性更重要,而不僅是厚薄。

決定車身覆蓋件強度有哪些?主要有:1、鋼板的厚薄;2、鋼板的材料;3、鋼板本身的結構設計。

這也就是說,厚薄只是車身覆蓋件強度大小的其中之一。而更為關鍵的是,現在汽車的發展方向之一——輕量化,在保證整體強度的情況下,其中一個手段就是加強材料的強度,降低材料的厚度,從而降低重量。

所以,僅從厚薄來判斷強度的強弱,這本身就並不科學嚴謹,甚至是驢唇不對馬嘴。

車問網知道這一點嗎?我想它是知道的,因為它的測試結果中,寶馬X1的鋼板很薄,而車問網對此給出的解釋就是:

「應用了輕量化技術後,寶馬328Li和寶馬X1的鋼板厚度實測平均參考值分別只有0.82mm和0.86mm,遠小於同級別的大眾帕薩特和大眾途觀,但是仍然擁有足夠的強度可以保證車內乘員的安全。」

在全文以鋼板厚薄來判斷安全性的情況下,敢問車問網,你既沒有指出寶馬X1鋼板的材料和其他車型有啥區別,也沒有分析X1鋼板設計的特點,你是如何判斷寶馬X1鋼板如此之薄,還仍然有足夠強度的?

既然寶馬X1這麼薄,能保證足夠的強度,那為什麼其他鋼板薄的車型,就做不到?難道僅僅是因為X1它是寶馬,而其他車型是中國品牌,日本品牌?

在車問網那篇文章中,最後的結論也提到:

「儘管車身的整體剛性並不完全取決於鋼板的厚度,同時還受到車身結構設計以及所用材料的影響。但不得不說,鋼板厚度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因素。在同樣材質的鋼板下,鋼板厚度越厚,對衝擊力的抵抗就越強。」

很顯然,它也知道材料的重要,可是,你又沒有做材料檢測,也沒有去廠家那拿到這些車身覆蓋件的用材標號,你如何就知道你測量的這些車型,用的是一樣的材料?又如何能得出鋼板厚度來判斷車身係數是仍然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最後,墨哥還是要申明一下我的觀點:

1、除了車問網的這群傻逼,沒有哪個汽車編輯在評測車的時候,會去評測車身覆蓋件鋼板的厚度,並以此來判斷安全性;

2、沒有哪個汽車廠家,在設計汽車乘員安全性的時候,把車身鈑金覆蓋件件的強度作為其安全性的主要依賴;

3、汽車廠家要考慮車內乘員安全、車外行人安全以及汽車本身在碰撞中的保護,另外也要考慮成本、油耗,因此會綜合考量該用多厚的鋼板,用什麼材料的鋼板;

4、車身覆蓋件強度不夠,用戶最大的困擾是,路上嘣個石子、天上下個冰雹都能砸出個坑、事故中可能會成為車子損傷比較大的一方。如果在乎這些,那就別買覆蓋件強度不夠的車。但這,和車內車外的乘員安全,並沒有直接關係;

4、我不反對出於愛國情緒的任何抵制活動,包括抵制日系品牌、韓系品牌,我理解並尊重有此情結的同胞。但如果利用群眾的這種情結,以煞有其事的錯誤方法和觀點來博取眼球,我特么就非常的厭惡。

依稀記得當年車問網好像還邀請我入駐去寫專欄、回答問題。現在想想,幸好沒去,否則與這群傻逼為伍,我特么也成了傻逼。

以上。

歡迎關注《予墨Auto》微信公眾號,在這裡,每天懂車一點點。


一直以來,人們對日本車都有一種印象,感覺日本車鐵皮薄,車輕,不耐撞,不安全,而歐美車系厚重、敦實、安全性高,真是這樣嗎?

曾有媒體做過汽車鋼板厚度的調查,發現日本車的鋼板厚度並不比歐美車系薄,甚至在某些部位的厚度還要超過歐美車系。其結論是,引擎蓋是老百姓最喜歡用車按的地方,日系車普遍加厚了這個位置的厚度,以迎合消費者;德系車引擎蓋大部分比較薄,可能有更多的考慮,美系車表現中規中矩。車門也是老百姓喜歡比較的地方,日系車也是積極加厚,德系車雖然鋼板比較薄,但是質感做得普遍比較厚重。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以日系車鋼板薄就下結論說日系車不安全,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車輛安全不安全,並不是以車輛鋼板的厚度作為評價標準的,如果不是這樣,那車輛的碰撞測試豈不都是白白設定了那麼多標準嗎?因為汽車是由一系列零件綜合而成的,安全與否也是所有這些零部件共同作用的結果。碰撞測試如果只是測試鋼板厚度,即使厚度很高的鋼板鑄成一個車殼,裡面是空心的,以60公里/時的速度撞擊體積和重量更大的硬物也會變成一團泥。因此,以鋼板厚不厚就論定車輛安全不安全是站不住腳的。

