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的「不」字,與現代漢字的不字,是同一個意思嗎?


不(擬聲)是杯的初文,一橫「一」表示杯子的杯口,看甲骨文就是三角形」,後用陶器製作,酒杯口為圓形,平視為平面,改為一橫後加木字,繁化後專指杯子的「杯」,空出「不」作否定之意。杯口在下,作為杯子的特點是上口大底座小,倒置穩定,所以否定的「否」字產生,體現了杯子的特性。把杯子的「杯」的初文「不」獨立出來,用於事物發展的反方面,即「不」為否定之意。「不」和「否」都是模擬杯子反扣之聲,扣得速度快慢發出不同的「不」或「否」聲。用杯子倒置發聲來確定其不、否的意義;杯的聲音來源於喝酒碰杯的聲音。都是擬聲字。


老子在寫作《道德經》時代,甲骨文已經退出了應用字體的舞台,但是,所用的字義中依然包含著甲骨文時代的字義。

我們在之前的解讀中,從甲骨文的角度重新還原了「無」、「有」字,用重新還原的「無」、「有」字去解讀《道德經》,發現更能體現老子《道德經》的內在邏輯,而且在現在的表現上也更具有影像感。

同樣,老子在寫《道德經》時,所用的「不」字,也包含了甲骨文「不」字的含義。下面請看這張圖:

左邊這個「不」字的造字構思非常明顯,採用了上、下結構。

上半部是個「二」字,甲骨文的「二」字上、下兩橫是一樣長的,就像現在等號。但是,這個「二」非常明顯把上面一橫縮短了,在甲骨文的造字中,這種縮短的表現意味著一種特指:是在特指上面一橫所表示的隱性世界。

問題就來了,造字者為什麼要特指隱性世界呢?

答案就在下面這個字元上。

大家仔細看一下,這個字元是什麼的象形?這個字元就是倒置的「大」字!「大」字是個人的四肢向四周伸展的象形,在「天」字的造字中,表示人類所能感覺到的顯性世界。

現在這個倒置的「大」字,依然表示的是顯性世界,可是為什麼要倒置呢?

其實,用倒置的「大」字就是為了表現顯性世界與隱性世界相反的特點,而且倒置「大」字的兩個手臂也舉了起來,指向了頭的方向,與上面「二」字上面的短橫形成了背道而馳的相反關係,但是,在這種相反的關係中,重點並不在上面的隱性世界,而是在下面的顯性世界。右邊這個甲骨文「不」字,延續了左邊這個「不」字的造字構思,上半部直接採用表示隱性世界的短橫,下面把倒置「大」字的手臂、頭延長,用來指示方向,意思同樣是在表示顯性世界與隱性世界的相反關係,而且重點在下面的顯性世界。

現代漢語中「不」字的含義,就是在顯性世界與隱性世界相反關係的含義中引申出來的。但是,在老子寫《道德經》的時代,「不」字中依然包含著特指顯性世界的意思。

用這種源頭字義去讀《道德經》,我們發現《道德經》的文本,更能表現老子思想的內在邏輯。

更多關於「重疊結構世界」的內容,請閱讀心智玩家頭條號文章歡迎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只幾天來悟空問答討論了《道德經》中的〈道〉、〈無)究竟是什麼意思,今天又討論〈不〉和現實之不,是同一個意思嗎?有些同仁說《道德經》是理論系統,不按系統就容易碎片化。不過將〈大器晚成〉之晚字讀成免字是正確的議論,使人費解。

今天專門說《道德經》中的〈道〉、??無〉、〈不〉和〈弗〉。《道德經》第二章有這些字。

《道》:與事物共存亡、是被人類發現的規律性、事物的所有屬性、是人類認識實踐的結論全識可靠的學問。具有三個特點:即實事求是;非智慧之學;對事物探始求終的非常道學。在語言文字中無無不識道,〈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形上名前皆??無〉在某種意義上無與道相似。

在漢語中《無》、《不》《弗》是近意詞,理解語義可以互換例如〈為無為〉不能說成〈無為為〉而說成〈無為無不為》其中無不為即無無為,無無為即是為。《道德經》上有: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只要改為不知無不知,就可以了。這是〈無〉和〈不〉的代換。