說到這裡,筆者在網上看到過一個事件,從這個事件中,我們也能大概看出日系車在研發中的一些理念。說是一輛日本轎車在事故中被撞擊,雖然傷不是很重,但車輛的右後方深深的凹陷了一大塊。周圍的群眾感嘆:「估計給花不少錢去修理了。」這時車主從車輛後備箱取出了一樣工具,路人看了後紛紛不解,難道一枚小小的吸盤就能把車子的凹陷復原?幾乎沒有人原因相信。車主首先找出凹陷的中心位置,然後把吸盤吸附在正中間。在車主確認了凹陷中心點後,又從工具箱中取出了一個扳手。千萬不能小看這個扳手,他能給予吸盤非常大的吸力。隨後看到車主開始向後拉動這個扳手,車子凹陷的地方也隨之被吸了出來。車主大概操作了五分鐘的時間,車子幾乎煥然一新,大概只要在噴一些相同顏色的漆料就幾乎完美了。


我先列舉幾張打噴子臉的截圖,來自汽車之家

先看第一張,卡羅拉1.6的機子並不比寶來跟朗逸輕,後兩者也是1.4T跟1.6排量的,收起你們該死的日系車輕那種說法,思域我故意放了一個1.0T的車型,並不是跟某些狗說的日系車比德系差一兩百公斤。那麼問題來了,德系車鐵皮厚,車卻輕,只能說明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給你省了,比如說你的大架子。你自己去琢磨吧

再就是第二張,有些噴子狗要說了,日系車技術老舊,裡邊太陳舊所以鐵皮薄,車卻沉。不同排量沒法比,看看同是1.6排量的寶來和卡羅拉,卡羅拉無論是扭矩還是功率都高於寶來。這又怎麼說呢??看看本田跟馬自達,這幾家日系品牌都有比較牛逼的新技術,1.0T的思域數據並不差,實際駕駛起來也不錯。

前一段時間剛剛看了一下蘿蔔報告的《越野路書》,四期節目過去,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台跟我差不多大的LC80了,掛上二擋,開低速四驅,打開三把差速鎖,這一系列都用手動去完成,可是正是這純機械這一點才保證他能過雪山,穿無人區,提供救援保障服務。而G55卻滿身瘡痍。當然這與amg是素車有關,但是再素越野王者也不能這麼弱。一會各種故障燈,一會機艙蓋。

好了就說這麼多了。等你們來噴


自古以來,人們對日本車就有一種印象,感覺日本車輕。但是,官方從來沒有承認過,甚至有人拿大眾車系的邁騰、帕薩特和日系的雅閣、天籟、凱美瑞做對比。

對於車身結構,除了設計人員外,估計就要屬鈑金工最清楚了,他們有絕對的話語權。在接活的時候,大部分鈑金工都喜歡接日本車,這是為啥呢?其實,這是因為日本車好修,省事。最終原因還是因為日本車鐵皮硬度低,焊點少,修起來不費勁。而德系車卻截然相反,這也是為什麼修德系車時費勁費時,鈑金工都不願干。另外,你要知道焊點多了可以增加車身結構的穩定性,還是很重要的。

開過日本車的人很容易體會到,高速行駛容易發飄,轉向越是高速越輕,不如歐美車穩重等等。日本車的車頭一旦發生碰撞就會迅速潰縮斷裂,表面上是以車頭的損壞保護了駕駛室的完整,也得以順利通過碰撞實驗。現實中日本車與歐美車相撞的事故中,日本車車身的損壞往往嚴重得多。

一輛車是否安全,根據碰撞幾星作為標準。這個碰撞結果,有歐洲的,有美國的,後來也有了中國的。全世界的碰撞,都是一定的速度碰撞之後,看看車架是否完整不變形,變形多少,車門能不能自由開合,假人身上有多少印痕。所以,車輛是否安全,不如看看它用了多少高強度、越高強度鋼,設計是否合理,碰撞了駕乘空間是否有保證。

其實如果認為皮薄的車就不安全也不太科學,要不然也不會這麼多人去買日本車,日本車還是相對好用的。第一日本車來中國比較早,豐田佳美,尼桑風度等,早就深入人心,人們對其有著良好的印象;第二,日本人崇尚的是夠用就好,肯定不會多用料,但是,其產品卻真的很好用,不會有大毛病,皮實,省油,儘管被競爭對手以皮薄相攻擊,並且有民族情結和政治原因,卻也取得了不錯的銷量,不得不佩服日本人,也佩服他們的車,其實還是不錯的。


汽車的鐵皮對安全起到的作用是很小的,主要作用是梳理氣流和美觀的作用。日系車的鋼板厚度與美系車德系車只有零點幾毫米的差距,有的日系車鋼板厚度還要好於美系車車跟德系車。同樣這也不能夠作為汽車安全的標準,一輛車是否安全,主要看他的車身結構。

好的車身結構在汽車發生碰撞的時候首先潰縮車身來吸收撞擊力,減輕作用在駕駛員及車內成員身上的衝擊力,然後再通過堅硬的結構來抵禦衝擊力,防止發動機等後移對車內乘員造成傷害。這也就是所謂的吸能原理,簡單理解就是我們摔倒在鋪裝路面上受到的傷害還比摔倒在沙灘上的的傷害要大。汽車發生碰撞我們應該在乎的是人員受損程度而不是車子受損程度,車子是用來保護人的,就這麼簡單。

通過鐵皮厚度來衡量汽車的安全性,會讓汽車工程師哭暈在廁所,會讓汽車碰撞試驗變得沒有意義。選車購車不要人云亦云,多做一些功課理性分析。目前市場上的汽車安全性都是差不多的,也都在使用吸能車身。關於日系車鋼板厚度薄的說法大家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留言發表您的觀點更多用車知識問題記得點擊關注小強說說車,謝謝。


二十年前,我那7.28萬買的長安鈴木奧拓。一天正好在一個路口,一個大爺,騎一三輪車,在我車前面轉彎過猛翻車了,我及時的剎車沒有撞上他,他由於慣性倒向我車,右手一撐摁在左葉子板上面,靠近引擎蓋的地方,應該是比較硬的楞上,結果摁了一個拳頭大窩。

交警回過頭來,問我:你為什麼撞了人不下車扶人起來。我沒開門就對交警說:你問這位大爺是怎麼回事。那位大爺主動說:是我自己騎翻的。

我聽了這話就下車了。我對交警說:我扶大爺起來沒問題,但是要先把事情搞清楚。

然後,我幫大爺把三輪車抽起來,我問他:大爺,你手受傷了嗎?他說:沒有。我又問:你能走嗎?他說:可以。他是看到我車上被他摁出的小窩的。我對他說:那你慢走哈。

那奧拓到開報廢那個窩都在。


汽車鐵皮厚真的能說明安全嗎?要說安全還得看這個!日本車鐵皮薄就不安全嗎?要想真安全還得有這個!

{!-- PGC_VIDEO:{"video_md5":"e67dba0aa970f1a2559d6cc57d9cafc3","thumb_height":360,"vname":"3(10-28)到底是鐵皮厚=安全?還是吸能區=安全?1-6.mp4","neardup_id":14932749327718775987,"thumb_width":640,"src_thumb_uri":"15ac0006b426ca27522f","sp":"toutiao","update_thumb_type":"2","vposter":"http://p3.pstatp.com/large/1680000319c0e1b66a89","vid":"3139680963ce4687878e52ded7293bbe","video_size":{"high":{"h":480,"subjective_score":4,"w":854,"file_size":7216600},"ultra":{"h":720,"subjective_score":4,"w":1280,"file_size":11986028},"normal":{"h":360,"subjective_score":3,"w":640,"file_size":6586164}},"duration":276,"hash_id":16608635555767447970,"thumb_url":"1680000319c0e1b66a89","md5":"d77fef6708837ffe5c5f70a89d209890","vu":"3139680963ce4687878e52ded7293bbe"} --}


日本狗看到這種問題肯定憤怒,他們會說吸能!被洗了腦的日本狗或許永遠鬧不明白、也不會去研究吸能的雞蛋為什麼會被石頭撞的粉身碎骨。他們永遠搞不清楚卡車和吸能的轎車相撞,轎車已經吸收了衝擊力為什麼司乘人員還死了,不吸能的卡車把衝擊力傳導到卡車司乘人員身上,卡車司乘人員為什麼不死。


不要把行車安全寄托在車體有多堅固,鐵皮有多厚上,歸根結底,得靠人。安全駕駛才是最重要的。


日本鬼子紙皮易拉罐棺材車撞車後


推薦閱讀:

權威調查大公開——自費留學生日本生活現狀(前篇)
為什麼近幾年日本的製造業漸漸沒落了?
小姐姐茜茜點評:東西日本語學校怎麼樣?
名古屋24小時|從戰國的風雲天守閣,到未來建築綠洲21

TAG:日本汽車 | 汽車 | 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