《道德經第二章》曰:「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將句中的弗和不都換成〈無〉。就可以詮釋為:萬物興起以無為始,生而無有(一個象態),為而無有(一個象態)功成無有(一個象態)。只有無永遠寓居於有中,有盡化無而去。這是萬物以無為始有無相生,化無而去的過程世界觀描述。


我依據王弼本,參照其他各版本整理的《道德經》共有「不」字237個。這些「不」字都表示否定的意義,表示不是、沒有、不去、不用、不能、不讓、並不等意思。可以說《道德經》中的「不」字的用法和意義跟今天的「不」字的用法和意義沒什麼差別。


不一樣。有些時候作為否定,但有些時候我把它直接當做是武器翻譯,因為不最早的原型是武器。

有一章用武器翻譯,居然能說得通。就是那一章不最多的。因為全網應該是我第一個這樣譯法。所以你可以批評,也可以嗤之以鼻,你也可以贊同,但是請不要複製和轉載。????????我覺得看道德經的人,品格應該都是挺高的。????????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

作戰的武器和居住場所的規劃和管理要派能力強的人去,要派得力的大臣去管理奴隸,管好治安,讓他們放下武器不能互相搶奪。要管理好國防,農業種植,刑罰,財富以及貿易。派出官員管理奴隸讓他們不能因為貪慾拿起武器去搶奪別人的財物。武器是看得見的、求偶和對財富的慾望是填不滿的,派出得出的人管理百姓要井井有條,不能毫無章法。 讓奴隸安心耕種是聖人管理奴隸的方法。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在沒有人煙的地方,貧窮的地方,即使有裝東西的,也沒東西可以吃。只有安居了,家境富了,裝滿他們的肚子才能讓他們安定。奴隸會因為食物缺少會變得弱小沒有了工作的動力,所以必須要讓奴隸先吃飽飯,骨格變的強壯。派人管理奴隸時,一定要讓他們永遠不知道行軍打獵的經驗,不能讓他們擁有永遠填不滿的慾望和貪婪。

所以大家誤解老子千年。


道德經中的語言用詞都是遠古時代的習慣,與今天的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與差距。這可能與當時的文字與詞量比較少有一定關係。因此,道德經中的不,無等字眼都一樣,其含義不能用今天的詞義去完全理解。這是今天的這些詞意具有絕對性的,而遠古時代的這些文字詞意並不存在絕對性。如無字,當時的人們眼睛看不到的就認為無了,不字也同樣有這樣的意思。現代科學實驗證明,人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或空間里還存在著大量的人類可利用的物質。老子之所以被稱之為我們民族的先哲就是如此,他比一般人更為明顯地感覺出:人類的感覺、視覺等功能並不可能完全認識身邊的世界與宇宙。事實證明也是如此。這就是老子與其所撰寫的道德經偉大之處。因此,該書中出現不與無等字眼是一種相對性的含義。


讀道德經有三個境界,第一境,一字一字認,把文讀順了。第二境,全文貫穿理解大義邏輯,這時每個人看到的理解的都是不一樣。第三境,返復思考又發現原來通的整體又好像有很多不通和矛盾的地方,一字一字去考原字的古義如甲骨金文等。

好多人在第二境界上自己為是的回答,大家看一眼罷了


「不」字在道德經中應該沒有什麼歧義之說,之前有歧義的地方,主要是「無」和「無」字是否存在意思上的差異。

個人觀點,「無」與「無」在文中基本差異不大,坦白說,今天我們看到的道德經,已經經過2000多年傳抄,多少已經存在不同,已經出土的不同時期版本就很明顯,誰也無法看到老子寫的原版道德經,因此,關鍵是參透道與德的本意,個別字不要過於糾結,以免捨本逐末。


推薦閱讀:

自娛自樂的畫畫,有沒有讓別人欣賞的意義?
上聯:過五關斬六將麥城殞身千古恨, 下聯如何對?
上聯:流香惹得春韻透,怎麼對下聯?
什麼是佛教中的不二大法?

TAG:老子 | 國學 | 文化 |